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你從未離開

2020-10-12 冰糖娃娃

你用金錢換來「男爵夫人」這個頭銜,踏上遠離家鄉的路時,應該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面對的是什麼人生。

剛來非洲那天,一個不允許女人進入的俱樂部,前來投奔未婚夫的你,被無情驅趕出去;離開非洲那天,還是當初那個全是男人的俱樂部,那些男人為你舉杯送行。這是為什麼?我想從你婚後不久冒著生命危險風塵僕僕去邊境戰場為丈夫部隊送物資那次開始,那些男人就對你刮目相看了吧。

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你為需要醫療的土著人提供幫助,並堅持創辦學校,讓你的土著小孩們都能讀書識字,哪怕那頑固的老酋長一遍又一遍地前來阻撓。

後來為了跟殖民地負責人給土著人爭取一片生存的土地,你在眾人面前毫不猶豫的那一跪,打動的何止是那個立下承諾的官太太。。。

女性應當活出自己的價值,你本來就有這樣的覺悟。只是來到這裡後才越來越明白,某些價值不是婚姻和男人給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帶著一堆嫁妝來到非洲開農場,離開的時候兩手空空。看似如夢一場空,但那些愛與被愛的經歷,那些開闊眼界的美好回憶,以及承受過苦難後更加堅韌的內心,足以富足你回到丹麥的人生。儘管後來你再也沒回到那片土地,但有關那片金色土地的一切都存在在你每一個夢裡。這是我時隔十年重新再看這部電影,女主的獨立、勇敢、有主見、受尊重,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有所感受,所以全程情緒都很平靜,卻在最後女主上火車之前對忠實僕人的那個回眸一問,猝不及防地鼻子一酸,兩行清淚絲滑而下。「我想聽你叫我的名字。」「你叫凱倫。」

這個名字,對於這片土地上的人,從未離開。

相關焦點

  • 《走出非洲》:溫暖你的情人節
    凱倫·布裡克森  1913年,28歲的凱倫來到非洲,直到1931年離開,餘生再未重返非洲。離開非洲後的凱倫·布裡克森,以筆名伊薩克·迪內森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她一共創作了十餘部作品,並且兩次角逐諾貝爾文學獎。
  • 如果你也喜歡《走出非洲》
    第一次知道《走出非洲》這部電影,還是在三毛的書中。三毛說他從未看過這樣走近她心裡的電影,她一個人反覆看了四遍。電影劇情不多做介紹,女主凱倫年輕時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富家小姐,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遠赴非洲。然而,男爵夫人的稱號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美滿的生活,幸運的是在非洲經營農場的時間裡,卻讓她愛上了這片廣袤的土地。
  • 《走出非洲》一次非洲,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對於凱倫來說,去到非洲是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而從非洲離開,她的生命只屬於她自己。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苦苦拼搏,殊不知在你的生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喜歡這本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我第一次去到非洲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一個著名景點,叫做凱倫故居。因為沒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普及,所以參觀之後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覺得是舊時一個白人農場主的普通居室。
  • 《走出非洲》
    看過原著小說,一開始以為這是一部講大女主如何在非洲這片土地上與自然相處、與黑人交往的故事,看到後面才後知後覺電影和原著出入太大。全片最還原原著的一個場景恐怕就是一群非洲小孩偷摸聚在一塊兒,就為了等凱倫的布穀鍾報時的那一刻,一陣鬨笑然後掉。讀原著時就覺得這一幕很有趣,看電影的時候還是覺得很有趣。
  • 如果你看過《走出非洲》...
    說起丹麥女作家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ixen1885-1962) 的名字,也許有的人並不了解,但如果提起那部著名的電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很多人會恍然大悟。在通往房間的走廊兩側,是用玻璃罩著的展示牆,裡面存放著Karen所寫的書,除了各國版本的《走出非洲》,還有另一本小說《最後的故事》。寫書的時候,她用過不少筆名,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xsen)是她的真名。 書房、臥室、廚房、會客間等房間,基本上都保持了原貌。
  • 《走出非洲》梅姨三十多年前就在教我們做人了
    第一次看《走出非洲》還在中學,記憶中只剩那片蒼茫大地,恢弘又浩瀚,男女主在飛機上俯瞰這神跡般的存在,伸出手緊緊相握。那一刻,是讓人窒息的美。最近重看,才開始關注到裡面的「人」,也意外地發現這居然是1985年的片子,是即便放在三十多年以後的今時今日也依舊是充滿人文關懷與女性主義的好片子。
  • 非洲人怎麼看待《走出非洲》?
    但你要知道,由於浪漫化殖民史和好萊塢電影的套路手法,這部宏大唯美的電影,在最初就得到了很多嚴肅的批評。書評相比之下更好一些。由於旅遊業宣傳一貫的不嚴謹和輕浮,《走出非洲》的故事被越來越多地商業化運用,成為肯亞旅遊的第一大IP,令不太了解非洲的朋友,過多地被電影中的「浪漫愛情故事」所誤導。
  • 《走出非洲》你什麼時候學會飛行的?昨天。
    對非洲這片土地除了動物世界裡時常提到的塞倫蓋蒂大草原,戰爭和貧瘠是我對這他的全部理解。看著豆瓣評分挺高的,正想看看關於非洲的電影,這部電影很長,前大半部平靜如水,直到女主坐上了丹尼斯剛學會的飛機,壯美而遼闊的非洲大陸一覽無餘,全片的高潮到此,我作為旁觀者在這個高光時刻也能體會到女主的激動和快樂。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娶妻娶賢,戀愛戀色
    中國式離婚,民法典規定有個冷靜期,到了冷靜期,再看《走出非洲求婚之前看《走出非洲》才是最及時的鎮靜劑。看明白電影,就明白自己是不是愛,對方夠不夠賢。凱倫跪在新總督面前的時候,新總督夫人一直靜靜地看著凱倫,面色平靜,一言不發。
  • 最恢弘的非洲之歌一《走出非洲》
    多年前,第一次看電影《走出非洲》,最震撼的畫面是卡倫和丹尼斯坐在滑翔機上,天空湛藍無垠,俯瞰大地,東非廣袤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羚羊在奔跑,成千上萬的火烈鳥在浩瀚的湖面飛翔《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並獲得1985年7項奧斯卡大獎。卡倫.布裡克森在書中講述了她在非洲生活的17年,用深情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非洲壯美的自然風光,"蒼穹充滿著藍色的活力,將,將近處的山脈與林莽塗上了鮮亮、深沉的藍色。
  • 奧斯卡電影《走出非洲》,陪我到天明
    《走出非洲》電影音樂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莫扎特作品《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 《走出非洲》- 讓它去吧,畢竟這水住在蒙巴薩
    你需要看看這部《走出非洲》。被背叛?你需要看看這部《走出非洲》。破產?你需要看看這部《走出非洲》。美好夢想一一湮滅?你更需要看看這部《走出非洲》。根據凱倫·布裡克森的自傳改編的電影《走出非洲》,1985年上映,一舉斬獲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凱倫·布裡克森是丹麥現代傑出女作家。
  • 電影《走出非洲》裡的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我佇立著,凝視著他們,一種曾縈繞在腦際的幻覺又浮現出來:要離開的不是我。在我的感知中,我沒有離開非洲,而非洲正在緩緩的、莊重地從我身邊離去,儼若退潮時的大海。經過我面前的隊伍,實際上是昨天、前天的那健美、充滿活力的年輕舞蹈家在我眼前衰老,一去不復返了... ...」
  • 《走出非洲》梅姨的美
    《走出非洲》的丹尼斯和《廊橋遺夢》的羅伯特一樣,酷愛自由,富有個性。但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愛得更為熱烈,彼此互相吸引,有著共同的音樂,文學愛好。而凱倫被丹尼斯吸引,是因為她的鬼馬有趣,擅長講故事,和獨立有作為,同時也善良。可丹尼斯太愛自由,受不住一點束縛,"需要和佔有"在他那裡涇渭分明。《走出非洲》的梅姨比《廊橋遺夢》美太多。
  • 《走出非洲》小說和電影中的男女視角差異
    文本中呈現出很多對實體的描繪,比如一開篇,卡倫對非洲風物的一大段細緻的描寫,暈著詩性裹著深情,「如果你生活在非洲高原,那麼,早晨一睜開眼你就會感慨:呵,幸好我棲身於此,這是我最該駐足的地方。」影片中凱倫的非洲生活,基本上是憑藉她個人的感情階段聯結。西德尼.波拉克拍攝過的電影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男性動作片和女性劇情片。《走出非洲》是後者的代表。如果說,小說《走出非洲》是卡倫.布裡克森女性自視型的作品,那麼影片《走出非洲》,則充分投射出以出導演西德尼.波拉克為主的男性視角下的卡倫,她在非洲這片土地上是如何生存、如何愛恨、如何拼搏、如何抗爭。
  • 《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成長的史詩電影
    當年《走出非洲》獲得11項奧斯卡提名,主流媒體是普遍看好梅姨二度折桂奧斯卡。可是她沒有。但這絲毫不能說明梅姨的演技有問題。《走出非洲》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的前後,其中梅姨飾演的是一位丹麥的拜金女孩,她煞費苦心地嫁給了男爵,得到了男爵夫人的稱號。但是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
    1985年奧斯卡獲獎,被非洲草原每一幀優美廣褒的草原與女主的時尚講究搭配所吸引。整部片有平淡的浪漫也有再也回不去的悲涼。富家女主貪戀地位遠嫁肯亞獲得伯爵夫人的稱號,患梅毒愈後遭遇丈夫出走,沒有抱怨糾纏,愛時全身投入,不愛就放過自己,放開他人,開始新生活。她獨立,自己經營農場,且積極主動找活幹,獨自奔赴戰場尋找愛人。
  • 《走出非洲》,男爵夫人遺留在非洲大地上的愛與情!
    在《走出非洲》裡,凱倫的個人經歷和她的愛情是電影的兩大主旋律。看她的個人經歷很帶感。她的愛情,在她遇見了婚姻的時候,沒有愛情;遇見了愛情的時候,沒有婚姻,所以,對於一個渴望愛情又渴望婚姻的人而言無疑是悲劇的。
  • 非洲行(8):給你一個真實的肯亞,電影《走出非洲》
    這是一場令人難忘的旅行,目光追隨著鏡頭轉移會映射在普通美國人的身上,也許你看不到經濟有多發達,科技有多先進,藝術有多繁榮,但讓我們用更感性的角度來認識世界,了解各國人的精神狀況,風土人情,山川地貌。我們藉此機會轉載《 與看風景同行》旅遊系列,以饗讀者。):底特律,美國最悲情的在東非,遊人們一般都是衝著野生動物去的。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當兩顆同樣孤獨高傲的心相遇
    當盪氣迴腸的非洲音樂響起,她離開丹麥,遠走肯亞,辦農場,種咖啡,辦學校,甚至在破產後還向英國殖民者屈膝為當地土著申請保留地,這樣的女性是美麗堅韌的,也是曲高和寡的。 「你好像不太需要我們」女伴說。 對於愛情,凱倫「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非洲的她,給人感覺是遺世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