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看《巧手神探》不過癮?未來大師或將走進校園開勞動課

2021-01-18 中國日報網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尹瑋)湖南衛視《巧手神探》推出後,蠟像、分子料理、微縮、麵塑、科學空間、翻糖等獨具特色的手工匠人徵服了廣大觀眾。記者今日從導演組獲悉,《巧手神探》將加強線上線下聯動,積極與長沙中小學開展「巧手進校園」的互動,並計劃於6月1日開放錄製場地。

5月16日播出的第五期《巧手神探》中,將有蛋雕非遺傳承人楊星國登場。蛋雕是在蛋殼上刻琢成畫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這期節目的最大亮點是用鴕鳥蛋做的手提包亮相。一般人印象中,蛋殼是十分易碎的。把鴕鳥蛋劈成兩半裝上拉鏈已經是難以想像的事情,用它來裝東西更是不可思議。正因為它如此神奇,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才得到Angelababy、譚卓、張萌等幾位女嘉賓的青睞,大家都希望要一款定製的鴕鳥蛋手提包。

在今日舉行的第五期看片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的專家冷淞高度稱讚了這檔節目的匠心精神。「我們過去用『五行八作』稱呼各行各業,八作即金銀銅鐵錫木瓦石,這就是古代的匠人。」冷淞說,「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期製作蠟像的周雪蓉、第三期製作巧克力藝術品的韓磊。周老師製作了親人的蠟像,一邊做一邊哭,她說的一句話很打動我,就是『帶著情感做的作品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動』。韓老師的巧克力創作也是發自內心的,不同於工業化生產,不是為生計求生活,而是真的熱愛它。」

對此,總導演徐晴有著更深刻的認知,節目背後其實有著更為宏大的立意——關注勞動教育、職業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做這個節目,除了關注匠心外,也有教育方面的探索。世界越發達,分工就越明細,技能就更完善,每個人都能憑一己之力,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過上自己想過的日子,而不要都去擠少數行業的獨木橋。」徐晴說,今年3月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及加強勞動教育,她也在思考,不想只是做一檔節目,而是能落地生根,藉此機會將做手工的勞動課推廣到中小學去。「我希望至少在長沙的中小學當中,做到『巧手進校園』,起到手工DIY的示範和帶動。長沙再將這些做成網課,推廣到我們去不了的其他地方。」

此外,徐晴還計劃於6月1日兒童節當天開放錄製場地「巧手之城」,為中小學生提供手工製作的體驗活動。

來源:長沙晚報

相關焦點

  • 《巧手神探》「楊穎、肖央、周震南,杜海濤,我又看電視了」
    任歲月雕琢,不留痕跡,渾然天成。《巧手神探》卻是拿著手作當武器的——惡魔。如今我們社會活動的一切,尤其是號召結合現代發揚傳統的電視節目,何嘗不是在緩慢中形成未來的另一種傳統文化。如最新一期中,城主王昱珩就提到:有人說巧手之城很快將不復存在,因為我們的雙手終將被機器取代。
  • 看《巧手神探》如何在綜藝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
    製作精良,用心程度看得見節目做得用不用心,是不是在糊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畢竟誰都不傻。但即便如此,市場上依然充斥大量製作粗糙、矯揉造作的綜藝節目,令人食之無味。打個比方:閒來無事躺在沙灘上休息,原本沒抱什麼看美景的期待,結果迎面走來一位極其養眼的帥哥或美女,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如果對方還順手送了你一杯冷飲,是不是感覺超值?道理是一樣的,同樣為「下飯節目」,觀眾既能在視覺上有很好的享受,又能順便了解一點文化知識,何樂而不為。在《巧手神探》第7期「極樂之宴」這一場中,著實驚豔了一把。
  • 《巧手神探》:老手藝新行當,這才是屬於前浪與後浪的美好時代
    又比如說神探隊鑑別蠟像那一期,裡面的蠟像是周雪蓉大師所製作的蠟像,其作品逼真程度簡直讓人難以想像,就連毛孔和頭髮都與常人無異,看不出任何破綻。因此,就連火眼金睛的神探隊成員也無法一次性鑑別成功。前面說到一件好的作品是匠心和技藝的結晶,也就是說,它們是同時擁有高超的技藝和匠心精神的人嘔心瀝血之作。
  • 《巧手神探》播出一個月以來獲得網友高度評價,讓手工藝發揚光大
    一方面,他們是國寶級級的手藝人,另一方面,我們這些普通人看著主持解密探案,立即將觀眾帶入氣氛之中。播出了六集的「巧手神探」。在前幾集中,我們看到了精美的蠟像,有趣的分子料理,可以正常演奏的微小提琴,象牙清明上河圖的照片,欺騙了所有明星的翻糖餃子...作品和這些大師級的工匠都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 《巧手神探》:綜藝節目創新背後的匠人精神,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巧手神探》播出後,因其節目的獨特性、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吸引著大波的觀眾,連續登上收視冠軍,引發了大家對於匠人精神、民間手藝的探討與鑽研,將一顆顆歷經歲月淬鍊的匠心呈現在觀眾面前,令人佩服,心生崇敬。 如果《巧手神探》節目僅僅是介紹各類手工藝人和其手工作品,也許會讓人覺得過於枯燥、缺乏新意,畢竟之前類似的電視節目也曾出現過。
  • 《巧手神探》現中國甲冑第一人 譚卓格鬥力爆棚
    本文轉自【中國網】;由湖南衛視徐晴工作室傾力打造的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第九期將於周六(6月13日)晚22:00準時播出。經過了上一期驚險刺激的遊戲闖關之旅,本期節目神探團誤入影視基地,將與服裝設計師蘭玉、甲冑大師溫陳華、錯覺藝術家萬氏兄弟上演一齣好戲。
  •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好學生,但無真正勞動課上該怎麼辦
    不知家長們注意到沒有,最近幾年孩子們上勞動課很少或幾乎沒有上。多年前我記得咱們是每個星期有一節勞動課:比如校內拔草,室內聽老師講農作物栽培等課程。現如今這些課程幾乎沒有了,是社會進步了,還是我們不需要勞動了呢?當然不是的,學校也有難處。
  • 《巧手神探》:節目成爆款背後隱藏了什麼?
    再聽《巧手神探》,是因為袁姍姍道歉上熱搜,當時關鍵詞有「文物」和「手工修復」,這立刻引發了我的好奇:什麼?難道這不是講「巧手的神探」?而《巧手神探》別出心裁,在保證完整呈現出紀錄片能呈現的內容之外,仍以「綜藝」為基點,一如既往引發觀眾情緒,通過新奇元素牢牢抓住他們的眼睛和心,讓他們一直有看下去的動力。
  • 比肩《國家寶藏》,致敬周星馳和金庸的《巧手神探》為傳統代言
    目前在豆瓣平臺上,《巧手神探》已有4千多人進行打分評價,7.5的高分,在國內綜藝裡也相當搶眼。在當前流量明星為王和娛樂至死的時代,能夠將節目聚集到那些默默無聞的手藝人身上,《巧手神探》值得可敬。《巧手神探》的傳承精神,拼搏和不服輸理應成為時代音符《巧手神探》對於公眾就像一扇窗,我們也能更好地通過這個節目更好地了解那些手藝人不為公眾所熟知的一面,認識到在這個人人都在追求快節奏的時代還有一群人正在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使命。
  • 文林娃走進「滇劇花燈傳習館」「西南大戲院」——跟著大師學...
    文林小學滇劇文化的傳承者文林娃「跟著大師學非遺」日前,應雲南省滇劇院和昆明日報社的邀請,一群文林「小戲迷」在家長和老師的陪同下,走進官渡古鎮古渡梨園滇劇花燈傳習館、走進雲南省滇劇院西南大戲院,向大師學藝,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讚《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上周六,湖南衛視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收官後順勢推出了全新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巧妙的是,這兩檔原創節目都出自徐晴工作室,從垂類的聲音到看似小眾的手作,這支團隊頗為擅長另闢蹊徑,從小切口入手對節目模式進行顛覆式創新和大格局展示。
  • 《巧手神探》:滿足了當代受眾的「窺視欲」,傳播了「非遺」文化
    《巧手神探》是一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藝節目,而它選擇傳播文化的主題是關於「工匠精神」的,這所謂的「工匠精神」無非就是把每件事情都做到了極致。節目通過展示各種極其精緻,且挑戰人的耐心的工藝,通過嘉賓作為神探甄別的形式來傳播一種獨特的手工文化,將一種「獨具匠心」的精神用一種充滿懸念的形式傳播開來,既驚險又刺激。
  • 《巧手神探》揭秘的道具師行業,是影視劇中沒有就開不了機的工種
    《巧手神探》第四期,來了一個肖央和楊穎的老朋友,道具師王水利,肖央說王水利是中國第一道具師,現場神探們僅僅猜出了王老師的一件作品,足見王老師在道具師這個行業中的地位。而其實在影視劇中道具師是一個沒有就開不了機的工種,也是一個幹著藍領的活,卻拿著白領工資的職業,月入過萬都只是行業最低標準。像王老師這樣的手藝人更是各大劇組搶著要的存在。《尋龍訣》、《心花怒放》、《泰囧》裡都有王老師的道具入鏡,讓觀眾看不出穿幫的感覺或許是道具師最大的成就了。
  • 從《巧手神探》手作,看後浪匠心與創意
    老伯手中拿根小棍,在轟隆作響的機器上轉動著,絲絲縷縷的&34;,變戲法般地纏繞在小棍上。小棍不停旋轉,棉花團越變越大,空氣裡都瀰漫著甜甜的香氣。小孩子們,手裡拿一團比臉還大的棉花糖,小心地用舌頭舔著,甜味在舌尖融化,感覺無比神奇。
  • 《巧手神探》疑模仿《明星大偵探》臥底角色尷尬,但這次我給滿分
    並且每一場裡都會有一位神探隊的隊員成為臥底,幫助大師們瞞天過海,混淆視聽,讓真正的藝術品不那麼容易被發現。筆者從頭到尾看了幾遍遊戲規則,忽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難道不是湖南衛視的另外一檔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的手作版?
  • 《巧手神探》裡的楊穎,為什麼被贊是一位高智商的「女神探」?
    《巧手神探》裡的楊穎,為什麼被贊是一位高智商的「女神探」?作為中國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節目,《巧手神探》為大家呈現出了各種各樣巧奪天工的手作藝術品,讓觀眾真切領略到了手工技藝的無限魅力。和她一起搭檔的譚卓能力也不弱,兩人組成的姐妹花互相助力,在其他神探還處於懵逼狀態時,她們就已漸入佳境了。
  • 《巧手神探》迎大結局,陳學冬卻成詬病對象?
    《巧手神探》迎大結局,陳學冬卻成詬病對象?播出兩個多月後,《巧手神探》終於讓最初不看好它的網友相信,這個國內首檔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綜藝,即使將鏡頭側重於相對小眾硬核的手工藝人們,但只要節目水準過關,依舊能獲得觀眾的歡心。而經過這些時日的粉絲沉澱後,《巧手神探》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大結局上篇,更令人吃驚的是,節目嘉賓們紛紛化妝成了武林高手,為觀眾帶來一場俠客盛宴。
  • 《巧手神探》——我不是精緻的豬豬女孩,會有人愛我嗎?
    最近看了湖南衛視的《巧手神探》,不小心被明星神探們讚美手作高頻使用的「精緻」一詞,戳中了心臟。能不精緻嗎?以假亂真的真人蠟像;看不出乾坤的分子料理;放大鏡才配欣賞的微雕;美輪美奐的翻糖蛋糕……簡直精緻得過分。甚至連神探都精緻得如同洋娃娃。
  • "手作+偵探"模式的《巧手神探》,看後覺得國綜的路還很長
    ,這就是《巧手神探》。亮眼之處雖然本人近幾年來看的綜藝節目並不多,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即便不去刻意留意娛樂信息,也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這方面的動態,在我看來,《巧手神探》還是有其獨特魅力的。《巧手神探》則打破了這種固有框架,不僅將內容擴展含括近現代新興的技藝,比如近現代才開始成形的分子料理,還將展現形式加以革新以區別於其他同類型節目
  • 《巧手神探》慘澹收官,再做第二季?一直繼續下去?不可能的
    但是《巧手神探》的收視率一直都不算突出,節目的形式就算幾經更迭,從最開始乾巴巴的識別手作,到後來加入劇本殺的形式,甚至將節目錄製的地點搬到室外,但是說實話收到的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