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金政權的建立者,為後金首位可汗。其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稱清帝後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高皇帝。
【歷史功過】
努爾哈赤是個智慧而有為的皇帝,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力挫群雄,完成了幾百年來未能完成的統一女真各部落的偉大事業,成為「奉承天命撫育列國革命汗」。他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為後來的清王朝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用不斷勝利的戰爭,證明了自己是真正的英雄領袖
【人物傳說】
姓氏傳說
據《清太祖實錄》記載,清朝皇帝都認為自己姓愛新覺羅,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三個仙女在池中沐浴,一隻神鵲銜來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愛不釋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進腹中,從而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男孩相貌奇異,而且剛出生就能說話,仙女告之,他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裡雍順。布庫裡雍順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大清,為什麼叫清
大清,為什麼叫清?史學界是爭論不已。這裡面有一個傳說故事,就說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個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
努爾哈赤定都瀋陽的傳說
薩爾滸之役後,老罕王努爾哈赤勢力大增,隨之便將都城由赫圖阿拉遷到了遼陽,起名為東京。可是定都剛剛三年,突然又決定遷都瀋陽。努爾哈赤為什麼執意要遷都瀋陽城呢?長久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美妙的傳說。
相傳有一天,努爾哈赤跟王公貝勒們一起議事,突然提出遷都瀋陽的主張。這突如其來的決定使大家十分意外,一時間七嘴八舌,紛紛表示反對。這樣一來,君臣們在殿堂裡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諸王、大臣們認為東京城已經頗具規模了,如果再次遷移,勢必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努爾哈赤據理力爭道:「瀋陽是形勝之地,四通八達,進可攻,退可守。在那裡建都,西可以進攻大明,北可以攻打蒙古,南可以徵服朝鮮。況且瀋陽山青水秀,林子深,野獸多,魚蝦肥,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君臣們各持一端,一時難以達成共識。
正在這難解難分之際,忽然門軍報告說有一老人前來求見。努爾哈赤傳令請進。這位老人剛剛踏進殿門,就大聲向罕王報喜:「王爺,我家住在瀋水南邊的奉集堡。前天村東頭的樹林子裡忽然飛來了一隻鳳凰。鳳凰是鳥中之王,吉祥之兆,飛臨這裡,必定是王爺您洪福齊天,因此特地跑來向您報喜。」努爾哈赤聽了大喜,重重地賞過老人,然後便派人前去查看,果然有一隻美麗的鳳凰落在林中。努爾哈赤心中一動,忙問諸王大臣這是什麼意思。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誰也不吱聲。只有四貝勒皇太極應聲說道:「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落鳳之地一定風水好,這是上天指示我們遷都那裡。」努爾哈赤興奮地說道:「四貝勒言之有理,我們就隨鳳凰的行蹤行事!」眾王公大臣也都點頭贊成。
努爾哈赤一邊派人察看地形,一邊徵集民工車馬,準備大興土木。誰知剛一開工,那隻鳳凰忽然一聲長鳴轉身飛走了,一直飛到瀋水以北的瀋陽城才落下來,還不停地向努爾哈赤點頭叫喚。努爾哈赤見狀大聲說道:"現在鳳凰飛落瀋陽城,長鳴不止,可見那裡才是真正的風水寶地,新都應該遷往那裡。大家意下如何?"眾人默然不語。努爾哈赤果斷地一揮手,大聲說道:"看來鳳凰是奉天旨意,命我在瀋陽修建新都。上天既然指示我遷都那裡,我又怎敢不從?"眾人見他決心已定,又見天意如此,就都紛紛同意遷都瀋陽了。
努爾哈赤果然命人在鳳凰落腳之地修建京城,取名「鳳天」,後又改為「奉天」,意思是「奉天承運」。新城修畢,努爾哈赤便由遼陽東京城遷都瀋陽了。
洪興祖引《河圖》曰:「崑山出五色水,其白水入中國,名為河也。」
【生平大事】
英雄少年多磨難
明初,女真分為四大部,這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明政府為了統治女真等族人民,洪武八年,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總轄東北地區的軍政。到永樂七年,又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下遊地區,建州女真就隸屬於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範圍。明正統七年,建州女真被明政府分為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
努爾哈赤出生於建州左衛指揮使世家。明永樂十年,明成祖封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從猛哥帖木兒的兒子董山至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均承襲建州左衛指揮使之職。
猛哥帖木兒到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凡六代,歷時二百年,由翰朵裡經翰木河到鳳州,再由鳳州經翰木河到蘇克素滸河谷,率其部眾幾經周折,數盛數衰,最後定居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境內)。這片群山環繞的蘇子河谷,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比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居住的地區更為優越,它比鄰撫順,接近漢族聚居地區,便於和漢族互市通商,輸進鐵製農具、耕牛和先進技術,加快了建州女真經濟發展的步伐,成為努爾哈赤崛起的基地。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年,祖父覺昌安是寧古塔部落六貝勒之一,時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寧古塔部落是建州女真部落中一個較大的部落,部落六貝勒是六個親兄弟,他們佔據著赫圖阿拉附近二十裡方圓的地盤。但是與建州女真中的王杲部落比較起來,不論是勢力範圍還是部落實力,都明顯差一個層次。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覺昌安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建州衛都指揮王杲的長女——額穆齊,又稱喜塔臘氏。在女真內部群雄蜂起的大背景下,依附於一個強大的部落是相對安全的選擇。這也是塔克世迎娶額穆齊的原因之一。
努爾哈赤的家庭,原是女真部民中的一個顯赫家族,但到他童年的時候,已經家道中衰。努爾哈赤十歲那年,母親額穆齊去世。這一年,他的同胞兄弟舒爾哈齊八歲,雅爾哈齊剛剛三歲。父親繼娶的女人是海西女真哈達萬汗王臺的養女,名叫肯姐。肯姐嫁過來不久,就挑唆塔克世將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送到外祖父王杲寨中寄養。
萬曆五年,十九歲的努爾哈赤遵父母之命與佟佳氏佟春秀成婚,開始自立門戶(佟佳氏是撫順的大戶人家,以經商為業,佟春秀的堂弟就是清王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佟養性,這是後話)。第二年生長女東果,隔了兩年生長子褚英,再隔兩年生次子代善。雖說妻子娘家家境殷實,但婚後的生活還是要靠採獵維持。努爾哈赤腳登綠雲頭的牛皮靰鞡,手持白木杖,背負木架,翻山越嶺,將採捕的皮革、木耳、蘑菇等山珍野味,運到撫順、清河、靉陽、寬甸各市進行交易,一家人度日倒也平靜。
努爾哈赤人生的轉折點——「古勒之戰」
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迎來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因建州女真諸部中的阿臺部屢犯明廷邊境,明萬曆十一年二月,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率兵攻打阿臺駐地古勒寨(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北古樓村),卻損兵折將,久攻不克。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主動做嚮導,引導明軍攻打古勒寨。
阿臺的妻子是覺昌安的孫女。覺昌安見古勒寨被圍日久,想救出孫女免遭兵火,又想去勸說阿臺歸降,就同他的四兒子塔克世到了古勒寨。明軍攻城益急,覺昌安和塔克世父子都被圍在寨中。
明軍攻城不克,遷怒於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害怕,到城下高喊,誰殺了阿臺,遼東總兵李成梁就封誰為城主。阿臺部下有人信以為真,便殺死阿臺投降。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後,引誘城內人出來,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混亂中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軍誤殺。
明政府自知這件事做得理虧,遂將努爾哈赤祖、父遺體送還,並讓努爾哈赤承襲了祖父的都指揮使官職。
阿臺被剿滅後,群龍無首的建州,成為努爾哈赤一展手腳的天地。他以「遺甲十三副」起兵,踏上統一女真部落的漫漫徵程。
這一年,努爾哈赤25歲。
收斂鋒芒恭順換來豐厚回報
努爾哈赤徵服建州八部用了十三年,這個過程始終伴隨著血腥和殺戮。有了較為穩固的武裝割據根據地,握有建州500道敕書,為他推行「遠交近攻」政策,進一步擴大武裝割據勢力奠定了基礎。
但是這時努爾哈赤的實力,還遠遠不夠到與明廷分庭抗禮的程度。於是,用行動取信於朝廷,給自身留下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無疑是明智之舉。
努爾哈赤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札木河有個名叫克五十的女真人侵掠明柴河堡,「射殺追騎指揮劉斧」。朝廷下令建州衛逮捕克五十。努爾哈赤抓住機會,立即「斬克五十及被掠人民以獻」。這個事給明朝邊將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這時,努爾哈赤再派出使臣馬三非,藉機重申祖父有助剿阿臺之功,要求為自己升職。明開原參政成遜,遼海參政慄在庭聯合上奏朝廷,敘述努爾哈赤的功績。總督侍郎張國顏及其他邊官並未詳查,即確認早年哈達王忠、王臺忠順朝廷,為「百年一奇觀」,而努爾哈赤「斬叛夷」、送還人口,頗有「颱風」。便上疏朝廷,為努爾哈赤請功。萬曆十七年十月,努爾哈赤被授予都督僉事官職。如願以償的努爾哈赤出於政治目的在本部大肆宣揚,所謂「升都督,誇耀東夷」。
第二件,葉赫部聯合九部聯軍,進攻建州,結果大敗而歸。遼東邊官曆來扶植哈達部,對葉赫部很反感。認為努爾哈赤有「保塞功」,援王臺為先例,經總督侍郎張國顏奏請,於萬曆二十年晉升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
第三件,萬曆二十三年,李朝邊官殺害入侵渭原地區採參的建州人,發生了所謂的「渭原事件」。努爾哈赤本欲發兵報復。而這時李朝的精銳部隊都調到南方抗倭去了,北部、西部兵力空虛,形勢對努爾哈赤十分有利。此時,明朝派駐李朝練兵遊擊將軍餘希元從中調解,勸說努爾哈赤同李朝以講和的方式處理此事。
努爾哈赤在軍事割據勢力膨脹後,擔心朝廷進行幹涉,而自己羽翼未豐,為麻痺朝廷,他做出一副恭順的樣子同意和解,為此得到優厚的賞賜。
親自進京面聖朝貢,是努爾哈赤另一種方式的「示弱」。
努爾哈赤顯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明朝皇帝想要的是什麼,為表「恭順」,他曾先後於1590年、 1592年、 1593年、 1597年、 1598年、 1601年、 1608年、 1609年多次親自進京朝貢。他的弟弟舒爾哈齊也於1595年、1597年、 1606年、 1608年四次進京朝貢。同時他命令已經統一的建州部原有各路都督繼續代表建州入京朝貢,萬曆十六年建州衛「都督指揮阿臺等一百五十七人朝貢」。十七年有「都督少童等八十二名入京朝貢」。十八年有「都督指揮松塔等九十七名赴京進貢」。同年有「都督指揮馬塔吉等進貢」。二十年有都督馬哈塔先後兩次入京朝貢。在「示弱」的同時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努爾哈赤的算盤打得十分精明。
明政府破格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
明萬曆十七年,按條例「出特恩」(父祖被誤殺),努爾哈赤升任建州衛都督僉事、左都督。明萬曆二十三年,努爾哈赤又因抗倭保邊有功,晉升龍虎將軍。
明代對地方官員的等級的規定是:世官九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衛鎮撫、正千戶、付千戶、百戶、試百戶、所鎮撫;流官八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正留守、付留守。努爾哈赤「坐授左都督」是流官八等中的第一等,龍虎將軍屬於「武官」中的正二品。明廷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是一種破格的待遇。按明朝的規定:武官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而努爾哈赤沒有經過驃騎將軍和金吾將軍的階梯,一下子就授龍虎將軍,可見明政府對努爾哈赤在抗倭保塞中的表現是十分滿意的。在女真人中,只有他外祖父王杲曾得到過明政府這種最高褒獎。
努爾哈赤被明政府授予龍虎將軍,在晉封的同時,必有賞賚之物,以證龍虎將軍的身份。
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把寶劍,實屬努爾哈赤之物,又頗具明代劍器風格,從龍虎合一的紋飾上看,這是龍虎將軍劍,可以說是目前唯一發現的能證明明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的實物佐證。
稱汗
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走到鵝爾渾。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
同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
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侵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因為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緣故,憤然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商隊」破撫順
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後金皇帝努爾哈赤聲稱有七件恨明之事,計劃率眾侵掠明朝邊境。
所謂「七大恨」,不過是努爾哈赤興師攻明的藉口而已。他擔心師出無名,故以此煽動兵民。他還對諸貝勒說:「我與明之怨仇,共有七大恨事,其餘小忿,不可盡言。」
當時,明為上邦大國,後金僅為明的一個藩國,要與明朝為敵,是要冒極大風險的。而努爾哈赤雄心勃勃,銳意對明作戰,一試兵鋒。為了進一步激勵將士們的鬥志,他揚言西南方有黃氣貫月中,並對將佐們說:「天意如此,汝等勿疑,吾計決矣,今歲必徵明!」
是年四月,努爾哈赤先派一支部隊共五千人佯攻明之清河,屆時繞過清河,進攻撫順南部的馬根丹。他則親率主力一萬五千餘人,沿蘇子河進攻撫順。此乃分進合擊之戰術,從清河進攻馬根丹的部隊,旨在牽制守衛撫順的明軍,配合主力部隊作戰。
後金一直是明朝的藩屬,故明廷從未料到後金會來進攻撫順。守衛撫順的明軍亦麻痺大意,遂予敵以可乘之機。
努爾哈赤既知明軍無備,乃從先鋒軍中挑選出五十人,命他們扮成商賈模樣,組成「商隊」,又設法弄到了明廷發放的過關敕書共五十道,分給扮成商人的士兵每人一道。只等四月十五日撫順馬市時前去「趕集」。
四月十三日,這支負有特殊使命的「商隊」便來到撫順城下,手持過關敕書,謙辭厚禮,要求進城參與馬市交易。
明撫順守備王命印令遊擊將軍李永芳守衛城門,負責檢驗過關敕書和管理馬市。李永芳看到這些商人皆帶著許多貨物,並持有過關敕書,並不起疑,遂放之進城。
「商隊」甫進城,突然發難,擊殺明守城之兵,斬關奪旗,大開城門。後金大軍早已倍道潛進,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城外。及見城門大開,知是「商隊」已經得手,遂蜂擁入城。
王命印聞訊大驚,急忙率兵來戰,結果戰死。李永芳見大勢已去,乾脆投降後金。
努爾哈赤佔領撫順後,縱兵搶掠,將城中數千戶商民之財產盡數掠奪,運回建州,然後令士兵毀撫順城。
由此可見,此時,努爾哈赤尚無遠圖,不過為了搶掠明朝邊民的一點財物而已。
此役是後金建國以來對明的第一戰,努爾哈赤採取奇襲手段,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撫順一城的財物。
後金軍退後,明總兵張承蔭等率軍來援,見後金已退兵,遂跟蹤追擊,努爾哈赤率軍迎戰,大破明軍。自此,努爾哈赤發覺,所謂「大明」天朝不過如此,遂生繼續南下攻城略地之念。
遷都瀋陽
1619年年三月,明徵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殲滅明軍約六萬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熊廷弼兵敗被斬,王化貞下獄論死。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
死因之謎
1.重傷致死說
據《春坡堂日月錄》記載,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碰巧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時曾把他帶在身邊,於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這次戰役的全過程。寧遠戰事結束後,袁崇煥曾經派遣使臣帶著禮物前往後金營寨向努爾哈赤「致歉」(實為冷言譏諷),說「老將(按: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按:指袁崇煥),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這時備好禮物和名馬回謝,請求約定再戰的日期,最後終於「因懣恚而斃」。
這條史料明確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並由於寧遠兵敗,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體和精神受到雙重創傷的情況下,這位沙場老將終於鬱鬱而終。
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七,大漸,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於靉(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死於明軍紅夷大炮之下。馳騁疆場的沙場老將竟敗於進士出身袁崇煥之手。
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2.憤懣致死說
正在人們對努爾哈赤之死不再提出異議時,清史專家李鴻彬在《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一書中,卻對努爾哈赤炮傷而死論者的關鍵證據《春坡堂日月錄》提出了質疑。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麼守衛寧遠的最高統帥袁崇煥就應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後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重傷」,這當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摺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聖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隻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
疑點二:努爾哈赤戰敗於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並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並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復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後方吃緊,這才回師瀋陽。六月,蒙古科爾 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裡」,全不像「重傷」之人。
因此,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有沒有身受「重傷」,是不是「懣恚而斃」,很值得懷疑。
那麼,努爾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
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回到瀋陽以後,一則由於寧遠兵敗,赫赫有名的沙場老將敗在初歷戰陣的青年將領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心情鬱忿;二則因為年邁體衰,長期馳騁疆場,鞍馬勞累,積勞成疾。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並非炮傷,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療養。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入渾河時,與前來迎接的太妃納喇氏相見後,行至離瀋陽四十裡的靉雞堡逝世。
【秘聞軼事】
不記讎隙,化敵為友
有人差點要了努爾哈赤的命,事後他卻封了這個人的官,有人把許給他的女人嫁給了別人,他卻不惱不火,甚至要刺殺他的刺客,他都放掉了。這些不尋常的做法無不顯示了努爾哈赤的寬宏度量。
有一次,努爾哈赤親自率軍攻打翁科洛城,不小心被敵軍的一個叫鄂爾果尼的人一箭射中,鮮血一直流到腳面。儘管受了重傷,但是努爾哈赤繼續堅持戰鬥。這時對方又有一個叫洛科的人,一箭射到了努爾哈赤脖子上了。那支箭帶反鉤,他居然一下子就拔了出來,脖子立刻血流如注,因失血太多,很快就休克了。
後來努爾哈赤的部隊攻下了翁科洛城,鄂爾果尼和洛科這兩個曾經射傷他的人都被抓住。部下要對他們施以當時最殘酷的刑法——亂箭穿胸之刑,以報他們對努爾哈赤的一箭之仇。努爾哈赤卻阻止了他們,他說:「兩軍對壘,他們是為自己的主人來射我,這樣的勇士太難得了。」
努爾哈赤親自為二人鬆綁,並好言安慰,鄂爾果尼和洛科終於被這一舉動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當即表示願意歸順努爾哈赤,並為其效力。努爾哈赤授二人為牛錄額真,各統轄三百名壯士。後來,鄂爾果尼和洛科英勇作戰,為努爾哈赤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戰功。
原來差點殺了努爾哈赤的人都可以寬免,可以授官,那他自己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只要做出成績就更可以做官了,更可以升官了。因此從這之後,大家都同心協力地效忠努爾哈赤,在戰場上勇敢殺敵。
葉赫老女東哥是葉赫貝勒布揚古的妹妹,據說長得非常漂亮,葉赫貝勒布揚古為了聯絡建州,在東哥十三歲時就將其許給了努爾哈赤。但是許婚之後並沒有把她嫁過來,而是隨後又許給哈達的貝勒、輝發的貝勒、烏拉的布佔泰,蒙古扎魯特部的介賽也要娶她,葉赫老女誓死不從。介賽就要報復。之後,布揚古又把他妹妹許給喀爾喀部達爾漢貝勒的兒子,叫莽古爾岱。
建州的統治者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貝勒們非常氣憤,認為這個女人許給努爾哈赤已經二十年了,現在又把她許給莽古爾岱,真是奇恥大辱!於是要求發兵把她奪回來。努爾哈赤卻又阻止說:「為了我們共同的利益可以打他,可為了一個女人打他不好。這個女人最早是許配給我的,我都沒那麼生氣,你們那麼生氣幹什麼?」結果三十三歲的東哥就嫁給了莽古爾岱。
萬曆十二年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名刺客潛入努爾哈赤的住所,準備行刺。努爾哈赤聽到窗外有輕微的腳步聲,警覺起身,他「佩刀持弓矢,潛出戶,伏煙突旁伺之」。這時,一個閃電劃破黑暗,他看見那個刺客正在窗前窺視,於是一個箭步躍上,用刀背將刺客拍倒,然後命令手下的人將這個刺客捆綁起來。
侍衛洛漢聽到有吵鬧聲趕來,見到這個情況,就要提刀斬刺客。努爾哈赤想:「殺人容易,可一旦殺了他又要樹敵,於己不利,不如攻心為上,將其寬恕。」於是,他大聲喝問:「你是不是偷牛來的?」刺客一聽,順勢回答是來盜牛。洛漢在一旁著急說:「他這是撒謊!他是專門來刺殺您的,我們還是把他殺了吧。」努爾哈赤非常冷靜,而且若無其事地說:「他就是一個盜牛賊,放了吧。」就這樣他放走了刺客。
另外一個深夜,又有一個叫義蘇的人潛入努爾哈赤的住宅,準備行刺。努爾哈赤像上次一樣,迅速將刺客捉住,又將其釋放。這兩件看上去似乎是很平常的小事,卻產生了轟動性的效果。很多人因此認為努爾哈赤「深有大度」,而願意投奔他。而這也正是努爾哈赤所期待的結果。不僅如此,就連戰場上的敵人,只要努爾哈赤認為是有力之才,也能做到不記讎隙,捐棄前嫌,化敵為友。
天時地利 ,人合己合
任何軍事指揮家在作戰時,都特別講究天時、地利與人舍,努爾哈赤亦是如此。他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處理君臣關係上都能恰當地利用這幾點,而且,他還能超出常人做到「己合」。這些優點無疑是他成就霸業的必勝因素。
薩爾滸大戰中,明朝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分四路攻打赫圖阿拉這個小地方。
但是明朝不得天時,當時的時間是陰曆三月初一,東北赫圖阿拉這個地方,氣候寒冷,冰天雪地,明朝軍隊有的是從南方調來的,行進困難,天寒地凍,人飢馬餓。努爾哈赤很重視天時,《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共八萬三千八百七十五個字,其中說到「天」字三百一十二個,所以他的年號就叫「天命」。
而地合主要指地利。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利用了赫圖阿拉山路崎嶇,設路障,迫使明朝大軍無法集結。
光有「天合」、「地合」、沒有「人和」也不行。努爾哈赤更是非常重視「人和」。有一次,東海女真有一些首領來到了努爾哈赤這裡,努爾哈赤讓他們分成兩行,凡是願意回家的,站成一行,願意留下的站成一行。這些人就分成兩行,凡是願意留下的,賞給土地、牛馬、器具等等,本不願意留下的人想:「努爾哈赤對我們這麼好,我們也願意留下。」還有一小部分人回去了,他們回去後宣傳的是努爾哈赤的恩德,以致後來出現東海各部爭著歸附努爾哈赤的情況。
努爾哈赤手下有個大將,叫額亦都,是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有一個兒子叫達啟,尚主為額駙。當了駙馬後,這個達啟就倚仗著他父親是開國五大臣之一,他自己又是當朝的駙馬,非常蠻橫無理。
有一天額亦都把他十六個兒子召集在一起喝酒。可是誰也沒想到,酒過三巡之後,額亦都命人就把達啟給捆了起來,說:「你驕橫不法,敗壞家風,現在你還沒有當上多大的官,要是讓你治理國家的話,國家也就會敗壞在你這樣的人手裡。」
說完額亦都就命令手下,把達啟拿被子蒙上推到屋子裡頭,用弓箭勒死了。之後,額亦都就親自到努爾哈赤面前請罪,努爾哈赤聽完此事後非常驚訝,但是鎮定地一想:「額亦都真是國之忠臣,為了國家社稷,他竟然不惜把自己的兒子給殺掉了,幾個人能夠做的到呢?」
如果努爾哈赤平時對額亦都沒有大恩大德,額亦都能捨得把他自己的兒子殺死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努爾哈赤充分達到了「人和」。
明萬曆二十一年的古勒山之戰中,葉赫族糾合哈達、烏拉、輝發等九部聯軍三萬攻擊努爾哈赤,當時兵分三路向建州古勒山而來。這三萬聯軍渡過渾河的時候,晚上要支灶做飯,當時的火密如星,像天上的星星一樣,一堆一堆的。
偵騎回來報警的時候,報告努爾哈赤的時候,臉色都嚇白了,說:「大軍壓境,看來我軍在劫難逃了。」士兵們聽了也都驚惶失措。
但是努爾哈赤卻打著呼嚕睡著了,他的夫人一把把他推醒,對他說:「局勢這麼嚴重,敵兵壓境,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你還呼呼睡覺,你是方寸亂了,還是害怕了?」
努爾哈赤卻說:「如果真是我方寸亂了,我害怕了,我能睡著嗎?原來老考慮說他們進攻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來,既然來了,我心裡踏實了。」說完之後照樣又打著呼嚕睡著了,一直睡到第二天天亮,起床之後努爾哈赤就帶著貝勒、將領堂子祭天,然後率軍隊打仗,把九部聯軍,一舉殲滅掉了。
努爾哈赤殺子
廣略貝勒褚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生於明萬曆八年(1580),十九歲起就馳騁疆場。他勇武善戰,功績赫赫,為努爾哈赤完成女真諸部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稱得上是建立後金汗國的卓越功臣,因而努爾哈赤對他屢有封賜。
但是在1613年,正值褚英頭角嶄露、顧盼自雄之時,努爾哈赤卻將其幽禁於高牆之內,並於兩年後即萬曆四十三年(1615)置之於死地,終年三十六歲。關於褚英的死因,官書史籍大多避而不談,其他史料記載不一,令後人頗費揣度。據明人記載,褚英曾諫努爾哈赤「毋背明」、「勿負中國」,與明朝「罷兵」。在對待明朝的政策問題上,父子之間出現嚴重分歧,褚英因此觸怒努爾哈赤而遭難。當然這種說法我認為不足取,當時明朝人流傳出這種說法來證明當時努爾哈赤的騎兵沒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是反動的藉此來讓人民不支持努爾哈赤的舉動。
經過查閱《滿文老檔》,在這本書的第三卷癸丑年(1613)六月述及太祖殺褚英的原委。歷史的真相是,努爾哈赤認為褚英心胸狹隘,不能執掌大政,但由於嫡長繼承陳例,仍命長子褚英執政,希望他執掌大政後,改掉心胸狹隘的毛病。然事與願違,他執政後褊狹如故,且心術不正,強迫四個弟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向自己立誓;「不得違抗兄長的話,更不許將兄長所說的各種話告訴父汗。」還聲稱:「凡與我不友善的弟弟們,以及對我不好的大臣們,待我坐上汗位以後,均將之處死。」眾人不服,向努爾哈赤告發,引起努爾哈赤強烈不滿,斥責道:你覺對「四個弟弟,以及父親任用的五大臣,如此不睦,並使之困苦,怎麼能讓你執政呢」?即使日後「父我不能打仗,不能斷理國事,年紀老了,也不把國家大政移交給你」。同時採取措施,削弱褚英勢力,褚英受此打擊,對努爾哈赤及褚大臣更加懷恨在心,於是結交黨羽,進行報復活動。當努爾哈赤與諸弟出徵時,褚英主謀,寫詛咒出徵的父汗、弟弟們和大臣們的咒語,對天地焚燒,還揚言:希望出徵之師被擊敗,「若被擊敗,我將不使被擊敗的父親及弟弟們人城」。後來一個參與此事的僚友因恐懼而留遺書自縊,其他幾個參與者見勢不妙,便一起向努爾哈赤坦白。努爾哈赤震怒了,監禁褚英於牢中,並最終將他處死。但是對這段記載,有人認為褚英被殺的根本原因是他威脅了努爾哈赤的權力和地位,故而引來殺身之禍。
努爾哈赤之所以決定殺了自己的親生孩子,是因為它決定了候選人是其他人,他並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權力,因為以他的能力無論如何都可以輕鬆的收拾了自己的孩子,最後它實際上還是為了防止他死後政權被分裂,所以決定要殺掉自己不安分的孩子來保證自己一手創立的政權的安全。
【名人評說】
著名學者閻崇年先生就對努爾哈赤推崇備至,認為努爾哈赤是「中華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與「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偉大的君主」。對於皇太極繼承汗位,閻崇年基本持「陰謀奪位」之說,認為皇太極曾「施一箭雙鵰之計」,「離間了努爾哈赤與代善的父子之情,為他後來奪取汗位準備了重要條件」。
李亞平《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努爾哈赤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偉人,他只是一個「嗜血成性的軍事搶劫集團的首領」,與開創了新王朝的劉邦、朱元璋等相比遠為遜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爾哈赤究竟有什麼長處的話,大約只能說,他很幸運,因為他有兩個不錯、或者說是優秀的兒子——皇太極和多爾袞」。
【歷史遺蹟】
龍虎將軍劍
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把龍虎將軍劍,這把寶劍是至今保存下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唯一珍貴遺物。寶劍為鐵質,式樣古樸典雅、頗具明代劍器風格。劍全長八十釐米,未開刃,劍鞘為木質,外蒙鯊魚皮,此劍原有鹿皮條,上面寫有滿漢文字,漢文是:「太祖高皇帝御用劍一把,原在盛京尊藏。」可見這口劍在清朝入關後,曾移放在北京,後來又送回盛京。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瀋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於公元1629年 (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目前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餘年歷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1929年被當時奉天當局闢福陵為東陵公園,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陵公園地處於瀋陽市東郊二十裡的天柱山上,整個佔地面積為557.3公頃,其中陵寢佔地為19公頃,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自南而北地勢漸高,山形迤邐、萬松參天、眾山腑伏、百水迴環、層樓朱壁、金瓦生輝、建築宏偉、氣勢威嚴、幽靜肅穆、古色蒼然,其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邃人文景觀早已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大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陵寢建築規制完備,禮制設施齊全,主要建築規模宏偉,陵寢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瀋陽福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啟示】
努爾哈赤的寬宏大量
努爾哈赤攻打翁科洛城時,被對方的鄂爾果尼一箭射中,鮮血一直流到腳面。又有一個人叫洛科,一箭射到努爾哈赤脖子上,那支箭帶反鉤,他往下拔箭,立刻血流如注,不久就休克了。後來攻下翁科洛城,鄂爾果尼和洛科都抓到了。努爾哈赤不但未處罰二人,反而都授了官。
點評: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無不度量宏大,不計前嫌。如果是人才,能幫助自己成就大事,即使曾經傷害過自己,又何必去計較呢。如果為了洩憤,雖得一時之快,卻永失得力助手。得與失,不言自明。
葉赫貝勒布揚古的妹妹葉赫老女,13歲就許給努爾哈赤,但並不把她嫁過來,又許給了哈達的貝勒、輝發的貝勒、烏拉的布佔泰,結果這三個部落都被努爾哈赤滅掉。後來,布揚古又把妹妹許給喀爾喀部達爾漢貝勒的兒子莽古爾岱。努爾哈赤並未出兵幹涉,結果葉赫老女就嫁給了蒙古的莽古爾岱。當時,葉赫老女已經33歲了。
點評:不太清楚努爾哈赤和葉赫部之間的恩怨糾葛的具體情況,也不知道當時的努爾哈赤和葉赫部之間的實力對比究竟如何。更不清楚當時的女真部落對婚姻的態度如何。所以不太好評價。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很重視這個婚姻,而其實力又遠遠大於葉赫部,不追究此事,可謂寬宏大量。如果,努爾哈赤是出於當時形勢的需要,不能去計較此事,那只能說努爾哈赤比較明智,不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