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之李林甫

2021-02-13 神仙傳

唐右丞相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球,馳逐鷹狗,每於城下槐壇下,騎驢擊,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一日,有道士甚醜陋,見李公踞地,徐言曰:「此有何樂,郎君如此愛也?」李怒顧曰:「關足下何事?」道士去,明日又復言之。李公幼聰悟,意其異人,乃攝衣起謝。道士曰:「郎君雖善此,然忽有顛墜之苦,則悔不可及。」李公請自此修謹,不復為也。道士笑曰:「與郎君後三日五更,會於此。」曰:「諾。」及往,道士已先至,曰:「為約何後?」李乃謝之。曰:「更三日復來。」李公夜半往,良久道士至。甚喜,談笑極洽,且曰:「某行世間五百年,見郎君一人,已列仙籍,合白日升天。如不欲,則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郎君且歸,熟思之,後三日五更,復會於此。」李會回計之曰:「我是宗室,少豪俠,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安可以白日升天易之乎?」計已決矣,及期往白。道士嗟嘆咄叱,如不自持,曰:「五百始見一人,可惜可惜。」李公悔,欲復之。道士曰:「不可也,神明知矣。」與之敘別曰:「二十年宰相,生殺權在己,威振天下。然慎勿行陰賊,當為陰德,廣救拔人,無枉殺人。如此則三百年後,白日上升矣。官祿已至,可使入京。」李公匍匐泣拜,道士握手與別。時李公堂叔為庫部郎中,在京,遂詣。叔父以其縱蕩,不甚記錄之,頗驚曰:「汝何得至此?」曰:「某知向前之過,今故候覲,請改節讀書,願受鞭棰。」庫部甚異之,亦未令就學,每有賓客,遣監杯盤之飾。無不修潔。或謂曰,汝為吾著某事,雖雪深沒踝,亦不去也。庫部益親憐之,言於班行,知者甚眾。自後以蔭敘,累官至贊善大夫,不十年,遂為相矣。權巧深密,能伺上旨,恩顧隆洽,獨當衡軸,人情所畏,非臣下矣。數年後,自固益切,大起大獄,誅殺異己,冤死相繼,都忘道士槐壇之言戒也。時李公之門,將有趨謁者,必望之而步,不敢乘馬。忽一日方午,有人扣門,吏驚候之,見一道士甚枯瘦,曰:「願報相公。」聞者呵而逐之外,吏又鞭縛送於府,道士微笑而去。明日日中復至,門者乘間而白。李公曰:「吾不記識,汝試為通。」及道士入,李公見之,醒然而悟,乃槐壇所睹也。慚悸之極,若無所措。卻思二十年之事,今已至矣,所承教戒,曾不暫行。中心如疾,乃拜。道士迎笑曰:「相公安否?當時之請,並不見從,遣相公行陰德,今枉殺人,上天甚明,譴謫可畏,如何?」李公但磕額而已。道士留宿,李公盡除僕使,處於中堂,各居一榻。道士唯少食茶果,餘無所進。至夜深,李公曰:「昔奉教言,尚有升天之挈,今復遂否?」道士曰:「緣相公所行,不合其道,有所竄責,又三百年。更六百年,乃如約矣。」李公曰:「某人間之數將滿,既有罪譴,後當如何?」道士曰:「莫要知否?亦可一行。」李公降榻拜謝。曰:「相公安神靜慮,萬想俱遣,兀如枯株,即可俱也。」良久,李公曰:「某都無念慮矣。」乃下招曰:「可同往。」李公不覺,便隨道士去。大門及春明門到輒自開,李公援道士衣而過。漸行十數裡,李公素貴,尤不善行,困苦頗甚。道士亦自知之,曰:「莫思歇否?」乃相與坐於路隅。逡巡,以數節竹授李公曰:「可乘此,至地方止,慎不得開眼。」李公遂跨之,騰空而上,覺身泛大海,但聞風水之聲。食頃止,見大郭邑。介士數百,羅列城門,道士至,皆迎拜,兼拜李公。約一裡,到一府署。又入門,復有甲士,升階至大殿。帳榻華侈,李公困,欲就帳臥。道士驚,牽起曰:「未可,恐不可回耳,此是相公身後之所處也。」曰:「審如是,某亦不恨。」道士笑曰:「茲介癬鱗(鱗原作癬,據明抄本改)之屬,其間苦事亦不少。」遂卻與李公出大門,復以竹杖授之,一如來時之狀。入其宅,登堂,見身瞑坐於床上。道士乃呼曰:「相公相公。」李公遂覺。涕泗交流,稽首陳謝。明日別去,李公厚以金帛贈之,俱無所受,但揮手而已,曰:「勉旃,六百年後,方復見相公。」遂出門而逝,不知所在。先是安祿山常養道術士,每語之曰:「我對天子,亦不恐懼,唯見李相公,若無地自容,何也?」術士曰:「公有陰兵五百,皆有銅頭鐵額,常在左右,何以如此?某安得見之。」祿山乃奏請宰相宴於己宅,密遣術士於簾內窺伺。退曰:「奇也,某初見李相公,有一青衣童子,捧香爐而入,僕射侍衛,銅頭鐵額之類,皆穿屋逾牆,奔逆而走。某亦不知其故也。當是仙官暫謫在人間耳。」(出《逸史》)

  【譯文】

唐玄宗時的右丞相李林甫,二十歲時還沒有讀書。他在東都洛陽時,特別愛好狩獵和打馬球、架鷹養狗,終日遊樂。他常常在城裡的槐壇下騎驢打球,沒有一天不去。有時騎驢打球累了,就扔掉驢,乾脆坐在地上或頭枕著手躺在地上歇息。這天有個十分醜陋的道士對坐在地上的李林甫說:「騎驢打球有什麼意思,值得你這樣沉迷呢?」李林甫瞪了道士一眼怒衝衝地說:「關你什麼事?!」道士就走了。第二天道士又來了,對李林甫還是說那兩名話。李林甫從小就聰明過人,立刻意識到道士不是個平凡的人,就很快從地上起身來整理好衣服,向道士恭敬地施禮。道士就說:「郎君你雖然很會騎驢打球,但早晚會從驢背上掉下來的,要是摔壞了,你將後悔莫及呀!」李林甫向道士表示自己今後要謹慎小心加強自己的修養,不再騎驢打球了。道士聽後笑著說:「三天後的五更時,我在這裡等你。」李林甫答應了。到了那天約定的時間,李林甫到時道士已經在那裡了。道士說:「你怎麼來晚了?」李林甫忙陪罪。道士讓李林甫三天後五更再來。到了那天,李林甫半夜就趕到約定的地點,過了很久道士才來。這次道士很高興地和李林甫談笑,並說:「我在人世已經五百年了,現在只有你一個人名列仙籍,你將會白日升天成仙。如果你不願意成仙,也可以當二十年大權在握的唐朝宰相。你今天先回去,三天後的五更時你再到這裡來吧。」李林回去以後心裡暗想:「我本身就是皇族,從小就豪放俠義,二十年大權在握的宰相太好了,成仙怎麼能和當宰相相比呢?我決心向道士請求讓我當宰相!」再見到道士,李林甫說自己願意當宰相,不想成仙。道士聽後,非常感嘆惋惜,斥責李林甫說:「真沒想到你竟這樣淺薄庸俗!我考察了五百個人才遇見你這一個可以成仙的人,你卻是這樣地讓我失望,太可惜了!」李林甫後悔了,要求再換過來,不當宰相讓他成仙,道士說:「不行了,上天神靈已經知道你想當宰相的心願了。」臨別時道士告誡李林甫說:「你可以當二十年宰相,掌握著生殺大權,威振天下,然而你千萬不要暗藏壞心耍陰謀害人,要多救人少殺人,多積陰德。這樣,三百年後你就能白日升天成仙了。現在你的官運已經來了,可以進京做官了。」李林甫哭著伏在地上叩拜,道士和他握手告別。當時,李林甫的堂叔當庫部郎中,李林甫到京後就去見他。堂叔因為李林甫一向放縱浪蕩,很少教導他,也不和他來往,很驚奇地問道:「你怎麼跑到京城來了?」李林甫說:「侄兒知道以前錯了,這次來拜見堂叔,就是決心從此改邪歸正好好讀書,如果再犯 錯誤,情願受堂叔的鞭打。」堂叔仍然感到奇怪,仍沒讓他讀書,而是讓他在每次宴請賓客前把杯盤餐具弄好。李林甫把餐具洗得非常乾淨,羅列得工整有序。有時堂叔李林甫去做什麼事,時值嚴冬,李林甫趟著很深的雪,也毫不推辭去把事辦成。堂叔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在上朝時也常常和同朝大臣們說起他這個能幹的侄子。後來在堂叔的關照下,李林甫以先世的功勳而賜官,任命為贊善大夫,不到十年,就當上了宰相。李林甫胸有城府,很懂得玩弄權術,能暗中體會皇帝的意圖,所以深得皇上的恩寵,成為朝中大權獨攬的重臣,宮廷內外不論官民沒有不怕他的。幾年後,李林甫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就排除異己,把很多人抓進了監獄,枉殺了不少好人,把那位醜道士的告誡完全忘在腦後了。當時,不管什麼人只要拜見李林甫,必須在離他府邸很遠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不敢騎馬。有一天近中午時,一個人非常放肆地敲李林甫家的門,門官非常吃驚地開了門,只是一個容貌乾瘦的道士,說要見李相國。門官大聲呵斥著把道士趕走,又把他鞭打了一頓送到官府,那道士後來笑著走了。第二天中午,道士又來了,門官只好找機會報告了李林甫。李林甫說:「我不記得曾認識過什麼道士,你讓他來見見我吧。」等道士拜見李林甫後,李林甫才突然想起這道士正是在槐壇曾告誡過他的那個人,頓時感到又怕又愧,不知所措。進而又想,當初道士預言自己只能當二十年宰相,現在恰恰已到二十年了,但道士當初的告誡卻沒有遵守。想到這裡,心中更恐懼,像突然生了大病似的。李林甫向道士行了禮後,道士笑著說:「先生這一段可安好嗎?當初我對你的告誡你一點也沒聽,絲毫沒有積什麼陰德,而且枉殺了很多人。你的一切罪行上天都了如指掌,你就不怕對你降下懲罰嗎?!」李林甫只有不斷地磕頭。李林甫把僕人全部都打發走,讓道士住在堂屋中,他和道士各睡一張床。道士只吃少量的茶點,其餘什麼也不要。夜深時,李林甫問道士說:「當年你所說過我有上天成仙的緣份,現在我還有這種可能嗎?」道士說:「由於你在人間的罪行,折去你三百年仙緣。由於受到上天的譴責,你的仙緣推遲了六百年。六百年後,你才能成仙。」李林甫說:「我的壽數快滿了,既然我有這麼深的罪孽,以後會怎麼樣呢?」道士說:「你想知道今後,只有和我到天上去一趟。」李林甫忙下床跪拜,要求道士帶他上天一趟。道士說:「你坐在那裡凝神靜心,排除所有的雜念,就像一棵無知無覺已枯死的樹。到了那個程度,我就可以帶你一同上路了。」過了半天,李林甫說:「我現在已經什麼雜念都沒有了。」道士就下了床招呼道:「咱們可以走了。」李林甫不知不覺就跟著道士走,李林甫家大門和長安城東的春明門都自動打開,李林甫拽著道士的衣服跟著走。李林甫長期養尊處優沒吃過苦,更沒走過這麼遠,走了十幾裡以後,就累得受不了。道士也知道,就問他是不是想歇一會兒,然後兩人就坐在路邊。過了一會兒,道士給了李林甫一根竹竿說:「騎上它,到了地方就自然會停下,但路上千萬不要睜眼!」李林甫跨上竹竿,立刻覺得身子騰空而起,飛越大海,耳邊響著水聲和風聲。過了一頓飯時間終於停了下來。李林甫睜眼一看,見來到一個大都城前。城門前排列著好幾百士兵,見道士到來,都行禮迎接,也向李林甫行禮。進城走了一裡多,來到一座府門前。進了大門,見兩邊都有士兵侍衛,兩人登上臺階上了大殿,見殿裡設著華麗的床帳,李林甫忽然覺得很睏乏,想上床睡下,道士驚慌地把他拉起來說:「你要在這床上睡下,就回不到人間了,因為這裡是你死後才能來的地方。」李林甫說:「如果這裡真是我死後的歸宿,我死也無怨了。」道士笑著說:「這裡也不是你想的那樣完美,也會有小病小災,苦事也不少。」道士就跟李林甫出了大門,又把竹竿給他騎上。不一會兒李林甫就又回到人間自己的家,進了門到來堂屋,見自己的肉體閉著雙眼坐在床上。這時道士喊道:「李相國,李相國!」李林甫才還了魂醒過來,哭著向道士拜謝。道士第二天告別李林甫,李林甫送他金銀綢緞,道士一律不要,只是揮揮手說:「好自為之吧,六百年後我還能再見到你。」說罷就出門不見了,不知去了哪裡。當時安祿山曾招納了幾個道士,他曾問道士們說:「我見了皇上都不害怕,可是一看見李林甫,就會手足失措心慌意亂,這是怎麼回事呢?」道士說:「你有五百個陰曹的鬼卒保護,這些鬼卒個個銅頭鐵額,總在你身邊,你怎麼會怕李林甫呢?能不能想法讓我們看看你和李林甫在一起時的情形呢?」安祿山就故意請李林甫到自己府中赴宴,讓道士在簾後偷偷觀察,李林甫走後,道士對安祿山說:「太奇怪了,李林甫來時,他前面有個穿青衣的童子捧著香爐,您的那些銅頭陰卒一看見那童子,都嚇得穿屋跳牆而逃。我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大概李林甫是暫時被貶在人間的神仙吧!」

相關焦點

  • 美女與野獸:從《太平廣記》入手來看女性精變文化為何盛行於唐
    中國最早的女性精變出現於先秦時期,魏晉南北朝時題材變得愈發廣泛,隋唐時期,人們多「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同時還出現了「傳奇」這一文學體裁,所以志怪之事更為盛行。宋朝時,有人將前代的故事、傳奇以及道經、釋藏等匯成一部雜著取名為:太平廣記。它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全書一共有150多卷,大部分都是神怪相關內容,對於後世的志怪小說影響極大,基本上代表了中國文言故事的主流。
  • 《太平廣記》有一女刺客,與紅拂女齊名,翻拍成電影豆瓣評分7.3
    這部電影的主角聶隱娘原來是唐代傳奇小說,與大名鼎鼎的《紅拂女》齊名,後來被收錄到《太平廣記》一書中。作為中國古代的傳奇小說的鼻祖,《太平廣記》收錄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系列唐代傳奇小說,為後世的文學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這個化名林九郎的李林甫到底是不是奸臣?
    林九郎的原型是唐朝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的歷史評價很壞,影視作品裡面都是以一副奸相出場,嘴上稱兄道弟,跟抹了蜜一樣,轉過身就把你的話添油加醋地報上去,成語「口蜜腹劍」說的就是他。但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林甫非但沒有小人相,說話做事非常有氣場,確實有身為一朝宰相,上位者那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 臺灣經典 | 你不只是在聽妖怪故事,還在聽搜神記、太平廣記、拍案驚奇
    這一套「中國妖怪故事」系列一共分成三本,分別是《中國妖怪故事:動物篇》、《中國妖怪故事:植物與器物篇》以及《中國妖怪故事:雜怪篇》,取材自《搜神記》、《太平廣記》、《醉茶志怪》、《子不語》、《續子不語》、《南皋筆記》、《廣群芳譜》、《幽明錄》、《淞隱漫錄》、《二刻拍案驚奇》等,用說故事的方式,把中國妖怪故事做了一個系統化的整理以及說明,
  • 太平廣記那些事:能將月亮放進衣服裡的男人
    Hello大家好,我是呼延大娘,今天要和大家講的是《太平廣記》中能將月亮收進衣服裡的男人 。 話說在唐朝太和年間,洞庭山附近住著一個善用到處救濟百姓的人,他叫周生。
  • 李林甫宰相之夢靠兩個女人一個宦官實現,是如何找到這些靠山的?
    仕途不順他總得想辦法,通過舅舅姜皎,找到時任宰相源乾曜謀求郎中之職,源乾曜的說:郎中的有才幹,你不合適,」只給了一個太子諭德的閒職小官。李林甫的目標是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當宰相是皇上欽定的,自己沒有這層關係搭不上話,好不容易通過巴結宇文融才做了史部侍郎,經過篩選,選定了唐玄宗寵信之人高力士。
  • 太平廣記不敢收錄
    將軍曰:「升雲之期,難違頃刻,上既命駕,何不遂行?」對曰:「上澡身否?然,可即路。」這是《續玄怪錄》中記載的一個故事辛公平上仙。原來他是替唐順宗之死鳴冤。這個故事的皇帝,就是指的唐順宗。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混亂之中,國家權力被藩鎮軍閥和太監把控。唐順宗登基為帝後,看到身邊的太監勢力太大,想要採取措施,清除太監勢力,於是實行了永貞革新。但是唐順宗沒想到的是,太監的勢力太大了,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清除太監勢力。在太監勢力的步步緊逼下,唐順宗無奈宣布自己退位,太子李純登基,史稱「唐憲宗」,唐順宗成了太上皇。
  • 養成大唐之亂的奸相——李林甫
    《新唐書》中有一個章節叫《奸臣傳》,列舉唐代權奸,李林甫名列其中。宋代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中評價李林甫,「養成天下之亂」。李林甫在宰相的位子上坐了19年,沒辦一件好事,這樣奸臣,在唐代290年的歷史中都不多見。
  • 李林甫是把唐朝帶入深淵的奸臣?還是維持開元盛世的能臣?
    自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闢以來,牝雞司晨的局面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唐中宗在位時期,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培植武三思、武延秀、宗楚客等黨羽操控朝政,使唐中宗形同傀儡。唐中宗駕崩後,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軍事政變,一舉剷除韋皇后集團,擁立唐睿宗繼位。唐睿宗繼位後,太平公主仿效韋皇后,亦培植蕭至忠、竇懷貞、崔湜等黨羽操控朝政,架空唐睿宗和太子李隆基的權力。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李林甫-口蜜腹劍勢燻天
    李林甫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中國歷史結束了最輝煌的一段篇章。其實安史之亂之亂的源頭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無心朝政,沉迷享樂,任用奸臣所致,這其中最著名的典型就是以口蜜腹劍著稱的李林甫。李林甫也是唐朝宗室,不過不算近支。從小機靈,對音律很有研究。後來被自己的舅舅推薦進入朝堂任職。在職期間,從沒有聽過他關於朝政的業績有優異的表現。整日與皇宮中的太監和妃嬪等往來密切,藉機拉攏他們為自己打探情報。
  • 辛公平上仙:連《太平廣記》都不敢收錄的唐朝怪事,真相到底如何
    《續玄怪錄》中的《辛公平上仙》曾經記載:"心非金石,見之能無少亂?今已舍離,固亦釋然。"
  • 正史上真實的李林甫是怎樣一個人?
    所以那時的人叫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這個成語就是四個字,口蜜腹劍由此引申出來,用來形容那些嘴上說好話,實際作惡的人。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李林甫想提拔一個叫肅炅的人,有一次肅炅給大臣嚴挺之讀文獻,讀到伏臘為伏獵,嚴挺之嘲笑他,於是與李林結下了仇。
  •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林九郎,原型是李林甫
    03、為人詬病可惜,縱使李林甫做出了無數的政績,依然留下了「奸相」的名聲。人們討厭李林甫,無外乎他嫉賢妒能,大權獨攬,還弄出了安史之亂。誠然,李林甫確實打壓了許多威脅到他相權的人,可仔細想來,唐玄宗生性多疑,李林甫所做的一切,不過是他自保的一種手段罷了。
  • 李林甫是奸臣,為什麼宰相卻做了19年
    在唐朝,從武則天開始,有選用低級別官員,擔任宰相的傳統,而李林甫的宰相,顯然也在這個範圍。李林甫能位極人臣,完成最後一步的跨越,要感謝的,其實是自己,因為他要對付的人,成了皇帝忌憚的對象,結果,張九齡被罷免宰相,而李林甫順利當選中書令。
  • 大唐職場:李林甫巧妙挖坑,引導政敵主動犯錯
    開元二十七年,李适之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度事;天寶元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書、弘文館學士,授上柱國、光祿大夫,封渭源縣開國公。李林甫沒本事打仗,所以對這些建立邊功的儒將十分忌恨,視李适之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 唐朝人才輩出,李林甫憑什麼高居丞相長達19年?
    口蜜腹劍李林甫進入中央領導核心層後致力於打擊異己。張九齡罷相之後,嚴挺之被貶到洺州做刺使。有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了嚴挺之,就問李林甫:「嚴挺之現在在哪裡?他是個人才,還可以用。」李林甫一聽心就慌了:我好不容易把他外放,難道還能鹹魚翻生?他畢恭畢敬地回答:「皇上放心,我馬上跟蹤此事。」下班後他立刻精心謀劃全面布局。
  • 安史之亂的爆發,離不開他的推波助瀾,玩弄權術的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早先為吏部侍郎,為人十分奸詐虛偽,笑裡藏刀,對於權術的玩弄非常擅長,再有一層皇室宗親的身份,在宮中與宦官,賓妃的交情非常深厚,對唐玄宗的所有事情亦是最先一步知道。每次朝中奏章之時,他總能順其玄宗心意,使得玄宗對他十分賞識。
  • 「大忽悠」李林甫:一句話將人忽悠成病
    上回書我們也講到,大唐厚黑學高手李林甫,忽悠人的功夫,不比本山大哥差。(見拙文李林甫的厚黑學:一番忽悠,讓潛在對手明升暗降)。今天,讓我們再次見識一下李林甫的忽悠術,如何「忽忽悠悠」就讓人得病了。中書侍郎嚴挺之素有傲氣,看不起李林甫,且在政治上站在李林甫的對立面。大唐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抓住嚴挺之為贓官開脫講情的罪過,指使宦官打小報告,將嚴挺之貶為洺州刺史。
  • 《太平廣記》之韋君殺蛛
    韋君曰:「是人之患也,吾聞雖小,螫[zhē]人,良藥無及。」因以指殺焉。俄又有一白者下,如前所殺之,且觀其上,有網為窟。韋乃命左右挈[qiè]帚,盡掃去。且曰:「為人患者,吾已除矣。」明日將去,因以手撫其柱,忽覺指痛,不可忍之,乃是有一白蜘蛛螫其上。韋君驚,即拂去。俄遂腫延,不數日而盡一臂。由是肩舁[yú] ①至江夏,醫藥無及,竟以左臂潰為血,血盡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