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的茅盾,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於1981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5歲。
公開資料顯示,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浙江嘉興桐鄉人,早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轉為正式黨員。
1919年對於茅盾,也是特別的一年。《新青年》雜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受到這本雜誌的啟示,加上李大釗、魯迅文章的啟發,茅盾開始對文學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五四前後,茅盾翻譯了不少外國文學,這些譯稿被不斷發表在雜誌和報刊上。1919年底,《學燈》刊發了一篇通訊《沈雁冰致虞裳》,茅盾開始第一次使用沈雁冰這個名字發表文學作品。
1920年,《小說月報》在新思潮的啟發之下,開始進行革新。茅盾主持新增了一個欄目——「小說新潮」,開始登載白話小說、新詩、譯文和論文。
1921年,由沈雁冰主編、經過全面革新的《小說月報》出版,刊登魯迅、鄭振鐸、葉聖陶等人的文章,批判封建文學觀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
自此,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成為倡導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
1927年大革命宣告失敗。
茅盾說:「我經驗了中國的最複雜的人生的一幕,終於感到幻滅的悲衰,人生的矛盾」。此時的他,陷入了不願趨附時勢又不肯輕易放棄自我追求的兩難境地。
思量過後,他下定決心「從文」,開始創作其第一個小說集《蝕》三部曲,在這部小說中,「茅盾」的筆名開始正式走入大家的視野
新中國成立後,他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人民文學》《譯文》雜誌主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務,第四屆、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茅盾一生文學成就斐然,他從1927年開始創作小說,抗戰期間,他的作品主要描寫抗戰過程中人民的生活,其代表作有《子夜》《春蠶》《夜讀偶記》等。
其中,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81年3月14日,重病中的茅盾將25萬元稿費捐出設立的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在中國文壇的影響較大。
1981年3月27日,現代文學巨匠茅盾逝世。他被稱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故居坐落於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觀前街,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茅盾的另一座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後圓寺胡同13號,1984年被北京市政府京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