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凡的自媒體,與羅振宇的「得到」平臺

2021-01-11 站長之家

文|李星

1.對《冬吳相對論》的印象

吳相對論》這一檔節目,可能很多90後比較陌生,我大學時深夜抱著收音機聽吳伯凡和梁冬老師聊商業,這兩個男人「坐著打通經濟生活任督二脈」的廣播節目,是我最早的商學啟蒙課。

後來看《羅輯思維》視頻,內容有些獵奇了些、也有些啟發,但那種好感,很快會被他突兀地從桌子上拿起的一本書所衝淡。與羅振宇說書不同,吳曉波喜歡聊自己與商業大佬的交集,以及考察的遊歷;他書桌子邊總有支叫「巴九零」的生物插科打諢,分分鐘想脫鞋拍上去。

吳伯凡和梁冬在傳播商業文化時的那種磊落,就像節目中的笑聲,那麼爽朗,廣播這種「冷媒介」給予用戶更多的想像空間,造就了《冬吳相對論》在我心中的特殊地位。

作為傳統媒介時代的標杆商業節目,免費的、非牟利的《冬吳相對論》比起買書的長視頻,大玩特玩粉絲社群,更加單純一些!

2.客串《羅輯思維》的吳伯凡

有回出差,百無聊賴的我在喜馬拉雅下了幾集《羅輯思維》 (不好意思,喜馬拉雅這個App我只有在火車上才會下載它),意外地在羅輯思維中聽到那個熟悉、性感的「男人的聲音」,對,就是這個音色!羅胖陪產假讓朋友代班,邀請了他稱之為「大哥」、「大神級」的吳伯凡「幫忙」做一期節目。

吳伯凡老師在那一期1個多小時的自由發揮裡,沒有讓我失望!從「移動網際網路」、「車聯網」中的「移動性」概念說起,講微生物、植物、動物的移動效率與其生存天性;從古希臘英雄柏修斯如何殺死蛇頭怪,到電影《阿甘正傳》中失重的羽毛;從「物理世界」與「比特世界」兩個世界的劃分,到以賽亞·柏林關於「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吳伯凡的知識貫通力有博雅之風。

但這並非我要講的重點,吳伯凡在講座最後給羅輯思維的廣大聽眾們透露了一個訊息:他正在寫一門關於人類史與通訊史方面的書,而要了解這本書的更多動態,可以關注他的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我便是「路轉粉」中的一員,不,應該是重新成為了吳伯凡老師的粉絲!

在今古傳奇、商業大雜燴的羅輯思維之中,這一期算是啟迪智慧的良心之作,而推薦粉絲關注也算是禮尚往來!為了證明這點,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特意在優酷上找到視頻版的羅輯思維(第181期)的講座,發現在節目最後、以及羅胖的總結時,屏幕上打上了「伯凡時間」的二維碼貼片廣告。

這次客串讓吳伯凡以媒體人身份從廣播到網絡視頻平臺,藉助羅輯思維多元化的內容輸出渠道,從「聲音」展現到「真人脫口秀」,從與梁冬這對CP中脫離向個人的IP過渡。他的粉絲已從小眾的私塾的圈子導入「自媒體」平臺,而羅輯思維很好的充當了流量入口」

以內容交換粉絲的做法並不陌生,李善友創辦 「混沌商學院」之初,也曾借道羅輯思維。

3.得到專欄中「伯凡日知錄」

2016年10月21日,作為羅振宇的「朋友圈」中知識精英,吳伯凡入駐得到App付費訂閱專欄,羅輯思維團隊的推薦語這樣寫道:「免費聽了《冬吳相對論》6年,心中懷念這個節目2年。我欠吳老師一張門票。」 

歲末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之中,除了安利「得到App」,羅振宇還想盡辦法把和菜頭、李笑來、李翔、吳軍等付費訂閱作者的語錄,植入在大屏幕的PPT上,頭像定格時,這些「專家」像課堂上得到老師表揚一樣受寵若驚。而吳伯凡作為這期演講的策劃人,鏡頭掃過他時,他神情自若......

如果,代班羅輯思維是「相親」的話,那麼入駐得到App可以叫做「牽手」,現在作為自媒體的吳伯凡老師與整個羅輯思維團隊處於「蜜月期」。

我特意下載了「得到」,羅輯思維專欄是1元/4年,有個小心機,得到至少要幹4年,羅輯思維的的訂閱數801916人,即當前「得到」App全部的總訂閱數。如果沒有刷量的話,有1.5億左右的流水的。而「伯凡·日知錄」的訂閱人數是38334人,費用是199元/年,共計762.8萬元。這裡面當然還有平臺分成具體怎麼分?知道的朋友可以評論。

在當前的知識付費四國大戰」中,相比知乎live、分答,以及尚未出街的微信公眾號付費版,「得到」App的現金流最為集中、耀眼,並且與自媒體之間形成雙贏、穩固的利益聯盟,但這不意味著這種商業模式無懈可擊。

4.「得到」App的軟肋

羅振宇和申音等創辦羅輯思維,申音的目標是做「明星+經紀人」的平臺模式,批量生產羅振宇這樣的自媒體,兩人理念不同而散夥。自媒體一旦羽翼豐滿,是不願意依附於平臺的,他們要自己去玩,羅振宇就是先例。正如申音所說:「明星與經紀人互相拋棄的現象很常見——如果明星不夠努力,會被經紀人拋棄;如果明星太努力,會把經紀人拋棄!」  

平臺與自媒體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聯盟,當一旦自媒體在C端的粉絲積累的一定量級,自媒體「自立門戶」單幹,那是必然的事情!自媒體的「自」,就是獨立實現粉絲與自我的閉環的意思。

去年下半年羅輯思維發力「得到」,媒體人佔了過半,這些人能寫,有東西可分享,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都也在做自媒體,做自媒體最需要的是——「粉絲」,吳伯凡就是其中一位。通過人格背書」實現粉絲勾兌甚至成交,是羅振宇做知識付費最大的殺手鐧,李翔商業內參就是羅胖的朋友圈中的「市場樣板」。

但是,平臺與自媒體明星之間的「內容重疊」幾乎無法避免

舉個例子,既然我是吳伯凡老師的粉絲,我為什麼要去「得到」花那199元,我連他在微信公眾號的推文都沒時間消化,花這個錢有何意義?!我花錢了,難道就可以加上吳伯凡老師的微信號了?然後告訴他,我付費了,我是真粉絲!

阿星一直認為,知識付費的核心就是——增加社交連接深度,把粉絲與自媒體之間的弱關係,轉化為社交的強關係。這點個人註冊的公眾號的「讚賞」尤為突出,知乎的值乎也具有相似的邏輯。

「得到」的內容並無差異化優勢,基於我對自媒體的了解,天底下的自媒體這麼想的:公眾號是自己養的後花園,而專欄是別人家的。伯凡日知錄的專欄內容,大多裝進「伯凡時間」的公眾號裡,並由團隊在其他流量平臺分發,這裡不得不提去年手機百度轉型做內容生態,用10億扶持「百家號」原創內容,「伯凡時間」是百家號重點扶持對象,吳伯凡本人也擔任「百度內容生態顧問」。從這個路數來,吳伯凡更像做成「吳曉波頻道」那樣的自媒體,並不會滿足棲息在「得到」裡。

推而廣之,和菜頭(公眾號:槽邊往事)、通向財富自由之路(公眾號:學習學習再學習)、樊登速讀(公眾號:樊登讀書會)、5分鐘商學院(公眾號:劉潤),以及最新加入的羅永浩(公眾號:羅永浩),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的還有流量平臺,並且更新甚勤,有的一日更數篇的,難道他們還有精力,寫出另外一份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嗎?

               (得到專欄內容基本與入駐自媒體的公眾號重疊)

得到」不過是撿了微信公眾號這一「不分類、不排序、不推薦、不運營的內容平臺」的便宜,搶在微信官方之間做出了付費訂閱。

一旦KOL在微信中開通付費訂閱之後,很難相信其他公眾號大V會粉絲導進「得到」App中做轉化,甚至阿星大膽預測,以騰訊產品「學習」能力,做出一款針對付費公眾號的分類推薦產品並非難事,腦補下有多少衝在前面的產品被騰訊碾壓。羅輯思維與得到App的價值,只對那些需要粉絲做冷啟動,從高冷路線切入大眾路線的自媒體有利用價值。

不過,相對於公眾號「不運營」,我並不認為得到的內容運營對自媒體的品牌有絕對幫助,「得到」儘管在不遺餘力地「去羅振宇化」,但依然是羅輯思維的地盤,有的粉絲重疊可以賺大錢,有的不跌落至鄙視鏈下端,保住 「晚節」就不錯了。

舉個例子,吳伯凡在3月25日在其公眾號原創一篇文章《寫作禪:如何用寫作驅走焦慮》,在得到4月9日知識新聞推薦之中,變成了《吳伯凡:用「寫作禪」驅走焦慮》,文章的音頻也由此前22分鐘,縮短為平臺播音員4分鐘,文中大量心理學、哲學的深刻描寫,在「得到」中簡化為緩解焦慮的方法論,改成膚淺的「日記體」表述。看到朋友圈裡的轉發,我驚訝這還是吳伯凡嗎?

「得到」要調的眾口,平臺照顧大眾的認知水平、碎片化學習需求進行取裁;而自媒體自己的公眾號的內容更符合作者的真實狀態,再加上公眾號自媒體的競爭異常激烈,哪個不是拼了老命甩乾貨。

5.羅輯思維的「三宗罪」——利用人性的懶、浮躁、盲從

我本人並不認為粉絲多就牛逼,大凡粉絲是千萬級的,不一定就比小眾精英更有思想,在拜金主義盛行社會,粉絲多意味著更多錢,所以他們有更高的關注度。相對於咪蒙操作大眾情緒夾帶軟文的原罪,我覺得做粉絲社群變現原罪更甚。

從賣書到賣專欄,羅振宇只幹一件事:降低一切專業門檻,從而變現地利用人的「懶」:你懶得看書,我給講給聽;你連牛人的公眾號懶得搜、懶得看,我把公眾號內容換個名稱,讓你付費,你就看了!

在處在渴望提升、又追求速成的浮躁氣氛中不可自拔的北上廣青年那裡,他們相信199元包會的承諾,而這與學習、修養本身需要下苦功夫背道而馳;所以,更多羅粉,往往自帶無所不曉、又懷才不遇的標籤。只要稍加辨認你會發現,每一個懶癌的世界來都住著一個「羅振宇」!

我並不認為付費的東西就一定好,免費才是網際網路的王道!就像《冬吳相對論》這樣優質內容,成就了吳伯凡一樣。對用戶而言,絕大多數好內容也是現成的,就像大道理大家都懂,還是有人願意去花幾萬塊去錢聽陳安之的講座一樣,得到App的流行與此並無本質區別!

本文作者:李星,策劃人,科技自媒體,關注消費升級與網際網路+創業創新

相關焦點

  • 吳伯凡的自媒體,與羅振宇的「得到」-虎嗅網
    「得到」的軟肋羅振宇和申音等創辦《羅輯思維》,申音的目標是做「明星+經紀人」的平臺模式,批量生產羅振宇這樣的自媒體,兩人理念不同而散夥。自媒體一旦羽翼豐滿,是不願意依附於平臺的,他們要自己去玩,羅振宇就是先例。正如申音所說:「明星與經紀人互相拋棄的現象很常見——如果明星不夠努力,會被經紀人拋棄;如果明星太努力,會把經紀人拋棄!」
  • 小紅書聯合得到成立生活學院 羅振宇攜手小紅書博主聯合授課
    2020年12月31日,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期舉行。演講中,羅振宇宣布,2021年小紅書將和得到App合作推出新產品——生活學院。據了解,生活學院的授課老師包括小紅書社區10餘位來自旅行、美食、家居、時尚、園藝等領域的生活方式達人,他們將與得到老師一起通過線上、線下分享生活知識。
  • 「毒奶」羅振宇 丟失了公心「得到」了80億身家
    羅家出了兩個知名相聲演員,一個叫羅振宇,另一個叫羅永浩。羅振宇叫羅胖,羅永浩也叫羅胖。羅振宇是營(傳)銷大師,羅永浩也是營(傳)銷大師。1973年1月,羅振宇出生於安徽桐城。1972年1月,羅永浩出生在吉林延邊。2012年,主持人出身的羅振宇開始製作《邏輯思維》。2012年,英語教師出身的羅永浩宣布進軍智慧型手機。
  • 羅振宇 說書人的買賣
    3年前,知名傳媒人羅振宇、NTA傳播創始人申音、資深網際網路人吳聲聯手,羅振宇是產品、社群和品牌的核心,申音負責日常運營服務,吳聲出任總策劃。在每期的《羅輯思維》中,說書人羅振宇衣著隨意,桌子上擺著一本當期節目要介紹的書。
  • 王凱:我的自媒體項目至少做10年
    終於,經過半年的醞釀,今年8月23日,王凱的自媒體產品《凱子曰》正式上線。導讀:》》》》我是擎天柱…汽車人,出發!》》》》我的自媒體,至少做十年》》》》從前拿人錢財替人出聲 現在是我想錄給你聽》》》》對話王凱:自媒體優勢之一就是再不阿諛受眾
  • 今天成千上萬的自媒體,在未來就是一家一家的「個人電視臺」
    再往後,就是一家一家的自媒體「個人電視臺」。所以最終幹掉電視臺壟斷地位的不是靠改革,而是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例如一個個的美女主播其實就是一個電視臺頻道,而美拍、映客這樣的平臺就是一個「有線電視網」。並且這個電視網可以免費容納無數家個人電視臺,而不像傳統電視臺那樣有波段限制,並要支付昂貴的租金。 「個人電視臺」最代表的人物當屬羅振宇、吳曉波和高曉松,他們三人分別對應的是《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和《曉松奇談》。
  • 「得到」換新logo,連創始人羅振宇也吐槽醜?
    前幾天,「得到」APP突然更換logo,橘色背景加貓頭鷹的設計風格,讓眾多用戶紛紛吐槽「醜得太醒目」。隨後,羅振宇、脫不花、快刀三位創始人,開了個直播,專門講「得到」換logo這件事。羅振宇甚至直言,他自己也覺得新logo不好看。從用戶到創始人,都覺得logo「醜」,卻都沒能阻止它成為「得到」新的符號標記,這個匪夷所思logo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 「焦慮」的羅振宇和「憂傷」的吳曉波
    胡智鋒老師是個好人,幫忙幫到家,羅振宇考研時,政治差了兩分,還是得到了複試的機會...... 1994年的夏末,21歲的羅振宇又背著行囊一路北上,開啟了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生涯。 一大早,他下了火車,出了北京站。 那時太陽還未升起,班車也還沒運營。為了省打車的錢,他背著行李走到了7裡開外的朝陽門橋。
  • 戶外機構能從羅振宇2018跨年演講中得到哪些啟示?
    羅振宇列舉了近年來的創業紅利,傳統的戶外從業者看了,可能感覺跟自己沒關係。正如羅振宇所說,人工智慧距離我們並不遠,我們用的外賣平臺,你面對的快遞小哥背後都是一個個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在支撐。可能大家仍然想說,對於面對面提供服務的活動組織,人工智慧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就在某些機構提出旅行的新概念是「有領隊的自由行」的時候,已經有一家機構使用人工智慧提供了一種「無領隊的自由行」的服務。
  • 羅振宇的多面孔
    要不是羅胖在奇葩說裡大推特推薜兆豐,你都忽略了這是羅振宇的一門「生意」。羅振宇對於個人IP的打造是成功的,但在引流方面卻差強人意,得到APP上有很多大V,而具有引流能力的只有最強的那個大V,這也是羅振宇的商業根基矛盾之處。羅振宇非常反對別人說他是做知識付費的。
  • 搞定羅振宇、羅永浩,深圳衛視要做電視臺中的自媒體,靠譜嗎?
    不過深圳衛視就沒這麼做,2016年的跨年上,他們只請了一個人,就是羅振宇。2016年跨年之夜,與其他衛視的歌舞昇平相比,深圳衛視的整體風格要冷靜理智的多,羅振宇在這裡直播了為時5個小時的跨年演講。其實在2015年的時候,羅振宇就已經開始做跨年演講,而當時的播出形式,是網絡直播。
  • 能說會道的羅振宇,面對IPO三大難題,沉默無言了
    也許有人會提起得到App,但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即使它聲稱是一個「平臺」,該App仍然只是一堆sku的堆積,而基本算法(例如簡單的搜索、顯示、推薦和購買)在核心上都是拿來即用,而沒有相應的創新。 硬技術上更加空白。相信羅振宇本人也知道,對於科技與創造中的「科創」二字,思維造物是花架子。所以他只能屈居其次,選擇在創業板上市。
  • 冬吳相對論做客東方御府,梁冬、吳伯凡話城市之美
    365地產家居網 杭州訊 5月24日,東方御府迎來了兩位重磅級的大咖——梁冬、吳伯凡。一場「在東方,對話城市之美」的《冬吳相對論》專場活動在杭州大劇院可變劇場隆重上演。
  • 羅振宇的網際網路嗎啡
    毫無疑問,這是元旦檔期最成功的網際網路營銷案例,全場無情懷二字,卻處處充斥著情懷,甚至是廣告環節,羅振宇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穩坐自媒體個人品牌第一把交椅的實力,尤其在羅永浩變身企業家退出一線鬥士行列之後。前兩天得到例會,羅振宇的CEO脫不花宣布得到App總用戶數突破400萬,日活45萬,這幾個數字好像不算太起眼,牛逼的是後面這個:付費訂閱總人數超過60萬,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199塊錢一個訂閱專欄,營收超過1.2億,這還不算單次付費產品、包月產品和其他渠道的收入。這ARUP值,不考慮電商平臺的情況下,除了遊戲產品外基本沒啥敵手了吧。
  • 「毒奶」羅振宇
    我們的認知、情感沒有得到真正的拓展,它們反而變得高度情緒化、不可控化,變成了一種新的陳詞濫調。當然,羅胖會稔熟地引用菲茨傑拉德的名言來化解:「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 羅振宇做客《十三邀》對話許知遠: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壁壘
    許知遠的《十三邀》第五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它的開播第一季第一集請到的是羅振宇,是2016年的事情,今天回頭再看,不論罵羅振宇的人有多少,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羅振宇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思維方式,也能清晰的感覺到許知遠在幾年前相比現在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當代社會更大的優思,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羅振宇所說的觀點、思維方式、思考,許知遠幾乎很多時候是崩潰的,似乎許知遠並不能更多地去理解羅胖這樣一個小鎮青年嚮往著的那種東西
  • 羅振宇的痴心與妄想
    ▼這件事要先從 2015 年說起——當時羅振宇和他的團隊在一間小飯館裡,冒出了要在每一年的 12 月 31 日,做一場跨年演講的念頭。那時候他們公司正值創業起步階段,做出這個決定之後,用羅振宇自己的話說,叫「我們就這樣冒冒失失地出發了」。從這個跨年演講的模式設計上來看,確實挺「冒失」的。
  • 跨年演講,為什麼是羅振宇?
    但第三年再也沒有嘉賓了,由羅振宇一個人講完四個半小時。關於這個事,羅振宇在內部說過一個道理:我們做事的原則是不走下坡路。就像請嘉賓這件事,如果說要超過王石的級別是很難的,可能只有請二馬出場了,一來這事難度很大,二來即使請到了二馬,那明年怎麼辦呢?明年的嘉賓就會開始走下坡路,所以乾脆就不請了,這就沒有了下坡路。
  • 2021跨年演講,羅振宇帶來點兒「啟發」
    這是由知識服務平臺「得到」與長江日報聯合主辦的一場跨年演講。主講人羅振宇從2020年12月31日晚8點半開講,橫跨兩個年份,在2021年1月1日0點半謝幕,演講全程通過深圳衛視和愛奇藝直播。熟悉這個節目的觀眾就會知道,在這一場之前,「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已經辦過5場了,而這一場和以往不太一樣。
  • 中國知識付費平臺「羅輯思維」線上開講年收13億
    他是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44歲,曾經的中國最大影響力自媒體,現在的中國最熱門知識電商。羅輯思維影音的播放量超過10億次,有人說,他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社交貨幣」,朋友圈聊天的「談資彈藥庫」(話題來源)。羅振宇從大學到博士都念新聞傳播,他在央視當製作人,見證機構媒體巨大威力。21世紀初,他敏銳聞到情勢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