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手抓」香飄「雲端」
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24日起在騰訊視頻首播
烤羊肉串 李超 攝
每日甘肅網7月23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22日記者獲悉,由騰訊視頻出品、陳曉卿擔任監製、「舌尖」原班人馬打造的系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將於24日起在騰訊視頻獨家推出《風味原產地·甘肅》,每周五21時更新兩集。此次,作為該紀錄片系列的第三部,「甘肅篇」將繼續秉持「硬核」美食的風格,力求為全網觀眾獻上一場最具民族特色、最令人嚮往的隴上美食盛宴。
食物是焦點文化是體會
《風味原產地·甘肅》是陳曉卿團隊繼《風味原產地·潮汕》、《風味原產地·雲南》之後傾力推出的又一精品美食力作,此次將繼續以食物為窗口,探尋甘肅各地豐富的物產,以美味為媒介,展示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理念。
《風味原產地·甘肅》為該紀錄片系列的第三部,將繼續突出「原產地」的概念,通過短片發掘一種「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甘肅獨特食材、食品和味道,並在此基礎上聯結沙漠、草原、丹霞地貌進行生動呈現,旨在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最具民族特色的豐富飲食文化、最令人嚮往的特色生活。
「《風味原產地》儘管短小輕巧,但仍然是一個比較完整、講求科學嚴謹的美食節目。」李潔製片人表示:「相比我們此前推出的《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中食物是唯一的焦點。雖然每一集只有10分鐘左右,但對同一種食物,或者食材的呈現更豐富,層次也更立體。」
她說:「與《風味人間》不同,《風味原產地》從策劃之初,我們就很明確,這個系列不用更宏大的視角去尋找在不同時空中食物的流變,不去承載更厚重的主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篩選具有地域特色的食材、食物和風味,充分展示美味所在,尋找風味形成的原因和秘密。」
甘肅美食將站在「C位」講故事
提及甘肅很多人先想到蘭州拉麵,其實,甘肅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這裡的美食文化也由來已久。此次,在《風味原產地·甘肅》,食物將是絕對的主角。十分鐘一集雖然不長,卻足夠讓每個食物站在「C位」講述自己的故事。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關正在成為甘肅西北部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羊肉作為這裡的主要肉食,出現的形式卻有別於很多羊肉大城。同樣是串成烤串,羊肉在這還需要經歷更濃香醇厚的歷練……這滋味的背後,不僅是西北草場綠洲豐富的體現,更是嘉峪關這座古老的城市新生的靈魂。
而在700公裡外的蘭州,一到每天凌晨5時開始,城市的人們就會被「牛大」撲面而來的香氣喚醒。隨之而誕生的滋味,不僅成為甘肅人每天清晨的渴望,更成為全中國人最熟悉的味道之一。
但甘肅怎麼可能只有牛羊和拉麵。就說天水吧,叫醒這裡人們的從來不是蛙鳴,而是一種比「蛙鳴」更響亮,更美味的食物「呱呱」。它來自隴東高原最常見的穀物,到天水人手裡,竟然擁有了神奇的模樣和生命。加上油潑辣子、蒜水,清晨便可以被這種辛辣刺激,軟硬兼備的口感所喚醒。味蕾仿佛披上了鎧甲,可以精神振奮的開始一天的生活。
「對很多人來說,甘肅美食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或許比不上其他地域性風味,但這並不等於甘肅美食不豐富。」製片人李潔由衷地說:「這是一片在味蕾上極富有創造力的土地,即使看上去很單一的穀物,也能被甘肅玩出各種花樣。原料和製作都通過發酵飲料,離開甘肅,就變得難以馴服。即使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牛肉麵,裡面的講究和變化也隱藏了我們之前不了解的技巧和心思。」
食物成為甘肅故事新主角
提到甘肅,很多人立刻想到的是黃土高坡和窯洞。那一眼望去,漫無邊際的土黃色,深埋著名叫「中華文明」的根系。但甘肅遠不止黃土高原,實際上這裡充滿了寶藏。祁連山流出的一條條河,澆灌出周圍片片良田沃野。以張掖為核心,這裡擁有堪比江南的秀麗和鮮美。而夾雜在群山和沙漠間的河西走廊,又被其道路上均勻分列的河流,灌溉出一個個讓人驚嘆的綠洲。
就拿獨屬於甘肅的中秋麵食來說,裡面紅黃綠的配色,是多種文化曾在這裡交織的最好證明。而無處不在的羊牛肉,更是宗教和信仰在這裡紮根的印記。新鮮的羊肉,清水煮煮就鮮嫩無比。若再串成小串,用火烤出焦香,放入羊油裡炸一炸,那誘人的香氣帶來的誘惑簡直無人能夠抵擋。更別說滿空氣瀰漫的,讓人口水滿溢的牛肉麵香了。
「蘭州人的每一個清晨都是從牛肉麵開始的。」李潔笑著說,那語氣好似一位地地道道的蘭州人:「每天凌晨5時不到,牛肉麵館就開始燈火通明,師傅們調湯,揉面……為的就是準時在6時整,讓『頭湯麵』進入食客口中。而這才只是甘肅滋味的冰山一角。」
「美食是原產地系列舞臺上的主角,這是毫無疑問的。」她表示:「每集十分鐘出頭,需要把一個甘肅特色食物儘量立體地展示,留給人物的時間也就很少了。因此,在片中人物的處理是淡化的。對於『故事』,我的理解是,不僅僅是人物的故事叫故事,食物也可以成為甘肅故事的主角。」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