凝視人在極限前的躑躅──讀是枝裕和《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

2021-02-22 DJ鄧蔓

本期歌單

Mondialito—Enspirals

久石讓—kindness

坂本龍一—solitude

Mondialito—New clouds

文字:廖梅璇

編輯:鄧蔓

   

這幾年,是枝裕和的名字在喜歡電影的朋友口中常常被提到。不過,在寫作《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時,是枝裕和還不是電影大導,柳樂優彌尚未因《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躍為最年輕的坎城影帝,樹木希林還不是枝永恆母親的化身。

 

 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

 

  是枝裕和認為,《雲沒有回答》這本報導文學是他創作生涯的起點,但這也是一本非常不典型的紀實報導。主人翁官僚山內豐德在處理水俁病(汞中毒)賠償時,疑似因壓力過大自縊,一般報導通常會聚焦在官僚體系人事傾軋,引發了這起悲劇,是枝裕和卻由山內童年寫起,橫跨山內一生時間幅度。他不把自縊當成單一事件,而是個人生命經驗積累的意志總結。死亡如濃霧後的沉船燈火,是亡者對生者最後的訊息,也是詰難,彷佛質問這世界為何無法留住他。

 

巧合的是,是枝裕和電影處女作《幻之光》和本書一樣,都是妻子面對丈夫自盡的故事。《幻之光》充滿是枝偶像侯孝賢的電影美學痕跡,詮釋死亡時散發出神秘天啟的意味,與自然融合為一。然而,是枝裕和的導演生涯發展下去,相較於侯難以再與臺灣當代社會對話,遁入對想像中國的執戀,是枝始終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感受,尤其著重觀察個人與群體間的扞格。

  

 

電影《幻之光》改編自宮本輝同名小說

  

  日本近代強調將個體鎔鑄至集體組織,煉成硬梆梆一塊鐵餅,而官僚體系便是組織中框架最為堅固的。山內豐德的自盡,原可簡單用他已經無法在這體系升遷解釋,但山內的妻子知子,給是枝裕和看了山內過世前不久,重抄15歲詩作的稿紙:「『但是……』∕面對著人們∕我只是一個人佇立著∕即便夕陽即將落下∕我依然強力地叫出口的那份自信∕沒錯∕再還給我一次吧。」

 

  50多歲生活平穩如死水的公務員,是以何種心情重抄如此熾烈的詩作?這首詩觸動了是枝裕和,他開始從日記和書信還原山內少年時期的肖像,攫住當時作品裡雲的意象。雲暗示著仰望,對少年山內而言,父親在中國死前望見的純白雲朵,隱含著死亡似遠實近的弔詭意義。是枝特別點出山內在作品裡,常將自身置於室內,透過窗戶遠眺雲朵,突顯觀看者與雲之間無法消弭的距離,透露出他追思早逝父親的焦慮。焦慮一直伴隨著山內,從他發奮成為作家失敗,考入厚生省致力從事社服工作,直到對國家政策失望。山內慣於將視線投向嚮往的他方,同時又固著於體制內,不時度量著落差。雲,凝聚了山內個性的所有矛盾。

 

  可以想見,這樣的性格在官僚體系裡走得坎坷。山內雖在外調地方時表現優異,回到厚生省卻仕途受阻,轉往不受重視的環境廳任職。邁入中年,他本可放下繁重的案牘工作,與妻子共度半歸隱的田園生活,卻在處理水俁病受害者賠償事宜時遭逢難題。夾在司法機構的和解勸告判決、受害者血淚控訴與長官壓力間,山內陷入極端沮喪。是枝裕和由妻子的視角描述山內生命最後一天,筆端隨著精疲力竭的山內回家,將自己關在房間內,直到妻子開門,發現屍體,完全是紀錄片的冷靜凝視。

 

  導演是枝裕和訪問多位與山內共事過的人,將山內的自盡放在日本福利政策變遷脈絡下,給出了第一層解釋。山內做為理想主義者,曾化名在報紙批評政府對社會福利認知有誤,而公務機構派閥林立,嚴重妨礙了行政效率。山內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也不慣向妻子吐露心聲,想必積鬱深重。山內曾有一則筆記,寫心中的雲發問,自己為何如此迷茫,「我」說是因著絕望引發了痛苦,但云沒有回答,片面中止了對話。

 

 

 

導演是枝裕和。2013年《我的意外爸爸》獲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2018年《小偷家族》獲第71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攝影/ 陳昭旨,OKAPI資料照片)

  

  是枝巧妙銜接這篇短文與上述山內死前抄錄的『但是……』短詩,推論山內人至中年,回顧年少時的熱情,無法繼續用「但是」的託辭,替長官敷衍受害者。雲象徵的矛盾,將山內的抉擇發酵出意義。對中年的山內豐德,生是滯留於現狀腐爛,死卻是一種超越,可以掠過現世的醜惡,觸碰純白的雲,這是一個不願妥協的理想主義官僚之死。

 

  但山內的妻子知子需要更深層的心理解釋,她有太多的疑問:為何丈夫已向家人表明想辭職,最後依然自盡?為何丈夫不在辦公室跳樓,卻回家上吊自殺?

 

  知子被罪疚的問號縈繞著,自責是否從未了解過丈夫。自戕者踏上死亡岔口之際,到底想著什麼,這也是是枝裕和亟欲在作品釐清的謎題。電影《幻之光》裡,是枝藉女主角第二任丈夫之口,道出死亡就像捕魚時偶見的海面瑰異光波,吸引人奮不顧身,一探究竟。可以想像對山內而言,晴空裡發亮的雲朵,也如海潮幻光,令他萌生投身的欲望。知子曾想過,山內明明在辦公室高樓便可一躍而下,卻選擇回家赴死,或許丈夫終究是信任她的。透過訴說山內的生平,知子讓是枝裕和還原了一個血肉飽滿,不被官僚身分框限的丈夫。

 

  而是枝裕和對死亡的態度,在《幻之光》後的一系列作品裡,也呈現出不同於侯孝賢對死亡的意涵。侯的電影常以山或天空等風景空鏡闡連死亡,蒼莽天地間,生滅只是如天光變幻的自然存在。但在是枝裕和電影,角色的逝去卻沒有被神秘化,反而指向關係結構缺口,或牽動人與人之間更複雜的際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裡妹妹過世,讓這幾個被成人世界漠視的孩子相聚尋找出路;《橫山家之味》哥哥即使已溺斃十多年,忌日仍曳扯出家族成員的情感亂麻;《小偷家族》的奶奶之死更是瓦解了無血緣的群體羈絆,暴露出每個人的孤獨。一個人的死亡在廣袤時空裡是雲,是海,如涓滴沒入渾沌,化為烏有,是枝裕和卻仍堅持凝視人們在極限前的躑躅,來抵抗遺忘。

 

 幻之光DVD(Maborosi)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DVD(Nobody Knows)

 橫山家之味DVD(Still Walking)

小偷家族(藍光精裝版)BD(Shoplifter)

 

  在報導文學書寫上,是枝裕和這本處女作證明他有堅實功力,但在營造意象與敘事結構搭撐上,他的技法更接近電影,而他對人與群體微妙牽繫的洞悉,與對電影凍結生死特質的敏感,一路由本書延伸至日後的電影作品,成為他的創作母題。

 

  而雲無法回答的問題,是枝裕和試著替山內遺孀知子回答了,或許這就是藝術所能做到最好的事──跨越人類無法凌度的距離,觸碰遠方。

 

 廖梅璇:

1978生,臺灣嘉義人,臺大歷史系雙修外文系畢。善於失眠,喜陰溼,背對鏡子面朝苔綠,在詩、散文和小說間切換電頻,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2015年於法國出版中法對照詩集《雙耳的對話Dialogue des oreilles》。另著有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蔓蔓配音

錄製電臺/電視臺廣告/節目解說、

婚禮生日趴驚喜、

任何有溫度的聲音禮物

.

聯絡方式:dengman92@qq.com(請註明「配音」)

湖北電臺頻率

FM103.8每周五晚12:30

網易雲音樂

音樂搜索DJ鄧蔓/蔓的香頌

每周四上午10:00更新

| 如果你願意和本節目的數萬名聽友分享你的成長心路,請將文稿發到我的QQ郵箱:790201249@qq.com,請註明「蔓的香頌投稿」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文章連結

微信名稱:鄧蔓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與河瀨直美
    比較是枝裕和與河瀨直美是饒有趣味的。兩人不僅在相同時間段(九十年代中後期)登上國際影壇,現今也基本上成為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兩位代表(者從兩人的歷次參展情況便可見出)。但在觀眾的心目中,是枝裕和遠超河瀨直美。雖然以我愚見,河瀨直美的藝術水準在是枝裕和之上。一位導演的影像風格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但恐怕沒有哪一個比用鏡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導演的想法與思考。
  • 無所住,生其心——是枝裕和文字裡的安定
    替導演是枝裕和高興的同時,也疑惑,法國、西方人為何喜愛這部電影?他們在裡頭看到了什麼? 這樣子的故事情節,現在臺灣可能連報紙社會版都不想報導,畫面極其日常的電影,為何他們有興趣?甚至給了重要的一個電影獎項。「自我、表達媒介、世界」的三方關係是枝裕和當年拍出《橫山家之味》時,國內外反應冷淡。
  • 憤怒青年是枝裕和
    講述了一個舊住宅區裡,打散工的父親和兒子合作盜竊的故事,是他最擅長的家庭題材。隨著年歲的增長,是枝裕和不斷加深著對記憶與真實人生的體味。(更詳細請點擊:《Lens專訪是枝裕和:看著人們如其所是》)他常讓人想起家庭、溫情等關鍵詞,似乎不會發火,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會生氣。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我上一次與大師的「交流」發生在去年11月末,我帶著酒去位於鎌倉圓覺寺的小津安二郎墓前,在那裡發呆發了一個上午,似乎可能也真的得到了大師的點撥。 而這次能夠產生交流的日本導演是是枝裕和先生,而且是「活人」——雖然因為疫情原因隔著個電腦屏幕。朋友調笑說,以後出去還是能跟別人吹噓自己是上過是枝導演網課的人。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我上一次與大師的「交流」發生在去年11月末,我帶著酒去位於鎌倉圓覺寺的小津安二郎墓前,在那裡發呆發了一個上午,似乎可能也真的得到了大師的點撥。而這次能夠產生交流的日本導演是是枝裕和先生,而且是「活人」——雖然因為疫情原因隔著個電腦屏幕。朋友調笑說,以後出去還是能跟別人吹噓自己是上過是枝導演網課的人。
  • 是枝裕和:如今的年輕人,女孩優質,男孩幼稚
    雖然沒有什麼新片可看,但電影誕生百餘年,好片子是看不完的,藉此機會多補補過去的佳作也不錯。 比如B站,就在6月24日到28日推出了「雲上坎城:夢境之旅」雲觀影活動。將電影節展映+映後交流的形式搬到了線上,以這種新穎的形式,展映5部來自坎城的獲獎及入圍佳作,並在此後請來影片主創和嘉賓直播互動。
  • 成為「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拍攝的紀錄片涉獵廣泛,《但是……在這個扔棄福祉的時代》(1991)調查了一位社會福利局官員的自殺之謎;《另一種教育》(1991)記錄了一群小學生餵養小牛的經歷;《我曾經想成為日本人》(1992)講述了一個五十年來冒充日本人的朝鮮人;《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1993)記錄了他熱愛的兩位臺灣導演;《沒有他的八月天
  • 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女生更優秀也許是世界潮流?
    6月25日,在電影《比海更深》線上展映的映後直播中,導演是枝裕和與電影學者支菲娜對話,並回答觀眾的提問, bilibili平臺直播間人氣值一度超過16萬。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第7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推遲至線上舉行。為致敬坎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攜手數夢雲聚願DDDream和B站,共同策劃推出了以「雲上坎城:夢境之旅」為主題的雲觀影活動。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時光網訊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李安與是枝裕和兩位導演在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兩位導演分別挑了對方一部作品在柏林放映,李安導演選的是是枝裕和導演的《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導演則推薦的是《斷背山》。
  • 天真是枝裕和 | 新刊
    天真是枝裕和◇◆◇是枝裕和曾讓許多人哭泣。「電影院是給意志薄弱的人獨自飲泣的地方。」他曾在隨筆集《有如步行的速度》裡寫下太宰治的這句話。明明說著「我想拍的是一開場便讓觀眾覺得『啊母親就在那裡』的電影」,說「我不想給人帶來哭泣,而是儘可能地讓人歡笑,與母親一起歡笑」,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複雜如人生的情緒總會同時湧上心頭。我們心照不宣地各自藏身於電影院的黑暗裡,為沒有成為更好的大人而哭,為已然永遠錯過無法補救的遺憾而哭,為溜走的幸福、未曾好好把握的過往而哭——是枝裕和一次又一次打動人的,總是不圓滿,總是錯過與缺憾。
  • 看完是枝裕和所有電影,仿佛過了一生!
    2001年的《距離》,影片講述了5個人追尋兄長們的靈魂再一次來到一個深山林裡,他們的親人在幾年前製造了恐怖事件,往水龍頭的入水處投毒造成了多人死亡,隨後投毒者也被教會殺害,來到這旅行的人們,當上父親之後的是枝裕和繼續探討「家庭」這個主題,為了探討究竟是血緣重要,還是陪伴重要,是枝裕和借用兩個錯位家庭的故事,有了《如父如子》。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相較之下,電影話題卻始終缺席,「影院不開門,倉庫裡飲料零食快過期了」,不久前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非常失落。身處這冰火兩重天的處境,無論對於影迷還是從業者都是件無奈又遺憾的事情,我們能適應沒有影院的日子嗎?每天靠追網劇和綜藝就能過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急需與電影相關的一切。
  • 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獻給了他的女神
    「我認為在法國沒有。」是枝裕和後來回憶說,最後這一問一答是在他第一次與德納芙見面閒聊時真實發生的。「劇本確實很有趣,但您也許還需要修改一下這部分和那部分。……到時電影會在巴黎拍攝對吧?您知道我是不可能離開巴黎的。」於是便有了是枝裕和的第一部外語片《真相》。雖然很多人擔心是枝裕和在法國拍電影會水土不服,但後來證明電影中的鏡頭語言和諸多細節依然有著他強烈的烙印。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御用女演員,這個抗癌13年的日本老戲骨告訴你什麼叫「向死而生」!| G-MARK
    8月3日上映以來日站君的朋友圈已經被《小偷家族》刷屏這部獲得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同時代表著是枝裕和導演美學的電影帶給了影迷很多思考影片講述的是逃離原生家庭,不靠血緣關係而相聚的一家人慢慢分崩離析,走向各自的道路影片中害怕「孤獨死」而收留這些人的奶奶扮演者是日本女演員樹木希林
  • 是枝裕和:15年,治癒不了「喪子之痛」
    作為素人演員的她參加了《演員請就位》的錄製,在長相和表演經驗都不佔優的情況下,她卻出色演繹了一名女囚犯,自然鬆弛的演技讓人驚嘆,臺下爾冬陞導演說她以後有機會成為一名影后。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扎心的題材,按照中國導演的拍法,絕對少不了大段的煽情戲和哭戲,可是是枝裕和的處理卻非常高妙。
  • 是枝裕和 談侯孝賢和楊德昌
    是枝裕和:這個期間,我真的都沒有跟任何人見面。每天,飯店房間的門鈴會響三次,送來我的食物,就這樣而已。當我打開門,便當就放在門前的餐車臺上,人則是已經走掉了。隔離中途,我變得很想要跟誰見到面,每次門鈴響起,我就儘快想抵達門前,看能不能跟服務生見到面,但總是見不到。
  • 是枝裕和金馬大師講堂全紀錄
    我是枝裕和。當我打開門的時候,便當就放在門前的架子上,服務生已經走掉了,完全看不到人。在隔離期間,我真的沒有和任何活人接觸,但我又很想接觸到真實的人,所以,當電鈴響起的時候,我就會儘快抵達門前,快速打開門,看能不能跟服務生至少見到一面,可是,永遠都是見不到。
  • 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如果你是一個出色的電影人,語言的隔閡,是阻擋不了你的,總會能解決。[理智與情感](1995)■李安:[下一站,天國]裡,結尾處那種情感和小站停留期間,回憶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這兩個點子,哪一個是先想出來的?□是枝裕和:我開始寫劇本的時候,是拍攝的十年前,那時我26歲,本來是寫給電視劇的劇本。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談到邀請是枝裕和導演來進行對談的原因,李安解釋,「我並不認識很多著名的導演,只有很少幾位。去年我主持了一個電影節,其中一個晚會上,我還在琢磨柏林嘉賓邀請誰,而這時他正和我坐在同一張飯桌上,我就有了主意。他看起來人不錯,雖然我很害羞,但我很欣賞他,於是發出了邀請。」
  • "第三度嫌疑人"上映:從是枝裕和電影窺日本文化
    福山雅治與是枝裕和在監視器前提起日本電影您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有的人可能會率先想到《你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傑出代表是枝裕和。作為一位地道的日本本土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也都深深的印上了日本民族、社會、文化的烙印。現在就讓我們通過他的鏡頭來一窺日本傳統文化吧。日本人的生死哲學死亡是是枝裕和電影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但是在他的影片中我們從不會看到「劇中人物因生離死別而呼天搶地悲痛欲絕」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