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關於青島啤酒的過往,我們已經多次追溯。本期,我們繼續回到百年前,從一個日耳曼商人的傳奇故事開始,講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酒的緣分;漫步登州路,探源啤酒的文脈;再從1971年前的膠片廣告中,探究百姓與啤酒從陌生到密切的接受過程;最後,贈送知識點,了解啤酒花,這種神奇的青島大花具有特殊的魅力。
「只有用珍典酵母釀出的啤酒,才能彰顯飲者的傳奇身份」,這是塞爾維亞皇家釀酒師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而這句話與一個傳奇人物有關。
1903年,漢斯·克裡斯蒂安·奧古特來到中國的海濱城市青島,這裡水質純淨清冽,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釀製上乘啤酒的絕佳聖地。
奧古特與青島的緣分開啟於1903年。這一年,「日耳曼人奧古特帶領商船隊,和德國優秀的釀酒師和上乘的德國啤酒原料在中國的青島登岸,也就是青島啤酒的第一任釀酒師。後來,青島啤酒出品的奧古特系列,即以第一任釀酒大師奧古特命名」,青島啤酒博物館副館長姜衛女士說。
其實,青島有啤酒出現的時間更早。「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後,為了安撫軍心,滿足德國人長期的生活需求,德國隨船運來了啤酒,甚至連釀造啤酒的設備都一起運來」。
生活在以白酒和老酒為主要酒水的東方國度,這些德國軍人自是難以適應,加上背井離鄉,從身體到心情都在接受著重重的打擊。啤酒的出現,說是穩定,毋寧說是在麻醉軍心。「在青島啤酒博物館A館的百年起點廳裡,有兩張德國士兵的生活照片:一張是在照相館裡擺拍,桌子上擺放了青島啤酒作為裝飾;另一張:幾名德國水兵打撲克牌,桌子上擺滿了青島啤酒。我還見過一張照片:德國士兵在爬嶗山小憩時,每個人手中都拿著青島啤酒,從以上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當時對青島啤酒的喜愛及需求,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與他們相伴」。啤酒、麵包和香腸等,成為他們外出的標配食品,由此可見,啤酒在這些德國人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1897年到1900年期間兩三年的時間裡,德國人是怎麼釀造啤酒的,記載並不多,直到1901年,青島文史學者王棟先生,在翻譯德國教授馬維立先生的文章時,發現了有關啤酒的蹤跡。這一年,高特弗裡德·蘭德曼(Gottfried Landmann)和路德維希·凱爾(Ludwig Kell),在今天的天津路和山西路交口附近,建了一個小型啤酒釀造廠,並附設了餐館,門口懸掛了企業的標誌。蘭德曼出錢,凱爾主要出技術,作為釀造師,酒廠針對的顧客,有一種說法是「只供應官府與軍人」。然而,「酒廠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只在1901至1903年這段時間,生產過數量不多的啤酒」,啤酒廠的規模並不大,「不是工業化生產,類似於小作坊的形式」。結果,因為蘭德曼和凱爾之間內部矛盾,啤酒廠曇花一現,以關門告終。據稱是因為凱爾經營不檢點,後來,蘭德曼把啤酒廠和餐館賣給了當時青島的華商。
「這家啤酒作坊與青島啤酒的生產沒有直接的關聯,不過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當時德國人的生活需求而誕生的」,姜衛女士解釋稱。
時間來到了1903年,也是青島啤酒的真正起點。
奧古特的到來,恐怕是在青島的德國人的「救星」,而這也被精明的商人看成是絕佳的商機。「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共同出資四十萬墨西哥銀元建了這家廠,當時的名字叫『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年生產能力兩千噸,今天,這家啤酒廠一天就能生產二千多噸(2017年啤酒廠31萬千升/年),現在一天的產量就是當時一年的。」姜衛女士告訴半島記者,當時的啤酒產量足以供應在青島的德國人的需求,甚至還對外銷售,「當時生產的慕尼黑的黑啤酒和皮爾森風味的黃色啤酒,銷往大連、煙臺、天津、中國香港等沿海地區」。
青島啤酒博物館裡展覽的德國西門子電機,在1904年生產出第一瓶啤酒。
在1904年10月1日的《青島新報》本地資訊板塊中,刊載了這樣一條短消息:青島日耳曼尼亞啤酒釀造股份公司,將於12月出售它的第一瓶啤酒。這是青島啤酒在報紙上的大幅廣告,甚至還介紹了啤酒的德國釀酒法、原料和類型等。
1906年德國慕尼黑博覽會上,青島啤酒獲得了當年的啤酒金獎,除了來自德國的設備,姜衛女士說,來自青島的一個「秘方」功不可沒,「釀造啤酒需要的主要原料是大麥芽、啤酒花、酵母、水,四者缺一不可。當時,大麥芽、啤酒花、酵母都來自於德國,但是需求量最大的水卻來自青島嶗山,百年前,沒有現代化的水處理工藝,青島的嶗山水經檢測是天然的優質釀造用水。所以,在青島釀出了世界一流的啤酒。百年後的今天,青島啤酒的水源遵循了更嚴苛的標準,保證了每一滴水的純淨」。
「在整個德國租借時期,啤酒的主要消費人群是駐軍,他們在俱樂部、酒館、餐館、旅館裡享用啤酒,就連浴場裡,也不乏啤酒供應。」王棟先生告訴半島記者。水兵俱樂部顯然是德國兵們喝啤酒排遣離鄉苦悶的最佳場所。就在水兵俱樂部的對面,曾經有一家餐館自釀啤酒,不過,它出現時,已是日本人侵佔青島時期。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