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 謝微鵬
副主編 | 葉 琴
撰文/ 編輯 | 梁宗霞
校對 | 彭鈿鋒、陳澤秀
01
近年來,大量資本進入零售終端,新零售的概念也越來越火。以往建立在調整商品結構、培育特色商品、裝修設計翻新等方面的革新似乎已經「被過時」,科技化、數位化、生鮮化、餐飲化等元素逐步引領了這次新零售的變革,市場上也迅速湧現出了一大批或創新、或複製的以「街市」為主題的新零售商業。
街市,除了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見證了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同時,它還承載了許多當地的特色老店、特色文化。然而,在新零售正紅火的當下,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於很多投資建設者來說,太多人忽略了街市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對於發展街市,除了注重方便快捷、易於管理和經濟收益,更應該結合本土文化及發展歷史,傳承精華,並深入商戶,助其保留與發展。
逛喜歡的街市,遇美好的人,嘮街坊鄰居式的嗑,體驗獨特的文化,感受生活的喜悅.這,或許才是我們理想中的街市。
今天,小編帶大家從香港街市的發展歷史來看看香港當前最in的街市是如何打造的。
02
傳統街市
早於 19 世紀,香港大埔、元朗、九龍城等地每周開市一兩次買賣商品。當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香港才開始出現街市,由於傳統市場多數都是設立於街道旁,故此稱為街市,如中環雲鹹街等等。及後,上環、中環和灣仔首先設有有蓋街市。
中環街市
圖片/ 墟市正貨
80 年代,政府開始為各社區進行全面性的規劃。由於土地資源愈加緊張,香港開始於不同地區將包括街市的公共設施,從高空發展,興建成「綜合大樓」。80 年代誕生的市政大廈,將體育館、文娛康樂、政府部門、社區機構甚至是熟食中心及政府辦公室放進同一幢大廈內,但街市仍然沒有冷氣,至 1994 年石湖墟才建有首個冷氣街市。
部分市政大樓街市
圖片/ 墟市正貨
除了「公營街市」,香港還有「私營街市」。
所謂「私營街市」是指所有非政府營運,並以《私營街市規例》作為規管準則的街市。香港房屋協會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資助房屋,部分大型屋邨及屋苑依規劃設有街市及商場,提供居民日常所需。
香港私營街市一覽
圖片/ 墟市正貨
香港的街市先有「蓋」,再有「氣」(冷氣);又從統一規劃,到公營與私營齊行。既保障了城市供應,又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市場活力。隨著城市發展,人們開始探索如何改善傳統街市「髒亂差」的形象,讓買菜成為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以便提升顧客和員工們的滿足感、體驗感和幸福感。
而今天,小編要帶大家看的,就是基於「更美好體驗」的探索而誕生的,目前在內地廣為人知的香港街市小網紅——本灣街市(原小西灣街市)。
本灣街市
圖片/ 實地拍攝
03
本灣市場,是原小西灣街市在2015年8月升級改造並更名而來。通過市場業態調整,提升商戶形象、產品訊息、櫥窗設計等改造,並融入科技元素,創新打造了「菜市場+餐廳+超市+創新社區」的新興業態模式。
重新開業後的本灣市場人氣旺盛,不僅大大提升了市場份額,更是打造成了香港街市的新標杆,成為眾多街市及內地精品超市的學習案例,還吸引了一大批遊客參觀(小編就是其中一枚啦~),增加了市場附加價值及品牌價值。
說到玩「新元素」,本灣街市可謂是狠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是情景式商品陳列及售賣方式,極致細節的場景體驗,滿足顧客對超市舒適購物體驗及菜市場品種齊全的綜合需求。
其次是「科技互動+新媒體+特色美食」的完整接入,使本灣市場更智能、更高效、更有趣,服務範圍更廣、增值功能更多、接待能力更強、市場空間更廣。通過O2O營造市場共融、共享、交互的社交生活氛圍,打造創新社區生活圈。
櫥窗的設計時尚現代
圖片/ 實地拍攝
水產交易區延續了傳統街市特色
圖片/ 實地拍攝
香港首創「i-Chicken」服務。顧客可經視象鏡頭在雞販檔現場挑選新鮮雞,半小時後便可在原處領取處理好的雞肉。
圖片/ 實地拍攝
水產交易區乾淨整潔,前置的看稱打單機,讓你買得放心。
圖片/ 實地拍攝
水果區的燈光打下來,讓人食慾倍增。
圖片/ 實地拍攝
整個果蔬交易通道呈「回」字型,豬肉檔位在中央位置,顯眼且便於等距離採購。
圖片/ 實地拍攝
傳統的小吃不能丟,街市裡還有很多的傳統小吃和現做的各路食材,老少皆宜,美美的幸福感。
圖片/ 實地拍攝
延續當地生活習慣,配置報紙書刊文具鋪位,可謂是應有盡有。
圖片/ 實地拍攝
門口的24小時新鮮水果自動販賣機,顧客可以使用八達通購買,超級方便。
圖片/ 實地拍攝
市場提供wifi、汽車充電線、雨傘、輪椅等多項服務,滿滿的貼心。
圖片/ 實地拍攝
誰說買菜不能高雅,咱們逛完雞鴨魚肉姜醋茶,也可以浪漫一把。
圖片/ 實地拍攝
歲月匆匆,除了「掃一掃」快速付款,「滴一滴」火速送達.偶爾停下來,逛逛街市,好好體會下慢生活、煙火味,也不失為生活的一件美事。
- end -
珍愛生命 善待萬物
歡迎關注「綠善」
一起共同關注新時代下的美好綠色交易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