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2017年2月的時候,在香港銅鑼灣hmv拍的照片。已經忘了第幾次傳聞hmv會倒閉,但這次應該是最接近的了,至少眼前景象已不復存在。
香港唱片業式微,這個話題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年。2017年元旦,在叱吒頒獎禮上,森美大哥也以棟篤笑的形式講出這個殘酷事實。數據顯示,1994年某連鎖唱片店內有94%的位置用來擺放唱片,而到了2016年,唱片店內僅剩28%的位置賣唱片。只有不到三成的位置在賣唱片,那還算不算是唱片店呢?
除了唱片店內少了賣唱片,其實唱片店數量銳減這個事實也是有目共睹,森美大哥也以「掂」和「窮」兩個字描繪香港唱片店分布。
香港唱片店倒閉這個話題再度來襲時,我們應該抱著什麼心態去看這個現象呢?香港商業電臺叱咤903的DJ Colin說出了他的答案:
#唔講集體回憶
#嘗試搵曬所有仍然努力緊嘅唱片鋪出來
#無論是連鎖還是小店
#為佢地集氣
於是,就有了他這個專題:2018年香港唱片店的至尊唱片。走訪香港每一間仍然努力的唱片店,並由他們評選出他們唱片店今年的至尊唱片。
初聽到這個題目,真是覺得Colin「熱血仔上身」,但仔細一看,原來香港現時也只剩下約27個單位在賣唱片。走訪全部唱片店,並非不可能任務,但絕對可以感受到Colin是個有心人。星期一到五晚深夜1點到2點,都有他在《廣東爆谷》按專題的形式播粵語歌。到了星期六下午5點到7點,他又在《3號螺絲釘》訪問音樂行業內各個崗位的人士,讓這些無名英雄有機會被大眾認識。
Colin在他的Facebook Fan Page裡建了個相冊,裡面有他能找到的所有唱片店的照片和地址。同時他也在呼籲大家,若知道還有其他唱片店,可以留言讓他繼續走訪。在文末,我也替沒有梯子的朋友搬運了這些唱片店的地址,說不定你也會想去看一看。
我今年買了或會買的唱片
以上是我今年買了或者會買的實體專輯,和一些朋友相比,確實很少,但和另一些從不買專輯的朋友比較,已經很多了。確實現在已經不需要CD這個媒介來播放音樂,網上音樂平臺已經幾乎能免費聽到所有的歌曲了,沒有買實體專輯的需要,甚至有的朋友家中都沒有能播放CD的工具了。
我買專輯是因為我覺得把喜歡的音樂拿在手中很有滿足感,也是對音樂人的一種支持。專輯裡除了有CD,還有相冊和歌詞薄,這些都是對音樂的進一步詮釋。好像麥浚龍和謝安琪今年的合輯《the album part one》裡面有許多東西等待你品味。當明白專輯不再是賺錢工具後,音樂人們其實是花了更多心思在實體專輯的設計上,實體專輯已經成為音樂人向外界傳達思想的途徑。對於樂迷,實體專輯就是他們最直接全面了解音樂人的途徑,又或者像上圖的藍膠唱片,是一種收藏品或理財產品。
我認識一群樂迷,他們被那支樂隊稱為「屋企人」,在實體專輯這麼難賣出去的世道,樂隊每次巡演、演唱會的專輯和紀念品都會被他們搶購一空。我覺得,樂迷的消費能力毋須質疑,樂迷更有強大的洞察力,這張專輯、這些周邊是不是真的用心製作,樂迷自有分數,當成果是好的,自然會有人願意買單。
你攞個心出來做好音樂,樂迷自然會攞啲金出來買碟。
最後,就是香港所有唱片店地址了。
最後的最後,後臺回復「香港唱片店」,有這幾周的廣東爆谷和以下圖片。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