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於你為何物?和Colin走遍香港唱片鋪

2021-02-19 獨樂苑

 

這是我2017年2月的時候,在香港銅鑼灣hmv拍的照片。已經忘了第幾次傳聞hmv會倒閉,但這次應該是最接近的了,至少眼前景象已不復存在。

 

香港唱片業式微,這個話題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年。2017年元旦,在叱吒頒獎禮上,森美大哥也以棟篤笑的形式講出這個殘酷事實。數據顯示,1994年某連鎖唱片店內有94%的位置用來擺放唱片,而到了2016年,唱片店內僅剩28%的位置賣唱片。只有不到三成的位置在賣唱片,那還算不算是唱片店呢?

 

 

除了唱片店內少了賣唱片,其實唱片店數量銳減這個事實也是有目共睹,森美大哥也以「掂」和「窮」兩個字描繪香港唱片店分布。

 

香港唱片店倒閉這個話題再度來襲時,我們應該抱著什麼心態去看這個現象呢?香港商業電臺叱咤903的DJ Colin說出了他的答案:

 

#唔講集體回憶

#嘗試搵曬所有仍然努力緊嘅唱片鋪出來

#無論是連鎖還是小店

#為佢地集氣

 

於是,就有了他這個專題:2018年香港唱片店的至尊唱片。走訪香港每一間仍然努力的唱片店,並由他們評選出他們唱片店今年的至尊唱片。

 

 

初聽到這個題目,真是覺得Colin「熱血仔上身」,但仔細一看,原來香港現時也只剩下約27個單位在賣唱片。走訪全部唱片店,並非不可能任務,但絕對可以感受到Colin是個有心人。星期一到五晚深夜1點到2點,都有他在《廣東爆谷》按專題的形式播粵語歌。到了星期六下午5點到7點,他又在《3號螺絲釘》訪問音樂行業內各個崗位的人士,讓這些無名英雄有機會被大眾認識。

 

 

Colin在他的Facebook Fan Page裡建了個相冊,裡面有他能找到的所有唱片店的照片和地址。同時他也在呼籲大家,若知道還有其他唱片店,可以留言讓他繼續走訪。在文末,我也替沒有梯子的朋友搬運了這些唱片店的地址,說不定你也會想去看一看。

 

我今年買了或會買的唱片

 

以上是我今年買了或者會買的實體專輯,和一些朋友相比,確實很少,但和另一些從不買專輯的朋友比較,已經很多了。確實現在已經不需要CD這個媒介來播放音樂,網上音樂平臺已經幾乎能免費聽到所有的歌曲了,沒有買實體專輯的需要,甚至有的朋友家中都沒有能播放CD的工具了。

 

 

我買專輯是因為我覺得把喜歡的音樂拿在手中很有滿足感,也是對音樂人的一種支持。專輯裡除了有CD,還有相冊和歌詞薄,這些都是對音樂的進一步詮釋。好像麥浚龍和謝安琪今年的合輯《the album part one》裡面有許多東西等待你品味。當明白專輯不再是賺錢工具後,音樂人們其實是花了更多心思在實體專輯的設計上,實體專輯已經成為音樂人向外界傳達思想的途徑。對於樂迷,實體專輯就是他們最直接全面了解音樂人的途徑,又或者像上圖的藍膠唱片,是一種收藏品或理財產品。

 我認識一群樂迷,他們被那支樂隊稱為「屋企人」,在實體專輯這麼難賣出去的世道,樂隊每次巡演、演唱會的專輯和紀念品都會被他們搶購一空。我覺得,樂迷的消費能力毋須質疑,樂迷更有強大的洞察力,這張專輯、這些周邊是不是真的用心製作,樂迷自有分數,當成果是好的,自然會有人願意買單。

你攞個心出來做好音樂,樂迷自然會攞啲金出來買碟。

 

最後,就是香港所有唱片店地址了。

最後的最後,後臺回復「香港唱片店」,有這幾周的廣東爆谷和以下圖片。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相關焦點

  • 生活 | 最後一間唱片鋪
    》,聽完以後很有共鳴,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愛逛唱片鋪的人,記得第一次去臺灣自由行,行李箱沒有其他手信,唯獨裝滿了唱片。2014年攝於臺北一家麵店     臺北的唱片鋪集中在西門町,比較齊全的有五大唱片,在裡面看到都是陪伴我成長的華語歌手:周杰倫、五月天、陳綺貞、戴佩妮、林宥嘉和SHE等等,看到琳琅滿目的專輯實體
  • 香港hmv全線結業,別了,唱片年代 !
    從介質變成情懷香港音樂本身其實挺頑強的,你看最近劉德華的演唱會,黃牛越抓越多。只是在數字時代的洪流下,唱片已經從一種存儲音樂的介質,變成了音樂愛好者的一份情懷和用來表達認同感的象徵。《哥哥的歌》雖然這份情懷和象徵的能量有時不可小覷——比如2016年收錄了張國榮未曾曝光歌曲的唱片《哥哥的歌》成為當年最高銷量的廣東唱片——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已支撐不起香港鬧市區動輒一個月上千萬的昂貴店租
  • 唱片地圖(48)香港站——浮沉百年③
    裡面收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作品的CD, DVD,藍光碟和黑膠唱片,版本有香港,臺灣,日本,美國,英國,亞洲,韓國等等,種類齊全。音樂類型方面包括搖滾,布魯斯, 爵士樂,電影原聲音樂,粵語,國語流行曲,日本, 韓國流行曲,西方古典音樂,粵曲,懷舊歌曲,輕音樂及標準舞音樂等等.
  • 唱片地圖(4)| 香港站——浮沉百年①
    在香港,你既可以看到一棟棟高聳入雲的寫字樓,落地玻璃窗裡的白領埋頭辦公,也能看到一間間的市井老字號,悠閒寫意的老人家倒水沏茶。這期的唱片地圖,請追隨我們的腳步,一起探尋關於香港的黑膠記憶。」 ,老闆阿Paul,他自稱是香港裡一個收集黑膠唱片很狂熱的人,從1984年他就開始在深水埗鴨寮街買賣黑膠唱片,是香港八十年代裡最瘋狂的人,無論是買還是賣他都是最多的。
  • Beyond唱片故事,第一章《香港》
    也許你會說這是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實體唱片不再被需要,人們也不喜歡用複雜的設備去享受音樂。唱片似乎成了停留在美好回憶中的一環。 但是,觀察最近幾年的音樂市場,大部分歌手還是堅持推出實體唱片。尤其是一些黑膠唱片、CD和卡帶等,又在年輕群體中重新開始走俏。這難道是音樂歷史上的退步?是現代化科技的倒退?
  • 轉角的邂逅,優雅的黑膠唱片店——HMV
    在許多發燒友心中,數位音樂還是比不上「老唱片」的韻味,有許多發燒友至今仍沉迷於逛各種各樣的唱片店,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狂熱粉,那你一定對下面這隻「狗
  • 全球唱片店的第一奇葩在香港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那一年譚詠麟17歲,他說「那個很瘦有些齙牙的朋友」(他自己)簡直「想變成女人來追隨你,後來他發現變成女人不行,於是他自己就努力奮鬥」——一年後,譚詠麟和陳百祥等人組了第一支樂隊。單從音樂成就上來看,譚詠麟確實緊追許冠傑。
  • 唱片銷售舉步維艱 HMV香港中環店關門
    晚報記者 韓壘 報導唱片發燒友心目中的聖地HMV位於香港中環中建大廈的分店於今日起正式結業。經過此地的人們都能看到一則結業招牌,如果你視唱片為心頭之好,順便還會留下一聲嘆息。雖然英國老牌HMV並不打算終止在香港的經營,但其在港幾家分店的慘澹經營,和為求生存而開拓新業務,都為這家百年老店蒙上一層悲劇色彩。
  • 為何黑膠唱片長久不衰?
    在電子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何黑膠唱片還有一席之地?是因為它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嗎?
  • Hit FM LOUNGE | 隱藏在黑膠唱片背後的故事
    時隔30年,索尼旗下的光碟製作工廠Sony DADC Japan也於今年6月再次恢復了黑膠唱片的生產線,不僅如此,就連奢侈品牌Gucci 2017秋冬系列發布會也把舉辦場地選址在了米蘭梅斯納特路的卡普羅尼工廠(Caproni factory)舊址,甚至連邀請函也設計成了黑膠唱片,可見雖然隨著時代更替,聽黑膠的人不但沒有越來越少,反而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和了解。
  • 香港那些值得一去的 唱片/CD 店
    想必大家早就已經習慣了用手機和電腦聽電子音樂了,但是真正聽過唱片的人都知道,就像「書本比電子書更真實,鍵盤比觸控螢幕更真實
  • 香港流行音樂必聽唱片50張
    順理成章《蘋果》編輯部今天亦來個香港經典唱片回顧——玩致敬!我們邀請本港樂壇5位音樂界專業人士來秤一秤,選出50張斤十足的港產唱片冠以「經典」之名。雀屏中選的50隻唱片未必全然是你那杯茶,但我們亦相信有滄海遺珠,所以留下最後一個小格,讓你來補上。
  • 專訪 對話香港唱片店White Noise Records
    如果你是喜歡先鋒實驗音樂和日本獨立音樂的樂迷,這裡更是一個你不能錯過的好去處。筆者有幸藉助公務出差的機會,多次來到White Noise,幾番下來便喜歡上了這裡。本著分享的目的,採訪了White Noise的店長Gary(註:以下簡稱"G"),把一個真實的狀態展現給《唱片日常》的各位讀者。
  • 在「盜版時代」倖存下來的唱片店,被「白嫖時代」殺死了
    小時候,在我上學的必經之路上,就有過兩家音像店,門口兩個重型大音響播出來的聲音和進進出出的人群一樣,就沒有斷過。那曾是一個沒有年齡階段、性別區分的消費場所,你會在裡面遇到學長、學妹,如果你那天運氣比較差的話,可能還能和班主任打個照面,連學校門口小賣部的阿姨都是那裡的常客——她要去那裡買盜版戲曲VCD,順便再幫老公捎回一張刀郎。
  • 有30 年歷史的「香港唱片」關店,香港的唱片業愈發慘澹
    這些唱片店出售主流唱片,也出售進口碟和進口的原裝音樂影帶,同時開設租帶服務。門店大小不一,有大型唱片公司旗下的分店,也有幾平米只存放 100 張黑膠唱片的小鋪頭,音樂雜誌和樂隊周邊也一道銷售。旺角信和唱片交易所,當時在地庫裡出售各種經典唱片的混音版本。信和唱片交易所至今仍然是唱片和二手唱片店最重要的聚集地。香港本土樂隊 My Little Airport 寫有一首《去信和賣碟》。
  • 黑膠唱片又為何能死灰復燃?
    錄音清晰度和重播錄音清晰度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錄音與重播的審美要求。人類對聲音的審美已經超越了物理音響的審美,而進入了文化層面的音響藝術審美。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音樂和音響愛好者回歸信噪比低的模擬錄音和黑膠唱片,而冷淡了信噪比高的數碼錄音和便於使用和儲存各種規格的雷射唱片。
  • 如今喜歡逛唱片店的都不是普通人
    信和中心是香港以售賣唱片、動漫等音像產品著稱的商場。你還記得上一次逛唱片店是什麼時候嗎?即便如此,在不同的城市仍有那麼一群音樂愛好者執著於實體唱片帶來的情感和溫度,堅持經營獨立唱片店,為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提供作品分享平臺,同時亦為音樂狂熱粉提供暫時遠離現實的庇護所。今日pick了三間超有性格的唱片鋪和大家分享
  • 隱藏於鬧市裡的唱片店,黑膠唱片發燒友的福音___新西郊唱片
    門廳左側的CD,以國外的為主室內地方不大,大約有80平方米,再進來點就看到了滿屋的黑膠唱片可能是因為周內的緣故,店裡顧客不是很多.(另外發現這一路走來到店裡年輕漂亮的女生居多,估計這塊兒是個網紅打卡地吧)簡約的設計風格這兩張中國唱片有夠復古過道中間是年代久遠的藏品,隨手拿了一張看了下價格在千元左右,但對於發燒友來說應該是物超所值了.轉到另一面居然發現了寶藏!有最愛的克萊普頓!1970年義大利發行,距現在整整50年了!(試聽了一下,是那個味道!
  • 淺談黑膠唱片 Vs CD唱片的差異
    ;但經過很多音響迷比較的結果,反而是黑膠唱片活生感較明顯,動態也優於CD!已經有人做過仔細比較 LP vs CD 的相對動態,結果顯示在2K~10KHz範圍, 黑膠唱片的相對動態優於CD!此客觀科學數據正可以說明為何當聽CD時,中高頻粗糙,並有毛燥感,不耐久聽;而真正聆聽黑膠唱片中高頻不僅活潑,動態起伏大,真實,富衝擊性又細膩 ,平順延伸!至於小於500 Hz時, CD s/n大於黑膠唱片的問題,因人耳對低頻較不敏感,因此聽音樂時,此低頻噪音通常被音樂訊號蓋住,較不影響聆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