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國古代的馬車

2021-02-13 電動車頭條

今天看到一張帖子,樓主義憤填膺慷慨陳辭,歷數西方馬車怎麼怎麼好,狠批中國上下五千年連四輪馬車都造不出來,其陳詞悲切,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對於該帖所描述的內容是否是真的,小編查了一下還真沒有論斷,不過咱們大可來聊聊中國的馬車文化。

能夠被查到的中國馬車記錄可將本土馬車的歷史追溯到黃帝時代,《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而最古老的馬車被發掘出來是從殷墟中出土的。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馬車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中國古代為什麼不用四輪馬車。其實這種問法本身就是錯誤的,中國古代並不是沒有四輪馬車,不僅有而且有用,只是用的比較少,不像是兩輪馬車那麼普及。

中國兩輪馬車之所以那麼常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兩輪馬車靈活,適合打仗。春秋時期,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叫法。

其中一「乘」就是一輛標配的戰車: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手、長槍兵、弓弩兵各一,不同國家不太相同),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在漢武帝北擊匈奴之前,兩輪戰車依然是戰場上機動的主力,只是後來中土政權的疆域逐漸擴大,戰場逐漸延伸至西北戈壁和北方平原一帶,機動性能更加強大、後勤成本更低的騎兵部隊逐漸取代了戰車部隊,兩輪馬車的使用也逐漸轉向了民間。

這就要提到兩輪馬車比四輪更常見的第二個方面。民間大多數都是使用的兩輪車,之所以在這稱為「車」,是因為廣大的群眾買不起馬,車的動力系統變成了牛、騾等牲畜。

正因如此,四輪車也逐漸被使用。因為牛、騾速度更慢但是力氣更大,這樣能夠使得四輪車更加安全可靠。

後來,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水運逐漸取代成本巨大的陸運,加之朝代更迭,陸運危險性更大,四輪馬車一直沒有被普及開來,因此後世對此知之甚少。

不過,兩輪馬車由於能夠載客,所以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紀初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像西方那樣研究四輪馬車的前輪導向技術的一大原因,一句話說就是反正用不著,也就沒有功夫去研究了。

宋朝時期,轎子成為大眾出行的一種流行方式,馬車進一步被弱化,到了清末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馬車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秦始皇統一車軌,在全國修建了馳道,算是創下了歷朝在交通上的標杆,其中道路和馬車寬度的數據就來源於秦車的規格。

秦馳道都是以鹹陽為中心,著名的馳道有九條,包括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等等。

這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其寬度大約為五十步(約69米),這一寬度除去中間皇帝出行的路寬之外大約是一條雙向八車道的道路。後世修路也基本上是這樣,著名的八達嶺長城寬度就是四架馬車並排的寬度也是根據這種思想修築的。

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古代城市規模幾乎也和馬車有關。比如,古代馬車時速大約在35-40公裡/小時之間,這個速度正好能在一小時左右繞城一周。但像比較大的城市,例如長安城等,則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其實,古代馬車只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追求速度的產物,其身上反映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儘管馬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的懷念,現代很多影視劇中還能夠看到馬車的身影,也算是對這一歷史產物的留戀吧。

相關焦點

  •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古代馬車都是兩輪而西方馬車是四輪,這是為何
    在各種古代題材的影視劇當中,馬車都是一種經常出現的道具,然而中國古代和歐洲古代卻是不一樣的,我國古代的馬車基本上全部都是兩個輪子,相比歐洲四個輪子
  • 馬車造句和解釋_馬車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古代還用以作戰。 [巴金《隨想錄》:「我們上了岸就讓旅館接客人用的馬車把我們送到四馬路一家旅館。」] 馬車在教材中的例句: 1、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 唐朝289年,清朝267年,為何我國古代王朝都破不了300年這個魔咒
    從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中原,建立起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到1912年溥儀退位,大清帝國黯然退場,這2000多年的封建興亡不可謂不精彩。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我國古代王朝都破不了300年這個坎呢?難道真的是冥冥之中天意如此嗎?
  • 我國古代的冰雪運動
    我國古代的冰雪運動《冰嬉圖》局部古代冰鞋上部為木製,兩側各釘兩根白皮繩,繫鞋帶,起固定作用。鞋底中間挖槽置鋼質冰刀,冰刀與鞋底鉚接牢固。《皇清職貢圖》中記錄了三隻犬用力拉冰床。冰,晶瑩剔透;雪,潔白靈動。觀冰雪運動,知競技巧妙。從目前古典文獻和遺存的古畫中,也可以了解到關於古代冰雪運動的記載。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清朝:寧願坐轎子也不發展馬車技術,最後被時代拋棄
    西洋馬車可以說,馬車也是一部中國史。馬車在中國古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出行,還是運輸,或者是戰爭,馬車都起到了不可替換的作用。中國的馬車起步非常早,而且早於有文字的歷史。在逐代的發展中,馬車逐漸地完善,而且逐漸地美觀,這也是工藝的進步。但是雖然中國的馬車起步非常早,在後來卻落後了,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幾乎沒有發展。清朝甚至是退步的。清朝,是中國古代封建制的高峰,更是權貴的高峰時期,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皇親貴族、朝廷命官,都是高高在上的,都是高人一等的。正因為高人一等,他們非常喜歡坐轎子,因為轎子比馬車更舒服。
  • 淺談我國古代的避諱制度
    避諱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中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指的是人們在說話或行文等的過程中,凡是遇到君主、長者名字相同的字面或字音,不能夠直接說出這些字,必須使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這種稱呼變換的方式就是避諱。而要迴避的那個字就叫「諱」。
  • 為什麼馬車在歐洲能「進化」成汽車,而在中國卻「退化」成轎子?
    古代的西方和中國一樣,最早的時候交通工具都是馬車。不同的是,西方的交通工具後來從馬車演變為速度更快的汽車,而中國的交通工具,反而從馬車演變成速度緩慢的轎子,怎麼會這樣呢?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首先得知道馬車為什麼會被中國的貴族和士大夫階層所拋棄?原因很簡單,就是太顛簸了。古代可沒有柏油路,重要的街道是用磨平的石頭鋪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壓得高低起伏不平(筆者家鄉的街道在筆者小時候,大概30年前,還是青石鋪的),非主幹道和城外的路、包括官道都是土路,更談不上平整。
  • 古代沒有衛星,地圖要如何繪製,有一個人解決了這項難題
    可在古代並沒有這樣高科技的技術,要知道,從前就連車馬都很慢,更別提能夠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定位導航這個問題。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利用現有的衛星技術就能將一張衛星圖製作成高清的地圖,然而古代沒有衛星,那麼他們的地圖又是怎樣繪製完成的,即使沒有發達的設備,也阻擋不了這樣一個人,他親自為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 淺談我國古代的親屬稱謂
    宗法制度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一個宗法社會。所謂宗法,就是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緣遠近來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等級制度。這種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所服務,從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皇室中就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種宗法制度的約束。然而談到宗法,必然要了解一下大宗和小宗的區別。大宗指的是一個家庭中嫡長子孫世代相襲的一系,而嫡長子孫以外的其餘子孫就是小宗。
  • 錢幣上的豐收場景:鐮刀、馬車和谷堆
    我國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一直以種植糧食為中心。作為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物質基礎,反映古代農業生產的各種資料,如犁耕場面,各種農事活動畫面等在第一套人民幣上展現最多。水牛馬車犁頭圖伍圓券。正面左側擺放一農具犁頭;中間表現的是農民收割場景,一人驅趕著裝滿穀物的馬車,一人在彎腰收割農作物;右側是一頭水牛,似低頭作吃草狀。耕田鋸木圖拾圓券。
  • 我國古代漢族男子通常在什麼年齡束髮 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國古代漢族男子通常在什麼年齡束髮 一起來了解一下時間:2020-11-01 09:22   來源:格雷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古代漢族男子通常在什麼年齡束髮 一起來了解一下 支付寶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日莊園小課堂答案是什麼?
  • 被馬車壓斷腿的司馬懿,曾一度殘疾,等曹丕再見他卻毫髮無傷
    前段時間,在《軍師聯盟》這部熱播劇中出現了這麼一個情節:劇中的司馬懿為了找藉口逃避曹操的徵辟而把自己的雙腿放在馬車下,當馬車碾過之後他的雙腿也因此而斷了。就這樣他烙下了殘疾,並且也給自己提供了一個拒絕曹操的理由。
  • 從交通工具到等級象徵,轎子在古代社會是如何發展的?
    坐轎子也很普遍自古以來我國就擁有幅員遼闊的疆域,古代各級官員到不同地方去赴任,從南到北幾千裡的距離光靠雙腳走路,估計要走上一年半載。因此交通工具的產生也是一種必然性,是為了方便出行而創造出來的快捷的交通方法。古代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創造出了很多交通工具。
  • 成都的士史話:四輪馬車走城西
    這個當年馬車就是成都的客運馬車,也叫出租馬車。在英國倫敦,無論官方或民間對他們的兩輪馬車和四輪馬車都叫出租馬車,很是規範。成都出租馬車它首先出現的地方,就是我們今天的青羊宮一帶了。青年宮一帶從來就是成都的遊覽勝地,成都郊外十分漂亮的鄉野風光也於此地。正如陸遊詩中所描寫:「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 我國古代原始時期最早出現的兩首詩
    我們都知道詩歌的起源應該是在古代,至於在什麼時候可能沒人能說的太清楚,其實它是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的一個語言表達形式,《彈歌》是在遠古時期最早出現一首詩歌,這首詩歌也是我國至今記錄最早的一首詩,全文只有八個字。
  • 我國古代漢族男子通常在什麼年齡束髮?戳這裡為你解惑
    我國古代漢族男子通常在什麼年齡束髮?戳這裡為你解惑我國古代漢族男子通常在什麼年齡束髮?11月1日螞蟻莊園每日一題的答案是什麼?
  • 冊封禮走中西混搭風,歐式馬車配「十二單」
    文仁親王一身橘紅色的長袍,坐在馬車中。紀子妃則是穿上了最高級別的日本的傳統服飾「十二單」。的確如此,日本的十二單和我們唐朝的傳統服飾很像,有進行了一些變化。
  • 我國古代最盛大的三次閱兵!最後一次是曇花一現!
    導語:我國古代最盛大的三次閱兵!揚我國威! 閱兵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個傳統,大閱兵既能向中國人民匯報武裝力量建設的新成就,又能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過閱兵,能彰顯國家主權,突出國防實力,展示中國政府維護國家和地區安全的力量和決心。現代的閱兵排面整齊、步調整齊。
  • 淺談我國古代的喪事禮儀
    中國古代喪禮,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以喪禮哀死亡」在中國是「禮莫重於喪」更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教化和"悲天憐人」思想情懷。「人命關天」、「吊死問生」無不流露人們內心情感的深厚。對死者的埋葬,古代基本上是土葬,也是我國最常見和最普遍的葬法。漢代之前的華夏族及漢代、少數民族都以土葬為多,在土葬時以能相地的人相個有生氣的地方把死者下葬。「商」朝初興喪禮,到了周朝代時對喪禮制度有經典的記載:《周禮》中有《儀禮》四書,分別是《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土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