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星
1.對《冬吳相對論》的印象
《冬吳相對論》這一檔節目,可能很多90後比較陌生,我大學時深夜抱著收音機聽吳伯凡和梁冬老師聊商業,這兩個男人「坐著打通經濟生活任督二脈」的廣播節目,是我最早的商學啟蒙課。
後來看《羅輯思維》視頻,內容有些獵奇了些、也有些啟發,但那種好感,很快會被他突兀地從桌子上拿起的一本書所衝淡。與羅振宇說書不同,吳曉波喜歡聊自己與商業大佬的交集,以及考察的遊歷;他書桌子邊總有支叫「巴九零」的生物插科打諢,分分鐘想脫鞋拍上去。
吳伯凡和梁冬在傳播商業文化時的那種磊落,就像節目中的笑聲,那麼爽朗,廣播這種「冷媒介」給予用戶更多的想像空間,造就了《冬吳相對論》在我心中的特殊地位。
作為傳統媒介時代的標杆商業節目,免費的、非牟利的《冬吳相對論》比起買書的長視頻,大玩特玩粉絲社群,更加單純一些!
2.客串《羅輯思維》的吳伯凡
有回出差,百無聊賴的我在喜馬拉雅下了幾集《羅輯思維》 (不好意思,喜馬拉雅這個App我只有在火車上才會下載它),意外地在羅輯思維中聽到那個熟悉、性感的「男人的聲音」,對,就是這個音色!羅胖陪產假讓朋友代班,邀請了他稱之為「大哥」、「大神級」的吳伯凡「幫忙」做一期節目。
吳伯凡老師在那一期1個多小時的自由發揮裡,沒有讓我失望!從「移動網際網路」、「車聯網」中的「移動性」概念說起,講微生物、植物、動物的移動效率與其生存天性;從古希臘英雄柏修斯如何殺死蛇頭怪,到電影《阿甘正傳》中失重的羽毛;從「物理世界」與「比特世界」兩個世界的劃分,到以賽亞·柏林關於「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吳伯凡的知識貫通力有博雅之風。
但這並非我要講的重點,吳伯凡在講座最後給羅輯思維的廣大聽眾們透露了一個訊息:他正在寫一門關於人類史與通訊史方面的書,而要了解這本書的更多動態,可以關注他的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我便是「路轉粉」中的一員,不,應該是重新成為了吳伯凡老師的粉絲!
在今古傳奇、商業大雜燴的羅輯思維之中,這一期算是啟迪智慧的良心之作,而推薦粉絲關注也算是禮尚往來!為了證明這點,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特意在優酷上找到視頻版的羅輯思維(第181期)的講座,發現在節目最後、以及羅胖的總結時,屏幕上打上了「伯凡時間」的二維碼貼片廣告。
這次客串讓吳伯凡以媒體人身份從廣播到網絡視頻平臺,藉助羅輯思維多元化的內容輸出渠道,從「聲音」展現到「真人脫口秀」,從與梁冬這對CP中脫離向個人的IP過渡。他的粉絲已從小眾的私塾的圈子導入「自媒體」平臺,而羅輯思維很好的充當了「流量入口」。
以內容交換粉絲的做法並不陌生,李善友創辦 「混沌商學院」之初,也曾借道羅輯思維。
3.得到專欄中「伯凡日知錄」
2016年10月21日,作為羅振宇的「朋友圈」中知識精英,吳伯凡入駐得到App付費訂閱專欄,羅輯思維團隊的推薦語這樣寫道:「免費聽了《冬吳相對論》6年,心中懷念這個節目2年。我欠吳老師一張門票。」
歲末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之中,除了安利「得到App」,羅振宇還想盡辦法把和菜頭、李笑來、李翔、吳軍等付費訂閱作者的語錄,植入在大屏幕的PPT上,頭像定格時,這些「專家」像課堂上得到老師表揚一樣受寵若驚。而吳伯凡作為這期演講的策劃人,鏡頭掃過他時,他神情自若......
如果,代班羅輯思維是「相親」的話,那麼入駐得到App可以叫做「牽手」,現在作為自媒體的吳伯凡老師與整個羅輯思維團隊處於「蜜月期」。
我特意下載了「得到」,羅輯思維專欄是1元/4年,有個小心機,得到至少要幹4年,羅輯思維的的訂閱數801916人,即當前「得到」App全部的總訂閱數。如果沒有刷量的話,有1.5億左右的流水的。而「伯凡·日知錄」的訂閱人數是38334人,費用是199元/年,共計762.8萬元。這裡面當然還有平臺分成具體怎麼分?知道的朋友可以評論。
在當前的「知識付費四國大戰」中,相比知乎live、分答,以及尚未出街的微信公眾號付費版,「得到」App的現金流最為集中、耀眼,並且與自媒體之間形成雙贏、穩固的利益聯盟,但這不意味著這種商業模式無懈可擊。
4.「得到」App的軟肋
羅振宇和申音等創辦羅輯思維,申音的目標是做「明星+經紀人」的平臺模式,批量生產羅振宇這樣的自媒體,兩人理念不同而散夥。自媒體一旦羽翼豐滿,是不願意依附於平臺的,他們要自己去玩,羅振宇就是先例。正如申音所說:「明星與經紀人互相拋棄的現象很常見——如果明星不夠努力,會被經紀人拋棄;如果明星太努力,會把經紀人拋棄!」
平臺與自媒體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聯盟,當一旦自媒體在C端的粉絲積累的一定量級,自媒體「自立門戶」單幹,那是必然的事情!自媒體的「自」,就是獨立實現粉絲與自我的閉環的意思。
去年下半年羅輯思維發力「得到」,媒體人佔了過半,這些人能寫,有東西可分享,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都也在做自媒體,做自媒體最需要的是——「粉絲」,吳伯凡就是其中一位。通過「人格背書」實現粉絲勾兌甚至成交,是羅振宇做知識付費最大的殺手鐧,李翔商業內參就是羅胖的朋友圈中的「市場樣板」。
但是,平臺與自媒體明星之間的「內容重疊」幾乎無法避免。
舉個例子,既然我是吳伯凡老師的粉絲,我為什麼要去「得到」花那199元,我連他在微信公眾號的推文都沒時間消化,花這個錢有何意義?!我花錢了,難道就可以加上吳伯凡老師的微信號了?然後告訴他,我付費了,我是真粉絲!
阿星一直認為,知識付費的核心就是——增加社交連接深度,把粉絲與自媒體之間的弱關係,轉化為社交的強關係。這點個人註冊的公眾號的「讚賞」尤為突出,知乎的值乎也具有相似的邏輯。
「得到」的內容並無差異化優勢,基於我對自媒體的了解,天底下的自媒體這麼想的:公眾號是自己養的後花園,而專欄是別人家的。伯凡日知錄的專欄內容,大多裝進「伯凡時間」的公眾號裡,並由團隊在其他流量平臺分發,這裡不得不提去年手機百度轉型做內容生態,用10億扶持「百家號」原創內容,「伯凡時間」是百家號重點扶持對象,吳伯凡本人也擔任「百度內容生態顧問」。從這個路數來,吳伯凡更像做成「吳曉波頻道」那樣的自媒體,並不會滿足棲息在「得到」裡。
推而廣之,和菜頭(公眾號:槽邊往事)、通向財富自由之路(公眾號:學習學習再學習)、樊登速讀(公眾號:樊登讀書會)、5分鐘商學院(公眾號:劉潤),以及最新加入的羅永浩(公眾號:羅永浩),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的還有流量平臺,並且更新甚勤,有的一日更數篇的,難道他們還有精力,寫出另外一份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嗎?
(得到專欄內容基本與入駐自媒體的公眾號重疊)
「得到」不過是撿了微信公眾號這一「不分類、不排序、不推薦、不運營的內容平臺」的便宜,搶在微信官方之間做出了付費訂閱。
一旦KOL在微信中開通付費訂閱之後,很難相信其他公眾號大V會粉絲導進「得到」App中做轉化,甚至阿星大膽預測,以騰訊產品「學習」能力,做出一款針對付費公眾號的分類推薦產品並非難事,腦補下有多少衝在前面的產品被騰訊碾壓。羅輯思維與得到App的價值,只對那些需要粉絲做冷啟動,從高冷路線切入大眾路線的自媒體有利用價值。
不過,相對於公眾號「不運營」,我並不認為得到的內容運營對自媒體的品牌有絕對幫助,「得到」儘管在不遺餘力地「去羅振宇化」,但依然是羅輯思維的地盤,有的粉絲重疊可以賺大錢,有的不跌落至鄙視鏈下端,保住 「晚節」就不錯了。
舉個例子,吳伯凡在3月25日在其公眾號原創一篇文章《寫作禪:如何用寫作驅走焦慮》,在得到4月9日知識新聞推薦之中,變成了《吳伯凡:用「寫作禪」驅走焦慮》,文章的音頻也由此前22分鐘,縮短為平臺播音員4分鐘,文中大量心理學、哲學的深刻描寫,在「得到」中簡化為緩解焦慮的方法論,改成膚淺的「日記體」表述。看到朋友圈裡的轉發,我驚訝這還是吳伯凡嗎?
「得到」要調的眾口,平臺照顧大眾的認知水平、碎片化學習需求進行取裁;而自媒體自己的公眾號的內容更符合作者的真實狀態,再加上公眾號自媒體的競爭異常激烈,哪個不是拼了老命甩乾貨。
5.羅輯思維的「三宗罪」——利用人性的懶、浮躁、盲從
我本人並不認為粉絲多就牛逼,大凡粉絲是千萬級的,不一定就比小眾精英更有思想,在拜金主義盛行社會,粉絲多意味著更多錢,所以他們有更高的關注度。相對於咪蒙操作大眾情緒夾帶軟文的原罪,我覺得做粉絲社群變現原罪更甚。
從賣書到賣專欄,羅振宇只幹一件事:降低一切專業門檻,從而變現地利用人的「懶」:你懶得看書,我給講給聽;你連牛人的公眾號懶得搜、懶得看,我把公眾號內容換個名稱,讓你付費,你就看了!
在處在渴望提升、又追求速成的浮躁氣氛中不可自拔的北上廣青年那裡,他們相信199元包會的承諾,而這與學習、修養本身需要下苦功夫背道而馳;所以,更多羅粉,往往自帶無所不曉、又懷才不遇的標籤。只要稍加辨認你會發現,每一個懶癌的世界來都住著一個「羅振宇」!
我並不認為付費的東西就一定好,免費才是網際網路的王道!就像《冬吳相對論》這樣優質內容,成就了吳伯凡一樣。對用戶而言,絕大多數好內容也是現成的,就像大道理大家都懂,還是有人願意去花幾萬塊去錢聽陳安之的講座一樣,得到App的流行與此並無本質區別!
本文作者:李星,策劃人,科技自媒體,關注消費升級與網際網路+創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