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驚濤:淚滿家山百戰場——喬大壯的山城歲月(下)

2020-12-22 封面新聞

文、圖/龐驚濤

壯翁手書(喬大壯兒子喬新提供)

痛失親人

重慶生活期間,喬大壯家庭發生系列重大變故,先後喪妻失子。家國之痛、黍離之悲,對於他這樣至情至性的人,這種痛苦是很難排遣的。飲酒而可稍忘切膚之痛,託於詞章而沉於杯盞,是他在重慶生活後期的真實狀況。

喬大壯夫人高希祖出生瀘州望族,祖上高樹與弟高楠是光緒八年(1882)同榜進士,在兵部任職時與喬大壯祖父喬樹楠訂交,有通家之誼。喬大壯成年後,由兩家老人作主,顧印愚作媒,將高希祖嫁與喬大壯。通家而兼姻親,喬高兩家自此親上加親。

高希祖出生名門閨秀,通翰墨。嫁入喬家後,先後生五男三女,生活重擔可見一斑,高希祖只得放下筆墨,辛勤農事,在住家附近開闢荒地,自種蔬菜,以供家需。

其時,喬大壯的幾個子女都先後到了婚嫁的年齡。喬大壯和高夫人儘管節衣縮食,還是無法為他們籌備出像樣的婚嫁妝奩。為人治印的收入,積少成多,剛好有了一萬元之後,又被喬大壯慷慨贈給了留在南京的好友徐森玉。徐森玉是他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工作時認識的老朋友,困居上海孤島期間,因拒絕為日、汪賣命而身臨困境,喬大壯聞聽消息後動情地說:「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他為愛國而遭難,我哪有不幫之理?」於是將自己治印收入的一萬元全數贈給了徐森玉。此事在重慶士林傳為佳話。

喬大壯為楊公庶(右)樂曼雍夫婦所治印

連年辛苦操持家務,使高夫人積勞成疾。1941年秋,高夫人病逝於重慶寬仁醫院(現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年失侶,喬大壯異常悲痛,「夜夜伴於靈柩之旁飲酒達旦」。據周冰、劉紹剛編《喬大壯先生年表》記載,是年喬大壯租船由其次子率同年僅十六歲的四子喬無度,將高夫人靈柩運回成都雙流金橋鎮潘家溝祖塋安葬,從後來他的詩詞作品記錄來看,喬大壯此番並未同回成都,一方面可能是節約旅資,另一方面公務纏身,以當時的交通條件,成渝兩地往返加完成葬儀,自當耗費不少時日。不過,在我看來,還有一層最深刻的因素,在於喬大壯怕觸景傷情,痛不能抑。唐圭璋在《回憶詞壇飛將喬大壯》一文中,對當時情景有真實記錄:

天禍壯翁,妻亡室毀。翁顧影悽清,悵悵無所之,念重慶萬人如海,一身逼仄,乃日日杜門傾壺,夜夜和衣而臥。餘偶過訪,即誦東山詞云:「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知翁之悲痛深矣。

送高夫人回祖塋是在一個有霧的凌晨,喬大壯在一闕《生查子》詞中,記錄其事:

舵樓東逝波,鷁首西沈月。

何似一心人,自此無期別。

犯霧剪江來,打鼓淩晨發。

君去骨成塵,我住頭如雪。

哀婉深沉,不遜前人悼亡之作。唐圭璋論這首生查子「至情流露,句句沉痛」。

然而禍不單行。四子喬無度在葬母后,竟染破傷風敗血症而不治。喪妻失子,雪上加霜,喬大壯「鬚髮為之盡白」。在《無度殤》二首詩裡,詩人強抑個體遭際帶來的切腹之痛,將恨別之情轉移為感時之意,生命境界為之一高,大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少陵詩境:「看天病眼哀時淚,得暇垂頭是道場」「兒曹好破虛空陣,淚滿家山百戰場」。日後,二子喬無遏以「飛虎將軍」在對日空戰中擊落日本零式機,給侵略者迎頭痛擊,讓喬大壯為之大快,當年的殤子之痛,終算得到了很好的告慰。

交結名流

戰時重慶,空降許多全國文藝精英,他們與本地文藝界名流之間頗多互動。在重慶期間,喬大壯與本地名流、士紳、書畫界同好、乃至禪門皆有交往,為抗戰期間的重慶翰苑留下很多佳話。

嶽池藏書大家陳樹棠當時也寓居重慶,其家族經兩代人努力,收藏各類圖書達5萬多套卷,其中不乏元代刻板《南齊書》以及明、清金陵刻板善本數十卷珍貴藏品,此外,還有縣誌、府志、省志200多部,清代優拔朝考殿試卷20大櫃。為保護好這些珍貴的藏書,陳樹棠在家鄉嶽池斥資修建藏書樓,並為其取名「樸園書藏」。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自為「樸園書藏」題寫「縹緗世守」匾額以示祝賀。山城的社會名流及文人雅士,包括于右任、喬大壯等,紛紛寫詩題賦,以賀陳氏。在《題嶽池陳氏樸園書藏》兩首中,喬大壯讚賞陳氏一族之舉堪為「劫後文光」:樸園述祖煩蒐採,寸紐蟠朱押卷端。「樸園書藏」的建成,大約是戰時後方最值得文化人為之高興的一大盛事了。

1942-1943年間,喬大壯還積極在重慶組織成立印社和書會,廣泛聯繫渝漂藝術家及本土藝術家。先是與唐醉石成立巴社,每周舉行一次「中國藝文館」聚會,「凡雅而能文者皆可來之」。巴社吸引了黃笑芸、馮建吳、吳震光、許伯建、徐無聞、李中荃、曾右石等本土篆刻藝術家參與。喬大壯主持其事,對這些本土藝術家多有指導。巴社成員的篆刻作品,後來彙編成《巴社印選》,喬大壯親自為之作序。在序中,他如是寫道:聞之相斯刻玉,乃樹秦威,黃門就章,爰昌漢道,鍥而不捨,繇來尚已。懿夫屠龍絕詣,方聚三巴,倚馬餘閒,彌耽寸鐵,昭茲函夏,紹彼黃虞,庶整金甌,緬稽玉檢,裒然一集。作者八人,氣類有徵,甄匋日廣,可不謂之盛乎?

很顯然,喬大壯是將篆刻之藝事作為整金甌、昭函夏、樹國威、昌漢道的大業,加以昌明號召的。篆刻家手上所持的寸鐵,恰可作抗日殺敵的投槍,以此觀察重慶當年的文藝活動,無一不含抗日救國的深意。薪火相傳,當年巴社的成員如黃笑芸,雖是當時最年輕的成員,但有機會親炙喬大壯篆刻藝術,幫助他日後成長為重慶藝壇大家,舉辦塗山書畫社,使喬大壯篆刻藝術在重慶開枝散葉,這段短暫的戰時巴社經歷,可謂意義深遠。

據《喬大壯印蛻》所載治印信息,可見寓居重慶期間,喬大壯與著名畫家晏濟元有交誼,喬大壯為其治印兩方,分別為「晏氏季子」和「濟元」。

喬大壯為晏濟元所治印

1943年,喬大壯與沈尹默、潘伯鷹、曾克耑、曾紹傑等十二人在重慶組成癸未書會,交流書法篆刻藝術,並舉辦《癸未書法展覽》。參加展覽者有李天馬、于右任、張大千、郭沫若、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當時即享譽藝壇的大師級人物,喬大壯也因此結識很多重慶本地藝術家。

藝文名士與禪門高僧的交誼,歷來不乏,史已多見。或因於年幼時那次華嚴寺之遊記憶太過深刻,或因於喬大壯命裡有親近佛法的天緣,在重慶的十年間,除了交結地方名流,他也與高僧大德有過從,如華嚴寺方丈鍾鏡大和尚,兩人在重慶多有往還,留下一段佳話。

鍾鏡俗姓張,籍四川西昌,與喬大壯算是四川同鄉。和喬大壯命運相似,鍾鏡也是幼年失怙。但他讀書悟性很高,不滿於當時的社會現狀,他在年輕時選擇了出家,此後矢志禪學,於1935年被推舉為華嚴寺住持。喬大壯遷居重慶後,因緣巧合,就住在華嚴寺附近,因此與鍾鏡和尚結緣。

重慶華巖寺。喬大壯初到重慶時曾住附近草廬。

在華巖期間,喬大壯與鍾鏡和尚時有晤談,因相互投緣,一僧一俗之間也常寫詩唱和。鍾鏡和尚其時在主持《華嚴寺志》的編撰,就請喬大壯為寺志題籤。喬大壯欣然同意,並為寺志寫序,讚揚他「革故鼎新,振聾發聵。肅僧綱,嚴戒律,宗風為之一振……時人號中興焉」。

喬大壯《波外詩稿》收錄有《待老山華巖寺》五律四首、《次韻仲威見懷華嚴之作》七律一首及《與華嚴寺退院僧鏡公》七律一首,可略窺他們的交往,這些詩作,也被鍾鏡收錄到《華嚴寺志》中。

以六首詩的體量記錄這段難得的交往,在喬大壯《波外詩稿》中,是非常少見的。在《與華嚴寺退院僧鏡公》一詩中,他似乎隱約解釋了自己喜歡華嚴寺、鍾鏡大和尚及期待有朝一日能皈依佛門的緣由:鬢絲宛對茶煙颺,曹務稀逢沐日閒。若問搌眉蓮社否,餘生何計守禪關。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段難得清靜的禪門閒談時光,或許是喬大壯寓居重慶十年間最幸福的一個片段吧。相逢之後,是他們的久別。生當亂離之世,他們甚至都不來及給彼此報個平安。1947年,喬大壯離開南京,前往臺灣大學任教,次年自沉於蘇州平門梅村橋(今蘇州平門橋)。而鍾鏡和尚呢,1950年被迫還俗,留寺小賣度日,1957年病逝。

前後十年,風流雲散。除了《華嚴寺志》和喬大壯的詩,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段僧俗之間在戰時重慶結下的緣分。

赴臺餘波

喬大壯隨中大遷回南京,本可安心任教,緣何又前往臺灣大家任教?原來是因中大停聘新舊教授竟達7人之多,本已接到聘書的喬大壯對此大有意見,「遲遲不敢應聘」,並出面和校方交涉,不料毫無結果,乃憤而辭去中大教職,另尋教職。根據喬大壯目前唯一健在的兒子喬新所示喬大壯1947年7月25日手書,辭去中大教職的喬大壯當時其實有幾個選擇,去臺灣任教實出舊交吸引所致。

一是僑委會欲聘其為參事。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劉維熾和他是舊識,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應聘。

二是思返成都。同為雙流籍的詞人向迪琮其時任四川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其堂弟喬曾希1948年任成都市民眾自衛總隊副總隊長,是和平解放成都的重要人物,有這幾層關係,加之喬大壯在篆刻、詞學方面的成就和營銷,相信不難為他在四川大學謀得一個教席。

三是去臺灣大學任教。時任臺灣大學校長陸志鴻專程上門致聘書,答應薪酬為臺幣600元,並承諾彼處有房可住。喬大壯也不知道這600元新臺幣是否足用,雖然兒子喬新力勸應聘,但當時他也在信中表示「尚在考慮之中。」之所以最後決意去臺,喬新分析主要原因或許是舊友相招之故。「若去臺大,又與許壽裳同事(許其時已受聘臺大國文系主任)。在臺灣工作,有日本背景,比較順手。家父早年在詩中有『論心形影偕周許』,周是魯迅,許就是許壽裳,他們在1920年代就是好朋友了。北洋政府欠薪,他們一起南下。父親把這種情誼看得很重,所以最後做出去臺大任教的選擇。這在當時說起來是天大的快事,但聯繫到後來許壽裳被殺,父親自沉,這個選擇,其實也可以說是悲劇的開始。」

本已獲接中大聘書,喬大壯卻為中大解聘7位新舊教授之事而辭職。「父親的氣性和氣節,和高祖喬樹楠是一脈相承的。戊戌六君子棄市,他可以為他們收骸骨;中大同事被解聘,他交涉不成,寧願辭職,他受不了這種屈辱,為朋友,他可以做出這種犧牲。」

要是不辭中大教職,或者選擇來成都,喬大壯的人生,當是另外一種可能。蘇州平門梅村橋自沉的悲劇,或許就不會上演了。

相關焦點

  • 龐驚濤:淚滿家山百戰場——喬大壯的山城歲月(上)
    文、圖/龐驚濤1937年11月20日,隨著上海的失守,國民黨南京政府被迫遷都重慶。時任國民政府實業部主任秘書的詞人喬大壯一家也隨後遷居重慶,開始了他的山城歲月。這段九年的山城歲月遂告一段落。在重慶生活的九年時光,是喬大壯綜合藝術成果最為豐碩、藝術生命力最為旺盛,也是最為憂患、飽經挫折的九年。生處兵戈亂離之時局,又痛失妻子和兒子,喬大壯的山城歲月並不好過。不過雅人深致,喬大壯總有他安度艱難歲月的心法,加之其時在山城的藝術同好並不少,所以詩酒相娛、友朋高歌的幸福時光也在所多有。
  • 喬大壯 淚滿家山百戰場(一)
    重慶華巖寺。喬大壯初到重慶時曾住附近草廬。 喬大壯行書書法。   □龐驚濤 文/圖  1937年11月20日,隨著上海的失守,南京政府被迫遷都重慶。時任國民政府實業部主任秘書的詞人喬大壯一家也隨後遷居重慶,開始了他的山城歲月。  1946年夏,喬大壯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文昌橋宿舍。1947年,應時任臺灣大學校長陸志鴻之聘,喬大壯赴臺任教。這段九年的山城歲月遂告一段落。  在重慶生活的九年時光,是喬大壯綜合藝術成果最為豐碩、藝術生命力最為旺盛,也是最為憂患、飽經挫折的九年。
  • 喬大壯 一代詞壇飛將
    魯迅選自《離騷》中的兩句,請當時他的同事、好友喬大壯所書,其書法古樸蒼勁,筆法簡練利落,頗具個性。 寧折不彎 一代詞壇飛將 喬大壯,字伯戢,中國近代詞人、篆刻家,四川華陽縣(今成都雙流區)金橋鎮人。喬大壯原名曾劬,字大壯,號波外居士。
  • 《南漢山城》:秋風寶劍孤臣淚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絕命詩》世界上每個民族都喜歡自認「老子天下第一」,那麼,如何巧妙而藝術地拍攝一部關於本國戰敗投降的電影?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還真需要技巧。
  • 大壯是誰怎麼又火了?大壯現在身價是多少為什麼不直播了
    高進為其陌陌主播大壯打造的《我們不一樣》,延續以往的成功路徑,抓準了男性受眾對「兄弟情」的濃厚情緒,很快這首歌就以火箭般的速度躥紅。很多人不懂這首歌為何這麼紅,細究這首歌的歌詞,「兄弟」、「歲月」、「努力」等等詞彙雖然簡單但卻足夠接地氣,旋律也朗朗上口,頗有種魔性的洗腦神曲範,難怪會引起網友感慨。
  • 南部這座山,曾是抗蒙古戰場,被列入南充三大抗蒙遺址之一
    南部這座山,曾是抗蒙古戰場,被列入南充三大抗蒙遺址之一 2020-12-22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連載21|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文/龐驚濤6.留在杭州記憶裡的天真書院門人周積萬萬沒想到,他竟能有這樣非凡的「機緣」為老師送終。他只道是一次平常的謁見,能得老師開示一二,即是莫大的福分。雖然最終得以安全脫身,但未上天真山,到底成為了一件憾事。對天真山之奇景妙觀,守仁是有想像的。這美好的想像,源於一眾弟子的交口盛讚,他甚至在意識裡規划過天真山聚徒講學的場景。「如是,我們當為老師完成這一心願。」講完這段經歷,薛侃道。
  • 連載28|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文/龐驚濤4.敷文風雨讀書燈夜已經很深了,袁枚書房的燈還亮著。乍進「名校」的喜悅已經被腐朽空洞的八股制藝全部衝淡,袁枚尤記得初進書院時,自己喜滋滋地將少年時的很多作品交給先生看的情形。「學生非不勤奮,自認還算有悟性,來書院就學以來,緣何一直居於人下?切盼先生明喻。」楊先生便如此安慰他:「汝見識卓異,抱負遠大,誠為師平生少遇之無雙國士。只是制藝功夫不熟,加之內心牴牾,故進步不明顯。汝尚需全心全意,勤謹百倍,假以時日,功到自然成。」
  • 【最新歌曲】大壯 - 當初的我們
    把沉默當作了懦弱 把平淡當作了過錯 大壯單曲《當初的我們》全新上線 那時的我們太年輕太自作聰明 總是用分手來試探對方的反應
  • 重慶主城將建設60條山城步道
    嘉陵江大竹林段,觀光輪渡與栽滿蘆葦的江岸構成美麗畫面。特約攝影 鍾志兵  此外,我市還計劃今年推進60公裡「貫通工程」建設,2021年推進50公裡「延伸工程」建設,到2022年底,百公裡「兩江四岸」基本完工。屆時,「兩江四岸」將成為彰顯山魂之雄、水韻之靈、人文之美的國際一流濱江帶,為重慶市民和外地遊客提供更美好的濱水生活體驗。  除了「兩江四岸」,山城步道建設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 【音樂】《我們不一樣》:不一樣的大壯
    是由高進填詞作曲,張亮編曲,著名主播大壯演唱的歌曲,這首歌更是是無數段子手最樂意使用的BGM(背景音樂)。大壯《我們不一樣》官方版↓↓↓這麼多年的兄弟有誰比我更了解你太多太多不容易磨平了歲月和脾氣大壯不是江湖名,是兒時的外號。他真名叫王軒,北京人大興人。在崇尚極簡風的年代,大壯是異類;但在另一個直播的世界,大壯才是主流。我們能在大壯身上看到兩種飾物:鏈子和紋身。
  • 在重慶,不爬坡上坎,怎麼能叫來山城呢?快來體驗這些高顏值步道
    提起步道,很多人都會想起山城第三步道。今天雙姐推薦的步道雖小眾卻妙趣橫生,即使玩上一天也不會膩。沿街兩邊是爬滿常春藤的灰牆青瓦,有些年生的黃葛樹隨處可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光從樹葉間的空隙漏下來,慵懶而又恬靜。
  • 搶碗「孟婆湯」,不如開始一場以家為戰場的「戰役」.
    >  誰能看盡彼岸花開灼灼豔  念念回望功名過千山  誰人復返猶猶徘徊奈何邊  痴痴不忘前塵情與怨  將此心繫紅繩銘刻忘川畔  霧茫茫  六橋外 幽冥鄉  貪念痴妄  此間無常  看 眾生相  嘆 歡喜悲傷  守寒臺寂寥 渡世人 過望鄉  斷俗世多紛擾  往昔三月江南柳飛花生香  誰曾許下綿綿情意長
  • 「四平大壯」法院前綁人,「路虎男」暴打女騎手。你流的淚,都是...
    隨後,四平鐵東區平東派出所接警,  火速出動,將「大壯」一夥逮捕。  「四平大壯」姓郭,壓根兒不是四平人,祖籍長春,  今年50多歲,一直從事個體生意。    大壯啊,你可長點心吧!  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初腦瓜子裡進的水!
  • 連載17|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文/龐驚濤2.複製白鹿洞書院學規周木說自己敢摸老虎屁股,不是因為他膽子多大,是因為他覺得作為儒臣,在淳風化俗這個問題上,擔負著多大的膽子。為官之初,他就有膽子向皇帝建議,改變祭祖日上朝的祖制。再者,你我皆讀書人,豈能看得下此等穢行。」於是將書吏訪查的情況一一作了介紹,末了,請提學大人隨他一道,直搗黃龍。「周大人可知此公後臺,可是直通內閣的。」提學大人提醒道。「直通聖上又如何?難不成你提學大人就這麼怕權貴?再者,你可知我來找你的本意?」周木佯裝生氣道。
  • 犬山城,日本現存十二天守之一
    犬山城,從名古屋站坐名鐵約一小時,不急的話坐名鐵本線比較便宜。可以坐到犬山(市),也可以坐到犬山遊園站。我買的是到犬山的票,坐到犬山遊園需要在精算機上補錢,不過很少,大概幾十日元。出了車站,就是犬山橋,橋下是木曾川。
  • 連載37|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文/龐驚濤尾聲:千年回望要下雨了。我無數次看過雨西湖的樣子,可無論我看過多少次,我都覺得看不夠。平心而論,我並不挑剔西湖的樣子。濃妝還是淡抹,天晴或者下雨,花開還是花謝,什麼時候,西湖都有它動人的風致。
  • 連載14|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文/龐驚濤7.張士信重光西湖書院有一句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可如果秀才讀書的地方被大兵給侵佔了,秀才還敢跟大兵講理嗎?嘴皮子鬥不過刀頭子,這是明擺著的事。可凡事總有例外,不是有一個成語叫「唇槍舌劍」嗎。還有更厲害的,戰國時那些縱橫家,一張說話的嘴可以抵得上萬馬千軍。理虧了,刀頭子就得讓著嘴皮子。
  • 連載26|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文/龐驚濤2.徐元夢請來「浙水敷文」御題張鵬翮撫浙五年,考功卓異,康熙拔擢為兵部右侍郎。離開浙江時,杭州及周邊郡縣的民眾不舍巡撫離任,攔住他的轎子,百般挽留。陸堦也萬分不舍,得到信息後,也提前來府中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