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羅馬人認為,最困擾他們的難題,與古羅馬人非常類似

2020-12-24 色彩斑斕52

醫學、人類學和人口統計學資料是如何評估羅馬人口的?讓我們稍稍離開公元115年的門廊和羅馬街道,進入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這遙遠時代的實驗室。第一眼看來,它是個浩繁且令人氣餒的工作。這兩個時代中間已經經過了19個世紀。但藉助各種技術,研究者對我們到現在為止在羅馬帝國首都的街道上所碰到的人們,有著相當精確的概念。

不妨想像你正在一個犯罪現場,觀察鑑識小組的調查作業。研究古代羅馬人的技術也與此相當類似。我們從墳墓中的骨頭和骨骼以及考古的一般挖掘中,發現了許多珍貴資料,其中有一大部分令人震驚。我們所探索的1世紀和2世紀交替之際人類的平均高度,男人為1.64米,女人為1.55米!而以各種方法估計的平均體重,男人為65公斤,女人則為49公斤。

從這一數據看起來,當時的人也許過於矮小,但它在數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在1930年,男人的平均身高仍然只有1.68米,直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精確地說,是在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才攀升到1.70米。今日,歐洲人口的平均身高,男性是1.75米,女性為1.64米;義大利人口的平均身高較矮,分別是1.73米和1.63米。

骨骼則提供給我們其他令人驚異的資料。人類學家為許多較長的骨頭,比如腔骨,照了X光片,他們的目的不是尋找骨折的跡象,而是研究羅馬人的孩童時期。他們發現在骨頭濃度中出現了細白的線(哈裡斯線),這顯示他們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曾因疾病、饑荒或單純的營養不良而發生成長遲緩或停止的現象。

從牙齒的研究中也得到類似的發現。檢視牙齒表面的研究發現,琺瑯質上有與牙部平行的溝痕。這也顯示在牙齒生長期間,曾有一段時間的成長遲緩或停滯。與我們所預期相反的是,最深受其害的人往往不是鄉村貧民,而是都會裡的羅馬人,甚至是有錢人。這揭露了一個以前從未被指出的古羅馬特色。

例如,在戰爭時期,鄉村反而從來不缺糧食,但是在城市,你往往很難買到某些食物。即使是在最太平的時代,古羅馬人也無法獲得完善均衡的營養。最貧窮的階級總是瀕臨營養不良,要麼根本就是缺乏營養。雪上加霜的是,住在大城市裡意味著你會持續暴露在各種疾病和傳染病之中。古羅馬人的骨骼以及他們的身材矮小等發現,都解釋了古羅馬人曾經遭受過那類苦難。

但還不僅僅如此。羅馬人的壽命並不長。如果他們能熬過童年的疾病,則男人的平均壽命是41歲,女人是29歲。女人的短壽是由難產造成。當然了,這些只是統計學上的平均數字。撐過41歲生日的羅馬男人並不會突然倒地死亡,即使在那時都有人活到老年,但這類例子實在很罕見。

由於這類例子如此稀少,即使在今日它都是大新聞。梵蒂岡的聖羅莎大公墓裡埋著奴隸和被解放的奴隸,學者們最近在那裡發現,有塊墓碑上寫著一位被解放奴隸的名字,某位盧西烏斯·蘇託利烏斯·阿巴坎圖斯,他活到90歲:"……活到LXXXX歲……"這份墓志銘甚至讓發現它的人大為驚訝。在他生活的時代裡,他肯定被視為一位真正的馬士撒拉。

在這方面,奧斯蒂亞的墓碑研究中也有一項有趣的發現。羅馬人有在墓碑上記載死者華年的習慣,有時這種習慣甚至成為一種執念——他們會書寫壽命的年數、月數和日數,有時連時數都不放過!當然了,這些墓碑純粹只能作為指標象徵,因為我們並沒有所有奧斯蒂亞人的墓碑。

何況,碰到死者年齡老邁的情況時,他們的死亡年齡幾乎都不會被記載(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罕見例子),因為年邁而死被視為自然死亡。一項有關600個墓碑的研究得出一個有趣的發現。我們得知,當時就如同所有貧窮且新科技尚未發明的年代,嬰兒的死亡率非常高。

令人吃驚的是,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在10歲以下,男孩死亡的比例(43%)遠高於女孩(34%)。這可能歸因於男孩比女孩擁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因此也暴露在較大的危險中)。古怪的是,在20~30歲這個年齡區間,比例反而顛倒過來:女人的死亡率(25%)高於男人(18%)。在這個例子裡,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於分娩所導致的死亡。

雖然尚未經過深度分析,骨骼研究還產生另一項有趣的發現:在有些例子裡,根據骨骼是屬於主人或奴隸,牙齒的健康狀況亦會有所差別。在作為農莊用的鄉村別墅的例子裡,我們發現別墅主人的蛀牙比奴隸要多。主人含糖量較高的飲食解釋了這個矛盾現象——這是有錢的壞處之一。

如羅莫洛·奧古斯都·斯塔喬利教授所觀察到的,古羅馬人認為最困擾他們的難題與現代羅馬人(以及其他所有大城市的居民)非常類似。我們發現,在不到兩千年的歲月裡,情況完全沒有改變。而下面這張列表著實叫人驚訝交通,街道上的嘈雜和混亂;在城市裡前進時所浪費的時間;垃圾和髒汙房屋短缺和天價;建築倒塌和不安全的建築物;移民泛濫夜晚街道不安全。

如我們所見,就像今日,在古代羅馬城中想要到任何地方都是個問題:儘管愷撒在公元前45年頒布了一道法令,街道上只允許公務車行走(我們早已提過這點),從黎明到黃昏則禁止私人交通工具通行。但就像現代一樣,在古羅馬,某些官員和特權人士獲準使用他們的私人交通工具。換句話說,即使在那時,就已經有官方公務車。

另一個問題則是大街小巷的噪音汙染。下面是詩人馬提雅爾對羅馬的嚴重噪音所給予的描述:"在羅馬,一個可憐的傢伙找不到沉思或休息之所。在早上,學校老師不會讓你安靜度日,在晚上,則是烤麵包師傅,而銅匠的捶打聲一整天不絕於耳。

在這裡,兌換錢幣的人用力搖晃著他骯髒的桌子,桌上堆著高高的尼祿銅板……金匠用他閃閃發光的錘子錘打著西班牙黃金……貝婁娜(Bellona,一位女戰神)的瘋狂信徒從未停止他們的唱頌,被漂流木拯救的船難倖存者不斷訴說他的故事;

經過母親訓練的小猶太人永遠在哀哀乞討;滿眼眼屎的木柴小販總是在大聲叫賣。"詩人尤維納利斯附和他的哀嘆,納悶道:"在羅馬哪裡有租屋可以讓你安靜入睡?只有坐擁豪宅的人才能好好入眠。"今日,即使只是短程距離,想從羅馬的某個地點抵達另一個地點也鐵定要浪費許多時間;現代城市交通為汽車所擁塞和癱瘓。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皇帝時代的羅馬,縱使讓街道阻塞的不是汽車,而是行人。有些古代作家抱怨,他們無法在一個早上安排兩個約會,因為他們所需行走的距離和花費的時間過多。

那時在城市裡的外國人就已經是真正棘手的難題。尤維納利斯甚至宣稱,羅馬已經遭到他們的控制,而從敘利亞的奧龍特斯河所流進臺伯河的水流"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和服裝、吹笛者和(敘利亞豎琴的)斜弦樂器、異國風情的鼓,以及被迫在馬西姆斯競技場附近賣淫的女孩"。

你不可能不會從中看出,當代羅馬所存在的斯拉夫和阿爾及利亞女性賣淫問題與之有著驚人的相似。就像在今日,你最有可能碰到移民和外國人的地方是火車站,在古羅馬則是主要道路進入城市的區域,例如,從南方來的阿庇亞大道和從西方來的歐斯提恩塞大道。它們是從地中海東岸和非洲前來羅馬的外國人的必經之路。

外來者在布林迪西、波佐利和奧斯蒂亞海港下船,然後沿著這兩條大道走到首都。顯而易見,人數如此眾多的外來者抵達羅馬(甚至還有被大城市吸引的羅馬帝國公民)只會使房價攀升;我們稍早時曾經提到,羅馬的房價比半島上任何地方都要高四倍之多。

這情形導致貪婪的房地產投機買賣,大型公寓大樓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它們建得又高又倉促,使用的建築材料低劣,結果是,房屋倒塌之事時有所聞。尤維納利斯對此大膽直言,他寫道,這個城市"大部分是由脆弱又尺寸過小的橫梁所撐起"。

他宣稱,"當管理員用灰泥修補牆壁上的一條陳年裂縫時,他命令我們乖乖安靜睡覺,但塌下來的東西還是繼續懸掛在我們的頭上,晃動不已"。羅馬某些地區街道上的垃圾和某些中東城市的情況很類似,你走在從瓶子到丟棄的豆莢所形成的各種垃圾"層"上。"一邊是一位長了疥癬的骯髒老婦,另一邊是身上覆蓋滿爛泥的豬。"哲學家賀拉斯這般寫道。

最後,一旦入夜,街道就變得不安全,這在今日仍舊是個治安問題。然而,幸運的是,現今這個問題似乎不如古代嚴重,就那時來說,倘若尤維納利斯寫的是真實情況的話,"如果出門吃晚飯而沒有先立遺囑……你會被視為一個粗心大意的人!"

相關焦點

  • 危機:這對羅馬人來說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回到高盧後,他命令手下儘可能多地建造運輸船,到冬天結束時,他們已經建造了600艘運輸船和28艘軍艦。第二次遠徵由於需要恢復羅馬在特雷維河上的權威,再加上天氣惡劣而推遲,艦隊終於在7月橫渡了英吉利海峽。這一次凱撒有5個軍團和2000名高盧騎兵,羅馬人更成功,但高盧的一系列叛亂意味著羅馬人在英國的永久存在的想法很快就被拋棄了。
  • 古羅馬鬥獸場上的廝殺:奴隸制的羅馬最野蠻的「文化現象」?
    引言古羅馬建築是世界建築史最光輝的一章,說它是奇蹟也不會過分。羅馬人是偉大的建設者,他們不但在本土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雄偉壯麗的各種類型的居住和公共建築物,而且在帝國的整個領土裡普遍建設。甚至在西亞和北非駐軍衛戍的小城,也照樣建設得富麗堂皇。
  • 陸戰所向披靡,海戰卻節節敗退,羅馬人仍舊擊敗迦太基掌控西西里
    公元前262年,羅馬人在梅格烏斯和維圖斯的帶領下率領下出動了四個軍團的兵力包圍了阿克拉加斯。當迦太基人反應過來試圖去保護他的盟友時,他們卻被羅馬人擊敗以致於阿克拉加斯整個城市被洗劫一空。
  • 「最後的羅馬人」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卻喪命於自己人手裡
    其璀璨的歷史文化,人文軼事被人津津樂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今天我要講的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首先說明一下,「最後的羅馬人」是指歷史上一些具有古羅馬傳統精神的人,這些人的逝去表明了精神的消逝,或是在末代帝國中流砥柱,堪當大任的人。而像西羅馬帝國最後皇帝羅穆魯斯奧古斯都和儒略尼波斯,拉丁帝國的最後領袖鮑德溫二世,摩裡亞的安德利等自封的稱號。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最愛的習俗》1909年 阿爾瑪·塔德瑪爵士作品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藏宏偉的入口分為三個門,分別供男人、女人和侍奉他們洗澡的非自由奴隸出入。一般來說,羅馬人的沐浴共包括四個步驟:首先在溫水浴池中洗浴,接著在蒸汽室中出汗,然後抵達冷卻室休憩,最後回到溫水浴池結合精油再沐浴一次。即使步驟煩碎,但對於羅馬人來說,沐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是放鬆身心的休閒方式,也是參與公民社會的途徑。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最愛的習俗》1909年 阿爾瑪·塔德瑪爵士作品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藏羅馬浴池與帝國政治英國歷史建築學家、考古學家John Bryan Ward-Perkins位於英國境內,現存的一個古羅馬浴池。也正是因為這樣,當外國人問當時的一位羅馬皇帝「您為什麼每天都洗一次澡」時,他的回答是:「因為我沒有時間洗兩次。」羅馬人對沐浴的熱衷,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土耳其浴室的水波中土耳其人佔領古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沒有抵擋住羅馬人沐浴文化的誘惑,將之繼承並且創造出新的土耳其式洗浴。與羅馬人更注重蒸汽桑拿不同,土耳其人好水浴。
  • 西塞羅:一個羅馬人
    而西塞羅認為,現實性是檢驗知識的品質的最根本依據。基於這樣的考慮,西塞羅對自己所採取的方法論的優越性相當自信,他甚至借對話者之口讚揚了自己(論共和國,2,21):「你在討論中方式新穎,這種方式在希臘人的著作裡從未見到過。要知道,那位傑出的哲人,那位在寫作方面沒有人能超越過的哲人給自己選擇了一塊地方,在那裡按照自己的設想建立國家;他建立的國家也許是美好的,但與人們的生活和習俗不相符。」
  • 網文選粹 | 古羅馬人都吃些什麼?
    除了有錢人的奢華宴會外,普通羅馬人都吃些什麼?據說他們的許多菜餚都難以下咽,這點是真的嗎?要將魚內臟和我們通常會丟棄的部分沾上鹽,醃製幾天後發出刺鼻臭味,然後成為古羅馬最受喜愛的魚醬,想到此點,當然會讓我們噁心不已。儘管如此,羅馬烹飪的食材豐富。
  • 從「特洛伊戰爭」到「刺客信條」,古羅馬走向共和的傳奇之路
    當國王知道這件事時,他非常生氣,他把公主放進關進牢房間,把雙胞胎兄弟放進桶裡,扔進臺伯河然後隨河而去。兩個嬰兒哭了,因為他們又餓又渴,他們在附近吸引了一隻母狼,狼用自己的奶餵了兩個孩子就走了,後來,一個牧羊人經過,把他們帶回家。
  • 「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發達的道路系統中蘊含的擴張願望
    在人類歷史上的舞臺上,羅馬人長久的成為西方世界的焦點,他們所創建的國家,持續存在的兩千多年,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在對外擴張上創造的神話更是讓人矚目。其強盛時期的領土東起幼發拉底河,西接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大沙漠,北達不列顛,地垮亞歐非三大洲。仿佛羅馬人的每一個細胞中都蘊含了擴張因子,就連他們的道路系統也蘊含著強烈的擴張願望。
  • 去英國巴斯羅馬浴場,探索古羅馬人的溫泉勝地
    雖然巴斯城市不大,但是這裡因為古羅馬人的喜愛,在這裡修建了很多的有意思的建築,現在我們在這裡依然能探尋到古羅馬的痕跡,有的建築甚至比倫敦都要略勝一籌。 羅馬浴場是當時的古羅馬人修建的,其中比較有價值的就是它們在這裡修建的宮殿式浴場,在當時,這裡不僅僅是作為浴場,而且是羅馬人的社交場所,這座羅馬浴場現在我們依然能看到,只不過因為這裡是見證了巴斯古城歷史的重要建築,為了避免損壞,所以我們不能在這裡泡澡。
  • 羅馬!羅馬!2000年前的帝國衰亡變奏曲!| 文末福利
    如今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是影響世界走向的最重要國家之一,與當年的羅馬處於同一量級。在全球化的今天,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羅馬經驗我們也不得不學習。了解它的歷史,對我們認清自己的定位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比爾德教授看來,羅馬人的生活和我們今天的生活頗有相似之處。
  • 約旦現存最大羅馬劇院,可容納6000人同時觀看,曾為羅馬的享樂場所
    如果你去過中東旅行的話,那麼對於極具特色的羅馬古劇院一定不會陌生,畢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羅馬人都佔領著這裡,並且按照他們對於生活的定義,修建了競技場,劇院和浴室。相比之下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提供享樂的場所劇院,或許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沒有了它們,那麼或者有啥意思?」
  • 酷愛宴飲的古羅馬人一天都吃些什麼?有的食物在今天依舊很受歡迎
    但由於連年對外徵伐,羅馬人在飲食上還是依賴於農業生產,簡單地說,在羅馬統治空間內,生產什麼農作物,羅馬人就吃什麼,對飲食沒有更多的挑剔。羅馬擴張領土後,新徵服的地區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轉變為有一定剩餘產品的農業生產,以便向羅馬納貢和繳稅。剩餘產品的生產為城鎮和城市,以及軍隊提供食物,促使被徵服地區為盈利產出更多農產品售賣。
  • 《古羅馬鬥獸場遺址》聖水將軍-協助拍攝
    從共和時期就開始興建鬥獸場,最著名的羅馬大鬥獸場始建於72年弗拉維王朝到82年提圖斯時代才完成。這是帝國於公元70年徵服了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勝利驅使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鬥獸場內部的看臺,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 鬥獸場的真實名稱叫做佛拉維歐圓形劇場,由韋斯馬列西亞諾皇帝始建於公元72年,而由他們的兒子提圖皇帝完成於公元80年。
  • 古羅馬的奴隸,羅馬文明掩蓋不了的血淚史,他們是怎樣生存的
    徵服義大利南部,3萬多義大利人身份轉換為羅馬的奴隸。 在打敗老對手迦太基後,十萬羅馬軍隊進行了瘋狂的屠城,男子被殺得差不多之後,5萬多人擄去做奴隸。 高盧人被擁有文明的羅馬人看成是野蠻的民族,在被羅馬破城之後,將近40萬的高盧人被羅馬軍隊毫不手軟地擄走
  • 《蠻戰》:羅馬被蠻族滅亡是一件好事嗎?
    如此想來,羅馬標槍是當時亞歐大陸上最可怕的投射火力。狂轟濫炸過一番後,敵人卻無法作出有效的回擊。羅馬軍團有最好的大盾scutum。在古典時代,大部分護具都是背心或者短袖鎧甲,這種盾牌幾乎可以遮住全身,彌補鎧甲防護的空缺。士兵們也可以擺出龜甲陣,像現代坦克一般前進。
  • 這一切還得從羅馬人說起
    希臘學者阿皮安解釋說,當時埃及人誤以為「某個最脆弱的神經」從左手第四指開始,一直延伸到心臟。幾世紀後,羅馬人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只不過,羅馬人認為左手無名指和心臟相連的不是神經,而是「愛情之脈」。在羅馬人訂婚的過程中,能買得起戒指的富有的求婚者會將戒指親自戴到準新娘的無名指上,象徵著他抓住了她的「愛情之脈」。現代人可能是從羅馬人那裡習得這種做法的。
  • 看圖遊古羅馬鬥獸場,曾經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
    伴隨著此次影響全球的疫情不斷的蔓延,義大利成為此次疫情中受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羅馬作為義大利首都,是每一個來到義大利的人必然停留的地方,謹以此文,祈福義大利能夠早日戰勝疫情!羅馬鬥獸場,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也是歐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偉的鬥獸場、競技場。是當今世界八大名勝之一。
  • 《與藝術沾邊·666》羅馬人的墮落
    靜篤君按:墮落比戰爭更可怕,它已侵入羅馬,為被羅馬人徵服的世界復仇。 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歐洲,有這樣一群青年藝術家,他們大都是二零、三零後,活躍於1847年至1863年之間的歐洲畫壇。他們的作品大都取景於想像中的古希臘、古羅馬場景,人物也都裝扮成古代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