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2020-12-22 通明主人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

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

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

度:長度的標準

量:體積標準

衡:重量標準

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廢話,我也知道,但古人就是這麼定的。

而且,這是3000+年前的人定的,那個時候你讓大小街道管事的,工商衙役和小商小販都學會體積計算嗎?你這是管理方法不科學,明白嗎?

所以,那個時候體積和長度不直接掛鈎,也不直接換算。量,就是用一個定好的容器去量一下。

但是,萬物都得有個源頭啊,這個源頭用什麼做標準呢?

經過海選………

初選………

優選………

決選……….

最後,大家決定,用五穀當中的黍shǔ這個東西做「基本粒子」。

黍就是小米,或者叫黃米。

長在田裡的樣子

古代有一段時間,還跟其它兩種兄弟作物搞不清楚關係,經常被人混用。現在很明確,古代的黍就是指小米。

而作為度量用的,是帶殼的小米顆粒,用常見的顆粒作為標準進行統計,有沒有點兒大數據的意思?

這個時候,就定了,100個黍的縱向長度就是1尺!

稍等,這尺怎麼就冒出來了呢?

嗯,這個嘛,系醬紫滴:

最早的時候,長度單位都是用人體部位來形容的。

注意,是形容,不是精確測量呢還。所以說,尺、寸、尋,這些概念早就有,只不過是形容詞,或者是名詞,唯獨不是量詞。

慢慢的,大家就用來當成長度單位來使用了。

但使用久了,就發現不夠精確,於是開始想辦法給它精確化,統一化。這就才使得小米登上歷史舞臺,這個時間大約是在西周時期。

於是,原來模糊的尺,就被小米(不是那個「小米」撒)給定義了,其它相關的長度單位也就有了歸宿。

我們可以整理一下:

1黍=1分, 10分=1寸,10寸=1尺,1丈=10尺

也就是說:

1丈=10尺=100寸=1000分=10000黍

另外還定義了幾個快捷鍵,搞不明白古人幹啥用的。

8尺=1尋(大約就是一人來高的樣子)

5尺=1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

------接下來將容積------

長度基本就醬紫,比較簡單,容器就麻煩些了。

長度原來還有個模糊的「尺」做基礎,然後用小米來測,那容器拿什麼當初始化單位呢?

聰明的古人選中了一個叫黃鐘律的東西。

話說「黃鐘律」是個什麼鬼?

律,就是定音器。

學音樂的人,尤其是學樂器的人都用過,說簡單點兒,就是個哨子。一邊吹它,一邊調樂器的音準。

網上可以買來試試

黃鐘律,就是調「黃鐘」這個樂器的哨子。

那什麼是黃鐘呢?就是編鐘啊!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

編鐘不是綠色的嗎,怎麼叫黃鐘?好奇怪啊!

………你看到那個都是出土文物的編鐘,被腐蝕的,人家幾千年的時候都是金黃金黃的。沒聽說過「黃鐘大呂」這個詞嗎?!說的也是它啊。

好了,這個是整明白了,可是容器跟他有毛關係啊?

關係大了!

因為,容積直接就拿這個哨子給定義了,最小容積單位稱為龠yuè,這個 「龠」就是那個哨子。

而後,

10龠=1合,10合=1升,10升=1鬥,10鬥=1斛hú,10斛=1鍾

也就是說:

1鍾=10斛=100鬥=1000升=10000合=100000龠

這個看上去也不複雜,但是麻煩從這裡開始。

首先,這是周制,齊國大概是因為經濟發達,比較早有了自己的體系,所以,齊國的體系不太一樣:

《左傳》記載,齊國用豆、區、釜、鍾來定義容量,而豆、區、釜、鍾這四種東西都是已經被發現的青銅器,博物館裡都能看到。

最要命的是,齊國都是用的四進位,於是就出現了:

4升=1豆,4豆=1區,4區=1釜,10釜=1鍾;

也就是說:

【齊制】1釜=4區=16鬥=64升;

是不是程序猿看了都很親切,有沒有點兒二進位的意思?

那麼,

1鍾=10釜=640升=6斛4鬥(最後這部分又是用的周制換算的)

這就是你會在有些地方說1鐘相當於10斛,而有些地方又說6斛4鬥,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用的是周制,另一個先用齊制,再轉的周制(其實,我到現在也不搞不明白的是,他們為什麼只在最後一步轉換)。

經濟發達就牛啊?都統一用公制好不好?早晚因為你跟大家的單位不統一亡了國!

任性就很厲害咯

這個地方你要是轉不過來,不用太自責,我也半天才整明白的。

-----頭疼的重量單位-----

這麼鼓勵你是因為,麻煩的是後面的重量。因為重量和容量總有千絲萬縷、潛移默化的聯繫。

為了避免犯暈,先說基本關係吧:

100黍=1銖,24銖=1兩,16兩=1斤,30斤=1鈞,4鈞=1石dàn(舊讀shí)

厲害吧,除了第一個,後面沒有一個是十進位的,就是讓你摸不著規律,哈哈。

這裡先告訴你個知識點:

斤是農具,鈞和石都是樂器。

那「兩」又是什麼呢?

還記得前面說的,定義容量那個定音的銅管嗎?

把那個銅管灌滿小米,然後倒出來再數了一下,大約是1200粒(感覺好變態的做法)。

大家於是想到了100黍的長度是1尺,那重量也給頂一個吧,於是100黍的重量就定位了銖(其實銖下面還是細分了的,叫做「參」shēn,10參=1銖),

那麼一個銅管裝了1200粒小米,那就是12銖,兩個銅管24銖被稱為「兩」,就是兩個銅管裝的小米的意思,明白了吧?

不過這裡面的「石」是個很討厭的單位,因為它還跟容量單位混搭,有些地方會以十鬥為擔,也就是說:

1石=1斛

所以,你看見「石」的時候,不要奇怪,他是個串場的高手來的。

那麼,不是說,1兩=10錢麼?這個怎麼解釋呢?

而且,為什麼會這麼多都用樂器來命名重量單位呢?

好吧,這個下次告訴你,一定。

相關焦點

  • 度量衡黑歷史|換算單位這件事我們真的是要謝謝秦始皇!
    前幾天在PO出歐美小朋友對夏令時的吐槽後(沒看的請戳這裡),一位現居美國的機靈的小夥伴留言說夏令時之外,最令她頭疼的其實是英制度量單位和國際標準度量單位的不統一。哈哈,於我心有戚戚焉。為啥連當初創造這套長度計量單位的大英帝國都放棄了英尺、英裡這樣的度量單位,而美國卻如此執著地延用著這套系統?美國人也想啊!翻開美國度量衡的黑歷史,才發現原來看似簡單的一個選擇,背後居然也滿把心酸淚。
  • 古代千鈞多重?七尺多高?鬥酒算海量?一組圖還原古今度量衡差異
    然而在大家接觸歷史的過程中,受影視劇的影響,對歷史上度量單位的感知常常來源於影視演員與道具,譬如觀眾們對關羽的身高認知,幾乎源於演員陸樹銘的影視形象;而在史料文字記載中傳達的度量單位又不十分直觀,譬如古文中的七尺男兒具體是怎樣的一副身材?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而這個國家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世界之最,全球第一,包括科技、軍事等等領域。但是有一點很奇怪的是,這個眾多方面都強大無比的國家,卻一直沿用古老的英制單位,與這個瞬息萬變而又處處相連的世界格格不入。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1911年之前一直到清朝,中國還是封建王朝統治;1911年之後,中國封建社會結束,雖然辛亥革命並不是完全成功的革命,但至少明面上,中國還是和世界接軌了。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
  • 在古代,一兩到底是多少克?
    我們在在買藥、買做飯用的調料的時候,都喜歡用「兩」這個單位,「兩」是我國古代就用的非常普遍的重量單位,一兩等於多少克呢?大多數人可能都不太清楚。我們通常說的,誰和誰半斤八兩,意思就是兩個人差不多,在古代的時候一斤是十六兩。古代和我們現在的單位換算是有區別的,那麼現在一兩等於多少克呢?
  • 實用乾貨 香港你一定得知道的度量衡單位
    租房子時,站在地產中介門口看廣告,但不知道究竟房子有多大;逛家具,尤其是床板床墊的時候,看著標籤上的尺寸,還得找導購員問,這個究竟是幾釐米啊;甚至有人投訴,在藥房買花旗參,店員給稱「一斤」,稱完了才知道香港一斤並不是十兩!這都是因為沒有弄清楚度量衡惹的禍~說起香港的度量衡,也算是一部小歷史。因為香港的特殊殖民歷史,雖然國際單位制自1976年正式引入香港後,現時已成為了香港主流的度量衡制度。
  • 英尺、盎司、磅…出國留學後,我被這些度量單位虐瘋了!
    相信每一個留學生,都有一個被國外度量衡虐慘的故事。▼這些度量單位除了在烹飪上給留學生帶來困擾,連買東西都不讓你好過。在網上買個牛奶吧…亞馬遜上一搜,這一盒豆奶是32盎司…又是個什麼神奇的單位,國內都是用毫升(ml)來表示的,看到這個盎司,完全沒有概念好嗎?哎,又要請出萬能的手機來換算了…1盎司(美制)≈30毫升,32盎司大概960毫升。
  • 在新的度量衡單位裡讀懂年輕人
    》為日常情景創造一套可理解可換算的標準,對精確解釋人類生活到底有多重要?比如,說「Ta 生氣了」,就欠點兒力道,但說「Ta 生氣了,買10個包都哄不好的那種」,這準保是火冒三丈;又比如,說「這片子特差」,到底有多差無從領會,然而說「這片子給我的震撼相當於連看五遍《爵跡》」,那無疑是遇到了神級爛片。在以上語境,「買個包」和「看一遍《爵跡》」就是兩種生活單位,大致相當於「平息一次憤怒」和「受了一點內傷」。
  • 招標文件「三步走」守護公正「度量衡」
    在招投標活動中,招標文件猶如是不可更改的規則說明,是評審的唯一評判標準,而採購需求是作為招標文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企業參與政府採購活動中重要的依據,是體現公平公正的唯一「度量衡」。淮陰區嚴格把控招投標活動中的「度量衡」——對招標文件進行嚴格審核。
  • 古代的七尺男兒有多高?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
    在古代,形容男子有一個成語,叫「七尺男兒」。我們現在依然會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男子。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古代人真的是身高七尺,按照現在三尺等於一米換算,古代男子的身高豈不是都個個超過兩米?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 古代計量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一兩等於幾錢?是十六錢還是十錢?
    秦始皇平定天下後,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規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發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 古代的計量單位緡、鈞、跬、尋、斛,它們都代表什麼意思
    高中歷史課本上都會有關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錢幣度量衡 計量單位雖然統一起來了,我們通常知道的其實並不多,例如一錠銀子,一貫銅錢,甚至是一石,一鬥。那古代有哪些少為人知的計量單位呢?它們都表示了什麼?
  • 古代計量小知識:1斤等於16兩,那麼1兩等於幾錢?
    自秦始皇平定天下之後,使得度量衡正式進入了全面統一,確定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16進位制,1斤等於16兩,1兩等於24銖,當時所發行的貨比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十二銖。
  • 二爺關羽身長九尺,換算成現在多少米?剛出土的尺子給出了答案
    在眾多影視作品和史書記載中,我們的二爺關羽都是一個高大威武的形象,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眾多美談講的都是關羽。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一尺等於三分之一米,那九尺豈不就是三米的巨人了?連他的鬍子都快接近一米了,很難想像出這事何等的魁梧。不過這只是一種沒有信服力的說法,因為在朝代的更迭中,計量單位也是不斷的再變得,所以用現在的計量單位去衡量古人的身高是不對的。
  • 為什麼「英尺」和「腳」的英文都是「foot」? 度量單位與身體有何關係?
    在1959年之前,英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值,英國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的人們曾用不同的長度來表示英尺(foot),但都接近現在的12英寸。因此,1英尺=12英寸這個換算由此而來。實際上,計量單位的源頭差不多都與我們的身體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英尺與腳有關,英寸其實與我們的手有關。
  • 周杰倫的《青花瓷》沒有4(fa)和7(si),也能這麼好聽
    這些樂器在古代音樂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些樂器流傳至今,有些則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你能想到音律與度量衡改革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嗎?在中國古代,音律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應用,那就是作為計量方面的基準依據。那麼音律與度量衡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 二萬人民幣相當於古代銀子多少錢?
    兩萬塊錢大約可以買3953克白銀,(網上查的),以清朝道光年間海關與西方定製丈尺秤碼規定(《中國古代度量衡》,邱光明著),當時的100斤等於西方法國制66公斤零453克,一斤等於0.66453公斤(664克),古秤一斤十六兩,所以古代的一兩大概是41.5克,就銀價本身來算,一兩白銀大概是210塊錢。 所以今天的拿兩萬塊錢人民幣可以換約九十五兩白銀到古代去花。
  • 熱力企業常用熱量單位、壓力單位換算表
    一、熱量單位換算1.1常用熱量單位介紹1. 焦耳(J)、千焦(KJ)、吉焦(GJ),工程計算廣為採用,國際單位制。瓦特(W)、千瓦(kW)、兆瓦(MW),工程導出單位,是供熱工程常用單位,如熱水鍋爐熱容量:7MW、14MW、29MW、70MW等,習慣上常說到的10t、20t、40t、100t等鍋爐,相當於同類容量蒸汽鍋爐的設計出力,工程上熱水鍋爐和換熱站熱計量儀表、暖通供熱設計計算、估算、供熱指標等,廣泛採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