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向陽:雙循環背景下 創新升級+進口替代引領醫藥大時代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12月25日,新浪財經2021投資策略會火熱進行ing!展望2021年,西南證券分析師杜向陽在策略會上表示,在雙循環」背景下,「創新升級+進口替代」將引領醫藥大時代。展望2021年醫藥內循環,創新升級和進口替代是核心主線。醫藥外循環,疫情相關物資出口、特色原料藥、製劑出口分享全球市場。

他還指出,創新藥&產業鏈迎來最好的「高光時刻」。在醫保「騰籠換鳥」的大背景下,集採降價將成為過評仿製藥的主旋律,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已經啟動,預計明後年將可能迎來集採,隨著 DRGs付費落地,這將進一步倒逼藥企加速轉型創新。創新產業鏈CXO作為賣水人,CXO行業有望持續高景氣。另外,重磅疫苗品種上市驅動行業快速擴容。我國一類苗批籤發佔比超過60%,提供基礎免疫,但利潤微薄。二類苗屬於自費品種,重磅品種上市將成為行業的核心驅動力另外對於創新檢測行業,他提出,創新檢測的三條優質賽道,國內企業盡享紅利。我國IVD領域維持在15%以上的較高增長,化學發光、分子診斷和POCT增速均在20%以上,三大優質賽道有望成為未來發展機會較大的細分領域。

最後,關於消費升級和進口替代是醫療器械行業核心的邏輯。杜向陽表示,一方面,隨著全國衛生投入增長、老齡化加劇、分級診療推進,中國器械市場規模空間巨大,另一方面,當前大部分器械賽道國產化率較低,消費升級&進口替代有望推動國產器械迎來黃金十年。同時,以全國集採和各省試點相結合的耗材帶量採購模式有望常態化進行,格局良好、國產化率低的耗材龍頭有望以價換量加速進口替代。建議關注集採避風港領域、創新器械領域、耗材集採品種。

相關焦點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雙循環」格局下的貴州高質量發展
    根據對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變化的判斷,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指出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既是我國宏觀領域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也是貴州省在國內國際客觀變化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接的歷史背景下必須探討的議題。
  • 經濟雙循環下,線下零售商超如何抓住市場機遇,助力消費升級?
    今年以來,國家提出了「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而自疫情發生以來,消費整體是呈現回暖趨勢的,特別在零售業態方面感覺更明顯。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線下零售商超如何抓住市場機遇,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的願望?
  • 招商策略:關注十四五與雙循環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機會
    關注消費升級背景下新消費趨勢。我國具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可以實現從電池組件出口到核心設備出口,從而拉動外循環的升級。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OLED材料是國產替代的重點發力方向。除此之外,柔性屏材料PI膜、偏光片(PET、PMMA、COP材料)也是重點發力方向。
  • 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創新仍是醫藥行業長期投資主線
    □前海開源基金權益投資本部  總監助理、基金經理範潔  憑藉生物醫學和經濟學複合學科背景,筆者對醫藥行業發展趨勢和相關政策有著獨特的理解,善於結合宏觀政策判斷行業發展趨勢,並自下而上精選投資機會。
  • 確保雙循環背景下「菜籃子」產業安全
    原標題:確保雙循環背景下「菜籃子」產業安全   由中國農業
  • 自貿區政策背景下 後發地區生物醫藥產業作何發展?
    通過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產業分工、優勢互補,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為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廣東自貿區同樣推出多項政策。在進出口通關方面,廣州自貿區成立了華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平臺,建立生物醫藥貨物專屬綠色通道,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支持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中醫藥產業。
  • 高值耗材進口替代勢在必行 支架、瓣膜、口腔等賽道表現突出
    在國慶前夕,動脈網特別策劃「醫療創新系列報導」,通過我們對醫療各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報導梳理,試圖還原醫療產業在國家倡導自主創新大背景下所取得的成就。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推動了重大疾病診療能力的提升。
  • 【重磅】馬光遠:雙循環戰略下,下一個10年中國財富的八大趨勢
    ,下一個10年中國財富的八大趨勢 文 |馬光遠 「雙循環」戰略是中國下一個10年,乃至20年中國經濟和中國財富的主線。 第四,雙循環大戰略是全局戰略不是局部戰略。有很多人把雙循環理解為啟動內需,內需當然是國內大循環的主要部分,但雙循環戰略絕非僅僅是啟動消費這麼簡單,而是立足於中國經濟的全球,從整體上為中國經濟「強身健體」,解決痛點。有消費問題,還有生產問題,還有創新問題,還有產業競爭力的問題。
  • 中泰證券:創新創造價值 尋找醫藥中的馬拉松選手(附股)
    中泰證券(600918)指出,醫藥行業政策變革持續、疫情常態化時代下,創新診療手段談判、常規用藥和耗材帶量採購、醫保控費等政策將持續深化,行業結構性調整長期存在,產品、技術、服務、渠道等多維度創新才能帶來持續機會。
  • 恆瑞醫藥,創新藥龍頭企業(下)
    在手術量增加、麻醉藥品不斷升級、臨床應用範圍擴大等因素的推動下,麻醉藥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2018 年中國麻醉藥市場規模達 233.6 億元,同比增長 6.6%。麻醉藥市場規模穩定增長由於麻醉藥品具有成癮性和依賴性,在我國屬於高度管制,進入壁壘高。
  • 創新研發引領生物醫藥產業逆勢而上
    重慶中元匯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元匯吉」)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元匯吉作為重慶市疫情防控重點物資保障企業,除支持重慶及武漢、北京、新疆、大連的疫情防控外,還向全球60多個國家提供新冠相關設備和試劑。上半年,公司產值同比增加50%以上。中元匯吉交出的亮眼成績單,僅是重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案例。
  • 雙循環會帶來什麼?大七環都市圈已搶佔先機
    而位於環京都市圈核心位置的固安,在大七環等主要交通軌道的便捷條件下,也將發揮其重要的區位優勢,在「雙循環」的大背景下,將繼續搶佔先機。  「雙循環」下的都市圈未來  在應對疫情常態化挑戰的同時,我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更好激發內需潛力,為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 暢談雙循環下產業鏈 建言「十四五」布好局
    」為主題,研討雙循環新格局下產業鏈供應鏈的融通與賦能,為「十四五」布好局起好步建言獻策。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新的戰略轉變。石化產業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把創新作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產業結構升級作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創新進取、共克時艱,為實現石化強國目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 沈明高:雙循環兩者不可分割,外循環帶來穩定增長,增量在內循環
    所以說雙循環不是一種選擇,我認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今年2021年全球經濟的復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兩個國家的復甦力度。」G20發達國家:消費增長決定進口增長;G20新興市場經濟:出口增長決定投資增長 「雙循環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外循環未來主要是帶來穩定的增長環境,關鍵的增量在於我們內循環。」 「消費增長有長期確定性,出口升級和進口替代並舉,主要受益行業包括電子機械設備和能源化工。」
  • 「雙循環」中覓良機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時期轉型階段,製造業內部結構呈現高技術化特徵,以技術密集為特徵的尖端工業逐步興起,支撐了製造業良性健康發展,也成為製造業結構升級的必然趨勢。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尤其是逆全球化浪潮,讓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都面臨巨大風險。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尤其對福建的高技術製造業而言,更是如此。
  • 「帶量採購+醫保談判」帶來大降價,醫藥企業如何創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醫改深入推進,「4+7」帶量採購和全國擴面等國家政策在醫藥行業激起巨浪,創新藥企發展方向就在哪,如何趕上政策風口?12月17日下午,由中國醫藥城主辦的「後疫情時代醫藥創新與產業升級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聚焦醫藥創新與產業升級主題。
  • 19家全球500強企業搶灘洋浦 創寫雙循環格局下「新洋浦故事」
    橫跨多元領域,不同產業齊頭並進全球第145名中國醫藥集團 落戶洋浦,籌備建設研發生產總基地和大健康產品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全球第234名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 在洋浦成立海南區域總部公司,就供應鏈運營、加工貿易、物流倉儲、產業投資等方面開展業務。
  • 雙循環新格局下 天九共享在變局中開新局
    隨著我國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中國獨角獸商機共享大會更升級成線上+線下「雙通道」模式,極大促進了商業資源的流通,為中國經濟國內大循環注入了新動力。為了進一步促進傳統企業升級,創造新消費場景,天九共享通過已經構建的國際網絡,不斷與各個層面的國際組織與機構互動交流,推動「外循環」的發展,力圖聚合創新經濟要素,打通國內大循環堵點痛點,實現經濟持續發展與轉型升級。
  • 「雙循環」的現實意義:國內為主體與高水平開放高度統一配合
    隨著新興國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分工的不斷升級,正在改變原有國際分工的中心和外圍結構,改變各國經濟競爭力的和全球的競爭格局,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異常迅猛。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領域的生產過程正在高度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也使得生產要素相對地位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等相對地位開始下降,人力、資本、技術、數據正在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