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這是第三季,前面兩季拍的是潮汕和雲南。
裡面的部分食物及做法,完全沒有聽過,更不用說吃過。每集只有11分鐘左右,略著急,可是看完片子,我已經被深深的吸引,有機會,肯定會去嘗嘗這些東西。
隴南藏區地區,在羊肚中裝入羊肉和烤熱的石頭,把羊肉烤熟,這種做法我是頭一回看到,非常新鮮,看著就非常想吃,大塊朵頤。
哪怕我就是張掖的,但是張掖鐵板煎血腸,我卻是聞所未聞。
張掖小飯,在張掖城內很普遍通常作為早餐,可是我不喜歡吃,調料很重很鹹,吃著其實沒啥感覺。
不過山丹炒撥拉、羊肉墊卷子和燒殼子,都非常熟悉。
炒撥拉味道是香,不過衛生情況讓人比較擔憂(都是內臟,是否洗乾淨很值得懷疑),並且現在價格非常貴,分量又很少。
羊肉墊卷子,是我們非常喜歡麵食,外面有賣,自家也可以做。
燒殼子,小時候自家也可以做,現在在市場上能買得到,不過吃得很少了。
今年中秋國慶節的時候,有個朋友去蘭州那邊旅遊,在縣城看到一樣食物,說是超級大的饅頭,雖然沒有圖片,不過我判斷就是月餅。
我們那裡的月餅,是一層一層的麵餅疊加而作,每層都抹上食用油,胡麻油最香,其次是菜籽油,每一層撒上不同顏色的香料,綠色是香豆,紅色是玫瑰(或者其它紅色花瓣做成的),黃色是薑黃(我們那時用的向日葵花瓣,夏天就摘下來曬乾存好,秋天做月餅時使用)。最上面還會有封面,上面畫一個圓圈,代表月亮,裡面還要畫個孫悟空,一手拿著金箍棒,一手遮在眼睛上面。
現在我冰箱裡,還放著一個小的月餅,是中秋時老媽做好,我帶過來的。
在記錄片中,是這麼說的——
「胡麻油層層打底,香豆、薑黃、玫瑰、紅曲繽紛登場,胡麻分壓軸,張揚的氣息成為眾多滋味的統領。這種體型碩大的糕餅,堪稱中國之最,在甘肅,卻是家庭常見的節日必備。」
看完之後,有些想法。
一
有一類問題,我很少問別人,可是我經常聽到這個問題——
「你們那邊主要吃什麼?」
個人覺得,對於全國各地的食物類型,還是大概能了解到,甚至能想像得到。
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甚至朋友圈,都會有相關的信息。比如前幾天看一個短視頻,人家是去逛山東沿海的某個海鮮市場,據此就可以了解到,這裡人吃海鮮是比較普遍的。
如今美食節目很多,舌尖上的中國,早餐中國,拍的都不錯,感興趣的人,看一看,就能對其他地方的食物有所了解。
自己出去旅遊,在城市中、在街頭巷尾,找找吃的,對當地的飲食,也能有些感知。
所以,我不會問別人,你們是不是主要吃米飯,你們是不是主要吃麵啊。在我腦海中,沒有這樣的問題。
二
當別人說他們的日常飲食以什麼什麼為主,我不會覺得難以想像,沒有那種「天天吃什麼什麼不膩嗎」這樣的疑問。
個人在上大學之前,以麵食為主,上學之後到現在,都是以米飯為主。四川的火鍋串串冒菜能能吃,廣東的早茶砂鍋粥牛肉火鍋也能吃。
我們經常吃牛肉火鍋,潮汕人把牛人分解的非常細緻,各個部位的牛肉單獨拿出來賣,價格比較高。在節目中,提到嘉峪關人,把羊肉分成二十多個部位,讓每個部位都獲得不同的風味。
每個地方的人,每天吃飯,都會膩,所以會變花樣。南方就會熬各種粥,什麼東西都往粥裡放,會煲各種湯,啥都可以煲湯。
北方吃麵,有麵條、面片,還有炮仗、搓魚子,刀削麵、手擀麵,圓扁長短寬窄,各種形狀。
記錄片中,有句話說的特別好——
「甘肅人,總能從不同形狀麵食的細微差別中,品出不一樣的樂趣。」我們也可以這麼說,XX人,總能從不同XX的細微差別中,品出不一樣的樂趣。
三
我沒有歧視其它地方食物的概念。
經常遇到一種情形,當有人聽說別的地方吃什麼什麼,就會透漏出一種鄙視的態度,「你們那居然吃這個」,「我們那的做法比你們這個好」。
個人認為,各地的飲食習慣,主要受地理環境影響。每個地方,都是因地制宜,製作合適的食物。比方說粽子,在南方就是用粽葉包裹糯米,而在我們老家,沒有粽葉,糯米也不流行,做法就不同,是用油餅包裹,有時還會用大米。至於甜粽子還是鹹粽子,肉粽子還是素粽子,我完全能接受。
且不說這種南北差異,即使在同一塊區域,同樣的食材,做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同。不止甘肅東西部的做法有差異,哪怕是張掖和武威,做法都不同,甚至張掖的不同縣市,做法也不一樣。
在《風味原產地·甘肅》中,有這樣一句話——
另外,各地的食材有差異,同樣是羊肉牛肉,南方和北方的肉質就是不相同。但不能以此說其它地方的不好吃,因為各地的食物,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篩選之後而來,適合當地人的口味即可,與其它地方的人沒有什麼關係。
我承認,每個人對自己家鄉的食物,都有天生的自豪感,但這種自豪感,怎麼會成為鄙視其他人家鄉食物的標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