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是奸臣,為什麼宰相卻做了19年

2021-02-13 歷史崔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李林甫,雖然出身皇族,但是到了他這一輩,皇族的身份,能換來的,只有一個在京城,當保安的工作,從保安到中書令,這中間是條漫長的鴻溝,他是怎麼跨越的呢?

李林甫最大的優勢,是交際能力,當上保安後,依靠舅舅姜皎,和親戚源乾曜,坐上了國子監副校長的位置。

在宇文融和張說的政鬥中,支持宇文融,事成後再次升級,調到御史府,職位是御史中丞,正式進入中央高級別官員的行列,此後再接再厲,與侍中韓林聯合,職位升到了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在唐朝,從武則天開始,有選用低級別官員,擔任宰相的傳統,而李林甫的宰相,顯然也在這個範圍。

李林甫能位極人臣,完成最後一步的跨越,要感謝的,其實是自己,因為他要對付的人,成了皇帝忌憚的對象,結果,張九齡被罷免宰相,而李林甫順利當選中書令。

今天歷史崔要介紹的,是李林甫成為中書令後,如何在這個崗位上,待了19年,要知道張說三次當選宰相,總時間加起來,也才七、八年。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不學無術的李林甫為什麼能當上宰相

2、張九齡,被安史之亂推向歷史齒輪的宰相

3、張說,策論天下第一的唐朝宰相

李林甫從副校長,升級到中書令,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就是李隆基的媳婦武惠妃,對於後宮的女人來說,最關心的其實就一件事,兒子能不能成為新皇帝,一旦兒子君臨天下,下半生的日子,就安逸了。


武惠妃的兒子,叫李瑁。

李林甫支持李瑁,成為唐玄宗的繼承人,但是在太子的位置上,已經有人了,這個人是李隆基的第二個兒子李瑛,母親是趙麗妃。

趙麗妃,還有皇甫德儀和劉才人,三人是李隆基在武惠妃之前,最喜歡的女人,在公元710年,李旦登基後,李瑛就被確立為皇孫,公元715年,被確立為太子。

太子就是儲君,對於依靠政變,走上帝位的李隆基來說,太子是一顆定時炸彈。

公元735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秘密集會,李隆基開始考慮撤換太子;

公元737年,太子三人和太子妃的哥哥薛鏽,再次集會,李隆基脆弱的神經,崩潰了,同年,李林甫建議,嚴查太子謀反案,李瑛三人被貶為平民,薛鏽被流放,不久四人全部非正常死亡。

太子死了,是不是李瑁的機會就來了呢,或許。

很不湊巧,這一年,在李瑁的王府中,發生了另一件事,李瑁的老婆楊玉環,被唐玄宗看上了,之後通過種種巧合,老婆變成了媽,楊玉環被李隆基娶回了家。

李瑁遭遇三重打擊,最疼自己的母親,不知道是被氣的,還是被嚇的,總之,死了;自己千辛萬苦娶到的歌姬楊玉環,被老爹搶了;原本十拿九穩的太子,也沒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38年,李亨被匆忙扶上檯面,成為李隆基時代的第二位太子。

眼看自己支持的王子,成了皇帝最不願意見到的人,李林甫對皇帝有意見,也不敢發作,但是太子成了其他人,自己的未來,就蒙上了陰影。


一朝天子一朝臣,站錯了隊,如何挽回呢?

很簡單,把新太子拉下馬,再換一個。

李林甫很聰明,要對付太子,直接針對本人,會引起所有朝廷勢力的反抗,而且皇帝也不喜歡,於是,他選擇了一條更安全,也更有效的方式:從身邊人下手。

第一個目標,是太子妃的哥哥韋堅。

公元746年,長安令韋堅被人告發,罪名是勾結邊境將領,圖謀不軌。

那位邊將的名字,叫皇甫惟明,和太子李亨,還有韋堅,都認識,這幾天剛好在長安,幹什麼呢?去邊境,和吐蕃打仗,因為立功心切,攻陷城池時,被前後夾擊,帶出去的軍隊,死了大半。

這次回京,是來請罪的,剛好認識太子和韋堅,就想著,找他們幫忙疏通疏通。

太子是儲君,在老皇帝死後,要順利登基,少不了文臣武將的支持,況且李亨的根基淺,人脈不多,難得和邊將認識,當然希望好好發展兩人的關係,但是他們的方式錯了。

李林甫的危機意識,和老闆李隆基差不多,時刻感覺自己的位置,坐不牢,而他的頭號敵人,就是太子,為了自己的職位,派人24小時,跟蹤韋堅。

這一天,是正月十五,放花燈賞元宵的日子,但是到了晚上,韋堅進入道觀,見了一個人,場景和電視裡的特務接頭差不多,就兩個字:神秘。

韋堅見的這個人,就是皇甫惟明。

半夜,太子的大舅子,去見一個邊境的將領,還把氣氛搞得那麼神秘,有問題,一定有問題。

兩人見面的過程,被一個叫楊慎矜的御史發現了,李林甫是御史府的老領導,楊慎矜第一時間把這個情報,告訴了他。


第二天,李林甫又稟報給了皇帝。

李隆基在處理這個事情上,相比上一任太子,做法就有點耐人尋味了,他把韋堅和皇甫惟明,都貶了官,對太子呢,只是批評,而且還要求,與太子妃離婚,連個女人也不能要。

韋堅被貶官後,和他關係不錯,在政事堂上班的宰相李适之,也害怕了。

當官當的心臟病都出來了,李适之趕緊辭職,準備回家好好養老,可惜皇帝沒同意,不過宰相確實沒法幹了,去江西宜春,做了太守。

晚上與男人幽會,後果是三位大臣丟了官,一個女人無家可歸,但是這僅僅只是開始。

還是在公元746年的年底,京城的大理寺,在收集卷宗的時候,發現了一封告密信,信上寫的是,太子老丈人杜有鄰涉嫌謀反。

這是個大案子,大理寺卿也拿不了主意,把信轉交給了李林甫。

李林甫的官,已經很大了,皇帝李隆基也很信任他,告密信是關於太子的,李林甫當然很感興趣,給大理寺卿下令,嚴查。

能巴結到李林甫,大理寺卿很高興,升職的機會到了。

但是案子剛開始,就出現了問題。

這個告密的,叫曹柳勣,是杜有鄰的女婿,告密的原因,是翁婿之間吵架了,喝醉酒之後,寫完信,交給了大理寺。

所以這是一場誤會?

這要看在誰手裡。

辦案的負責人,想息事寧人,過幾天,錄個口供,也就沒事了,想把事情搞大,這案子,就沒完沒了。

結果,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成了一起預謀未遂的謀反大案,牽連的人越來越多。

什麼,只有你一個人?一個人怎麼謀反!不說實話,打!獄卒說道。

經歷一段酷刑之後,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喊:別打了,別打了,不是一個人,隔壁的張三王五,都參與了。

就這樣,一個咬一個,曾經的同事同學,只要認識的,能叫得上名字的,都卷了進來。

結果,杜有鄰和曹柳勣,還有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復,全部被打死,韋堅、皇甫惟明被賜死,前宰相李适之服毒自殺,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員,幾百人,浩浩蕩蕩,流放的、貶官的。


李林甫對官場,進行了一場革命,平時對自己有意見的,全都回家養老,或者去了另一個世界,留下的,至少在表面上,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

在官場,要保持常青是很難的,首先你得保證不犯錯,當然最重要的,是皇帝不討厭你,而且還要一直依靠你。

不討厭,似乎很簡單,順著皇帝心意辦事,就好。

李林甫有眼線,皇帝有什麼心事,第一時間可以知道,然後照著下去辦就是了。

比如李隆基在晚年,喜歡玩,那些有資格,找皇帝老爺子說話,進諫的人,都會得到李林甫的特別交代,沒事別找皇帝麻煩,這叫立仗馬。

立仗馬就是儀仗隊裡的馬,這些馬不用喊,不用叫,更不用跑,只要站著,就能好吃好喝的供著,如果你叫了呢,對不起,儀仗隊裡,就不需要你了,會被炒魷魚。

相比不討厭,要成為皇帝的依靠,就有點難度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李林甫的各方面能力,都不能算頂級,他是如何把宰相任期,維持了19年呢?

答案是打壓競爭對手,在政事堂,李林甫派系的,有牛仙客、陳希烈,他們都是聽李大人的,平時不發表意見,其他剛冒頭的,比如王忠嗣、楊慎矜,結局都很悽涼。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養子,進入軍隊後,開始常年和吐蕃打仗,因為戰績好,李隆基很喜歡,但是他有個問題,就是和太子李亨,也是從小玩到大的兄弟,然後就被李林甫抓住把柄,貶到漢陽,當了太守。

楊慎矜,就是那個盯著韋堅,會見皇甫惟明的御史,能力更高,仕途也是一片光明,他和王忠嗣不一樣,吸取了教訓,與太子不來往,可是結果比王忠嗣,還要慘。

因為他姓楊,是楊廣的後代,翻翻老黃曆,出身就有問題,於是楊慎矜的老婆孩子,連同自己的親戚,全部被殺。

不討厭和依靠,李林甫似乎都做到了極致。

不可否認,李林甫在官場,做得很出色,長期的不安全感,使他將所有的危險,都降到了最低,但是有一樣東西,李林甫戰勝不了,那就是時間。

再聰明的人,也是會老的,就像武則天,這樣優秀的女人,在晚年,還是因為身體出現狀況,被張柬之抓住機會,推翻了統治,李林甫老了,又是被誰推翻的呢?


答案是,楊玉環的堂哥,楊國忠。

李林甫是依靠武惠妃,坐上了中書令的位置,現在武惠妃已經死了,李隆基最喜歡的女人,變成了楊貴妃。

隨著楊玉環在皇宮中,得到的地位,越來越高,楊國忠的仕途,也是越走越順。

公元753年,李林甫病逝,在臨死前,楊國忠來了。

一個是垂死的老人,往年的威望都不在了,一個是朝廷的新貴,當上宰相,成為中書令,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病床上,李林甫再一次求人了,就像年輕時那樣,這是當選宰相後,19年來的第一次,也會是最後一次,不同的是,年輕時,只是為了做官,現在李林甫是為了自己的家人。

李林甫首先恭喜楊國忠,步步高升,同時,希望楊國忠可以看在,往日同事的情份上,放過自己。

臨死前的李林甫已經不是,那個叱詫風雲,指點江山的梟雄,你甚至可以在他的眼睛裡,看到一種落寞,渴望獲得一絲憐憫。

結果,就像曾經失敗的那些大臣一樣,李林甫的家人,也跑不了被抄家被流放的命運。

---完

謝謝轉載、分享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籤約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的爆發,離不開他的推波助瀾,玩弄權術的奸臣李林甫
    當然與忠臣良將對立的就是奸臣,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奸臣與忠臣有史以來都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他們就像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宋朝的嶽飛與秦檜,清朝的和珅與紀曉嵐等等,我們今天說的就是唐朝大奸臣李林甫,他在朝為相的19年,間接促進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 這個化名林九郎的李林甫到底是不是奸臣?
    ——《舊唐書》一個說他口蜜腹劍,一個說他喜怒不形於色,這個化名林九郎的李林甫到底是不是奸臣?作為宰相,李林甫創造過一項記錄——唐玄宗當朝44年,前後換了25位宰相(唐朝同時設左、右兩位宰相)短的1年不到,一般的也就3、4年,其中就包括像姚崇、張九齡這樣的名相。
  • 一生至少貢獻3個成語的李林甫真的只是個奸臣嗎?
    在一般人眼裡,或者說在一般的文學作品裡,李林甫是個奸臣,《新唐書》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傳》,那他只是個簡單的「奸臣」嗎?如果他僅只是一個奸臣,那麼,他為什麼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嗎?
  • 李林甫是把唐朝帶入深淵的奸臣?還是維持開元盛世的能臣?
    提起李林甫,可謂是家喻戶曉,他常年霸佔「中國奸臣榜」,是人們口誅筆伐的重點對象。如果說「指鹿為馬」是趙高的專屬代名詞,「口腹蜜劍」就是李林甫的專屬代名詞了。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把姚崇視為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開創者,而把李林甫視為「開元盛世」的終結者。故而,姚崇往往是「賢臣」的典範,李林甫往往是「奸臣」的代表。
  • 除了李林甫,宋朝還有三位奸臣竟也能善終
    同時,為禍一時的奸臣也屢見不鮮。不遂如人意的是,唐宋這四位奸臣竟也得以善終。李林甫口蜜腹劍講的就這位唐玄宗朝宰相,善交通權貴,卻每每構陷於暗處,屢興大獄。時中官高力士和寵冠後宮的武惠妃(這時還沒楊玉環什麼事)都與李林甫交好,遂得以快速升遷,從國子司業的小官逐步做到御史中丞,刑部侍郎,禮部侍郎,直至吏部兵部尚書。名相張九齡去位後,李林甫坐到了宰相的板凳上。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李林甫-口蜜腹劍勢燻天
    其實安史之亂之亂的源頭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無心朝政,沉迷享樂,任用奸臣所致,這其中最著名的典型就是以口蜜腹劍著稱的李林甫。李林甫也是唐朝宗室,不過不算近支。從小機靈,對音律很有研究。後來被自己的舅舅推薦進入朝堂任職。在職期間,從沒有聽過他關於朝政的業績有優異的表現。整日與皇宮中的太監和妃嬪等往來密切,藉機拉攏他們為自己打探情報。
  • 養成大唐之亂的奸相——李林甫
    《新唐書》中有一個章節叫《奸臣傳》,列舉唐代權奸,李林甫名列其中。宋代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中評價李林甫,「養成天下之亂」。李林甫在宰相的位子上坐了19年,沒辦一件好事,這樣奸臣,在唐代290年的歷史中都不多見。
  • 唐朝人才輩出,李林甫憑什麼高居丞相長達19年?
    笑面虎李林甫在一代明君唐太宗執政期間,憑什麼高居丞相長達19年?此人心思縝密,手段詭譎,反應機敏,創造了職場的神話。攀權附貴高力士因為犯錯被趕出宮庭,後來通過武三思的鼎力相助官復原職。高力士從此對武三思和他的家族感恩戴德。李林甫是武三思女兒的情夫。
  • 倘若李林甫在世,安祿山還敢謀反嗎?皇帝:這亂子就是他惹出來的
    而在眾多臣子中,權臣、能臣、奸臣、忠臣、清官、汙吏,官場眾生相各有不同。而事實上,大多數奸臣也是能臣。權臣。如果不是具備很強的能力,那麼他們也做不到權傾天下乃至於禍亂朝綱。大家都知道唐朝由盛轉衰,始自安史之亂,而在當時,宰相李林甫充當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反面角色。宋代蘇軾的《荔枝嘆》中曾這樣寫道:「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 影響國運的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誰對唐朝衰敗的危害更大更深?
    晚唐兩位鼎鼎大名影響唐朝國運的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誰對唐王朝衰敗的危害更大更深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兩個人的生平事跡。 李林甫(683-753),祖籍隴西,唐朝宗室,位居宰相,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曾孫,畫家李思訓之侄。
  • 唐代李林甫是如何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的?為相後做盡了壞事?
    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主撰《新唐書》時,把其列入《奸臣傳》之中。(一)拉攏關係,謀取升遷李林甫的舅舅姜皎是個有心計很會見風使舵之人,唐玄宗李隆基還在當藩王時,他就瞅準了其有飛黃騰達之時,因此拼命巴結。李隆基上位後,深得皇上喜愛的姜皎權傾一時,得到的賞賜無數。從小生長在舅舅家的李林甫從舅舅身上接受到了不少啟蒙教育,為入仕後不擇手段謀升遷打下了基礎。
  • 正史上真實的李林甫是怎樣一個人?
    玄宗朝的寵臣、唐朝的宰相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玄宗唯我獨尊,又極力阻撓群臣上奏,遮掩玄宗的耳目。在他看來,臣子就像天子儀仗中的馬,馬如果聽話就可以了,如果敢擅自嘶鳴,就應該把馬拖出來。總而言之,應該排斥那些不順從的臣子。所以他痛恨賢才,排擠賢才。
  • 李林甫宰相之夢靠兩個女人一個宦官實現,是如何找到這些靠山的?
    唐玄宗時期,李林甫當宰相全靠一個女人,武三思的女兒武氏。李林甫時任史部侍郎與宰相裴光庭的老婆有私情,靠著這女人的關係一路爬上了萬人之上。李林甫雖有皇室血統,一直努力著,只是一個千牛直長,擔任普通宮廷侍衛,找不到出人頭地方法,他感到很憋屈。
  • 中國歷史上三位最大的奸臣
    奸臣一詞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是指不忠之臣,弄權使詐之臣,通俗講就是欺上瞞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過國家社稷的不忠的朝臣,這樣的官吏在中國歷史上不少,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位最大的奸臣。
  • 大唐職場:李林甫巧妙挖坑,引導政敵主動犯錯
    凡稱得上奸臣的,必有過人之處。李林甫任大唐宰相十九年,史書上說他「無學術,發言陋鄙,聞者竊笑。」然而,不學無術的李林甫,卻頗有心機,能將政敵玩得團團轉。大唐先天、開元年間,皇帝唐玄宗有個習慣,邊關大將如果幹得好了,就召回朝廷,給個宰相干幹。如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等,都是從節度使被調任宰相的。開元二十七年,李适之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度事;天寶元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書、弘文館學士,授上柱國、光祿大夫,封渭源縣開國公。
  • 中國古代的這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我國古代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奸臣,他們有的擅權專恣,在朝中作威作福;有的利慾薰心,在民間壓榨百姓。總之,他們的存在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因此,後世對於他們的評價往往都是十分惡劣。歷史上,有這樣三個奸臣,他們分別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會經常使用。
  • 現在常用的三個成語的來歷你知道麼,來自三位奸臣,是他們留下的
    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讓皇帝也變得昏庸殘暴,導致下面很多的人都因不滿發動起義,爆發戰爭,這些奸臣都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即使做了好事也會有很少的人記起,他們的過大於功,一直接受著譴責。但古代中有這麼三個奸臣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成語,很常見也很常用,經常可以聽到。
  •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
  • 中國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更是家喻戶曉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聞名天下的忠臣,例如明代的海瑞、宋代的嶽飛,然而有忠臣,自然也有奸臣。例如宋代的秦檜,清代的和珅,由於這些奸臣無惡不作、專門欺壓百姓,民間老百姓還專門給某些奸臣,創造了符合他們惡行的成語,藉此諷刺這些奸臣。
  • 唐玄宗時期的奸臣,除了李林甫,還有個野心更重!
    當時李林甫勢力很大,楊國忠就主動投靠他。韋堅一案中,楊國忠出了不少力,楊國忠和李林甫一樣,都擅長觀察唐玄宗的心思,當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後。 楊國忠野心越來越大,逐漸不滿足於在李林甫手下辦事了。他先想辦法排擠掉李林甫的幾個親信,削弱了李林甫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