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雨亭 張穭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寧迪)直播間低俗表演、「誘導打賞」、封禁主播借殼復出······近日,在2020音視頻直播行業綠色內容生態共建峰會上,南都網絡內容生態治理研究中心發布了《音視頻直播平臺內容痛點及治理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音視頻直播平臺目前仍存在不規範現象,平臺在內容監管上要思考治理創新。
自2019年12月起,南都網絡內容生態治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對音視頻直播行業的100餘家平臺展開為期一年的持續監測,剖析了行業在主播管理、內容審核、直播打賞、未成年人、內容建設五個方面存在的管理瓶頸以及行業治理現狀。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監測巡查,研究中心發現主播常見違規行為可歸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沉痾已久的直播間低俗表演、傳遞不良價值觀等行為;第二種是主播及其經紀代理的「誘導打賞」行為;第三種是利用直播間等公開渠道售賣違規資源或者色情服務;第四種是已遭平臺甚至行業封禁主播通過換馬甲、換平臺借殼復出,比如,註冊小號、採用「變聲器」以身犯險。
在內容審核方面,研究中心發現目前音視頻直播審核能力參差不齊、中小平臺審核力量薄弱的問題依然存在,最鮮明的表現是對舉報處理的響應遲緩。
今年7月,研究中心曾對13家直播平臺的舉報便捷度和反饋效率進行實測,在舉報部分直播間低俗內容後,12小時內有8家平臺作出回應,38%的平臺沒有回音,部分平臺雖通過私信告知用戶已接收到舉報,但48小時內均未給出任何後續進展消息。
《報告》指出,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服務形態,直播打賞的創新與漏洞並存。
研究中心曾針對直播打賞展開調查,發現存在打賞金額上限普遍設定過高、直播間內打賞過於頻繁、利用「抽獎」「競猜」「返利」等方式涉嫌組織網絡賭博等現象。比如,通過100家平臺的禮物打賞額度進行梳理,發現四成平臺設置單次打賞金額最高可超百萬元。
未成年人打賞難退的糾紛,則暴露了平臺在未成年人識別、退款機制不健全等諸多方面的短板。南都網絡內容生態治理研究中心曾梳理25家平臺用戶協議中和未成年人相關的條款,發現僅有不足四成平臺對未成年人的充值消費行為作出提示,且多為「免責條款」。
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目前,未成年人瀏覽區域推薦低俗內容、適合未成年人瀏覽內容供給不足等現象在行業中比較常見。
今年9月,南都網絡內容生態治理研究中心在調查中仍發現,有的視頻網站中教育頻道存在與教育無關的短視頻,其中包含標題封面性暗示、傳播偽成功學、情感PUA、輸出低俗庸俗價值觀等內容,目前,相關資源現已下架。
在對全國15個省份近2000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僅三成受訪家長表示會開啟青少年模式管理孩子瀏覽視頻、直播的行為。
音視頻直播平臺如何實現內容監管的治理創新?《報告》發現,目前部分平臺已通過建立信用評價體系、AI技術賦能審核、技術識別未成年人、優化青少年模式,以及算法幹預內容導向等措施加強治理。
在主播管理方面,較多的是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和嚴格的評分機制,如酷狗直播等平臺採取了主播管理分級分類措施,讓主播行為直接與本人信用分關聯,並與公會信譽值掛鈎,一旦主播違規,則公會也會被連帶影響信譽值。
在審核方面,目前多數平臺都採取了人機審核相結合的模式,比如自主研發AI、聲紋等智能識別算法模型,用戶內容一經上傳,首先經過圖片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過濾,再由人工團隊進行覆核。
關於未成年人消費、打賞難退等問題,《報告》建議,有效識別未成年人身份,實現事前阻斷是防範關鍵。目前,多數平臺已建立起未成年人身份識別系統,通過人臉識別、用戶畫像、行為數據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來定位未成年用戶,實施攔截。未成年人內容供給方面,多數平臺通過對青少年模式的優化,實現內容的多元化、個性化輸送。
數美科技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風險識別,該公司創始人、CEO唐會軍指出,當前在內容審核上人工成本高,如果平臺規模大,投入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在語音等特殊場景下,對內容的風險識別有很大的技術難度,「很多人在一起說話,非常嘈雜,再放些背景音樂,識別起來就更有一定挑戰。」
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網際網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石月看來,平臺需要在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強平臺文字、圖片等內容監控技術,加大語音審核巡查的研發,「可能也需要政府出臺一些鼓勵性政策,來鼓勵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一些研發。」石月認為,平臺還要加強提升正面、高質量內容的輸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