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之孫,蜀漢北地王劉諶為何要殺妻屠子

2021-03-05 黃老邪看歷史

關於蜀漢的皇室,人們比較熟悉的往往是開國皇帝劉備和亡國之君劉禪,除此之外,它的存在感是非常低下的。蜀漢景耀六年(263),鄧艾偷渡陰平道直入蜀漢腹地,兵臨成都。

面對鄧艾並不算多的兵力,後主劉禪出城投降,宣告蜀漢的滅亡。而早在劉禪決定投降時,其子北地王劉諶便已經將妻子兒女殺掉後,自殺在紀念先帝的宗廟裡。那麼,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他殺妻屠子的行為是對還是錯呢?

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個兒子,景耀二年(259)時,被封為北地王。在史書上,對於劉諶的記載其實非常稀少。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召集大臣議事,討論到底是戰還是降。一時間,大臣們議論紛紛,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有的大臣主張,蜀、吳是同盟,現在蜀國危亡,應當投奔吳國,先依附於東吳,尋機復國;有的則認為益州南部,曾經南蠻王孟獲作亂的南中地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應該逃往那裡,依託山林的地形優勢固守。

這時,素來以反對北伐著稱的譙周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先是反駁提議投靠東吳的人說:"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關於向南撤退的提議,譙周也給予了不同的想法:"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他先是認為投奔東吳,寄人籬下,遲早被吞併,又認為南方的部族各懷異心,無法保證安全。

於是劉禪被譙周說服,眼看就要投降。這時,北地王劉諶卻勃然大怒道:"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在他看來,就算真的山窮水盡,也不該如此輕易便將祖宗基業拱手讓人,應該是君主、臣子們同心協力,與敵人死戰,才能夠有顏面去見先帝。

無奈,劉禪決意投降,就算是親生兒子勸阻也不為所動。陷入失望和絕望的劉諶來到供奉自己的爺爺、蜀漢創始人劉備的宗廟當中,"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就這樣,北地王劉諶一家數人都死在了先帝的靈前。

劉諶性格剛烈直率,有著很強的家國情懷,他出身宗室,誓與國家共存亡,在敵軍來臨之際,他情願以死殉國,卻無奈個人之力無法改變歷史。

他殺妻屠子,有的人眼裡,這是大忠。有的人眼裡,這是濫殺無辜,從目睹這一場景的侍衛都被感動流涕這一點來看,在當時,這一行為並不算錯。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劉禪自小就在父親和那些將領的保護下,承擔著蜀漢的命運。可是他並沒有出眾的能力,過重的負擔使得他難以承受。而他的父親劉備長年徵戰在外,對他也很少照看。我們看劉備的遺囑,完全是一種婆婆媽媽的嘮叨。所謂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只是一個人做人的準則,與君主何幹?至於說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敗。他的《出師表》裡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種說教,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 蜀漢後代終極一戰,武候子孫顯神勇,喋血殉國綿竹關,最後的輓歌
    張遵黃崇是三國時巴西閬中人,蜀漢官員,黃權之子,時任尚書郎。黃崇黃權初為劉璋廣漢縣長,劉備入川為漢中王,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
  • 蜀漢滅亡前悲壯的一幕:英雄的後裔,紛紛為這無法拯救的國家犧牲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這是一個傳奇的結束,也宣告著自戰國以來,中國古典精神的結束。而在這終幕之中,蜀漢英雄的後裔們,也為這個無法拯救的政權,唱起了最後的、悲壯的輓歌。劉備之孫——北地王劉諶都說英雄兒好漢。大英雄劉備一生坎坷,經歷了無數場戰敗,但都憑藉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挺了過來,最終創造了霸業。但是可悲的是,劉禪在蜀漢主力尚在的情況下,向偷渡陰平的鄧艾投降。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諶:身死祭蜀漢 國破留丹心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蜀獻王朱椿來到成都,全面修繕武侯祠,並以「君臣宜為一體」為由,將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君臣合祀格局。
  • 三國獵戶為何不打獵物,而是殺妻給劉備吃,劉備那是第二次吃人肉
    三國獵戶為何不去打獵物,而是殺妻給劉備吃,劉備那是第二次吃人肉,卻假裝不知道。三國時期,有牛人,有猛人,有強人,但更多的卻是弱者,無辜者。牛人強人如劉備、曹操、孫權,弱者則是天下間更多的黎民百姓。亂世之中,他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夜有睡,無朝可起,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
  • 如何看待劉安殺妻獻肉給劉備
    劉安殺妻款待劉備,其實是害了劉備,至少在當今社會在痛罵劉安的同時也會責備劉備,劉備仁義之君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但在當時看來卻不以為然,劉安反倒成了正面人物,忠誠的代表,就連梟雄曹操也誇讚劉安忠義無雙,賞賜金銀。
  •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有人說,不對,那劉備建立的「蜀漢」呢?是不是也應該算作漢朝的延續?就連劉備本人從起事那天起,都口口聲聲稱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後裔,一直視自己為大漢的正統傳承,而他之所以與曹操分庭抗禮,正是要像劉秀當年那樣,匡復漢室。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關於這次戰爭,《三國演義》寫到了諸葛亮的反應:「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不過,最終《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並沒有勸動劉備,只在劉備八百裡連營之後來了一番「事後諸葛亮」的言論。
  • 劉備和蜀漢的建國神話
    綜合全書,作者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觀點:「唯有積極地討賊,這個以漢為號的政權合法性基礎才能得到更好的充注」——向前看,劉備一直標榜自己為大漢忠臣;向後看,蜀漢不斷地北伐,口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我們不能忽視繼承漢朝的口號縱貫了蜀漢歷史。
  • 蜀漢「四徵將軍」,為何唯獨沒有徵東將軍?原因一點就透!
    比如「四徵將軍」,就是指徵東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徵南將軍。對此,《宋書·百官志上》中記載:「四徵,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徵與偏裨雜號同。」在漢末三國時期,四徵將軍已經是地位較高的武將官職。那麼,問題來了,蜀漢「四徵將軍」,為何唯獨沒有徵東將軍?也即蜀漢為何要空缺徵東將軍這一官職呢?
  • 戰報271,關雲長的孫子關興的兒子蜀漢徵西將軍關彝逝世了!
    玩《三國志11》戰報271,關雲長的孫子關興的兒子蜀漢徵西將軍關彝逝世了。公元271年11月1日,蜀漢徵西將軍關彝在蜀國的濮陽城逝世了。這個關彝是蜀漢五虎大將之首關雲長的孫子,是關興的兒子。如今他的逝世,宣告了關家三代虎將謝幕了。
  • 劉備養子百戰百勝,諸葛亮為何力諫劉備將其殺死?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難得的人才,在建安二十四年後連犯大錯,最終惹怒劉備。不過,劉備雖然氣惱,卻並未對養子劉封下殺心。沒想到,諸葛亮卻站了出來,說了一番話,力勸劉備將劉封殺死。正是在諸葛亮這番說辭下,劉備下了狠心,流著淚將劉封給斬首了。  那麼,劉封到底犯下了什麼大錯?諸葛亮為何又要堅持將劉封殺死呢?  一、認養劉封的前因後果。
  • 劉備之子:被黑了1700多年的末代國君
    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受封為安樂公,被送到洛陽軟禁。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設宴款待,邀請劉禪和一幫蜀漢舊臣參加。 酒宴上,不懷好意的司馬昭故意叫一班歌女插播一段蜀地歌舞,蜀漢舊臣聽之感傷,紛紛落淚,只有劉禪一人說說笑笑,看得比春晚現場觀眾還帶勁。
  • 劉備與孫夫人關係新解
    孫夫人的史事很少,連名字都沒有,讀者熟悉的孫尚香這個名字,其實是一千多年後清人給她起的名字。她之所以沒有留下名字,並非東吳、蜀漢無人知道她的名字,應當是人們出於尊重,習慣稱她為孫夫人,而忘卻她的名字。二人結婚是在赤壁之戰破曹操之後,孫夫人嫁給劉備時,劉備五十來歲,孫夫人最多二十來歲,二人相差三十歲左右。
  • 襄陽之戰時,蜀漢第一謀士法正為何會失聲無策?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才開始身兼股肱、謀主兩職,即既要治理國家,又要帶兵打仗。鳳雛龐統是劉備麾下的第一任謀主,但可惜的是,鳳雛尚未來得及展翅高飛,便不幸隕落於「落鳳坡」。龐統陣亡後,法正就接替他成為劉備的首席謀士,隨後,法正在取益州、圖漢中的戰役中居功至偉,奠定了其蜀漢第一謀士的地位。法正以善用奇謀著稱。
  • 《三國演義》殺妻慘劇背後的真實歷史,劉備大軍竟真的吃人肉!
    《三國演義》裡劉安殺妻故事,可能是因為真實歷史上的劉備軍確實在斷糧時吃過人肉,所以熟悉歷史的羅貫中,既想表現這一歷史細節,又不忍心損傷劉備「仁義之君
  • 劉備為何看不起名滿天下的許靖?又為何讓他擔任蜀漢的三公之一
    張肅向劉璋告發自己的弟弟張鬆通敵時,劉璋憤怒之極,毫不猶豫地處死了張松。而在此刻劉璋或許是已經習慣了部下的投降,也或許如《三國志》所說的「以危亡在近」,或者二者兼有,便放過了許靖。不久,劉備的使者簡雍前來說降,劉璋順水推舟,將成都獻給劉備。
  • 劉備白帝城託孤,在囑託諸葛亮後,為何最後要將兒子託付給趙雲?
    劉備對趙雲的囑託,十分耐人尋味。他在託孤諸葛亮後,為何又要單獨囑咐趙雲呢?一、劉備託孤諸葛亮是無可替代的選擇。在整個白帝城託孤的過程中,劉備將江山託付給諸葛亮是重中之重。因為在當時的蜀漢政權,唯有諸葛亮還能夠主持大局。經過了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元氣大傷。大批的精兵勇將戰死沙場,而且大批的軍政人才都喪失了。
  • 蜀漢的國號是蜀還是漢?劉備繼承了漢獻帝的衣缽?屬於割據政權
    劉備所建立的王朝,其實就是漢朝。是對東漢王朝的延續,不過因為在蜀地建國,所以我們習慣上稱之為蜀漢。蜀漢又被稱之為季漢,按照伯仲季叔來排名,西漢就是伯漢,東漢就是仲漢,而蜀漢則是季漢。蜀漢,是歷史上對季漢的一種蔑稱。蜀漢其實不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在歷史上,劉備建立的就是漢帝國。可是因為勢力範圍只有蜀地,所以被戲稱為蜀漢。在曹魏那邊,壓根就不承認劉備所建立的漢帝國,所以一直稱之為蜀,久而久之,蜀漢就這麼傳下來了。
  • 黃權是蜀漢最大叛將,為何家屬受到劉備照顧,兒子為蜀漢殉國?
    黃權此前是劉備的部下,後來在夷陵之戰中投降了魏國。在蜀國中,黃權受到很多人的尊重,深受劉備的器重,對蜀國忠心耿耿,而且劉備對他很不錯,為什麼會投降魏國呢?黃權投降之後,劉備並沒有責罰黃權的妻兒老小,反倒對他們照顧有加,讓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