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寧願坐轎子也不發展馬車技術,最後被時代拋棄

2020-12-19 漢唐吧
西洋馬車

可以說,馬車也是一部中國史。馬車在中國古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出行,還是運輸,或者是戰爭,馬車都起到了不可替換的作用。中國的馬車起步非常早,而且早於有文字的歷史。在逐代的發展中,馬車逐漸地完善,而且逐漸地美觀,這也是工藝的進步。但是雖然中國的馬車起步非常早,在後來卻落後了,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幾乎沒有發展。清朝甚至是退步的。

清朝,是中國古代封建制的高峰,更是權貴的高峰時期,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皇親貴族、朝廷命官,都是高高在上的,都是高人一等的。正因為高人一等,他們非常喜歡坐轎子,因為轎子比馬車更舒服。而且看著轎夫的氣喘籲籲,他們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也正是由於轎子舒服,也直接導致了馬車的發展停滯不前,沒有人再去研究馬車了,而且馬車的價格也很貴,這都導致清朝時期馬車的落後。

中國馬車

而工業的發展,卻讓英國的馬車技術領先世界,他們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讓馬車更舒服。在乾隆時期,英國的馬車就有了減震裝置,比中國馬車舒服多了。英國的馬車多箱體結構,四個輪子。而中國馬車基本都是兩個輪子,一匹馬拉著一個鬥,長期不曾有改進。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曾出現過四輪馬車,但是沒有解決四輪轉向的問題,所以並沒有推廣,也沒有人去研究這個問題。

在乾隆時期,英國的喬治·馬戛爾尼帶領了一個數百人的外交使團來到了中國,想與中國交好發展關係。但是當時清朝統治者坐進觀天,思想非常閉塞,還傲嬌地表示天國物產富有。其實當時的清朝就已經開始落後了。喬治·馬戛爾尼帶來的一些禮物,也是世界上非常先進的,如果當時清政府有一位賢明的官員,清朝就放眼看世界了,但是他們並沒有,他們選擇了假裝看不見。

當時,送個乾隆的禮物中,就有馬車。英國的馬車非常先進,是箱體式的四輪馬車,而且可以轉向,還有有減震裝置,比中國的馬車高大上多了,坐上去也非常舒服。即使清朝官員坐的馬車,也是非常簡陋,清朝末期,有大量清朝官員坐馬車的相片流傳。

西洋馬車

當時的清政府,根本不看好英國的馬車,甚至還認為英國的馬車會降低皇帝的身份。因為英國的馬車,馬車夫是坐在前面的,而且位置很高,乘客是坐在後面比較低的箱體中的。清政府就說這樣的馬車形制不行,清政府是萬萬不能使用的。這樣的馬車就這樣與其他先進的槍炮等一起,被清政府束之高閣,最後發黴發臭而朽爛。

即使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的思想也沒有任何的改進。當時有人給慈禧太后進獻了一輛汽車,慈禧還非常高興,興致勃勃地體驗了一下,但是她卻讓司機跪著開車,這樣才能體現她高貴的身份。而官員坐的馬車呢,趕車人也不是背對乘客的,而是側坐,或者牽著馬不行。

非常可惜,清政府本來從乾隆帝開始,就可以與世界接軌,真的是非常遺憾,及至要滅亡了,清朝才有了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中國發展到今天,都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會將非常落後。現在的我們,與世界的差距已經非常小的,但個別方面甚至有了趕超的勢頭。我們今天的汽車工業也是蓬勃發展,很多家庭都購置有小汽車,從城市,到鄉村,從公務員到打工者,小汽車再也不是稀罕之物。上班時,城市擁堵;過年時,鄉村擁堵,這就是中國車企發展的明證,國產轎車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喜愛,質量與安全性能也是越來越高。咱們中國再也不會走回頭路,咱們的汽車也必將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為何北方官人愛坐轎子,南方官人多騎驢,是愛好不同還是收入差異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富有的商人和大多數朝廷官員幾乎都是乘坐轎子或者馬車出行,從古代的交通水平來講,轎子或者馬車可以說是當時陸路交通上最舒服的交通工具。但現實卻並不是像影視劇中所表現出的那樣,實際上官員們出行坐轎子或者馬車的情況大多數時候只會在北方出現,南方的官員大多數的時候在出行的時候都是騎馬,而為了表示謙遜,他們多數時候又會把馬換成驢或者是騾子。既然坐轎子和馬車比騎馬或驢要舒服得多,那麼南北方官員的交通出行工具為何還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 從交通工具到等級象徵,轎子在古代社會是如何發展的?
    1.轎子產生和發展淵源轎子是一種靠人力扛著而前行的一種交通工具,早在夏朝時期就有了轎子的雛形。《尚書·益稷》中「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就是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就要坐轎子。這種轎子結構比較簡單,中間有一個可坐可躺的椅子,需要一前一後兩個人抬著走。
  • 清朝人怎麼穿衣服?
    這些資料有助於今天的我們,了解那個過去的時代。作者 | [法]約瑟夫·布列東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清朝實行九品官制,以服飾上的頂珠、玉墜牌子和腰帶區別官級大小。清朝官吏佩戴的頂珠分別是:一品官員用紅寶石;二品官員用磨製好的紅珊瑚;三品官員用透明的藍寶石;四品官員用不透明的青金石;五品官員用透明的白水晶;六品官員用不透明的白色貝殼(硨磲);七品和八品官員用其他裝飾;九品官員用鏤花金。皇帝有時也會賜予官員特殊裝飾,比如在他們的帽子上加花翎。」
  • 清朝老照片:「小矮人」巡演成大明星,最後一張巨人身高2.5米!
    清朝老照片:「小矮人」巡演成大明星,最後一張巨人身高2.5米!
  • 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作者丨[法]約瑟夫·布列東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其中,清代宮廷和官員服飾更是兼具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又融入了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
  • 清朝老照片,真實的市井生活,和電視劇不一樣
    清朝老照片,裹小腳的女人騎著白馬回娘家,在清朝家裡有白馬的都是富貴人家 清朝老照片,慈禧太后出宮,身邊眾多太監,頗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架勢。
  • 時代在飛速發展,漢服不適合在現代出現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強者為王,敗者為寇,清朝的確滅了明朝,歷史上這樣的少數民族統一中原並不稀奇,何況如今都已經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了,你們還糾結什麼呢?以前我記得有人說過,當清政府穿著長袍馬褂研究吃喝的時候,外國人研究軍事大炮,因為清朝的覆滅,才讓人覺醒,才有了民國,而服裝也隨之更改。如今的服裝更加簡單,方便。
  • 《四乘馬車的故事》:成長錯位的亞歷山德拉悲劇的一生
    涅克拉索夫(二)對未婚夫卡爾的背叛這是彼得堡一個稀有的美好夏日,晚上七時許,一輛駕著四匹鐵青大馬的四輪轎式馬車行駛在涅瓦大街上。穿著盛裝的趕車人坐在馭手座上。兩個制服筆挺的侍從站在車尾。奧列斯特給了亞歷山德拉和她的繼母想要的生活,卻給不了亞歷山德拉想要的愛和名分。
  • 清末老照片:遍地是小孩的屍體,最後是光緒帝葬禮現場!
    大清閉關鎖國的時候,世界各國正在飛速發展,清朝人還留著辮子頭的時候,外國已經使用相機,將美好的事物記載下來了。有一些外國記者來到了這片曾經富饒的土地,用相機真實的記錄下王朝衰敗,民眾孤苦的情景。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照片,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雜草堆成的棚子,是這位老婦人的家。
  •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古代馬車都是兩輪而西方馬車是四輪,這是為何
    古代也不是生產不出輪子,但是為什麼不給馬車多配兩個輪子,讓它行走起來能夠更加平穩呢?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和背景?反觀同時期的歐洲,不管是通過外國史書還是電視劇我們都能看到那些貴族都是坐在四輪的馬車裡,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有可能是皇上喜歡兩輪的,或者是四輪不好製作吧,其實也許有這些方面的原因,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車都是用來在地上跑的,因此能夠限制車的發展的,最重要的還是地形。
  • 科幻電影:從運棺材的馬車肇始
    美國影片《行星綠谷》劇照雖然如今美國好萊塢稱霸科幻電影市場,但科幻電影的肇始應該追溯到法國--那輛「運棺材的馬車」。現在很多人也許會不屑於這種說法。科幻電影當然也沒那麼風光,甚至不存在科幻電影。畢竟歐亞大陸的東邊,當時的甲午戰爭戰敗的清帝國連電影為何物都不曾知曉。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開啟了電影時代。他們的同鄉梅裡愛,被譽為「戲劇電影之父」的人,無形中成為了科幻電影的先驅者。
  • 聊聊我國古代的馬車
    今天看到一張帖子,樓主義憤填膺慷慨陳辭,歷數西方馬車怎麼怎麼好,狠批中國上下五千年連四輪馬車都造不出來,其陳詞悲切,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 清朝12帝並未出昏君,卻仍然走向滅亡,大勢所趨
    中國自古以來,歷史上有明確記錄的朝代大大小小有好多個,縱觀歷史,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出現了昏庸無能的帝王,比如商朝的紂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有一個朝代卻令人很是不解,那便是清朝,雖然清朝的皇帝多多少少有一些毛病和錯誤決斷,但是大體而言還算不上昏君,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還是滅亡了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揮霍完家產淪為窮人,晚年靠拉車維持生活
    清朝開國之初,皇室宗親的確為國家的穩定發展立下不少功勞,可是在國家的發展軌跡趨於穩定後,他們卻變成王朝的「寄生蟲」,八旗子弟和皇室貴族平日裡只知道享樂,國語騎射本為八旗之根本
  • 1872年清朝彩照:珠圓玉潤的正室夫人,賣紅薯的小男孩!
    圖為一組拍攝於1872年的清朝彩照,本組珍貴老照片是由一位名叫湯姆遜的英國攝影師在中國遊歷期間拍攝完成。這組罕見的彩照中不但有清朝時期珠圓玉潤的正室夫人倩影,亦是可以一窺清朝末年賣紅薯的小男孩是何等的悽楚可憐。
  • 為何在國外打工的華人,寧願刷碗也不願回國發展?華僑:我願意!
    後來由於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缺少與外界的交流,導致經濟衰退,國際地位猛然下降,漸漸地從歷史的舞臺中隱退,被部分國家所看低,成為了弱國。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行侵略,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在那個時候,我們國家被迫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籤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失部分主權。還有很多中國人被送去歐洲做勞動力。從那時候開始,歐洲就進入了很多華僑。
  • 為什麼馬車在歐洲能「進化」成汽車,而在中國卻「退化」成轎子?
    古代的西方和中國一樣,最早的時候交通工具都是馬車。不同的是,西方的交通工具後來從馬車演變為速度更快的汽車,而中國的交通工具,反而從馬車演變成速度緩慢的轎子,怎麼會這樣呢?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首先得知道馬車為什麼會被中國的貴族和士大夫階層所拋棄?原因很簡單,就是太顛簸了。古代可沒有柏油路,重要的街道是用磨平的石頭鋪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壓得高低起伏不平(筆者家鄉的街道在筆者小時候,大概30年前,還是青石鋪的),非主幹道和城外的路、包括官道都是土路,更談不上平整。
  • 解密古代火器:清朝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
    而清朝由於「以騎射為本」,導致清代重騎射而輕火器,加上清朝又閉關鎖國,在火器發展上遠不如明朝,嚴重製約了我國火器的發展,事實上清朝真的是造成中國火器落後的「背鍋俠」嗎?那麼我們首先從火器應用最基本的東西-火藥開始講起。
  •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及發展趨勢!
    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際網路的數據量逐漸龐大,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到來,社會各行業在時代之下,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浪潮,將大數據技術全方位與自身業務、管理等方面相結合,使得各行業獲得更加良性、科學的發展。因而,在時代之下,需要找尋到教育領域的特點,把握教育大數據的發展趨勢,推動教育領域的優化改革。教育領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教育大數據是為教育的整個主體和過程提供服務的,其中包括,學習過程之中師生方面的行為記錄,學生學習結果的綜合評定數據以及師生學習行為構成的學習關係型網絡等。
  • 古代也是有車改的唐朝宋朝不允許乘轎,清朝則只能騎馬
    而到了北宋王朝,飽學儒雅的士大夫階層普遍認為坐轎子是「以人力代畜力」,不光不人道,還有傷風化,所以大都不願意乘轎子招搖過市。雍正六年出臺規定:凡副將及其以下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如不乘馬,「擅自違制乘轎者,革職」。當然,雍正時期的這一規定,主要針對副將及其以下官員,還沒有對旗籍官員乘轎一事作出規定。 乾隆時期,針對漢族武職官員多有乘坐轎子的情況,重申了雍正時期的規定。乾隆十二年,下令禁止年輕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職大臣乘轎。乾隆十五年,細化了滿洲籍文職大臣禁止坐轎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