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醒來就看到《夫妻的世界》因為尺度大而被處罰的新聞。
韓國是有分級制的,所以讓我國影視從業人員、觀眾一度很眼饞的題材,他們都有底氣拍。
最新消息是根據N號房事件改編的項目已經立項,演員也在物色中了。
而《夫妻的世界》開播就標明了是19禁,劇情裡包括夫妻性生活、流血等場景都是能順利播出的。
但此次被處罰,原因在這裡:
基於「丈夫毆打妻子、第三者向有婦之夫索要名牌手包等場景」被處罰。
為什麼?
從價值觀引導的角度來說,成年人的世界遠比這些精彩,實在想不出處罰的必要。而劇集都標明19禁了,未成年觀眾早被拒之門外。
讓人實在想不通的一個處罰決定。
看個劇都能如此鬧心,創作者更別提多鬧心了。
由此我就想提提最近被熱議的一部臺劇《誰是被害者》,創作者不僅敢拍還言之有物,服氣的。
網飛這兩年和中國臺灣合作的劇集,都很驚豔。
最大的亮點就是題材。
《罪夢者》、《彼岸之嫁》等,設定上就能猛吸一波關注。
《誰是被害者》也不例外。
開局就是一劑猛的。
酒店房間裡發生了命案,警察到達現場才知道多慘烈。
屍體在浴缸裡泡著,已在化學藥劑作用下溶得七七八八。
鏡頭對這景象持續拍攝5秒之多,毫不避諱,對承受能力不大的觀眾來說,是在是個挑戰。
有點高能,不能接受的請快速滑過。
案子最後是按溶屍來結的,太明顯了。
如此殘暴的手段,殺人還不能算,溶掉未免喪心病狂。
而《誰是被害者》講述的是連環命案,除了這一起溶屍案,還有緊跟著的火燒人身、浮屍河上等各類重口味命案。
還是那句話,選擇觀看這部劇,實在需要鼓起勇氣。
而劇情也不是簡單的命案羅列,一個關鍵人物串起它們。
警察局的鑑識官方毅仁,在溶屍案的現場發現了一枚指紋。
順著這枚指紋,他找到了自己多年未見的女兒。
早在女兒還在童年時期,他就和妻子離婚,從此再沒聯繫。
而此番再看到16歲女兒的信息,居然和一起命案連在了一起。
女兒的信息來自少年監管所,而在進監管所之前,她是酒店裡的陪酒小姐。
這麼多年,她和自己母親過的是什麼生活?為什麼從陪酒小姐到少年監管所?孩子媽媽在哪裡?為什么女孩的指紋出現在一起溶屍案的現場?
方毅仁要在警察找到女兒之前,自己先找到。
此劇從破案的邏輯來看,是雙線並行。
一邊是方毅仁利用職務之便,總能獲得命案現場一手線索,先踏上尋找女兒的路。
緊跟著是警察利用多方線索,相比方毅仁的節奏總要慢一步。
總體觀劇的節奏感上,就形成了一個緊鑼密鼓的節奏。
命案還在不斷地發生,且越往下探究就發現,每一起命案的被害者都不像是被殺而是自殺。
主謀是誰?
兇手先行,方毅仁其後,再是警察緊跟其後。
當三方距離不斷拉近,撞到一起,真相顯現,砰!萬千情感不能簡單形容其驚悚震撼。
驚在哪?震在哪?
來看受害者。
第一起命案的受害者是位過氣歌手,蘇姓歌手年輕時候一把甜嗓,時代變了,歌手自己感情不順事業受挫。
最後落得慘死酒店的結局。
第二位受害者是銷售公司冠軍,一朝查出得癌症,公司不義生活又難,自焚於公司在建樓盤頂層。
第三位受害者是眼盲的雕刻藝術家,被雙胞胎弟弟搶佔作品在外大富大貴,而他活在黑暗裡,絕望至極。
第四位受害者少年時候一時糊塗綁架殺人,人到中年出了監獄總是愧疚,投河自盡希望得到當年被害者女兒的原諒。
每一位都像有故事,也都是這世間讓人不過一嘆的可憐人。
但連環命案不簡單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僅都死於自殺,且是錯位死亡。
表面上死於溶屍案的歌手,實際自焚於樓盤頂上;而樓盤頂上自焚的那位,則死在了雕塑家的倉庫,以此類推。
每一位都是自殺死亡,卻是帶著別人的身份而死。
自然地,第一位溶屍案死者不是女歌手,是一位有性別認知障礙的少年。
方毅仁的女兒雖不是謀殺者,但卻以自己的方式在每一個死亡現場留下痕跡,留給自己那位痴心案件線索的父親。
劇集最後的矛盾轉了一圈回到這對父女身上,邏輯分布上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
《誰是被害者》精巧之處不僅在於這個連環犯罪的結構布置,在呈現犯罪心理上也有著奇異的冷酷與溫情交雜。
讓人在觀看驚悚命案細節的同時,始終還有一點悲哀在心頭。
受害者們貌似都死於自殺,但看過劇的都知道,他們也死於謀殺。
被社會謀殺。
被時代拋棄的歌手急於證明自己,利用整容來掩蓋自己衰老的事實。
整容臉被小報曝出淪為笑談、事業重啟也被敷衍。
她給自己選擇了溶屍的死法,足見其心態的絕望——要死得沒有模樣,面目全非。
而是社會的冷漠讓她這樣面目全非。
得了癌症還要被公司拖欠薪資的員工,想起自己為公司貢獻發光發熱時的場景,該是多麼嘲諷。
他選擇讓自己死在公司樓盤裡,是自己莫大嘲諷的一點微弱抗議。
眼盲的雕塑師悲哀於弟弟的欺騙,故意放出被弟弟侵佔作品的真相,只要媒體為了點擊率迅速報導消息,他就能無憾去死。
可惜又意料之中的是,媒體記者徹夜值守,知道了消息趕緊報導。
等到知道雕塑師就是等著消息報導才去死的時候,收回報導已經來不及。
在每一集的開頭,這部劇總有這樣一段警示給到觀眾:
如果你對主題感到不安或身心不適,本劇可能不適合你,建議斟酌觀賞或需求專業協助。
因為《誰是被害者》貌似在展現命案背後被害者個體命運的悲涼,實際上每一位都能映射到你我。
可能被輿論討伐的你我;可能不能決定自身命運的你我;背負愧疚不得掙脫的你我;以及被命運玩弄苟延殘喘的你我。
但與此同時,這部劇也討論兇手。
事實上,兇手也可能是你我。
不求真相惡言隨口出的你我,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殺死了一位過氣歌手。
papi冠夫姓事件熱搜上掛了幾天,輿論方向一變再變,加入爭論的人們到底為了找到自我存在感還是求一個真相呢?
真相對他們可能真的不重要了。
劇情裡許瑋甯飾演的記者精力滿分,為了點擊率滿城跑,得了一個爆點迫不及待要往外曝。
和當下一些媒體有何區別?
網友們習慣了對新聞事件的否定,動輒「等反轉」的心態,是誰培養出來的?
《誰是被害者》全片基調暗黑,從影像風格到命案真相,除了要塑造驚悚懸疑題材的觀感,實際上也是對當下社會亂象的一個叩問。
冷漠、嘲諷越來越多,失望與絕望也越來越多。
比較而言,連環自殺命案的謀劃者,其初衷居然差點說服了我:
人活著如果沒有意義,那至少讓死亡有些意義。
帶著別人的絕望和抗議去死,似乎看上去就有了那麼點意義。
當然,我並不是贊同和倡導謀劃者的出發點,這樣的觀點也被記者有理有據駁回:
只有活著,才能有機會看到生之意義。
《誰是被害者》作為一部大眾都能被觀看到的影視作品,主題最終導向走向陽光是無可厚非的。
但從側面來看,它被給予的創作空間之大是令人咂舌的。
用死亡來觀看社會的冷漠和黑暗,給予反派足夠表達自己的空間。拍這些就是為了宣揚這些嗎?
多少法條是在鮮血的基礎上被建立的,多少希望是在見過死亡之後才頓生的。
殺人犯差點說服我,並不代表我贊同殺人犯。
「為了不教壞人」而不讓拍而處罰,是審查環節最匪夷所思的邏輯。
臺劇又走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