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談 「 牽 絲 」
■方志恩
牽絲是指書法點畫中的映帶,永字八法中並沒有牽絲這一說。在五體中,只有行書、草書才有牽絲。草書用的大都是實連之筆,有別於行書的牽絲。所以牽絲真正說起來只有行書一體。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牽絲鮮活、生動,猶有神助,可謂「下真跡一等」。
牽絲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從中可充分看出作者的審美及功力水平。「茂」(圖1)字是馮承素摹本《蘭亭序》中最有代表性、最為複雜、最值得分析的一個字。該字凌空露鋒落筆後,下按上提至第二筆,在迅疾中完成了一系列既富於情感又精準的高難度動作。尤其是第四筆撇反轉至第五筆橫,其間交接處的技法難度非常高。另有「地」(圖2)、「與」(圖3)、「足」(圖4)、「能」(圖5)、「興」(圖6)、「豈」(圖7)、「悲」(圖8)等字,皆可稱之為一筆書,從起筆到結束,一氣呵成。牽絲或提按有度,輕重得體;或圓轉如折釵股,彈性十足;或細如絲髮,圓潤空靈。骨血肉氣神俱在,不浮、不飄、不僵、不滯、不扁、不薄、不生圭角,使人神往。米芾有句名言:「若得筆,雖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兩相驗證,深可玩味。馮摹《蘭亭》大多為虛連,即筆斷意連,隱藏的動作由一種無形的氣勢貫穿其中,是為高妙。此外,顏真卿《祭侄稿》中的「亡侄」(圖9)、「贊」(圖10)等字,蘇軾《寒食詩帖》中的「花泥」(圖11)二字,米芾《苕溪詩》中的「船行」(圖12)二字,趙孟頫《赤壁賦》中的「悲風」(圖13)二字,《閒居賦》中的「窺天文之秘奧」中之「秘」(圖14)字,等等,都是行書牽絲的代表作。
寫小楷,特別是長篇小楷,須在極靜的環境和心境下完成,靠的是一種意念導引,完成一系列微妙的動作,這種意念動作,全憑對法帖的深度認識、把握及嫻熟的經驗感覺。將王羲之《黃庭經》、鍾繇《薦季直表》、《張黑女墓誌》放大後,就會發現其點畫醇厚精古、雄健秀逸。反觀當代的小楷作品有多少能經得起放大呢?同樣,只要是好字,一定是經得起放大和縮小的,不過此關,便算不上善書者。所以,學習經典小楷,掌握用筆細微的功夫對牽絲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筆墨功夫亦像中醫切脈一樣,要天天看、天天切,不然會沒有感覺,難以辨出病人脈搏細微的變化。米芾「一日不讀書,便覺思澀」,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可見為藝之難。一藝之成,用心為首要,明人呂坤《呻吟語》中說:「心得之學,難與口耳者通,口耳之學,到心得者前,如權度之於輕重短長,一毫掩護不得。」
若問書法中的牽絲有標準嗎?究諸實際,我們只能有一個大概的回答。牽絲需根據字體的大小、筆勢、結構靈活掌握。筆觸很粗的點畫,用極細的牽絲就顯得做作小氣,缺少和諧;很小的字用很粗的牽絲又顯得粗率。總之,牽絲需要粗細有度,節奏與主筆協調。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牽絲必須中鋒行筆,否則病態百出。另外牽絲須有提按變化,最忌僵直脆硬,不然骨、血、肉、氣、神便無從表現。任何的緊迫急躁、描畫做作都不符合要求,也不能寫出流暢、圓潤、富於節奏和生命感的效果。
牽絲不可刻意,又不可無意,須在有意無意中自然產生。意的背後是人文、學識、經歷及人格在起作用,這些是看不見、無法學的。高人落筆,必包含有道義聖哲之學,包含有對自然萬物的通透領悟,有著明確的審美追求。是藏是露,是方是圓,是轉是折,度應該怎麼把握,心中有所想,手上就能夠表達出來。所以,臨帖時,一是要臨經典名帖;二是要細緻入微,不能僅從技法上一點一畫地去學,要善於從傳統大文化入手,尤其是古之經典書籍中去深入,從生活中去觀察、從自然中去體驗,規矩可以言傳,神妙必由悟入。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永遠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