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張帖子,樓主義憤填膺慷慨陳辭,歷數西方馬車怎麼怎麼好,狠批中國上下五千年連四輪馬車都造不出來,其陳詞悲切,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對於該帖所描述的內容是否是真的,小編查了一下還真沒有論斷,不過咱們大可來聊聊中國的馬車文化。
能夠被查到的中國馬車記錄可將本土馬車的歷史追溯到黃帝時代,《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而最古老的馬車被發掘出來是從殷墟中出土的。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馬車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中國古代為什麼不用四輪馬車。其實這種問法本身就是錯誤的,中國古代並不是沒有四輪馬車,不僅有而且有用,只是用的比較少,不像是兩輪馬車那麼普及。
中國兩輪馬車之所以那麼常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兩輪馬車靈活,適合打仗。春秋時期,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叫法。
其中一「乘」就是一輛標配的戰車: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手、長槍兵、弓弩兵各一,不同國家不太相同),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在漢武帝北擊匈奴之前,兩輪戰車依然是戰場上機動的主力,只是後來中土政權的疆域逐漸擴大,戰場逐漸延伸至西北戈壁和北方平原一帶,機動性能更加強大、後勤成本更低的騎兵部隊逐漸取代了戰車部隊,兩輪馬車的使用也逐漸轉向了民間。
這就要提到兩輪馬車比四輪更常見的第二個方面。民間大多數都是使用的兩輪車,之所以在這稱為「車」,是因為廣大的群眾買不起馬,車的動力系統變成了牛、騾等牲畜。
正因如此,四輪車也逐漸被使用。因為牛、騾速度更慢但是力氣更大,這樣能夠使得四輪車更加安全可靠。
後來,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水運逐漸取代成本巨大的陸運,加之朝代更迭,陸運危險性更大,四輪馬車一直沒有被普及開來,因此後世對此知之甚少。
不過,兩輪馬車由於能夠載客,所以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紀初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像西方那樣研究四輪馬車的前輪導向技術的一大原因,一句話說就是反正用不著,也就沒有功夫去研究了。
宋朝時期,轎子成為大眾出行的一種流行方式,馬車進一步被弱化,到了清末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馬車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秦始皇統一車軌,在全國修建了馳道,算是創下了歷朝在交通上的標杆,其中道路和馬車寬度的數據就來源於秦車的規格。
秦馳道都是以鹹陽為中心,著名的馳道有九條,包括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等等。
這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其寬度大約為五十步(約69米),這一寬度除去中間皇帝出行的路寬之外大約是一條雙向八車道的道路。後世修路也基本上是這樣,著名的八達嶺長城寬度就是四架馬車並排的寬度也是根據這種思想修築的。
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古代城市規模幾乎也和馬車有關。比如,古代馬車時速大約在35-40公裡/小時之間,這個速度正好能在一小時左右繞城一周。但像比較大的城市,例如長安城等,則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其實,古代馬車只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追求速度的產物,其身上反映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儘管馬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的懷念,現代很多影視劇中還能夠看到馬車的身影,也算是對這一歷史產物的留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