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自己最好的陪伴?

2021-03-02 實用心理學

這周一,我們精心籌備很久的心理成長圖書館終於上線了。

在欄目中,我們請到的第一位嘉賓是來自臺灣的吳姵瑩老師,她不僅是一位資深的諮商心理師,還是心理暢銷書《做自己最好的陪伴》的作者。

那麼,關於這本書吳老師有什麼樣的感觸想和大家分享呢?以下是吳老師對各位小夥伴的話:

大多數的我們都生來孤單,而在這世上卻要學著合群,也要學會獨立。然而,我們自出生的那一刻與母體分離後,就需要感覺身心上的安全,也需要父母照顧得夠好,讓我們存活下來。但安全感卻不是在身體和物質層面的安全,就能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安頓。

我們越是成長越發現,以為長大後可以做很多事情會有安全感,以為有錢後有安全感,以為找到另一半會有安全感,總以為「擁有」什麼就會滿足,卻發現「擁有」之後,我們可能開始害怕失去;或者擁有一段時間後,欲望的標準提高而渴望擁有更多,而落入了心靈匱乏與不安的狀態。

當我們沒有伴侶時會說:「如果我現在有另一半就好了。」

當我們有了另一半時會說:「如果我另一半可以再努力一點賺錢就好了。」

當另一半開始努力賺錢時會說:「如果他再多花點時間陪我就好了。」

當另一半開始陪著自己時會說:「如果他再更溫柔體貼一點就好了。」

在一陣陣的不安中,我們渴望他人給我們十足的安全感,無論是經濟上的安穩或者情感支持,渴望他們能夠符合我們的預期。而當對方真正達到預期後,心裡卻還是有說不出的空洞,彷彿覺得「如果對方夠愛我就應該主動看見我的需求」,或者「他真的愛我在乎我嗎?如果是的話,他應該要對我……」

會不會我們要的那種無微不至、完美無瑕的關係根本不存在?不管是親情、友情或愛情,我們很難找到「完美」的人陪伴我們,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左右。我們也總是將這層「陪伴」與「讓我安心」的需求用外投放,不斷尋找一個適當的人,卻因為他人的「不夠好」,我們內在感覺受傷、失落,甚至憤怒,開始對他人失望、對世界失望,更甚有對自己失望,不由得相信,也許自己就是那個不值得被愛、被珍惜的人,否則怎麼會一個人都找不到。

而我們其實都沒有被教會,其實自己才是一直陪著自己的人,可是這個概念的抽象與非實體的存在,讓人感覺又荒謬又困惑,多數原因是我們沒有機會好好感受自己──感受到慌亂,就趕緊滑手機找人聊天;也沒有機會好好安撫自己,因為我們期待別人安撫,不知道自己可以安撫自己,覺得自己只有一個人,要怎麼安撫自己?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最重要的在於安全感的探索與鞏固,當我們跟自己在一起都感覺安心自在,我們自然可以創造舒服的關係,散發平和穩定的氛圍,讓更多人向你靠攏。

生活不會一路平穩,有時即便是我們生活經歷改變,都會考驗我們的安全感,以及自身的情緒穩定度。當我們有辦法對自己的情緒和安全感抽絲剝繭,就能對自己的不安給出理解支持和陪伴,成為自己穩定的後盾,更成為自己永恆的支持者。

即便到今天,我還是不停地自我對話。對話不僅幫助我覺察,更幫助我停下來審視自己,更讓我懂得適時的安撫和照顧自己。這一路以來心理的學習與體悟,以及學員個案們的經驗,不斷交織出我對安全感更多更深刻的理解。我也看見擁有安全感的人,在獨處時感覺安適,在人際互動時也感覺自在,因為對自己的理解和肯定,在人生目的地追尋上也有更多堅定和勇氣。

相關焦點

  • 對自己最好的愛,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文 / 秋 同這是秋同的第220期分享看著這張向日葵配圖,喚醒我內心勇敢和愛的力量,勇敢的做自己原本模樣,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朋友給我發來信息說:我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要好好愛自己。真正開始學著發自內心的關心自己,關心身邊人,開始有了自己的底氣,有了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過程中她有傷心、難過、痛苦,甚至有時候讓自己嚎啕大哭,每一次帶著自己的痛苦反思自己,想哭的時候就哭。她不再壓抑自己的情緒,哭完以後,讓自己繼續前進,穿越每一次的痛苦和負面感受,慢慢的她開始找到了自己。「我要做最好的自己,好好愛自己。」
  • 陪伴是最好的老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陪伴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一出生,置身於家庭環境中,夫妻關係和諧,家庭環境整潔溫馨,無形之中給了孩子安全舒適感,你別以為孩子感覺不到。哺乳期的母親,在給孩子餵奶的時候,要和孩子進行互動,不要只顧玩手機。
  • 什麼是孩子最好的陪伴?
    編者按:哈佛媽媽宋丹琦最近做客問校友家長學院,講述「十年陪伴去哈佛」,自己十幾年的陪伴把兒子送到了哈佛。做父母的如何高效陪伴孩子?
  •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到最好的「世界」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自己的能量有多大。有一天,當你成為了最好的自己,你會發現,原來山頂的景色如此美好。當你的高度足夠時,即使山腳下的人對你質疑、對你冷嘲熱諷,你也完全聽不清楚,還以為他們在道賀呢。做最好的自己,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不要做平凡可貴來安慰自己,大多數情況下,那只能說明你的碌碌無為。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前任呢?最好的答案是當自己死了!」哈哈哈……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前任呢?最好的答案是當自己死了!」哈哈哈……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前任呢? 最好的答案是當自己死了…
  • 讀書——《做最好的自己》
    溫故而知新剛剛,通讀完李開複寫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本已經開始有了年代感的書。留意了一下印刷信息部分:30萬字,2005年第一次印刷,2014年51次印刷。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作者說,做真正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並且把這些興趣目標具體化,堅持下去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就能夠做到成功的自己。比如現在抖音短視頻裡,有很多人都是在利用這個平臺展示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將它們最大化的釋放了出來,有的人獲得了幾萬或者幾十萬的粉絲量,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才華。但是這些才華可不是一日得來的,是興趣日積月累的成果。
  • 耐心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其中Lucky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小女孩活潑開朗,自己快樂的同時也帶給許多人快樂和治癒。在發布的視頻片段中,其中我最愛的是Lucky學唱歌和跳舞的短視頻。歌曲高音小Lucky一直破音,舞蹈動作也記不牢,小Lucky失望極了。
  • 陪伴是最好的禮物,3-6歲孩子,如何在「玩」中學習成長?
    下面結合心理學、教育學和大家講講,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玩的意義馬雲曾語出驚人,他說:「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為什麼這樣說呢?跟誰玩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是在6歲之前形成的,尤其是3歲前最為關鍵,所以,作為父母能陪伴孩了的時間是有限的,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他也在一天天掙脫你的翅膀,去尋找他自己的世界,變得不需要你的陪伴,所以,在6歲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呵護和關心,那麼孩子以後也會與父母的關係比較親近、融洽
  • 在最好的時代做最好的自己
    魯雪晶說,她住進江夏方艙後,加入患者臨時黨小組,年輕的病友負責打掃衛生、協助醫護人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魯雪晶被安排給大家拍照,記錄這段特殊歲月,「特殊時期更要發揮黨員帶頭作用」。    ■ 觀展感嘆「遇到了最好的時代」,現場向恩人報告「我完全康復了」    73歲市民曹笑姍,16日在老伴的陪伴下,趕來參觀抗疫專題展覽。她曾因新冠肺炎住院,來自長春的醫療隊員除了負責診療,還為她打水、打飯、縫扣子,她非常感激:「我們遇到了最好的時代。」
  • 伴讀: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活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與其試圖去改變別人,不如首先改變自己。不苛求任何人,也不強求任何事,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歲月的長河之中,人的本身只是一粒小小的微塵,因為接受了自然的各種饋贈,才得以伸展、強壯。所以,在入世的最初就當懷有一顆尋常心,且時刻要學會懂得如何去感恩。
  • 最好的愛情:陪伴、堅守、獨立
    從共存走到獨立,我認為最好的愛情有這三點。陪伴臺灣96歲的老夏把「嫦娥奔月」念成了「脆鵝奔月」。「脆鵝」是他的老伴兒。從相遇到相愛,從大陸到臺灣,從兵荒馬亂到現世安穩,老夏已經和「脆鵝」走過了六七十個年頭。
  • 從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做自己宇宙的主宰
    分享嘉賓:Js sss分享主題:從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做自己宇宙的主宰一、🌟主動連結我是從12月18號那天發現群主的,一連看了好幾個小時微信讀書的分享,同時關注了他的公眾號,並發送了好友申請,添加好友成功後,還有幸參加了成長致富社群,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習成長平臺。
  • 如何激活自己的潛能:學會活好當下,做最好的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想要激活自己的潛能,我們最重要學會的一個方法,那就是活好當下,做最好的自己,當我們做最好的自己時候每個人或許需要明白,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我們能量釋放最大的時候,我們越能活好當下,我們就越能綻放自我。
  • 用廢紙盒做100多件手工玩具,最好的愛是陪伴!
    本意是給女兒做一個寶箱,讓她把錢放進去容易,再拿出來可沒那麼輕鬆。 不料想,做著做著畫風跑偏,竟成了「教你如何存私房錢」。年幼的她未必能明白進攻與防守的意思,但與爸爸對戰之間,她知道要讓自己的球進對方的洞,不能讓對方的球進自己家。 這樣的教育,誰又能說不是最好的寓教於樂呢?
  • 沙溢與孩子現身機場:最好的教育,是高質量的陪伴
    童年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同樣會用陪伴來守護……陪伴孩子時間多了就會失去些自己的時間,甚至會少做些工作,放棄些機會……但我相信從沒有人會後悔,因為我們知道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其實就這麼幾年,真的長大了也就沒機會陪著了!因為孩子學習我也會生氣發火,給孩子講道理時他們哭我也會偷抹幾下老淚。
  • 如何陪伴孩子與「網」共舞
    「老虎都有打盹的時候,我媽就沒有打盹的時候」「我一坐在電腦前面,我爸媽就高度緊張,總覺得我在偷玩遊戲」「我媽經常一邊自己玩手機一邊罵我玩手機」……這些孩子的心裡話,生動反映了網絡時代給親子陪伴帶來的困惑。生命需要陪伴,親情陪伴讓孩子在愛與溫暖、信任與支持中成長,在陪伴中學會互助、分擔、共情、寬容、獨立。然而,新冠疫情仿佛給生活、學習、工作突然按下了暫停鍵。
  • 乘風破浪收官,女人做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結果令人震驚:99%的女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一個不幸福的媽媽,怎麼培養出幸福的孩子?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做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是活出自我,用愛照亮孩子。愛與自我,應成為媽媽角色的新形象。02 媽媽做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鍾麗緹在一次採訪中說:我有了自己的女兒,但我還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生活,我還喜歡漂亮的衣服。辣媽和女神只是我在每一天的不同角色。
  • 《易經》: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交好朋友的基礎是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1.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戰國時期,齊宣國王邀請學者春瑜推薦賢士,每天推薦七個人。宣王很驚訝,問他是否正在嘗試充電。淳于髡說:鳥有鳥類,獸有獸類。只能到山上才能採到柴胡,這就是物各有類,我經常與賢人打交道,因此可以為你推薦更多的賢人。
  • 阿爾茲海默病|謝謝你,讓我給她最好的陪伴
    最溫情的事,是就算你不認得我,我也要給你最好的陪伴……老年痴呆症,又稱老年性腦萎縮,醫學術語阿爾茨海默病。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是5%,每增加10歲,發病率增加5%,也就是說,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隨著全民醫療條件的改善和預期壽命的增加,中國老年痴呆的患者數量正在日益增加。
  • 寵物巨星「噬元獸」出演,最好的愛是陪伴
    《寵愛》主要由6段溫暖的故事組成,「陪伴」是最大的主題。電影通過電影中小動物的角色,來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李響(鍾漢良 飾)養了一隻叫小叮噹的寵物豬,但卻對他女朋友飛飛(楊子姍 飾)隱瞞了事實。飛飛要求李響將小叮噹送走到屠宰場,小叮噹最後的命運會如何?飛飛能不能理解李響呢?電影中還說到了人和動物一起面對自然,面對壽命這件事情的衝突,因為人和動物的壽命不相等,到底能不能好好陪伴,是一個久久不能解決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