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巖土所珊瑚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26 巖土在線

科研團隊以某實際工程為原型,按照重力相似準則,建立了用於開展珊瑚礁礁坪波浪傳播過程衰減消能研究的物理試驗模型,通過水槽模型試驗和數值計算模擬,分析不同坡度、粗糙度的礁坪對不同波高、周期的波浪傳播過程以及波高衰減規律,揭示了波浪能量耗散機理,研究了波浪在礁緣處破碎、波生流以及增水過程,提出了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可靠參數。

珊瑚礁具有獨特的地貌相帶特徵,由外至內依次為:向海坡(礁緣坡)相帶、外礁坪相帶、礁坪突起相帶、內礁坪相帶、潟湖坡相帶和潟湖盆相帶。珊瑚礁生長特點決定了礁坪相帶整體坡度小、表面粗糙不平,坑洞和凸石分布無規律。因此,波浪自礁坪外緣向潟湖方向傳播,翻越整個礁坪時能量逐漸衰減,形成波能分布帶。礁坪的存在能夠有效減弱深海傳遞的波浪直接作用於吹填島礁護岸防波堤的水動力作用,在堤腳防浪塊石和扭王字塊共同作用下,護岸防波堤被淘蝕衝毀的威脅可降至更低。然而,由於海洋測試條件困難、傳感器精度和使用範圍受限,礁坪水動力現場準確測試一直難以實現,為了更好的揭示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為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提供可靠參數,武漢巖土所海洋工程地質科研團隊與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聯合攻關,開展了相關研究。

科研團隊以某實際工程為原型,按照重力相似準則,建立了用於開展珊瑚礁礁坪波浪傳播過程衰減消能研究的物理試驗模型,通過水槽模型試驗和數值計算模擬,分析不同坡度、粗糙度的礁坪對不同波高、周期的波浪傳播過程以及波高衰減規律,揭示了波浪能量耗散機理,研究了波浪在礁緣處破碎、波生流以及增水過程,提出了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可靠參數。研究結果表明:相同條件下,相對入射波高越大(水深越小或者入射波高越大),礁坪的消能比越高;隨著波浪周期的增加,礁坪的消能比相應提高,即礁坪對不同季節波浪消能效果不同;相同條件下,礁坪坡度越大,礁坪消能效果越顯著,表現在不同位置礁坪對同級波浪消能效果存在差異;礁坪粗糙特徵尺度越小,對波浪能的耗散越好,但是粗糙度的整體影響較為有限。

該研究成果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XDA130102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41877267)資助。

圖1  典型組次試驗條件照片(H=0.06m, T=1.4s)

圖2  數值模擬與試驗測試結果驗證(α=2°,d2=0.3m,h=4.8m,H=2.4m,T=8.67s)

圖3  沿數值模擬波浪傳播過程,α=4°, h=4.80m, d2=0.30m,H=2.40m,T=8.67s

 圖4  礁坪消能比模型試驗與數值計算結果相關性分析

相關焦點

  • 歐陽明高:動力電池熱失控的觸發機理及主動安全防控的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 歐陽明高據了解,為了解決動力電池安全問題,歐陽明高所在單位清華大學較早建立了電池安全實驗室,開展動力電池安全防控研究。實驗室在不斷測試過程中,提煉出了電池熱失控的三個特徵溫度,自生熱的起始溫度T1和熱失控的觸發溫度T2,以及熱失控的最高溫度T3。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南海西礁是一個大型礁體,礁體面積為40平方公裡
    中國南海西礁,同東礁,中礁,以及華陽島(野生島),配合構成了尹慶群礁,尹慶群礁為南沙六大環礁之一,發育了東礁,西礁等大型礁體。西礁的礁體較大,然則礁盤有斷裂,實在不完全。尹慶群礁的海底是一片繼續山脈,從東向西,在山脈的崛起高地之上發育了浩繁礁體,西礁就是個中一座,位於海底山脈的西部,是在火山的基本上經由珊瑚礁造島進展而來的。西礁西南部35千米處是南威島,南沙西部獨一的一座天然島嶼。東北部10千米處是中礁,與西礁位於統一座海底山脈之上,同屬尹慶群礁。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巖土軟體的江湖(水很深、武俠世界)
    目前旗下巖土產品MIDAS/GTS(巖土與隧道三維有限元分析軟體),其他幾個都是建築和橋梁方面的。與傳統的巖土工程設計不同,MIDAS致力於通過有限元分析與仿真的研究,不過與結構工程不同的是,巖土材料的差異性以及本構模型的適用性造成有限元的結果用於設計時始終都存有爭議。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圖就像韓國帥哥美女一樣,整的還是挺pp的。
  • 地球環境所等在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中獲進展
    地球環境所等在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中獲進展 2020-08-31 地球環境研究所 【字體:為進一步揭示黃土與沙丘沉積物、山前衝洪積物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測試北天山地區黃土與潛在源區沉積物的微量元素含量,採用數學統計方法挑選物源示蹤指標,通過多維尺度分析與沉積分選指標的對比,並結合研究區氣象再分析資料,清晰再現北天山黃土的沉積動力過程(圖2)。研究顯示,山麓地帶的衝洪積扇/平原是沙丘沉積物和黃土共同的物質提供者,而沙漠並不是黃土的主要物源。
  • 高能所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員石偉群課題組在錒系元素分離新方法上獲得進展:首次製備並表徵一類基於多酚類配體的錒系配位納米組裝體,提出基於該原位組裝的納米糰簇作為萃合物選擇性分離錒系元素的全新理念。
  • 有望助力研究新冠病毒瞬態作用機理 西安市科學家超快過程研究獲...
    再比如,如果我們可以研究清楚新冠病毒在分子層面的瞬態作用機理,對於我們對抗疫情都有幫助。」 3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陳烽教授表示。2020年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了「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陳烽教授團隊的「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成果入選「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這也是該研究團隊在入選「2015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2020-11-27 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根據水稻植株各部位與大氣、土壤、灌溉水甲基汞的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推斷,水稻植株中的甲基汞均來自於灌溉水-土壤系統。這與團隊前期研究結果一致,而汞同位素研究提供了更為直接有力的證據。
  • 武漢新芯3D NAND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武漢2015年5月11日電 /美通社/ -- 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XMC),一家迅速發展的300MM集成電路製造商,今日宣布其3D NAND項目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一個具有9層結構的存儲測試晶片通過存儲器功能的電學驗證。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18-02-09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傳統矽基半導體器件的小型化進程逐漸接近其物理極限,尋找新的材料、發展新的技術使器件尺寸進一步縮小仍是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 韓國:揭示新冠肺炎患者肺損傷機理
    科技日報首爾11月8日電 (記者邰舉)韓國東亞科學網站日前報導,韓國一項研究發現,誘發新冠肺炎患者細胞因子風暴的是一種參與脂質合成的蛋白質。失控的細胞因子風暴導致患者肺損傷。  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日前發表了這一成果。
  • 力學所災變破壞的冪律奇異性前兆及災變預測方法研究獲進展
    這種加速演化通常被刻畫為冪律關係,但冪指數卻表現出極大的分散性,這為理解災變破壞的機理及建立災變破壞預測方法帶來了極大困難。  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以龍團隊針對災變破壞冪律奇異性前兆及災變破壞預測方法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大量的大理巖、花崗巖試樣的準靜態單軸壓縮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災變破壞前響應函數的冪律奇異性指數在-1和-1/2之間分布。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目前,對於SFTSV的感染機理研究得相對較少,因而制約了疫苗和藥物的研發。為了全面了解SFTSV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該研究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SFTSV感染過程中宿主細胞的動態應答圖譜。通過對生物學過程的聚類分析,發現病毒感染可以顯著激活宿主細胞的內質網應激(ER-stress)和UPR。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北京武漢可預約新冠疫苗,虎牙鬥魚正式合併,2020...
    傳國藥集團新冠疫苗在北京、武漢兩地開放預約接種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國藥集團新冠疫苗已經在北京和武漢開放預約接種。截至目前,通用汽車已在中國市場推出10餘款新能源車型。今年前三季度,通用汽車旗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超過翻番。公司未來五年在中國推出的新產品中40%以上為新能源車型。對衝基金巨頭橋水基金第二隻境內私募基金在中基協完成備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信息顯示,對衝基金橋水基金的第二隻境內私募基金日前已經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
  • 【催化】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的機理研究
    因此,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吸引了科學家廣泛的研究興趣,因為它允許按需、現場實現氨氣的生產,其原料來自於無處不在的氮氣和水。最近的理論計算表明,過渡金屬氮化物有望通過Mars-van Krevelen機理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但是缺乏實驗證明。來自於德拉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以及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使用氮化釩納米粒子作為高效、穩定以及高選擇性的催化劑,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
  • 會寧籍寒門學子王東林的巖土工程勘察人生略記
    遵守《規範》、文明勘察、誠信第一、確保質量——這是「金地巖土」從事巖土工程勘察之宗旨。 扎紮實實鑽探、規規矩矩勘察、誠誠實實為人、本本分分做事——這是「金地巖土」確保巖土工程勘察技術質量之方法。
  • 新冠病毒研究全球合作廣泛而普遍
    新冠病毒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在對病毒開展的研究中,全世界科學家緊密合作、聯合攻關,在病毒溯源、流行趨勢預測和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科研人員的成果以科技文獻作為載體,與全球的同行進行交流與共享。
  • 科技日曆| 107年前的今天,人類首次發現癌細胞,癌變機理研究探索活躍
    科技日曆| 107年前的今天,人類首次發現癌細胞,癌變機理研究探索活躍  Evelyn Zhang • 2019-08-13 15:50:03 來源:前瞻網 E1424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