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吃飯,大家就會聯想到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但通過吃飯,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吃飯不光是填肚子,還得講究禮儀。
一般在餐桌上講究文明用餐的人,都是自身素養比較高,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可以慢條斯理,但跟一群人吃飯的時候,就更注意用餐方式了。
李玫瑾直言:沒出息的孩子,吃飯多半有這3種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有三種情況是不能出現的,如果不及時糾正,那孩子以後將會沒出息!」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其中有一段說的是女主人公的婆婆從鄉下出來她家住,通過幾天的相處,她婆婆就不斷指責自己不會教育孩子,原因在於孩子每天放學回來,洗完手就直奔飯桌上自己吃飯。
不管奶奶有沒有起筷或者坐在飯桌上,孩子都無動於衷,她只能跟婆婆說:「孩子上了一天課也累了,自家人,沒關係的,餓了就讓他先吃」,就因為她的不懂反省,讓婆婆一氣之下回了老家……
的確,孩子再餓也不差等齊人才吃飯的那幾分鐘,再餓也不能忘記尊重長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不會做人長大後只會沒出息,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如果爸爸媽媽沒有進行教導,孩子是很難得到糾正的,旁人說的話,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出現以下三種情況,要及時糾正:
1、用餐行為不雅
當你去親戚家做客時,如果看到他家的孩子在餐桌上表現得不文明,這頓飯你還吃得下嗎?有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夾菜,就讓人感到很難受.
因為平時的不注意,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在菜盤裡翻來翻去,用餐時大聲說話、吃飯吃到一半,就開始搗亂,完全不顧及眾人感受……
如果孩子在家的用餐行為形成習慣,那麼即使他換個場合,也很難糾正。我們一定要教導他們,食不言、寢不語的道理,文明用餐,也是體現一個人的素養。
2、動不動就發脾氣
小孩子都有挑食的行為,當飯桌上沒有他們喜歡的菜式時,他們就會發脾氣。有的孩子還會一邊攪亂菜盤,一邊埋怨家長,甚至用絕食來威脅家長,使得家長左右為難……
頑皮的孩子,口味都很容易發生變化,明明和他商量好今天的菜式,結果就因為放的調味料不合,就開始吵起來,如此捉摸不定的情緒,說爆發就爆發,就很難有良好的性格。如果家長不採取行動進行幹預,長大後他們也很難在社會立足。
3、目無尊長
孩子沒禮貌的行為,還會表現在他們不懂得尊重家長,孩子自小需要養成尊重長輩,敬愛長輩的思想,用一頓飯就能看出他們是否有孝心。
如果孩子在吃飯時懂得等齊人才入桌,等長輩說吃飯才開始動筷子,是不是顯得他人品很優秀呢?
懂得尊重長輩說明他有一定的素養,我們需要從小灌輸他們尊敬長輩的思想,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如果父母平時有教導,孩子也能懂得自己的不是而進行糾正,要看孩子以後能否有出息,還需讓孩子懂得調節自我的情緒管理,這本《兒童情緒管理早教啟蒙繪本》就很合適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高情商可以成為孩子未來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想要塑造孩子獨立的意識,良好的品格,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尤其抓住5歲之前的時光。點擊下方,讓我們一同養育出情商高的孩子。
當一群人吃飯時,他們不光要填飽肚子,還會增加親人之間的友誼,如果一個人的表現行為有缺陷,那他註定是被排斥的那位。
孩子需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得體、言語優雅、對人有禮貌、敬重長輩等,是他們的行為規範。
而父母就是他們的指向針,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能為孩子們指引正確的成長方向,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是家長的必修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