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之子:被黑了1700多年的末代國君

2021-02-07 騰訊網

很多人以為,劉禪一生最高光的時刻,是在一次宴會上。

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受封為安樂公,被送到洛陽軟禁。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設宴款待,邀請劉禪和一幫蜀漢舊臣參加。

酒宴上,不懷好意的司馬昭故意叫一班歌女插播一段蜀地歌舞,蜀漢舊臣聽之感傷,紛紛落淚,只有劉禪一人說說笑笑,看得比春晚現場觀眾還帶勁。

司馬昭看在眼裡,對其心腹賈充說:「劉禪這人沒心肝到了這個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世,也無法保全蜀漢,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若不是這樣,殿下豈能輕易將其吞併。

過了一陣子,司馬昭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笑嘻嘻地說出一句千古名言:「此間樂,不思蜀。」

▲司馬昭的死亡提問(劇照)。

長期擔任劉禪「秘書」的[xì]聽到他這麼一說,覺得太丟人了,回到府中就告訴劉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下次再問起您,應該留著眼淚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我心裡難過,無日不想念。」

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同樣的問題。劉禪照著郤正說的從頭到尾複述了一遍。司馬昭欣賞完他的表演,說:「這好像是郤正說的啊!」

劉禪故作驚訝道:「對啊,就是郤正教我的。」此言一出,哄堂大笑。

《三國志集解》評價此事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

劉禪以一句「樂不思蜀」全身而退,躲過奪命的鴆酒,得以安度晚年。這影帝級的演技,可比他爹當年和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假裝「失匕箸」還要精湛。

不過也正是如此,「扶不起的阿鬥」成了劉禪最大的標籤,好像此人就是一個昏庸無能、傻裡傻氣的亡國之君。

實際上,劉禪投降之後,起初並沒有留下太多負面評價,陳壽在《三國志》中,甚至還如此評價諸葛亮輔政時的劉禪:「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在時人看來,劉禪並不傻。

1

劉禪的出生極具傳奇性,相比古代史籍中一些如履跡而孕、夢日入懷之類的離奇傳說,阿鬥可是在嬰兒時期實實在在地經歷了一段神話般的冒險。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荊州。劉備攜民渡江,在當陽長坂遭遇大敗,全軍潰逃,身邊只剩下數十騎,妻兒不出意外地再次陷於亂軍之中。

當時劉禪尚在襁褓,多虧劉備手下大將趙雲緊緊抱著他,還一邊保護其母親甘夫人撤退,才殺出重圍,倖免於難。

長板橋上,又有「萬人敵」之稱的張飛率領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對曹軍怒道:「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全部不敢靠近他,劉備等人才得以逃脫。

▲趙雲單騎救主(劇照)。

劉禪的生母甘夫人,是劉備在小沛時納的妾。劉備可能是克妻命,早年流離困頓,失去了好幾任嫡妻,由甘夫人代為主持家事。甘夫人的封號還是在她去世後才追諡的。

劉禪並非嫡子,出身並無優勢,可劉備卻將他作為繼承人培養,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劉禪確實天資聰穎,而給予劉禪如此評價的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

諸葛亮曾經對同僚稱讚年少的劉禪聰明過人,那人就將這番話悄悄地告訴劉備。

劉備這老父親聽了自然挺自豪,對兒子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說,連丞相都誇讚你天分極佳,遠遠超過期望,我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

諸葛亮是出了名的實在人,肯定不會阿諛諂媚,無故拍領導兒子的馬屁。後來他輔佐劉禪,還再次稱讚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說明劉禪絕非庸才。

《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劉備可不用背這個鍋。他在世時不忘督促劉禪勤學苦讀,還給兒子列了個書單:

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書中皆是帝王之學,研讀這些書目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可見劉禪平日學習並沒有落下,非但不是天生痴傻,可能還是一個高材生。

愚懦之中藏機敏的劉禪,從父親手中接下的卻是一個爛攤子。

章武三年(223年),歷經關羽失荊州和夷陵之敗後,一代梟雄劉備在永安宮抑鬱而終,臨終前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永安託孤是三國時極富戲劇性的一幕。作為統治者的劉備,竟然放心地將奮鬥一生建立的蜀漢政權託付給諸葛亮,還說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說,如果劉禪無能,諸葛亮可自行取度。

諸葛亮涕泣而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之後,劉備詔敕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去世後,繼任的劉禪遵照遺囑,與輔政的諸葛亮達成默契,「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從而開啟蜀漢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

▲永安託孤(劇照)。

2

從章武三年(223年)17歲即位,到炎興元年(263年)獻表投降,劉禪作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佔據西南一隅,做了四十年的無為天子,看似奇葩,實則大有文章。

陳邇冬先生說,庸主往往是賢能之相所造成的。正如齊桓公得管仲而稱霸諸侯,萬曆因張居正而坐享帝國。

稷下道家有「君道無為,臣道有為」一說,劉禪正是採用這一政治運作模式。

在諸葛亮主持朝政時,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一種「虛君制」,其本質是「上而無為以任其下」,皇帝在「循名責實」的前提下,對宰相採取不幹涉主義,任由其建立一個可靠的政府,充分發揮才能。

宰相是政府首腦,帶領百官管理國家事務,類似於「責任內閣」接受皇帝問責。就像諸葛亮自己說的,「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他就曾自貶三等。

如此,劉禪樂得安逸,諸葛亮殫精竭慮。劉禪自己也說:「政在葛氏,祭在寡人。」國家大事由諸葛亮負責,自己只擔任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負責祭祀之類的禮儀就行了。

在劉禪的放權下,諸葛亮開府治事,大權獨攬,成功化解了內外交困的局面,讓力量弱小的蜀漢在成都立住腳。他平定南中,北拒曹魏,東和孫權,興修水利,發展貿易,使蜀漢一度出現「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的盛景。

諸葛亮竭盡心志履行相父之職責,在《出師表》中可看出孔明對後主的循循善誘,「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雖然通篇提了N次「先帝」,但句句都是為了阿鬥好,古往今來,有幾個大臣敢跟皇帝這麼說話。

▲劉禪與諸葛亮(劇照)。

人們往往只記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卻忘了其身後任人信人的後主劉禪。

橫向比較三國時期的託孤,就可知二人的君臣關係有多難得。儘管諸葛亮也曾打壓朝中一些不利於己的重臣,如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但蜀漢的執政班子整體上都相當穩定。

反觀曹魏,文帝、明帝兩朝託孤,都有司馬懿。曹操曾經警告過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不出其所料,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消滅另一個託孤大臣曹爽一黨,殺了他們三族,司馬家族就此一步步蠶食曹魏政權。

東吳的孫權晚年昏聵,為太子之爭心力交瘁,臨終將年僅10歲的幼子孫亮託付給孫弘、諸葛恪、孫峻等大臣。

孫權一去世,諸葛恪就將素來不和的政敵孫弘誅殺,此後獨攬朝政,引起孫吳宗室不滿,百姓怨聲載道。於是孫峻又設下一桌鴻門宴,在帷帳內埋伏士兵,將諸葛恪斬殺,並夷滅其族。孫吳就此開了內訌的先例,此後朝政混亂,國力日衰。

3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帶著北伐的未盡理想病逝於五丈原,用行動實踐了自己對劉備父子的承諾。

對於這一影響蜀漢未來的驚天變局,劉禪沉著冷靜應對,立刻在成都城內實行宵禁,進入警備狀態。孔明靈位送回後,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裡相迎,又素服發哀三日。劉禪傷心不已,甚至哭倒在朝堂之上。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劇照)。

諸葛亮治蜀有功,深得人心,朝中群臣和各地百姓紛紛上書,請求在成都為已故的丞相立廟。

這一提議違背禮制,劉禪當然沒同意,老百姓只好逢過節時在路邊「私祭」。

此事一直拖了三十年,劉禪才下詔,遠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並禁止民間的「巷祭」、「野祀」,可見他對功高震主的諸葛亮確實有些忌憚,後世甚至有人以此推測劉禪對諸葛亮擅權早已心生不滿。

實際上,當時就有人這麼想。諸葛亮去世後,丞相參軍李邈以為劉禪將對諸葛一党進行清算,趕緊投機倒把,上書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這是將諸葛亮比作西漢呂氏、霍氏等囂張跋扈的外戚,還將孔明之死當作喜事,可謂用心險惡。

劉禪看到這份奏疏是什麼態度呢?他二話不說,將挑撥君臣關係的李邈下獄處死。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明文記載的史料中,李邈是劉禪在位期間唯一親自下詔誅殺的人,這也是他難得動怒的時刻。

劉禪對諸葛亮任之生前,信之歿後,蔣琬費禕都是諸葛亮臨終推薦給後主的繼任者,劉禪如果對諸葛亮的安排不滿,大可提拔自己的親信,可他卻根據孔明的安排,先後任命蔣琬、費禕主持朝政。除此之外,在此後得到重用的董允姜維等文臣武將也是諸葛亮生前賞識選拔的人才。

劉禪還下詔褒揚孔明,言辭切切,感人肺腑,自稱「朕用傷悼,肝心若裂」,足見感情之深。

清人袁枚對後世褒孔明而貶後主的做法深惡痛絕,他寫道:「孔明之賢,即後主之賢也。」

4

在諸葛亮逝世後掌握實權的劉禪,削弱相權、加強帝權的做法也相當聰明。

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都不具備孔明的威望和能力,劉禪適當放權,命他們輔政,同時又恢復君權,以免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再次出現。

實行虛君實相的蜀漢,在三國中卻是最早取消丞相制。

鑑於諸葛亮在世時權勢過重,劉禪從此不再任命丞相,先是以蔣琬為尚書令和大將軍,接替孔明「總統國事」,之後又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改任大司馬。

如此,費禕主管軍事,兼管行政,蔣琬主管行政,也兼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各有側重。等到蔣琬去世,劉禪更進一步,「乃自攝國事」,悄無聲息地奪回君權,這樣高明地玩弄權術,可見他老爸推薦的那一套帝王之術,他不但讀了,還能參透其中玄機。

▲蜀漢後主劉禪(劇照)。

在處理君臣關係時,劉禪經常表現出極高的情商。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事變後,曹魏的大將夏侯霸是曹爽一黨,害怕受到司馬懿父子迫害,叛魏降蜀。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當年在曹、劉爭奪漢中時被蜀將黃忠所殺,蜀漢是夏侯霸的殺父仇人。

劉禪知道此事會讓夏侯霸心存芥蒂,於是在接見他時一笑泯恩仇,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話就將仇恨化解,兩軍相爭,難免有死傷,你的父親也並非死於我父親之手。

之後,劉禪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你看,我兒子還是夏侯家的外甥啊。劉禪的皇后是張飛之女,張飛的妻子出自夏侯家族,這不就是一家人嘛。

三言兩語讓夏侯霸感動不已,他從此死心塌地追隨蜀漢,多次參與姜維北伐的戰爭,和老東家拼命。

生長於戰亂之中的劉禪,深知父輩創業艱辛,也非耽於享樂的皇帝。

他常年居於深宮之中,從不出遊巡幸勞民傷財,直到諸葛亮去世兩年後,才難得去了一趟都江堰,「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

都江堰是一個水利工程,劉禪很可能不是去遊玩,只是參加每年歲修後的放水儀式。《三國志》還是將此時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來,其實遊山玩水對很多帝王而言不過是正常的業餘愛好,可能小說家言還要給他們來幾段大明湖畔夏雨荷之類的風流韻事。

劉禪卻沒有這樣的浪漫邂逅,在三國時期的皇帝中,他的宮廷生活相對簡樸,且從諫如流,坦然接受大臣對自己私生活的約束。

劉禪有時想要為愛鼓掌,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擔任黃門侍郎、侍中,負責管理宮中事務的董允就勸劉禪說,不應立過多后妃,「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劉禪只好聽從其建議。

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正是因董允時常「正色臣主」,黃皓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不敢放肆,直到董允死後才頻頻作妖。而劉禪也只是將他當作一個跳梁小丑,說黃皓不過「趨走小臣耳」。

劉禪有時想發展後宮娛樂業,選拔聲樂人員、擴建皇宮建築。蜀中大儒譙周勸其減省後宮開支,劉禪雖然不開心,但只是免去了他太子家令的職務,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但此後還是聽從譙周諫言,並沒增修後宮。

心地善良的仁德之君,會在危急關頭下顧全大局,屈己愛民。蜀漢滅亡時,劉禪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仁慈。

5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分三路大軍進攻蜀漢,蜀漢大將姜維率領主力駐守在劍閣,與鍾會大軍對峙。

精通山川形勢的鄧艾看到劍閣難以攻破,就帶著精兵繞過劍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奇襲幾百裡,偷渡陰平,攻破綿竹,直奔成都城下。

魏軍一到,整個蜀漢朝廷亂成一鍋粥,就如何擺脫困境展開討論:一派主張投靠盟友孫吳;一派主張遷都南中;一派主張出城投降曹魏;還有一派主張固守待援。

劉禪接受光祿大夫譙周的提議,決定降魏,由大臣捧著降書和印綬,前往鄧艾營中投降,至少避免了蜀地生靈塗炭。至此,蜀漢在西南地區四十餘年的統治正式結束。

劉禪也不過是順勢而為,他投降時,蜀漢的形勢早已不容樂觀,連年北伐「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蜀亡時,人口僅剩94萬,卻有甲士10萬,官吏4萬,百姓負擔沉重,財政難以為繼。有人慨嘆:「蜀窮匱至此,固難以支久矣!」

劉備對劉禪寄予厚望,但他也在遺詔中對兒子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然而,更多的人只記住了劉禪不戰而降的懦弱。身為國君,他未能以身殉國;身為兒子,他未能堅守父業;身為領袖,他未能以身作則,不忠不孝,無信無義,更何況當時一些蜀國人還表現出了過人的氣節。

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在聽到其父決定投降後,怒道:「若理窮力屈,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劉禪將其喝退,劉諶帶著全家老小前往祭拜劉備之後,起身殺死妻、子,然後自殺於昭烈廟裡。

劉禪的后妃中有一位李昭儀。魏軍攻佔成都後,曾將蜀漢宮中的一些宮人賞賜給尚未娶妻的將領。李昭儀憤然表示:「我不能二三屈辱!」隨後自殺而死。

遠在前線的姜維大軍得知劉禪投降的消息,「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在絕境之下,姜維還試圖挽救蜀漢,謀劃策反鍾會,不幸失敗後被殺,蜀漢太子劉璿也死於亂兵之中。

6

蜀人是否因為劉禪亡國而怨恨他呢?

並沒有。

曾經供職於蜀漢,寫下《陳情表》這一經典名篇的李密,後來被召至洛陽為官。有人問他:「安樂公何如?」

李密說:「可比齊桓公。」那人不解,李密接著說:「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在李密看來,劉禪稍次於春秋首霸齊桓公,有功有過,卻不失為一代雄主。

直到宋代,劉禪在蜀地仍是一個正面形象,為當地百姓深深懷念,成都的劉禪祠和武侯祠分列於劉備的昭烈廟兩側,自南北朝興建,一直保存到北宋。在古代,只有那些有大功德於民的人,才能專立祠廟。

▲成都武侯祠(攝圖網授權)。

當忠君愛國的新儒學日益禁錮思想後,這一情況才發生變化。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蔣堂知益州,在搞基建時發現木材不夠用,下令拆毀劉禪祠,將材料用於建造其他建築。

蜀人極為不滿,表示強烈抗議,一時間甚至出現「獄訟滋多」的情況。

蔣堂堅持強拆,抗議無效,因為在這些儒生看來,劉禪亡國,於漢是不忠,於父是不孝,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專祠。

在成王敗寇的理念下,有些所謂明君可以將殘暴不仁當作英明神武,將好大喜功視為銳意進取,而像劉禪這樣的亡國之君,就只能貼上無德無能、呆頭呆腦的標籤,永世不得翻身了。

相關焦點

  • 1700多年後,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的後人又歡聚在開平這裡...
    更震驚的還在後面:劉備、關羽、張飛也有後裔分布在水口龍岡,而且這四個姓氏還結成兄弟家族,同心同德,親如手足!四姓還修建了龍岡古廟,裡面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的神像!據史料記載,龍岡名稱,起源於清朝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座落於廣東省開平縣單水口之龍岡古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海外龍岡宗親尊稱開平龍岡古廟為[四姓宗祠],[龍岡發祥地],把開平之龍岡古廟,尊為世界龍岡團體之發祥聖地。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 三國終結後劉備子孫幾乎被殺盡,曹操子孫卻享受榮華富貴200多年
    蜀國雖有姜維這樣的名將,但怎奈後主劉禪是個平庸無能之人,面對魏國的進攻,喪失了抵抗意志,率先投降。凝聚了劉備和諸葛亮半生心血的蜀漢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僅僅3年之後,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魏國,也走到了窮途末路。司馬懿家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完全掌控了曹魏大權,曹魏皇帝曹奐已經淪為有名無實的傀儡。
  • 曹操之子文華第一,孫堅之子武功第一,劉備之子有什麼第一?
    三國是在中國歷史上儘管只有七十多年,然而這一段歷史精彩紛呈,其中主要以魏蜀吳三方成鼎足之勢而論,而這三的開創人分別是曹操、孫堅、劉備,皆為當時英雄
  • 劉備一定置養子劉封於死地?漫談「螟蛉之子」的悲劇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劉備棄袁紹而奔劉表,剛到荊州時,因為還沒有子嗣,就收養了長沙劉氏的外甥為養子,這個養子就是劉封。  《三國志·劉封傳》: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史書上說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這一方面說明劉封是一員猛將,但是言辭之間,其實也在暗示他其實只是一介武人。
  • 劉備與孫夫人成親3年無子,謀士:娶寡婦試試!2年生了2個兒子
    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鞏固和劉備的聯盟,不僅將南郡的一部分借給劉備,同時還將自己的妹妹孫夫人嫁給了年過半百的劉備,孫劉兩家通過這場政治婚姻結為親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結婚三年,但劉備和孫夫人卻一直沒有生出孩子。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統一前夕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登基十年,在先後滅掉嫪毐和呂不韋勢力後,秦王已然是秦國真正的至尊,在經過六代先帝的積累後,如今的秦國大有一統六國的態勢。因此嬴政籌措糧草,整頓軍事,為統一六國做好了準備。
  • 劉備之子劉封不救關羽是否正確,他死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劉備借著奪樊城的勝利要收劉封為義子,關羽明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劉備已經有一個龍子,沒有必要又收一個「螟蛉」。劉備則顯示出帝王的大氣:「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亂之有?」 實際上,劉備收劉封時並沒有子嗣,也就是說還沒有阿鬥。阿鬥龍降人間要到6年之後。
  • 秦國國君排名,秦國國君誰能排在第一?
    秦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研究的對象,後世兩千多年的制度,很大一部分都是從秦朝就開始了,又經過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 劉備養子百戰百勝,諸葛亮為何力諫劉備將其殺死?
    劉封乃劉備養子,此子驍勇善戰,頗通兵法,《三國志》有記載「所在必克」,堪稱百戰百勝。
  • 漢中之戰,黃忠殺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歷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人創造了中國奇蹟,劉備雖然窮得賣草鞋為生,但是他是漢室之後人,他當時想得是匡扶漢室,說白了也就是取代漢室自己做皇帝。而實際上漢室末代皇帝卻被曹操控制,正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中原的大片土地,為了統一整個天下,劉備和曹操扛上了。
  • 劉備「漢景帝玄孫」?這個頭銜有點玄
    劉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漢景帝閣下玄孫」、「劉皇叔」之頭銜。可是我們發現,劉備的頂頭上司,根本就不買他這個帳。我們先來看劉備初入公職的一段記載。劉備到任未及四個月,趕上督郵大人下來視察工作。後來,劉備投靠曹操,被引薦給劉協皇帝。一續家譜,劉備乃劉協皇帝的叔叔,自此皆稱劉備為「劉皇叔」。二十一世紀,尋找自小失散的家人,需DNA配對成功,方能認可失散者的血緣關係。劉備與劉啟,相隔二十代人,時間跨度三百多年,沒有DNA佐證不說,連旁證都沒有。擱在現在,劉備若說,他祖宗的祖宗的祖宗……是偉大的文景之治時代的劉啟皇帝,還不給人笑死。俏皮話會說:「你祖上是劉啟,我祖上還劉邦來著。」
  • 秦孝公丨他們是秦版的劉備和諸葛亮,但是結局卻令人唏噓!
    領國魏國和楚國對秦國虎視眈眈,各國諸侯又覺得秦國是蠻夷之國,不屑與之為伍。國內保守的貴族勢力控制住國家大部分權利,嚴重威脅到了國君的權利。另外對於徵戰多年的軍人,大多數都是有功無爵,失去了積極的參戰的動力。秦國已經到了不變不行、不改既亡的危險境地了。秦孝公決心發憤圖強,整頓國家,讓秦國強大起來。
  • 陳其林:劉備「 失妻棄子 」的歷史之謎
    趙雲質問孫夫人,聽她說回去看母,便要把阿鬥帶回,孫夫人不肯,趙雲就搶了阿鬥回來,向孫夫人說了一句響了一千多年的話:「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阪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因為這句話帶上了趙雲長坂坡的單騎救主這個故事,趙雲截江奪阿鬥名正言順,也升華了趙雲的英雄形象。千百年來,扶不起的阿鬥劉禪就是劉備長子,也就成了家喻戶曉的正常理念。
  • 架空魯國國君的「三桓」家族是怎麼來的?
    僅僅過了幾十年後,各諸侯國國君的臣子們也開始有樣學樣,逐步架空國君。晉國是六卿掌握實權,齊國是田氏、高氏、鮑氏等大家族掌權,宋國是七個家族來回鬥爭,魯國國君則被「三桓」徹底架空。為什麼各國國君都不約而同的被架空?其中的原理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1.難免出現能力差的國君。而諸侯國內掌權的各大家族卻在不斷洗牌,激烈的競爭導致人才輩出,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
  • 劉備與孫夫人成親3年未生子,謀士:娶寡婦試試!2年生了2兒子
    劉備每次與其同房,皆心有戚戚,唯恐被孫夫人所劫持。根據《三國志》記載,孫夫人簡直成了劉備的禍害。陳壽在書中寫到:「(劉備)北畏曹操之強盛,東懼孫權之威脅,而身側的孫夫人就仿佛閨中的敵國」。閨房不靖,對於國君來說相當危險。
  • 亂世婚姻:劉備一生「克妻」之迷
    但對這句話可以不去理會它,因為這是演義裡說的,在正史中劉備從未這麼說過。但也有人說,劉備對待「妻」和「子」的確像衣服一樣,想扔就扔,危險一來只顧自己跑路。這是實情,不過也不能完全責怪劉備,因為每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都有特殊的原因。下面就來說說劉備一生的婚姻情況,看看他是如何「棄妻子」的。正史裡劉備的第一位妻室是甘夫人。
  •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時期的秦國已經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些成果與秦始皇之前的歷代國君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那麼在秦始皇之前的三十多位國君中有哪些國君對秦國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呢?想在這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也請大家多多指教。1. 秦襄公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封賞了岐西之地。雖然當時這片土地是在西戎手裡。
  • 曹操被劉備所騙斬殺呂布,劉備另藏心機,多年後被世人贊服
    劉備手持雙鐧、關羽手握青龍偃月刀、張飛手提長矛與呂布大戰三百回合未分勝負,當時曹操大為驚嘆,奉先果然名不虛傳。呂布坐騎赤兔馬,日行千裡,有方天畫戟為器,在戰場上有萬夫不當之勇。曹操其實很喜愛呂布的,曹操雖然良將千人,但是真的能獨當一面,又具有更強的軍事才能的將領,少之又少。典韋、許褚、曹洪等只能算是武夫,張遼、于禁、夏侯淵等雖有智謀,但是武功尚淺。
  • 才能不亞諸葛亮的劉巴為何被劉備忌恨不予重用?
    劉巴再次勸說道:「迎劉備入川已經錯了一步,再讓他討張魯,等於是放虎歸山。」但劉璋依舊不以為然。等到劉備兵臨城下,劉璋後悔莫及,只好出城投降。只有劉巴、黃權兩人閉門不出。劉備的將士憤怒不已,要去殺這兩人。但諸葛亮十分欣賞劉巴的才華,多次向劉備舉薦,並語重心長地說:「運籌策於帷握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劉備才連忙下令:「敢殺劉巴者,我誅他三族。」劉巴這才向劉備賠禮,表示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