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馬車也是一部中國史。馬車在中國古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出行,還是運輸,或者是戰爭,馬車都起到了不可替換的作用。中國的馬車起步非常早,而且早於有文字的歷史。在逐代的發展中,馬車逐漸地完善,而且逐漸地美觀,這也是工藝的進步。但是雖然中國的馬車起步非常早,在後來卻落後了,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幾乎沒有發展。清朝甚至是退步的。
清朝,是中國古代封建制的高峰,更是權貴的高峰時期,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皇親貴族、朝廷命官,都是高高在上的,都是高人一等的。正因為高人一等,他們非常喜歡坐轎子,因為轎子比馬車更舒服。而且看著轎夫的氣喘籲籲,他們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也正是由於轎子舒服,也直接導致了馬車的發展停滯不前,沒有人再去研究馬車了,而且馬車的價格也很貴,這都導致清朝時期馬車的落後。
而工業的發展,卻讓英國的馬車技術領先世界,他們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讓馬車更舒服。在乾隆時期,英國的馬車就有了減震裝置,比中國馬車舒服多了。英國的馬車多箱體結構,四個輪子。而中國馬車基本都是兩個輪子,一匹馬拉著一個鬥,長期不曾有改進。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曾出現過四輪馬車,但是沒有解決四輪轉向的問題,所以並沒有推廣,也沒有人去研究這個問題。
在乾隆時期,英國的喬治·馬戛爾尼帶領了一個數百人的外交使團來到了中國,想與中國交好發展關係。但是當時清朝統治者坐進觀天,思想非常閉塞,還傲嬌地表示天國物產富有。其實當時的清朝就已經開始落後了。喬治·馬戛爾尼帶來的一些禮物,也是世界上非常先進的,如果當時清政府有一位賢明的官員,清朝就放眼看世界了,但是他們並沒有,他們選擇了假裝看不見。
當時,送個乾隆的禮物中,就有馬車。英國的馬車非常先進,是箱體式的四輪馬車,而且可以轉向,還有有減震裝置,比中國的馬車高大上多了,坐上去也非常舒服。即使清朝官員坐的馬車,也是非常簡陋,清朝末期,有大量清朝官員坐馬車的相片流傳。
當時的清政府,根本不看好英國的馬車,甚至還認為英國的馬車會降低皇帝的身份。因為英國的馬車,馬車夫是坐在前面的,而且位置很高,乘客是坐在後面比較低的箱體中的。清政府就說這樣的馬車形制不行,清政府是萬萬不能使用的。這樣的馬車就這樣與其他先進的槍炮等一起,被清政府束之高閣,最後發黴發臭而朽爛。
即使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的思想也沒有任何的改進。當時有人給慈禧太后進獻了一輛汽車,慈禧還非常高興,興致勃勃地體驗了一下,但是她卻讓司機跪著開車,這樣才能體現她高貴的身份。而官員坐的馬車呢,趕車人也不是背對乘客的,而是側坐,或者牽著馬不行。
非常可惜,清政府本來從乾隆帝開始,就可以與世界接軌,真的是非常遺憾,及至要滅亡了,清朝才有了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中國發展到今天,都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會將非常落後。現在的我們,與世界的差距已經非常小的,但個別方面甚至有了趕超的勢頭。我們今天的汽車工業也是蓬勃發展,很多家庭都購置有小汽車,從城市,到鄉村,從公務員到打工者,小汽車再也不是稀罕之物。上班時,城市擁堵;過年時,鄉村擁堵,這就是中國車企發展的明證,國產轎車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喜愛,質量與安全性能也是越來越高。咱們中國再也不會走回頭路,咱們的汽車也必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