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拍攝的橫山白界樟子松人工造林示範區。(圖片來源: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
2018年5月拍攝的橫山白界樟子松人工造林示範區。(圖片來源: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
西部網榆林訊(記者 李明 通訊員 馬蕊)近日,講述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家鄉故事」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持續熱映,該片第四單元《回鄉之路》,講述了喬樹林(鄧超飾)紮根家鄉榆林治理荒漠,用自己的力量改變故鄉貧窮面貌、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故事,展示了毛烏素沙漠治理的綠色奇蹟,引起榆林觀眾的共鳴。
日前,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走訪了榆林城區的萬達影城、中影愛國者影城、文投影城等多家影院發現,《我和我的家鄉》均有排片,熱度很高。
「國慶期間我們每天排片20多場,熱映場次基本滿座,不少單位還包場組織集體觀影活動。」榆林萬達影城負責人楊超告訴記者,國慶收假後,該影片熱度依舊不減,其中10月9日當天排片18場,火爆場面預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盞明燈,照耀著我們奮發向上!」「有一種驕傲,叫『我是榆林人』。」許多觀眾用「震撼」「心潮澎湃」來形容自己對該影片的喜愛。
家住城區建華路的王曉麗攜家人觀看該影片後,表示「感動、很自豪、熱淚盈眶」。
「看到影片中黃沙瀰漫的真實場景,一下子讓我回到了童年時代。『四百萬畝的毛烏素沙漠,硬生生讓我們整綠了』,這臺詞更讓我切身體會到了榆林治沙精神的真諦所在,短短幾十年間,榆林讓沙漠變成了綠洲,我為我的家鄉點讚。」王曉麗說。
記者了解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榆林人堅持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年植綠大行動、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等工程,如今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積2157萬畝,林木覆蓋率33%,境內860萬畝毛烏素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湧現出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女子治沙連等一批全國治沙英雄,培育了「不畏艱險、敢於鬥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為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裡作出巨大貢獻。
目前,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在榆林市的總票房已經突破400萬元。該影片第四單元《回鄉之路》曾在榆林市佳縣取景拍攝,影片熱映,也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發展。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