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其實是個很沒耐心的人,一個很明顯的體現就是我幾乎只看電影,不看電視劇——對我來說吵個架都能搞上兩三集的劇目實在是比考試更讓人坐立難安。但這個暑假的最後一周我神奇地「突破了自我」,我不僅追完了一部劇,還是以一天一季的飆車速度。
請允許我向你們引見——《SKAM》
當然我首先要承認,這個「突破」還是有cheating的成分的,畢竟這部挪威電視劇只有四季,每一季也只有10到12集。第一季第一集在2015年9月22日首發,而從這天開始,劇中的少男少女開始在挪威乃至全球掀起一陣「skam」風潮。
寫這篇文章前我去看了一眼百度百科,發現了這部片子被嚴肅而認真地定義為「教育電視劇」。其實想想,很多青春校園片至少在片尾也要強行「時間不夠了,我升個價值」來使自己被歸檔成「健康內容」,但這部劇卻拒絕了。片名「skam」在挪威語中意為「羞恥」,而劇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shame」,她們或糾纏於愛情,或掙扎於學業,甚至在社會的法律規範間無所適從。
這讓我想起《猜火車》裡對drugs的全面的描寫,其實這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迴避從不能解決問題,有時直言問題不僅能發現解決方案,甚至還可能發現這個問題本身不能被稱之為問題。
劇的結構很有趣,四季四個主角四條主線,據說在挪威第一次放映時,是完全按照真實時間軸的——比如2015年9月22日是周一,那麼這一天只會播放發生在周一某個時間段不到十分鐘的影像。這有點像塑造融入到真實世界中的「skam時間線」,同時觀眾還可以在ins上找到劇中人物的帳號,看他們進行互動。我得說如果《Skam》是一個遊戲,它一定屬於最令人上癮的那部分。
而作為一部電視劇,我覺得它實現了我心中最厲害的標準——沒有廢話。相似又不同於美劇中的高中校園,五個姑娘和她們身邊的人雖然有著有關友情、愛情、成長等相關的問題,但卻不會用一味狗血而套路的情況展示,我在彈幕中看到一句深以為然的評價:「這是我看到過最有理有據的撕逼了。」
第一季在短短十一集中完美地塑造了Oslo這群高中生的形象與生活,同時又以Eva為主角牽出一條有關友情與愛情的掙扎。說句題外話,挪威的高中生拉到我面前給我說二十四五了我都相信,但這種本應感受到幼稚的愛情卻讓人很容易消化,我想把它歸功於劇中所有小可愛們的人格魅力。
拿Eva來說,她學習不好,叛逆不聽話,感情上左右不定又敏感多疑;但每當你準備開始討厭她的時候,編劇又讓她轉個身,讓你看清她幫朋友時的勇敢,在錯誤前的承擔。一個人物其實性格是不能平衡的,它只會不斷增加、豐滿,觀眾的判斷不是簡單的功過相抵,而是在各項累加後「憑感覺」給出的感性分。
而整個系列讓我覺得最「青春」的就是主角這五個姑娘了,她們那麼的不同,又那樣的相似。Noora從回復「H」的那一刻便成為了我的女神,她讓我覺得又崇拜又嫉妒——無論什麼時候,她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尤其喜歡她反駁Vilde對抹口紅的看法:重要的是我覺得我這樣很棒。當她走向Eva時,你看到一個渴望朋友的異鄉人;當她大步流星走上去罵渣男時,你看到一個酷到不行的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第二季,編劇突然腦迴路清奇遞給了Noora女神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臺本,有人評論說」她配得上William這麼酷的男朋友「,我看完氣的扔了手機——William這個面癱渣男怎麼能配的上我的Noora?
而當編劇煞費苦心把Noora拉下神壇,想告訴在座的各位」戀愛中的女人都是傻子「時,她還在堅持微弱地發光。我想這可能是和愛情相關的不理智中最理性的一部分,當她嘆著氣對Sana傾訴:「我知道他是個混蛋,但我真的很愛他」,你知道,內心深處那個Noora仍在冷靜地思考。
絮絮叨叨說了很多,壞心眼地想把最甜的小天使和E神留到下一篇。
期待你們去補!和我一起嗑糖!還有一個小BONUS是看劇的時候留意BGM的歌詞,有的時候簡直神來一筆笑死我~
最後,給一二季做個結,為第三季的甜蜜開個頭:少年,上網之後記得及時清理瀏覽記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