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中國歷史結束了最輝煌的一段篇章。其實安史之亂之亂的源頭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無心朝政,沉迷享樂,任用奸臣所致,這其中最著名的典型就是以口蜜腹劍著稱的李林甫。
李林甫也是唐朝宗室,不過不算近支。從小機靈,對音律很有研究。後來被自己的舅舅推薦進入朝堂任職。在職期間,從沒有聽過他關於朝政的業績有優異的表現。整日與皇宮中的太監和妃嬪等往來密切,藉機拉攏他們為自己打探情報。
雖說天意自古高難問。但是通過對唐玄宗的一舉一動的掌握,李林甫可以很快分析出他的想法,藉此在朝政建議上能迎合唐玄宗的心意,慢慢開始被唐玄宗重視。
而且李林甫還對後宮的勢力格局了如指掌,藉此拉攏後宮的妃嬪為自己所用,
李林甫善於權謀,最擅長的就是坐山觀虎鬥,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朝中很快就被李林甫所迷惑,連宰相也被他的計謀所欺騙,於是推舉他擔任宰相之職。在這幾股勢力的支持下,李林甫就此擔任了宰相之職,成了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當上宰相後,李林甫想的也不是為國為民,而是依舊延續他的權臣作風,打壓其他同僚,企圖獨掌大權。當時唐玄宗對太子不滿,幾次要廢除太子,因為其他大臣的勸諫,才忍而不發。當朝堂上討論這事的時候,李林甫一言不發,等退朝後,卻私底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表示這是皇帝的家事,沒必要和外人商議。這已經不能算是暗示了,這是赤裸裸的的向唐玄宗表示支持,此人的城府由此可見。
後來,唐玄宗想提拔一名官員,委以重任,一名宰相當場表示反對,並且認為此人學識一般,不堪重用,因此極力反對,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滿。李林甫依舊是正堂不發一言,私底下故意向外洩露自己的看法,支持唐玄宗的用人。世人都知道李林甫的作風,評價他為「口有蜜,腹似劍」這就是成語口蜜腹劍的由來。憑藉陰謀詭計,李林甫由此開始大權獨攬。
李林甫上臺後,開始支持改立太子。唐玄宗一直都有這種想法,只是以前宰相總是反對才作罷,如今有了李林甫的支持,這事就好辦多了。於是唐玄宗便將太子廢黜,同時還把他同母的兄弟一起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下旨將他們賜死,世人都為其喊冤。第一步走的很好,李林甫便計劃將與自己關係較好的壽王推上太子之位。可是這次唐玄宗卻認為忠王更符合自己的心意,再加上高力士也支持,於是忠王李亨便被立為太子,他就是日後的唐肅宗。
雖然沒能擁立太子,但是李林甫卻已經在朝堂上一人獨大。他將性格懦弱的其他人舉薦為宰相。名義上坐鎮朝堂,其實只是個傀儡,自己則在幕後掌控大局。既有實權,也不引起懷疑。連唐玄宗也對他格外寵信,時常賞賜珍饈美味,絡繹不絕。
雖然表面風光,但是李林甫心中仍然有隱患,畢竟太子不是自己擁立的。跟自己關係一般,一旦日後即位,自己很可能會被清退。為了自己日後的榮華富貴,李林甫開始計劃再次更換太子,他的進攻開始了。
一開始,李林甫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太子妃。直接進攻太子肯定會讓人懷疑,而打擊他的身邊人既可以消除他的實力,也可以趁機把他拉下水,可謂一箭雙鵰。於是李林甫便將目光放在了太子妃的兄長身上,他開始派人暗中調查,同時指派手下羅織罪名,趁機誣告,最終逼迫李亨將太子妃廢除,同時還把支持李亨的一名宰相趁機罷官,可謂旗開得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林甫再次發起攻勢,他這次的目標是太子的近侍。利用對方的家庭矛盾,趁機挑撥,趁機把戰火燒到太子身上。最終把太子身邊的幾位大臣趁機打倒,很多支持太子的官員都受到波及。李林甫有一次大獲全勝。
雖然幾次進攻都打擊了太子李亨的實力,但是李亨本人基本沒有受到影響。李林甫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這次他將太子和邊境將領的交往誣賴為心懷不軌,目標直指太子。後來連唐玄宗也親自過問,最後查明沒有反跡,但是仍將該將領革職,太子又一次躲過一劫。
此後李林甫仍然多次趁機挑撥太子和唐玄宗的關係,但在朝中其他大臣的幫助下,再加上高力士的支持,太子的位置仍然算是比較穩固。
於此同時,李林甫的所作所為被大家鄙視,有正直的大臣開始彈劾李林甫,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唐玄宗對於李林甫的信任開始疏遠。
後來,唐玄宗開始寵愛楊貴妃,對他的家人也開始封官進爵,大加賞賜。其中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更是一日千裡,很快就位高權重。李林甫對於楊國中非常忌憚,幾次三番上奏讓他出外任職,解除對自己的威脅,可是唐玄宗就是不肯,還對楊國中許諾要他入閣為相,這讓李林甫如鯁在喉,恨恨不已,最終身患重病。
此時的李林甫身體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他深知自己已經無力對抗楊國忠,於是便想和他緩和關係。楊國忠雖然對他恨之入骨,但是仍然擔心這是個圈套,只得敷衍應付。
李林甫雖然生氣對方的虛與應付,但是已經無力反抗,只得無奈憂鬱。不久之後,病發身亡,一代奸相李林甫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