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首:春秋都只聽天地號令——《天命最高》

2021-03-05 總有您的一首歌

誰求誰 春秋都只聽天地號令

天命 誰能扭轉運程

誰無誰 亂局亦一樣人定

誰在篡改劇情

別高興 別以為叫始祖

萬歲千歲 都會依你意願來營造

下一世 別理誰叫高祖

別要賭 天命最高

誰贏誰 不需一兵半卒便命定

他年 輪迴今世劇情

誰亡誰 亦在歷史下效命

殘酷過一夜情

別高興 別以為叫始祖

萬歲千歲 都會依你意願來營造

下一世 別理誰叫高祖

別要賭 天命最高……

《天命最高》是由古天樂演唱,趙增熹作曲,林夕作詞的一首歌曲,收錄於古天樂的《樂天》專輯中。

《天命最高》 是tvb臺慶劇《尋秦記》主題曲。古天樂飾演該劇男主角項少龍外,也演唱了主題曲《天命最高》。完美詮釋了一段穿越歷史的大戲。

這首主題曲的樂器用的笛、大鼓、編鐘、竽等,濃鬱的秦漢時代氣息,給這部劇增加了很強的共鳴感!

歌詞中表達的古人對天命、宿命感極強,加上稍稍跌宕起伏又歸平和的節奏,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可多得的經典。

90年代正值當紅時期,香港狗仔隊爆出古天樂坐過監的消息,古勇敢站出來承認年少時因打架犯下錯誤:

並承諾會用行動改過,希望觀眾給予他自新機會,今天,古天樂做到了,觀眾也看到了,沒有媒體能黑到古天樂了!

劇中的古天樂,很好的演繹了一個現代人穿越到秦朝的蛻變過程,演技全程爆表,無論是穿越到秦朝的場景,還是劇中的道具等,都頗具良心。

劇中人物也都生動傳神,演技到位——知己琴清,烏家大小姐,刺客善柔,趙國公主、秦始皇、呂不韋、趙姬、嫪毐……

劇中的趙國雅夫人,她的一生讓人感到惋惜,還有一個角色讓人有些矛盾,就是連晉(江華),他演繹出連晉的敢愛敢恨,到絕愛絕情的嫪毒,最後和朱姬夫人一起赴死。 

這首歌詞寫的很好,曲也譜的好,聲音也很好聽,和這個電視劇也很搭。

尋秦記是穿越小說的鼻祖,但是後續的穿越小說沒有能出其右,因為項少龍的代入感極強。

讀者很自然的進入狀態,而且敘事情節嚴謹,也是在充分尊重了歷史的前提下,而且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本身就是文化大餐。

一統天下前的各種明爭暗鬥,與其說小說中項少龍創造了歷史,不如說是項少龍順應了歷史(杜撰部分均是歷史記載空白)。因為小說中項少龍受制於責任,道義,生存需求,自然而然的成了被歷史推動的角色。

武俠小說家黃易的這部作品中充分展露了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兵家思想的碰撞,也展示了自古邪不勝正的天道。

反觀後續的穿越小說,大多是狗血劇情,道具的使用方面也跟所演繹的場景有反差。

對於古天樂而言,近10年間主要參與電影方面的拍攝,我們幾乎看不到他在電視劇中出現了:

這也是留給我們觀眾的一個遺憾,但是無論怎樣,從白古到黑古,再從一個曾經犯錯的少年到後來的建校慈善家,都見證了了古仔的成長曆程。

善良永遠都是一個人最大的道德操守,也是一個人閃耀光輝的最大榮譽……

往期精彩推薦:

第125首:你說陪我到某年某月某天——《後會無期》

第126首:阿黛爾的傳奇經典——《Rolling In The Deep》

第128首:我曾經,等過你——《你的萬水千山》

第101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

第102首:我和你,最天生一對——《牽絲戲》

第103首: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平凡之路》

第105首:他總是不言不語——《一千零一夜》

第106首:月亮的臉偷偷的在改變——《你看你看,月亮的臉》

第108首:塞納河畔,左岸的咖啡——《告白氣球》

第93首:布列瑟農的憂傷——《狼》

相關焦點

  • 【原創歌曲介紹】古天樂-天命最高
    歌曲簡介:《天命最高》由古天樂演唱,趙增熹作曲,林夕作詞,收錄於古天樂的《樂天》專輯中。 《天命最高》是TVB臺慶劇《尋秦記》主題曲。
  • 天命最高-古天樂,粵語諧音歌詞
    誰求誰春秋都只聽天地號令歲考歲春湊豆機聽tin dei吼令天命誰能扭轉運程tin命雖囊撓俊玩cing誰無誰亂局亦一樣人定歲某歲論貴藝牙樣羊定誰在篡改劇情歲拽三改該cing別高興別以為叫始祖筆溝hing筆以外giu氣走萬歲千歲都會依你意願來營造慢歲親歲都微一內意運來營奏下一世別理誰叫高祖哈呀賽筆類歲giu
  • 【每日一歌】《天命最高》——尋秦記
    ,而我只想到了黑古的歌了,一開電腦,嘿!各大音樂軟體都下不到,鬥志昂揚的撈資源去了,《天命最高》由古天樂演唱,趙增熹作曲,林夕作詞,收錄於古天樂的《樂天》專輯中。《天命最高》是TVB臺慶劇《尋秦記》主題曲。
  • 春秋時期天命觀念的演變
    在禮的規定之下,天帝對應於最高統治者,這一點在春秋社會有明確的說法。《國語·周語中》載周襄王之語: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裡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
  • 【墨裡春秋】第十一期《天命風流》《寸心笑傲》《紅塵清歌》《凡夫俗子》《湖光水色調》
  • 春秋只記載要事
    《春秋》這首歌是不願多聽的。它收錄於張敬軒專輯《No. Eleven》中,一首歌,奪盡整張專輯的風頭。
  • 春秋時期周德雖衰,但至少天命還在,為何春秋過後禮樂崩壞?
    春秋一、戰爭的正義性雖然時至今日,全世界都還是比較講「武德」,但是這種正義性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性,發動戰爭往往只需要一個藉口就可以完成。但是在春秋時期可不是這樣,春秋時期的戰爭十分看重師出有名。舉個例子,春秋早期,鄭國還是大國,鄭武公就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吞併了鄭國周圍的數個國家和地區。當時所有大國都不敢出來聲張正義,因為鄭國一直都是假借天子的名義,所以是正義之師。但是後來鄭武公公然入侵周王室,瞬間成了眾矢之的,宋、衛等諸侯聯合起來討伐鄭國,就連鄭國當時的好朋友齊魯兩國都因此和鄭國斷交。
  • 道教最高法術之雷法
    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只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寇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講經典科教。但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下道教的雷法。道教聲稱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金、元。
  • 地府中真正「領導人」,並非十殿閻王,就連地藏王都聽他的號令
    並非十殿閻王,就連地藏王都聽他的我國是一個文化豐富的國家,經過千年的發展之後,各種文化在我國產生和發展。此外,古代的我國也是一個封建的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們都非常迷信,都希望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神靈。當時的人們都認為神靈可以聽到自己的想法,只要心誠神就會幫助自己實現。其實迷信這種東西我們都知道不是真的,那時的人們相信神靈也只是為了找一個精神寄託。
  • 一心聽號令 一切為打贏
    近年來,全軍上下始終把貫徹軍委主席負責製作為最高政治要求來遵守、最高政治紀律來維護,持續抓好軍委主席負責制學習教育,制定出臺《關於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的意見》,嚴格落實請示報告、督促檢查、信息服務工作機制,完善監督問責工作機制,開展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專項巡視,確保習主席和軍委決策部署有力有效落地。  固本強基,鑄魂育人。
  •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春秋繁露
    長期以來,對董仲舒與《春秋繁露》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認識,因此對於《春秋繁露》的重視程度略顯不足,評價較低,《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收錄董子此書,對於漢代政治哲學的認識與評介或有重大改觀。本導讀主要從董仲舒與《春秋繁露》、《春秋繁露》的思想內容與影響、今天來看董仲舒等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 無名的天下:《詩經·黍離》中的春秋微言
    關於這個變革,孟子曾有精闢的概括:「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後春秋作」(《孟子·離婁下》)。此語所指的時代,正是周平王東遷洛邑,從一個負有天下之義的周墮落為一個諸侯國之周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王城洛邑之詩採編入《詩經》就是《王風》。《王風》是周天子王畿之詩,然而不列雅頌而降為風,就是因為此時的周國只是周國,不再有其天下。《王風》首篇《黍離》以憑弔宗周廢墟的形式,集中體現了這一歷史變化。
  • 經典文化如何解讀天命
    天命 《大學》首章「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首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名詞不同,所指卻同。 《大學》解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 『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 【萬古同人】天命!
    周圍都倒吸一口涼氣,不多時,各位聖者都是露出熾熱的紅光。  「天命大帝的墳啊!」一人感嘆一聲。  眾所周知,中古時代之後,整個崑崙界一片動亂,乃是天命大帝以無上神通,在南域,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帝國!  天命中央帝國也是強盛一時,只可惜天命大帝死後,帝國後繼無人,也就四分五裂,南域再次陷入動亂。
  • 盡人事,聽天命!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擁有的心也漸漸平復下來。回首往事,歷歷在目,苦過、累過、痛過、傷過、愛過、得到過、擁有過、失敗過、也成功過,終於明白人這一輩子,一定會有所得、有所失、有所獲,這樣才是人生。
  • 10副智慧對聯: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04】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這副對聯告訴人們:立身行事要磊落光明,不可俯仰隨俗。上聯出自《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意思是為人正直坦蕩,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不做任何有愧於人的事。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俗話說「天命難違」,關於「天命」這個話題,在《論語》中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政》篇中,「五十而知天命」,另一次是在《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連起來看,「天命」就是至高無上的使命。「天命」,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後來的董仲舒、韓嬰、戴德、班固、王充等,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天命」。
  • 破呂布,敗袁紹,統一北方,青州兵為什麼只聽曹操一人號令?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形勢圖 十幾年後,他們都被曹操逐一討平(董卓死後李傕繼承其精銳部隊並擊敗呂布,不過他們最後都栽在了曹操手裡),而曹操依靠的軍事力量,主要來源於一支黃巾軍:青州黃巾。「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 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這個道,即天地之道,即陰陽。《內經》明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這個道是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亙古不變的,是最適合於我們地球人的。我們每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之內,都要向道而行,都要走在正確的「道」上,因為得道則生,失道則死。一陰一陽之謂道。
  • 鄧 紅:《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 ——以「賢良對策」檢索《春秋繁露》的嘗試
    而如慶松光雄和戴君仁所說董仲舒在《漢書》本傳、特別是在《漢書·五行志》中只講陰陽而不講五行,所以《春秋繁露》中的五行諸篇都是偽篇的觀點,便是典型的「以邏輯推斷代替文本考證」[4],慶松的論文甚至沒有對他的「懷疑」進行過論證。話又說回來,到目前為止的《春秋繁露》肯定論者則是大多以「以思想理路論真」。前面引用王應麟所說「仲舒之學究極天人,且好明災異,據諸篇見解,其為董居然」便是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