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要跳舞?從我朋友說起,因為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如果要當一個畫家的話,他要買很多的顏料,如果要當一個雕塑家,他要買一大堆的材料,如果要成為一個鋼琴家,鋼琴在那個年代是一個奢侈品……
唯有身體是陪伴一生的,它就是舞者的唯一的工具。所以認識舞蹈從認識身體開始,舞蹈的媒介就是身體,舞者每天都在跟自己的身體對抗,也每天都在跟自己的身體對話。
作為一個欣賞舞蹈的人來說,為什麼要關注身體呢?舞蹈難道不就是美嗎?難道不就是無數個美的重新組合?實際上不是,對於編舞家而言,舞蹈就像我們偉大的雕塑家羅丹一樣,他看到是一個個的瞬間一個個的畫面,舞蹈的美也是通過肢體、軀幹和它無數個細節所構成的。
如果您真正的想欣賞舞蹈的美,可以從舞蹈者的雙手開始,當舞蹈者的左手和右手開始對話的時候,也就是開始舞蹈的時候,所以大家還記得楊麗萍老師的《雀之靈》
她的惟妙惟肖的手指就打敗了整個舞蹈界,沒有人再記得她的腿是什麼樣,大家只記得她那雙惟妙惟肖的手,記得她的那種精確和動人手指間的那種顫抖,這就是手的魅力。
楊麗萍《雀之靈》舞蹈賞析
還有張繼剛老師的《千手觀音》,響徹全世界,大家甚至都忘了,他們的腿,甚至他們的表情和他們所謂的舞蹈技巧是什麼樣?只記得一雙又一雙的手從觀音的後面伸出來,就像編導所說的那樣:「你曾經幫助過無數人,某一天就會有無數人的雙手伸出來幫助你。」所以在編舞家張繼剛老師的眼裡邊,雙手就是建構舞蹈的全部。
然後是腿,我們知道舞蹈人當然要練腿,如果小時候你學過舞蹈,你會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壓腿。因為好像沒有這條腿,就不是舞蹈演員。腿對於舞者來說非常重要,但它並不是一個炫耀技巧的方式。
對於舞蹈者們而言,腿是支撐重心的關鍵,重心才是一個舞蹈者對於腿部控制力的一個重要標杆。
平衡到失控——當所有的舞蹈非常的平穩、平衡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快地判斷,這可能是一個古典舞蹈,或者它是古典芭蕾的一部分。
但是失控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覺到,它是一個現當代舞為技術的體現。其實從人的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到健步如飛,到最後又回到了一個步履蹣跚的一天。人類的出生成長,健碩到老去,他也是一個重心不斷的建立到失去的過程。
重心就像一種輪迴,當我們重心微妙轉換的時候,舞蹈就產生了。
當重心放在手指尖上,放在頭髮絲裡,放在身體之外,不斷的向上飛升的時候,是芭蕾舞。
當重心牢牢地掌握在腳趾頭,腳底板,整體的重心在下沉的時候,也許是東方舞蹈,也許是印度舞,也許是中國舞。
重心隨時的轉換,隨時的失去,又隨時的找回來,上下跌宕,左右盤旋的時候,也許是現當代舞
所以實際上我們在欣賞舞蹈的時候,不僅僅是舞蹈者腿抬得有多高,伸得有多長,而是看看舞蹈者們是如何在重心微妙轉換中,還能保持那種平衡到失衡之間的美感。
說完了四肢,我們要說軀幹。軀幹能完成一個舞蹈者最重要的情感轉換,情感從哪裡來?從呼吸中來。而軀幹就是一個容器,我們看到舞蹈所有的情感體現是由內而外,俗話說得好叫情動於衷,我們所有的呼吸和情感點都來自於我們的軀幹,下至丹田,上至胸腔,一呼一吸之間生命得到了延續,情感得到了交流。
當身體感到緊張的時候,請深深地吸一口氣,慢慢地吐出去。為什麼?它是讓您打通整個身體軀幹到四肢的一個完美通道。
古典舞的氣韻生動,民間舞的源流周轉,現代舞和芭蕾舞裡的生生不息,都是靠我們的軀幹的張弛、鬆緊來完成。所以用身體,用軀幹去包容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就是雙人舞的一個開始,用身體去傾聽獨自內心的時候,這也許就是一支獨舞的開始。
這是是舞蹈也是人生,當我們重新認知手、腳、軀幹,我們就能知道這就是構成舞蹈的全部。認識了它們,我們就知道舞蹈的美,它藏在這些手足之間,藏在一呼一吸之間。
參考資料:《中外舞蹈思想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