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你體會過那種親密關係裡你倆完全分不開的狀況嗎?
任何事情發生,你都發現你的身邊不能沒有他或她,每天早上起來,如果身邊對方不在的話,你都會感到莫名的寂寞或者焦慮。
這是一種完全共生的親密關係。
電影《鋼琴教師》
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有一位中年婦女,她年近四十,是一位家庭教師,但是還沒有結婚,甚至連戀愛都沒有談過。
原因在於其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對自己的禁慾和感情壓制,於是她十分渴望得到愛情。
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位年輕的男學生愛上了她,並迅速和男學生確立了關係。
但是,由於自己對於欲望愛情的過度渴求,她的種種行為讓想佔有她的男學生也喘不過氣了,男學生開始逐漸對其冷淡。
最後,因為男學生實在受不了這層鎖鏈式的親密關係,還是離開了她,她再次恢復了獨身生活。
一、解析電影裡的母子的「完全共生」關係
1、是一種互相依賴關係
一個是正值中年但從未有過愛情體驗的需求旺盛的婦女,一個是正值青春期,對於異性身體或者可能是成熟女性有佔有欲望的男青年。
兩人的親密關係,或者說愛情,其建立的基礎可以說完全不是純潔的感情,而是一種單方面上的依賴。
這樣的依賴,也註定了這層親密關係不會長久,也註定了其過程必然的扭曲與壓力。
2、是一種心理上的相互慰藉
女主角從來沒有體會過異性對自己的愛戀,男主角也很渴望有一個成熟的女人能夠充實自己青春期空虛躁動的內心。
這是從心理情感層面上來解讀的,雙方的親密關係,和彼此的內心靈魂和精神對愛情的訴求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3、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偶然的緣分
如果我們跳出兩個人的關係來看,這樣的親密關係也是一種偶然的緣分。
在自己那麼多的學生裡面,為什么女主角偏偏和這位男青年發生關係,在那麼多女性裡面,為什麼男主角唯獨鍾愛自己的老師?
一切都是緣分,一切皆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緣分角度去解釋問題。
但是這樣有緣的親密關係,卻被羈絆束縛了手腳。
二、完全共生和羈絆的分析
1、羈絆是完全共生感情的前提
完全共生的親密關係裡不能沒有羈絆,也不可能沒有羈絆,因為羈絆是完全共生的前提。
比如說吧,你和你的另一半處於一種非常密切的親密關係裡面,你們思想步調完全一致,做事情也總是離不開對方,這是一種完全共生的親密關係。
如果沒有你們一開始心裡就有對方的位子,沒有一開始或者在關係發展的過程中心裡想著對方,十分在意對方,你們的親密關係就很難達到這樣完全共生的結果。
因為你們之間缺乏羈絆作為紐帶來"捆綁"。
2、完全共生比羈絆更自然更無壓力
完全共生,其實從嚴格意義來說是一種比較自然的狀態,也就是說你們兩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完全沒有前兆地做出一樣的事情,思想也是朝著一個方向的。
這其實是一種很自然,很美好的相處模式。
但是有著太多羈絆的親密關係就不一樣了,因為你們想事情和做事情的時候,心裡總會不可避免有太大掛念,會時時刻刻想著自己做這個事情會不會傷透對方的心。
而真正完全共生關係,是一種心有靈犀的無壓力相處關係模式。
3、必要時劃清兩者之間界限十分重要
是的,雖然以上兩者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緊密聯繫和關係,但是在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劃清兩者間的界限。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只能兩者之中選取一個。
這是很痛苦的決定,因為如果你選擇了羈絆,那麼你將會感到遠離自然輕鬆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如果你選擇完全共生,你就可能會覺得你的周圍輕飄飄的,沒地方可以依靠。
三、如果建立無捆綁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滿足的秘訣:1、欣賞你的伴侶;2、表達你的感激;3、重複上述兩步。——羅蘭·米勒 / 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係》
1、給自己鬆綁
1)、不要帶有目的性
其實,親密關係就不應該讓人帶有目的性。
很多人與另外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本質上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比如說,你與一個異性出奇地相愛,但是你的本質上就是要得到對方的人,如果對方不按你的想法辦事,你就很生氣。
又或者,如果你對一個朋友特別地好,別人都感覺你們很親密無間,但是你卻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或者借這個朋友的親密關係去接近一些自己想要接近的人。
這樣你會感到無時不刻的不安和痛苦。
2)、學會知足
你還要學會知足,人這輩子最大的心魔就是不知道知足。
有的人明明有了不少資產卻還想玩更大的,用自己的東西去賭博,去冒風險,這就是一種不知足。
你要學會在親密關係裡知足,就算是再怎麼相愛的兩個人,對方在親密關係裡也不可能無時不刻地什麼事情都依著你,這個親密關係的世界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圍著你轉動的。
3)、不要患得患失
我們在平常的人際關係裡還總是患得患失,也就是說對方對你好一點,自己就特別開心,對方對你冷淡一點,自己就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一文不值。
更不要說親密關係了。
我們老是經受不了一點點親密關係裡正負能量交替所帶來的衝擊,我們要知道,自己開心或者生氣都是常有的事情。
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行為而買單。
2、給別人鬆綁
一位高中老師反覆告誡自己的學生:你要放過自己,更要放過別人。
1)、不要要求別人
我們不能在親密關係裡,不能喜歡去要求別人。
很多人拿著親密關係當成籌碼,去要求親密關係裡的另一方去幹著幹那,稍有不服從就生氣。
這樣的行為其實是非常可恥和愚笨無知的。
別人也是人,為什麼一直要聽你的要求呢?
所以下次,當你有求於對方的時候,對方答不答應,你都不要生氣,至少不要在對方面前生氣。
2)、不要過多期望別人
即使在親密關係裡,我們也不要把自己的願望過多地寄托在對方身上。
比如舉個例子,兒子和父親說好下午幫他帶東西來學校,但明明自己就可以帶,但是自己卻懶得。
然而自己沒想到的是,下午父親突然因為有事情忘記了,兒子就氣急敗壞了。
這是常有的,要知道任何人都會出錯,即使是親近的人。
3)、不要用付出來要挾別人
我們在親密關係裡,有的時候確實為他人付出了很多,這沒有錯,也是值得稱讚的美德,但是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辛苦付出去要求對方給自己相應或者更大的回報。
其實,世界上有著這麼一個真理:你的付出可能會得到回報。
注意,是可能,因為付出這東西實在太玄乎了,你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也是十分正常可以理解的。
因為可能對方無法準確預估你的付出程度。
我們要考慮另一方的實際情況和苦衷,或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呢?
綜上,親密關係裡的完全共生和羈絆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有聯繫的地方,但在一些場合需要一分為二。
我們要建立無捆綁式的健康親密關係,給自己松鬆綁,也要給別人松鬆綁。
結語
親密關係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學問,其中完全共生的自然模式和羈絆所代表的捆綁性質的模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劃分的東西。
掌握親密關係的分寸,往往比什麼都重要。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