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 李婕琳副主任醫師
在胃病的臨床診斷上,我發現很多患者屬於「少動」群體,基本沒有體力運動。當他們問如何進行日常調理的時候,我會建議患者進行一定的運動,可是患者會反問,明明已經得了胃病,靜養才是主流方案,為何要運動呢?何況,運動不是會影響胃部,導致難受增加媽?針對運動調理腸胃,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從醫學角度講,靜養大多針對重症疾病,而常見的胃病是需要進行運動的。
當然,運動也有很多種,我們建議胃病患者採用的運動,絕不會有劇烈運動,大部分屬於舒緩、可幫助調理身體血液循環、促進胃蠕動的運動。今天,就針對運動和胃部健康給大家做一期科普內容介紹,希望缺乏運動的朋友立刻學起來。
運動調理胃病的原理
運動是維繫身體機能正常運行的做法,正所謂「用進廢退」就是這個道理,別看運動是肢體和肌肉行為,實際上它對體內血液流通已經臟器的運轉都有好處。在胃部方面,合理的運動可以增加胃腸道蠕動,幫助臟器分泌消化液,加強胃部、腸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並且,運動中我們的呼吸深度以及呼吸頻率會得到調節,能讓腹部膈肌得到大幅度活動,有效改善了胃部和腸道的血液循環,對臟器內壁的黏膜防護機制有很好的增強效果。
胃病患者該如何運動
運動對胃部消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要知道何時應該運動,何時不能運動。剛剛進餐完畢不能運動,因為胃處於飽腹狀態,運動會搶了胃部的工作狀態,導致胃痛、嘔吐、脹氣等;所以進餐後1個小時左右運動比較合適。另外,飢餓狀態也不適合運動,這樣會導致胃內消化液分泌過多,但胃裡沒有食物,引起胃液消化胃黏膜造成損傷,並且沒有能量攝入,空腹運動還會造成腹部難受、血糖低、體力不支等。
胃病患者還需要注意不能劇烈運動,應該選用動作幅度較小、舒緩的運動方式,每次運動要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脈搏跳動控制在110左右,這樣才能改善全身和腸胃功能的狀態。
3種適合胃病患者的運動
1、慢走、散步
其實很多中老年人都有用餐後散步的習慣,不過他們選擇的時間並不準確,吃完飯後不要立即散步,尤其是胃病患者,應該靜坐半個小時左右,待胃部將食物消化差不多後,再外出散步。
慢走、散步是典型的舒緩型有氧運動,飯後半小時散步可以放鬆身體肌肉,提高四肢關節和心臟、肺部功能的適應性,幫助胃部、腸道進行食物消化和降解。每次散步應在10分鐘左右,找比較清靜且空氣較好的地方,同時要避免日曬和灰塵。步行速度應在70步每分鐘,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快則給身體造成過大負擔,慢則起不到運動效果。
2、氣功、太極拳
練氣功和打太極拳都是我國中醫經千年研究出來的保健運動,它們都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強臟器的供血,還能調理人的呼吸模式,改善腹內壓力令臟器收到持久、有規律、有節奏地按摩,可以有效幫助消化系統提升功能。但是,練氣功也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屬於病情不穩定、急性發作期,就不要練了。
3、瑜伽
瑜伽與氣功、太極拳的功效相若,不過它更追求肢體上的動作。對於肢體靈活、韌帶拉伸比較到位的人來說,更適合做瑜伽。而有些胃病患者肢體比較僵硬,韌帶拉伸困難,那麼瑜伽並不是運動首選。可以做瑜伽的人,每天午飯後1小時或晚飯後1小時,進行10-20分鐘左右的鍛鍊,能消除很多消化系統病症,如消化不良、腹脹、胃酸等,還能促進胃部蠕動。
我診斷過一名40歲的慢性胃炎兼胃下垂的患者,她堅持治療並持續5年做瑜伽,目前胃病症狀基本不會出現,飲食也恢復正常,無需藥物治療,基本回到健康狀態。
醫生提示:胃病患者選擇運動種類,一定要根據自身病情來定,也可以問問醫生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如果患者屬於急性發作期,或者病情較重,經常出現疼痛,那麼運動這件事還是等病情穩定後再進行。另外,大家可以先從飯後散步開始入手,這項運動基本不用太多的肢體活動,也無需身體條件達到哪些標準,簡單、方便、有效,實為調理胃病的首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