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鋼琴教師》:親密關係中的「完全共生」,或是羈絆的開始

2021-01-08 李松家的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你體會過那種親密關係裡你倆完全分不開的狀況嗎?

任何事情發生,你都發現你的身邊不能沒有他或她,每天早上起來,如果身邊對方不在的話,你都會感到莫名的寂寞或者焦慮。

這是一種完全共生的親密關係。

電影《鋼琴教師》

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有一位中年婦女,她年近四十,是一位家庭教師,但是還沒有結婚,甚至連戀愛都沒有談過。

原因在於其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對自己的禁慾和感情壓制,於是她十分渴望得到愛情。

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位年輕的男學生愛上了她,並迅速和男學生確立了關係。

但是,由於自己對於欲望愛情的過度渴求,她的種種行為讓想佔有她的男學生也喘不過氣了,男學生開始逐漸對其冷淡。

最後,因為男學生實在受不了這層鎖鏈式的親密關係,還是離開了她,她再次恢復了獨身生活。

一、解析電影裡的母子的「完全共生」關係

1、是一種互相依賴關係

一個是正值中年但從未有過愛情體驗的需求旺盛的婦女,一個是正值青春期,對於異性身體或者可能是成熟女性有佔有欲望的男青年。

兩人的親密關係,或者說愛情,其建立的基礎可以說完全不是純潔的感情,而是一種單方面上的依賴。

這樣的依賴,也註定了這層親密關係不會長久,也註定了其過程必然的扭曲與壓力。

2、是一種心理上的相互慰藉

女主角從來沒有體會過異性對自己的愛戀,男主角也很渴望有一個成熟的女人能夠充實自己青春期空虛躁動的內心。

這是從心理情感層面上來解讀的,雙方的親密關係,和彼此的內心靈魂和精神對愛情的訴求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3、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偶然的緣分

如果我們跳出兩個人的關係來看,這樣的親密關係也是一種偶然的緣分。

在自己那麼多的學生裡面,為什么女主角偏偏和這位男青年發生關係,在那麼多女性裡面,為什麼男主角唯獨鍾愛自己的老師?

一切都是緣分,一切皆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緣分角度去解釋問題。

但是這樣有緣的親密關係,卻被羈絆束縛了手腳。

二、完全共生和羈絆的分析

1、羈絆是完全共生感情的前提

完全共生的親密關係裡不能沒有羈絆,也不可能沒有羈絆,因為羈絆是完全共生的前提。

比如說吧,你和你的另一半處於一種非常密切的親密關係裡面,你們思想步調完全一致,做事情也總是離不開對方,這是一種完全共生的親密關係。

如果沒有你們一開始心裡就有對方的位子,沒有一開始或者在關係發展的過程中心裡想著對方,十分在意對方,你們的親密關係就很難達到這樣完全共生的結果。

因為你們之間缺乏羈絆作為紐帶來"捆綁"。

2、完全共生比羈絆更自然更無壓力

完全共生,其實從嚴格意義來說是一種比較自然的狀態,也就是說你們兩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完全沒有前兆地做出一樣的事情,思想也是朝著一個方向的。

這其實是一種很自然,很美好的相處模式。

但是有著太多羈絆的親密關係就不一樣了,因為你們想事情和做事情的時候,心裡總會不可避免有太大掛念,會時時刻刻想著自己做這個事情會不會傷透對方的心。

而真正完全共生關係,是一種心有靈犀的無壓力相處關係模式。

3、必要時劃清兩者之間界限十分重要

是的,雖然以上兩者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緊密聯繫和關係,但是在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劃清兩者間的界限。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只能兩者之中選取一個。

這是很痛苦的決定,因為如果你選擇了羈絆,那麼你將會感到遠離自然輕鬆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如果你選擇完全共生,你就可能會覺得你的周圍輕飄飄的,沒地方可以依靠。

三、如果建立無捆綁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滿足的秘訣:1、欣賞你的伴侶;2、表達你的感激;3、重複上述兩步。——羅蘭·米勒 / 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係》

1、給自己鬆綁

1)、不要帶有目的性

其實,親密關係就不應該讓人帶有目的性。

很多人與另外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本質上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比如說,你與一個異性出奇地相愛,但是你的本質上就是要得到對方的人,如果對方不按你的想法辦事,你就很生氣。

又或者,如果你對一個朋友特別地好,別人都感覺你們很親密無間,但是你卻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或者借這個朋友的親密關係去接近一些自己想要接近的人。

這樣你會感到無時不刻的不安和痛苦。

2)、學會知足

你還要學會知足,人這輩子最大的心魔就是不知道知足。

有的人明明有了不少資產卻還想玩更大的,用自己的東西去賭博,去冒風險,這就是一種不知足。

你要學會在親密關係裡知足,就算是再怎麼相愛的兩個人,對方在親密關係裡也不可能無時不刻地什麼事情都依著你,這個親密關係的世界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圍著你轉動的。

3)、不要患得患失

我們在平常的人際關係裡還總是患得患失,也就是說對方對你好一點,自己就特別開心,對方對你冷淡一點,自己就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一文不值。

更不要說親密關係了。

我們老是經受不了一點點親密關係裡正負能量交替所帶來的衝擊,我們要知道,自己開心或者生氣都是常有的事情。

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行為而買單。

2、給別人鬆綁

一位高中老師反覆告誡自己的學生:你要放過自己,更要放過別人。

1)、不要要求別人

我們不能在親密關係裡,不能喜歡去要求別人。

很多人拿著親密關係當成籌碼,去要求親密關係裡的另一方去幹著幹那,稍有不服從就生氣。

這樣的行為其實是非常可恥和愚笨無知的。

別人也是人,為什麼一直要聽你的要求呢?

所以下次,當你有求於對方的時候,對方答不答應,你都不要生氣,至少不要在對方面前生氣。

2)、不要過多期望別人

即使在親密關係裡,我們也不要把自己的願望過多地寄托在對方身上。

比如舉個例子,兒子和父親說好下午幫他帶東西來學校,但明明自己就可以帶,但是自己卻懶得。

然而自己沒想到的是,下午父親突然因為有事情忘記了,兒子就氣急敗壞了。

這是常有的,要知道任何人都會出錯,即使是親近的人。

3)、不要用付出來要挾別人

我們在親密關係裡,有的時候確實為他人付出了很多,這沒有錯,也是值得稱讚的美德,但是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辛苦付出去要求對方給自己相應或者更大的回報。

其實,世界上有著這麼一個真理:你的付出可能會得到回報。

注意,是可能,因為付出這東西實在太玄乎了,你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也是十分正常可以理解的。

因為可能對方無法準確預估你的付出程度。

我們要考慮另一方的實際情況和苦衷,或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呢?

綜上,親密關係裡的完全共生和羈絆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有聯繫的地方,但在一些場合需要一分為二。

我們要建立無捆綁式的健康親密關係,給自己松鬆綁,也要給別人松鬆綁。

結語

親密關係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學問,其中完全共生的自然模式和羈絆所代表的捆綁性質的模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劃分的東西。

掌握親密關係的分寸,往往比什麼都重要。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變態人生
    下面我將首先用心理學經典著作《母愛的羈絆》的相關理論來剖析人物的心理;然後從影片中揭示的三層人物關係入手,層層深入來解讀本片的內涵;最後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指導被母愛所傷的人1、用經典心理著作,剖析影片中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母愛的羈絆》是近兩年大熱的心理學書籍,專門描述"自戀型母親與其女兒"之間複雜的親密關係。作者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考察母女關係中複雜的心理狀態,讀來平實溫暖卻又發人深省。
  • 《春潮》:原生家庭中的母女關係,是羈絆也是悲劇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原生家庭中母女關係的矛盾和共生,海報上寫著: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這句話點明了母愛對女兒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力。日子的艱苦加上與丈夫之間的矛盾,紀曉嵐的怨氣全部撒在了女兒郭建波身上,郭建波知道這種關係模式不好,所以她為了保護女兒不再受傷害,選擇隱忍,卻沒想到這樣的方式反而讓女兒過早的成熟。麥克布萊德博士在《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說到:情感遺傳就像基因遺傳一樣,不知不覺代代相傳。
  • 豆瓣8.0《親密關係》解讀一:親密相處之道,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首先我們應該理解的是親密相處的中心,那就是兩個人的親密關係,這看上去像一句廢話,那麼我們展開一點其內涵來剖析一下。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男女之間的相處之道,進而揭示兩性親密關係的和諧準則。之前我曾向一些大家嘴裡的「過來人」請教,實際的交流讓我發現很多人對以上定義所持有的理解就僅僅是字面的意思,這也是不少家庭中夫妻關係比較緊張的直接原因。
  • 豆瓣8.0《親密關係》解讀五: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你想擁有嗎?
    有的人可能感同身受,因為《大話西遊》中的這句臺詞被傳成了經典中的經典,可又有很多人只是理解其表面,卻不懂其深層含義。《親密關係》不是我們在書店裡看到的簡單的一本書而已,這涉及到情商、智商,還涉及到個人的實際遇到的相關的一些問題。或許此刻的你因為伴侶而困擾,也可能你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面對婚姻和愛情,《親密關係》會給你一個終極答案。
  • 鄭爽:母女共生絞殺的關係,到底有多可怕???
    除去代孕、棄養的道德性問題類文章,我們還能看到各種不同角度解讀的文章:有講鄭爽性格缺陷的,有講鄭爽父母的養育方式的,有講他們一家三口關係的,有講鄭爽和前男友關係的,甚至有扒鄭爽過往所有親密關係的。扒到最後,落腳點放到了鄭爽的媽媽身上。批評之聲,劈頭蓋臉,鋪天蓋地。鄭爽媽媽叫劉豔,她曾經說:很想和鄭爽交換人生。
  • 《幸福實驗室》解析建立親密關係第一步
    國內首檔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茶媽媽小青柑《幸福實驗室》自8月26日在優酷播出以來,以對親密關係的深入剖析、獨到見解贏得無數觀眾的追捧熱議。節目以真人實驗的形式,與都市中追求幸福的男男女女共同探討如何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方法,緩解焦慮,獲得幸福感。
  • 當代人親密關係,從不追求天長地久開始?
    現實中有美好版本的,比如三毛與荷西的感情。雖然沒能長相守一生,但因為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那個人即便短暫停留,也成為一生的銘記。「來過一陣子,懷念一輩子」這種親密關係曾有過令人心動和陶醉的一面,但終究錯付或錯失。有時一方因為陷入過深,會因為一棵樹而放棄了整片森林。
  • 《鋼琴課》:當蠻荒面對倫理之時,你的親密關係究竟該何去何從?
    影片講述了一個從6歲起就放棄講話的英格蘭單身母親艾達,自遠嫁紐西蘭的斯圖爾特後,靈魂是如何被深深地禁錮,而她又是如何通過抉擇,讓自己逐步逃離這一切,一步一步由被動完全轉變為主動,讓自己從沉默到激情,並重新獲得了自由的故事。
  • 笑寒鋼琴俱樂部特聘教師劉孟君
    希朵夫音樂大賽優秀教師指導獎2015 & 2017 東禾樂器河合鋼琴KAWAI師鐸獎弗朗茲•李斯特國際青少年音樂周--中國鋼琴精英賽廈門區分賽評委及中國區總決賽優秀教師指導獎(3位學生三等獎)工作經歷在臺灣省各小學、國中和高中音樂實驗班擔任專業鋼琴教師。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09 11: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解讀】堅持和諧共生 共建美好家園
    【解讀】堅持和諧共生 共建美好家園 2020-10-08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讀舒曼的標題鋼琴音樂
    30歲是舒曼人生中、音樂生涯中的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與當時頗有名氣的鋼琴音樂家克拉拉結婚,並充沛了自己的音樂庫囊,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33歲時(1843),舒曼開始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是人生終結期,不幸患上了精神病而逝世,結束了自己的完美人生。
  • VIP陪練傑出教師傳播鋼琴教學秘訣
    今年1月10日至13日,VIP陪練的年度優秀教師的評選完美收官。2019年VIP陪練年度優秀教師評選中,通過綜合成績數據計算教師的課時出勤率等。終於選定了100名本年度優秀教師。這是繼2017年和2018年之後,VIP陪練連續第三年舉辦陪練老師年終考評活動。
  • 《傲慢與偏見》:愛是一種感覺,一份羈絆 或是一種能力
    《傲慢與偏見》:愛是一種感覺,一份羈絆或是一種能力文/溫柔小怪每每回顧《傲慢與偏見》這部2005年翻拍的經典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想,而有所相同的是對男女主他們感情羈絆的感慨。《傲慢與偏見》:愛是一種感覺,一份羈絆或是一種能力。
  • 豆瓣8.0《親密關係》解讀三:愛情最好的樣子,是好好吵架
    愛情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是你儂我儂,相戀相依的感覺。那麼愛情最好的樣子應該是說不完的幸福和甜蜜才對,怎麼會跟吵架扯上關係呢?難道不該是想盡一切辦法避免吵架嗎?《親密關係》這本書給我們的解釋是:愛情最好的樣子,是好好吵架!可能此刻的你會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但是當你看完今天的解讀,相信你會有一個顛覆認知的理解。
  • 《女神異聞錄5》「惡魔」羈絆關係一覽
    《女神異聞錄 5》是一款華美的日式 RPG 作品,也堪稱近十年中最具深度的日式 RPG 遊戲之一。遊戲中塔羅牌的搭配十分重要,本文作為一個分享貼,整理了關於【惡魔】的人物羈絆,適合新老手參考。「事物的兇險一面或內心的陰暗面」。
  • 2020「天翼雲杯中國鋼琴好教師」全國優秀鋼琴教師評選活動
    》雜誌主辦,中國電信助力,中國音協鋼琴學會與全國各地方鋼琴學會聯合推出了「天翼雲杯」2020「中國鋼琴好教師」全國優秀鋼琴教師評選活動。本活動為國內首次面向全國基層社會鋼琴教師的一次線上評優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中國鋼琴教學向規範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充分激活「疫後」行業發展的內部活力,打造我國鋼琴社會普及教育領域的「高地」和「高峰」,培養和扶持更多優秀的一線鋼琴教師,為新時代中國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 豆豆鋼琴教師簡介——王雅琦
    王雅琦:豆豆鋼琴.特聘教師、國際頂賽評委、鋼琴演奏博士、青年演奏家2019年,美國哈特福德大學
  • 《母愛的羈絆》:看「帶刺」的母愛如何影響女兒的一生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場母女之間的「博弈」,英格麗·褒曼飾演的母親夏洛特是樂團傑出的鋼琴演奏家,她多年來忙於工作,中年拋棄丈夫和女兒找了新的丈夫。夏洛特忽視女兒的成長和情感需求,7年間不曾跟女兒有過親密的聯繫,當她第二任丈夫去世後,女兒伊娃寫信邀請她到家裡小住幾天,夏洛特同意了,於是在這段時間內母女兩人嘗試打開過去的心結,卻發現彼此之間有深深的感情鴻溝。
  • 我愛你,卻害怕失去你,親密關係中的七種幻覺
    這種模式往往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痛苦,因為對方搞不明白,為什麼當他們的關係日益親密時,那個人會在突然之間離去。 這些逃離親密的人,往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被拋棄的體驗。 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講,他是要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而生存的,當他需要父母時,父母卻不在他的視線之內,這會給這個孩子的內心帶來強烈的恐懼,在他的感受之中,他可能會把這個看不到父母解讀為被父母拋棄,而這種被拋棄的感覺,對他而言,也可能是毀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