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林甫是如何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的?為相後做盡了壞事?

2021-02-13 寫乎

作者:趙心放

李林甫,小字歌奴,系李唐王室的宗親,是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論輩分比唐玄宗李隆基還高一輩。但他發跡並沒有靠其宗親關係,而是善於玩弄權術,排除異己。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主撰《新唐書》時,把其列入《奸臣傳》之中。

(一)拉攏關係,謀取升遷

李林甫的舅舅姜皎是個有心計很會見風使舵之人,唐玄宗李隆基還在當藩王時,他就瞅準了其有飛黃騰達之時,因此拼命巴結。李隆基上位後,深得皇上喜愛的姜皎權傾一時,得到的賞賜無數。

從小生長在舅舅家的李林甫從舅舅身上接受到了不少啟蒙教育,為入仕後不擇手段謀升遷打下了基礎。

李林甫最初擔任從七品的千牛直長,後提拔為正五品的太子允中,但他不滿足,打聽到有個更高級別的長史官位空缺,找到了曾由舅舅姜皎推薦到朝廷做官,現任宰相的源乾曜的兒子源絮,請他給老爹傳話為自己說情。殊不知源乾曜是個清官,不僅不同意,還給了李林甫一個低評:哥奴是個無賴,豈能擔當此任?

在開元初期,唐玄宗非常注意整頓吏治,對官員的任用注重才識。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跑官」的李林甫只好收斂本性,老老實實幹活,規規矩矩生活。熬了幾年被提拔為從四品的國子司業。後來受到御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攜,官至刑部侍郎,有了生殺大權。接著又升遷至正四品的吏部侍郎,按現在級別套就是人事部副部長。總的來看,李林甫的仕途還是比較通順的,但他心裡遠遠沒得到滿足。

(二)陰結惠妃,登上相位

唐玄宗的武惠妃是恆安王武攸止的女兒,武則天的從孫女,她自幼入宮,倍受唐玄宗喜愛。武惠妃不僅天生麗質,看樣子還繼承了一些武則天工於心計的稟性,從後宮眾多佳麗中拉走了唐玄宗。史載最好的證明是這女子先後為唐玄宗懷孕六次,生產後成活了三個。朝堂中的一些勢利小人無不暗中巴結武惠妃。

李林甫還想往上爬,目標是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早就把武惠妃這條門路瞅上了。經過多方打聽和反覆琢磨,他知道了武惠妃想把自己的兒子壽王瑁立為太子的心願,於是他通過武惠妃身邊的太監給她傳話,願意為玉成此事效力。這件事給了野心勃勃者契機,從此以後這對男女走到一起來了。

開元二十一年,作為當朝宰相之一的裴光庭病逝,唐玄宗詢問何人能補缺,最後定下了韓休。武惠妃得到消息後,授意李林甫在中書省起草詔書之前,寫一道薦舉韓休為相的奏摺。這個作法有一石二鳥之妙,一來討好了韓休,二來有薦賢之功,為以後的升遷打下基礎。韓休由於過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後來被罷相。就這樣,李林甫脫穎而出,開元二十二年,唐玄宗詔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並列宰相。從此李林甫開始了他19年的宰相生涯。

(三)頻施毒計,排除異己

李林甫是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傢伙,不說與其對著幹,只要沒看上眼的,他都要想方設法打整,不搞下課不罷休。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有名的賢相之一,他敢於進諫,糾正朝廷的過失,唐玄宗十分欣賞他的才能,但初為宰相的李林甫感到受了牽制,就處處留心尋找機會搬掉這塊絆腳石,當時擔任範陽節度使的張守珪討伐突厥斬其可汗立下了大功,唐玄宗打算將其提升為侍中(宰相),張九齡說宰相是重要職位,不能用來封賞,明確表示不同意,唐玄宗打算退後一步僅授名號,張九齡仍然表示不妥。唐玄宗默然了,心裡很不高興。站立在旁邊一直沒吭聲的李林甫想出了打整張九齡的辦法。

涼州都督牛仙客管理有方,節約了不少糧食,唐玄宗派人調查落實後,準備將其提拔為尚書。張九齡事前給李林甫表態他不同意,李林甫表示一定支持張九齡的意見。可上朝議事時,張九齡直言勸阻,李林甫在旁不開腔,唐玄宗大怒,罷朝而去。更為惡劣的是,第二天上朝,李林甫上奏唐玄宗:牛仙客應該得到提拔,張九齡過於拘泥於古義,有失大統….唐玄宗自此逐步疏遠了張九齡。

李林甫在陷害張九齡的同時,也沒放過另一個宰相裴耀卿。開元二十四年開春,在洛陽久住的唐玄宗準備返回長安。裴耀卿擔心大隊人馬上路,會驚擾正在進行的春耕,延誤了農時,建議過段時間啟程。李林甫在議事時不開腔,退朝後有意掉在後邊,給唐玄宗說,東都洛陽,西京長安,猶如天子的東西兩宮,車駕往來有何不可?裴耀卿是小題大做。唐玄宗覺得不錯,第二天就起駕回長安了。從此對裴耀卿也逐步疏遠起來。

二十多年的承平天下,使上位之初勵精圖治的唐玄宗慢慢怠於政事,聽不進不悅耳的話,他想聽的是讚譽之詞。偏偏張九齡、裴耀卿兩人不會阿諛奉承,只會直言不諱挑刺兒,最終雙雙被罷相,李林甫成了「一枝獨秀」。詭計多端善於迎合的李林甫後來進位至中書令,終於成為群臣之首,位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林甫搞陰謀詭計,陷害人的事真的是罄竹難書——

武惠妃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壽王瑁能夠當上太子,與李林甫沆瀣一氣,誣衊太子李瑛及鄂王瑤、光王琚帶兵進宮打算造反,借唐玄宗之手,將三人貶為庶人後全部賜死。

後來唐玄宗新立太子李亨(即唐肅宗),李林甫瞧李亨不上眼,設毒計陷害他。全靠李亨隱忍功夫強且有計謀,僥倖躲過劫難。

747年,唐玄宗下詔:天下之士,凡有一技之長者,可以參加廷事,合格者可以任以官職。包括35歲的杜甫在內的不少士子踴躍去應試,全都名落孫山。唐玄宗和眾大臣感到迷惑,李林甫解釋:說明陛下用人有方,使得野無遺賢了……

由於文章篇幅有限,恕不再舉例。

李林甫的兒子李岫見他權勢炙手可熱,累積的冤家太多,勸他早早收手,否則將來一旦有禍,恐子孫死無葬身之地。但李林甫仍我行我素。

真的是自作孽遭報應哦。李林甫死後不久,唐玄宗下詔,悉奪李林甫官職,抄其家產,從墳墓裡取出屍體改為庶民禮下葬,諸子及諸婿均免職流放。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歷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說散文)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延伸閱讀

精彩內容搶先看,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林九郎,原型是李林甫
    這個職務在唐代就是個妥妥的基層官員,然而,這份不起眼的工作還是李林甫靠著他龐大的家族關係才能獲得呢。李林甫的曾祖父,是李淵的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說起來,眼下當政的李隆基跟李林甫也算得上是親戚。靠著這樣的人脈,李林甫沒參加科考就做了官。這樣的為官「捷徑」讓科舉出身的官員們深感不滿,李林甫由此再無加入文官集團的可能。
  • 他為人奸詐陰險,為扳倒自己的「絆腳石」,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李林甫小名哥奴,他是長平王李叔良(高祖李淵堂弟)之曾孫。父親李恩誨,官至揚府參軍。李林甫從小遊手好閒,鬥雞走狗,作惡多端。但他深受其舅楚國公姜皎的喜愛。開元初年,李林甫升為太子中允。他向擔任侍中的煙親索要官職,要求做侍門郎中,被拒絕,其姻親說:「有才能與名望的人才能擔任郎官,你哪裡是做郎官的材料。」李林甫後來被升遷為國子司業。
  • 這個化名林九郎的李林甫到底是不是奸臣?
    林九郎的原型是唐朝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的歷史評價很壞,影視作品裡面都是以一副奸相出場,嘴上稱兄道弟,跟抹了蜜一樣,轉過身就把你的話添油加醋地報上去,成語「口蜜腹劍」說的就是他。但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林甫非但沒有小人相,說話做事非常有氣場,確實有身為一朝宰相,上位者那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 影響國運的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誰對唐朝衰敗的危害更大更深?
    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 李林甫宰相之夢靠兩個女人一個宦官實現,是如何找到這些靠山的?
    唐玄宗時期,李林甫當宰相全靠一個女人,武三思的女兒武氏。李林甫時任史部侍郎與宰相裴光庭的老婆有私情,靠著這女人的關係一路爬上了萬人之上。李林甫雖有皇室血統,一直努力著,只是一個千牛直長,擔任普通宮廷侍衛,找不到出人頭地方法,他感到很憋屈。
  • 在中國古代,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現在大家都知道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文化文章字數|1119字,閱讀約3分鐘古語云:「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在中國古代,記載貪官汙吏,奸臣的野史,遠比歌頌偉人,英雄,忠臣的正史多。此後,趙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二世不問朝政。趙高在朝野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久而久之,趙高變得叛逆起來,想自己當皇帝。為了保住群臣的話,有一次他帶了一批鹿來朝廷,然後對皇帝和官員說,這是一匹馬。清白的秦二世當場反駁趙高,而一些大臣卻不敢在下面表態。他們或認同趙高說是馬,或沉默不語,而那些說是鹿的官員,日後都慘死在趙師傅手下。
  • 正史上真實的李林甫是怎樣一個人?
    其接任張九齡、攬居相位、專政自恣、斷絕言路、助成安史之亂,實在是唐玄宗的不恰當之舉,導致了唐興衰,這是唐朝的悲哀!唐至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唐玄宗勵精圖治,虛心採納意見,任命一批比較賢能、有才幹的官員,使開元盛世的局面得以實現,人民生活安定。
  • 從嚴書記被捕談唐朝李林甫:兩面人能可怕到什麼地步
    事情發展得非常順利,李林甫如願降了半級,成為御史臺的另一名御史中丞。宰相張說李林甫、宇文融二人一拍即合,在御史臺狼狽為奸,引發當朝宰相張說的不滿。李林甫、宇文融自然不會坐等彈劾,先下手為強,合夥構陷張說。這兩位的嘴上功夫確實有一套,在他們一唱一和式的說服之下,宰相張說居然被免職了。
  • 養成大唐之亂的奸相——李林甫
    《新唐書》中有一個章節叫《奸臣傳》,列舉唐代權奸,李林甫名列其中。宋代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中評價李林甫,「養成天下之亂」。李林甫在宰相的位子上坐了19年,沒辦一件好事,這樣奸臣,在唐代290年的歷史中都不多見。
  • 太平廣記之李林甫
    及往,道士已先至,曰:「為約何後?」李乃謝之。曰:「更三日復來。」李公夜半往,良久道士至。甚喜,談笑極洽,且曰:「某行世間五百年,見郎君一人,已列仙籍,合白日升天。如不欲,則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郎君且歸,熟思之,後三日五更,復會於此。」李會回計之曰:「我是宗室,少豪俠,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安可以白日升天易之乎?」計已決矣,及期往白。道士嗟嘆咄叱,如不自持,曰:「五百始見一人,可惜可惜。」
  • 李林甫是奸臣,為什麼宰相卻做了19年
    今天歷史崔要介紹的,是李林甫成為中書令後,如何在這個崗位上,待了19年,要知道張說三次當選宰相,總時間加起來,也才七、八年。李林甫支持李瑁,成為唐玄宗的繼承人,但是在太子的位置上,已經有人了,這個人是李隆基的第二個兒子李瑛,母親是趙麗妃。趙麗妃,還有皇甫德儀和劉才人,三人是李隆基在武惠妃之前,最喜歡的女人,在公元710年,李旦登基後,李瑛就被確立為皇孫,公元715年,被確立為太子。太子就是儲君,對於依靠政變,走上帝位的李隆基來說,太子是一顆定時炸彈。
  • 李林甫胸無點墨,鬥大的字識不了幾個,為何能在盛唐一手遮天?
    唐玄宗認為李林甫善解人意且不專權,從此更加疏遠張九齡,後來索性罷免張九齡和裴耀卿相位,獨寵李林甫,任命牛仙客為宰相。(三)排除異己李林甫因為沒有真才實學,全憑溜須拍馬上位,所以把「武大郎招夥計----比自己高的不要!」當做用人原則。
  • 倘若李林甫在世,安祿山還敢謀反嗎?皇帝:這亂子就是他惹出來的
    如果不是具備很強的能力,那麼他們也做不到權傾天下乃至於禍亂朝綱。大家都知道唐朝由盛轉衰,始自安史之亂,而在當時,宰相李林甫充當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反面角色。宋代蘇軾的《荔枝嘆》中曾這樣寫道:「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李林甫此人,在歷史上留下的負面評價居多。
  •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
  • 盛世潛流:安史之亂與唐代軍政制度的演進
    同時在道以下置六百三十四府,唐代諸府可分三類,一是緣邊都護府(軍事監護少數民族),二是在國內要區襟代之地設的都督府,三是在京都所在地置府尹。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改十道為十五道,並於每道設置採訪使「檢查非法」,為了防止重複漢朝刺史故事,此時的採訪使對於幹及州郡的民政事務被嚴令限制。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三大奸臣,這三人禍國殃民,所做之事令人不齒,死後被牢牢地釘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趙高,何許人也?他是一名太監,因為靠著聰慧的頭腦和機敏的做事風格,受到秦始皇的青睞。秦始皇死後,他聯合李斯輔助胡亥登上王座,一躍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閹人。
  • 一生至少貢獻3個成語的李林甫真的只是個奸臣嗎?
    時人竊言「一雕挾兩兔」這就是成語「一雕雙兔」的出處,正是因為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喜歡,所以,在另外兩位宰相謙恭上朝時,李林甫的態度,是趾高氣揚的,像一隻老鷹同時挾了兩隻兔子。後來,一雕雙兔就發展成為成語,指三人並列顯位,一人勢盛而兩人受其挾制。
  • 大唐職場:李林甫巧妙挖坑,引導政敵主動犯錯
    李林甫任大唐宰相十九年,史書上說他「無學術,發言陋鄙,聞者竊笑。」然而,不學無術的李林甫,卻頗有心機,能將政敵玩得團團轉。李林甫沒本事打仗,所以對這些建立邊功的儒將十分忌恨,視李适之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可是,李适之乃宗室貴胄,是李世民的重孫;而且,李适之頗具才幹,曾經修築堤防,根絕水患,立下大功,玄宗為其勒石記功,並讓永王李璘書寫碑文,皇太子李瑛題寫碑額。
  • 唐玄宗時期的奸臣,除了李林甫,還有個野心更重!
    唐玄宗得到楊玉環後高興得不得了,很快就把她立為貴妃。楊家的人也跟著雞犬升天,就連楊貴妃的一個遠房親戚楊國忠也沾了大光。 他當屯官的時候考核優秀,被授予新都縣尉職,不久又調任為參軍。楊貴妃得寵後,楊國忠憑藉她的關係當上了監察御史,但是朝中的大臣們都很看不起他。
  • 李林甫是把唐朝帶入深淵的奸臣?還是維持開元盛世的能臣?
    李林甫經過官場多年的歷練,如今早已不是初出茅廬的莽撞青年,而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中年人了,他已然懂得如何利用朝中和宮中的各種勢力實現自己的目的。開元二十二年,李林甫成功晉升為宰相,其事業開始走向輝煌。李林甫成為宰相後,秉承對同僚表面附和暗中防範,對皇帝百般順從的理念,和另一位性格耿直的宰相張九齡處處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