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青年」一詞並非源自於真實的社會生活,而是最先出現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他們雖然具有相似的人身經歷,在文化消費、人生體驗上能夠產生共性和共鳴,但群體存在一定的內部異質性。小鎮青年已成為一個時代符號和文化標記,成為在中國社會發展變遷中的重要人群。
「小鎮青年」一詞並非源自於真實的社會生活,而是最先出現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實際上,關於小鎮青年並沒有一個權威的界定。廣義上講,小鎮青年既包括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的青年群體,也包括生活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的青年群體。狹義上講,小鎮青年是既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又生活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的青年群體。小鎮青年概念出現之後,在媒體和學術界的使用也較為混亂,而本文對小鎮青年的界定則是按照其出生地和生活地的不同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遊俠小鎮青年,指的是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現在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青年群體,進一步可以分為一線城市遊俠小鎮青年和二線城市遊俠小鎮青年;第二種是原住小鎮青年,指的是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且沒有長期外出生活經歷的青年群體,基本等同於狹義的小鎮青年;第三種是回流小鎮青年,指的是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且曾經有半年以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經歷的青年群體;第四種數量較少的是半回流小鎮青年,指的是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且在一線城市生活過半年以上,返回到二線城市或者省會城市生活的青年群體。由於半回流小鎮青年在態度行為上與二線城市遊俠小鎮青年區別不大,可以將其併入二線城市遊俠小鎮青年。總體上看,這四種類型小鎮青年合起來,就是廣義的小鎮青年,本文重點分析的是遊俠小鎮青年、原住小鎮青年和回流小鎮青年,所使用的數據來自《2019年中國小鎮青年發展白皮書》。
01
從負面標籤到身份認同,小鎮青年不斷「崛起」
從學術意義上講,身份認同是一個人對其所歸屬群體的一致性認知,以及情感體驗和行為模式的認可。一個社會群體能否成立通常取決於能否產生足夠的集體身份認同,並獲得相似的群體情感和集體記憶,進而使得其身份獲得與眾不同的社會意義和歸屬感。調查數據分析發現,無論何種類型的小鎮青年存在身份認同的比例都在四分之三以上,說明其具有比較強烈的集體身份認同。其中小鎮青年身份認同比例最高的是原住小鎮青年,比例接近85%,而小鎮青年身份認同比例最低的是回流小鎮青年,比例只有77%,兩者存在著明顯差距。同時,還可以看到各類型中均有一小部分不了解小鎮青年的定義,以及不認同自己是小鎮青年的人群。儘管如此,小鎮青年的集體身份認同已初步形成,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地區的青年群體對源自於媒體構建的小鎮青年的概念和身份已基本認同。
小鎮青年早期被媒體使用時帶有一定的負面標籤,多指沒有高學歷、沒有高收入、沒有穩定職業、在三四五線城市無所事事的青年人。但這種負面形象很快被大量的事實反駁,證明小鎮青年無論是財富上,還是精神上並不輸於一二線城市青年,而三四五線城市慢節奏、無壓力的生活方式反而成為在外打拼青年們嚮往的生活方式。故而,小鎮青年實質代表著某一種生活方式。同時,小鎮青年形象的演繹也逐漸豐富起來,畢竟出生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佔全國的絕大多數,一些曾經在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切換的青年人也呈現出多樣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帶來不一樣的文化符號。
02
從社會文化追隨者到網絡文化引領者,小鎮青年成為社會文化中掌握一定話語權的群體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風向標一向是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如果沒有網際網路,三四五線城市的小鎮青年難以走到聚光燈下,可能會永遠被埋沒在眼角餘光裡。按照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掌握和引領文化潮流的通常是社會結構中的上流社會階層,或者是掌握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本的知識分子,他們在文化潮流引領和時尚塑造上扮演著核心角色,而處於主流社會之外的中下社會階層往往是主流社會文化的附庸者和追隨者。但這一規律在網際網路時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網際網路具有強烈的去中心化和平權化特徵,上流社會階層和知識分子的地位和角色受到了挑戰,特別是網際網路巨頭為了維繫其用戶增長,不約而同地將觸角伸向三四五線城市居民,小鎮青年則成為用戶滲透和用戶下沉的重要目標群體。無論是快手的土味短視頻,還是拼多多的低價競銷品,其背後的公司都成為網際網路風口下被資本追捧的明星產品,長期被社會所忽視的小鎮青年也逐漸成為社會文化中掌握一定話語權的社會群體,從社會文化追隨者轉變成為引領網絡文化的重要力量。
如今,真正引發社會關注的並不是小鎮青年在中國社會中的經濟社會地位得以提升,而是青年一代主導的網絡文化逐漸興起。在網絡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近乎平等的投票權,從早期的網絡文學,到現下流行的短視頻,閱讀量和點擊量是直接影響網絡文化潮流的關鍵指標,除去灌水和造假的因素,小鎮青年的規模註定了他們在網絡文化中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調查涵蓋了網際網路公司較為注重的二次元、飯圈、網絡直播和網路遊戲四種不同類型的網絡文化活動,分析小鎮青年對以上網絡文化的了解程度。可以發現,小鎮青年最了解的網絡文化是網路遊戲,無論是一二線遊俠小鎮青年,還是回流和原住小鎮青年,比例均超過80%。對網絡直播的了解比例則略有差異,回流小鎮青年比例超過80%,一二線遊俠小鎮青年比例明顯要低一些。令人比較驚訝的是,了解二次元和飯圈文化的小鎮青年比例大幅低於網路遊戲和網絡直播,前者曾經是青年一代最流行文化的符號,後者則動輒上億的點讚轉發量,但卻沒有出現在小鎮青年最熟悉的網絡文化中。
從二次元、飯圈文化與網絡直播、網路遊戲的差別來看,網絡直播和網路遊戲的特點非常鮮明,都屬於免費、低門檻、多入口的即時快樂模式。曾經出現千播大戰的網絡直播作為頗具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產品,其運營模式以免費觀看、打賞盈利為主,其餘諸多品類的網路遊戲也同樣進入了免費遊戲、內購付費的商業模式。除了免費、低門檻、多入口,網絡直播和網路遊戲給用戶帶來的即時快感比二次元和飯圈更為強烈,更像是文化快消品,是一種用戶不需要花費很多金錢和時間,卻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即時滿足的文化娛樂方式。追求低成本、即時化滿足不僅體現在文化娛樂上,同樣體現在物質消費上。以主打廉價品的拼多多幾乎瞬間席捲了中國三四五線城市以及農村地區,廉價品可能沒有優良的品質,卻能夠以較小的代價滿足青年們的物質需求,這一點雖然在文化娛樂和物質消費上有相似之處,卻並不意味著小鎮青年的生活質量偏低。
03
不同生活狀態下的小鎮青年對自己的生活評價不盡相同,原住小鎮青年更接近於無欲無求
對於當代青年人而言,生活質量依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雖然青年們處在物質豐裕的時代,影響生活質量的不再是吃穿,但是高企的房價對青年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生活負擔,也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原住小鎮青年居住在自己或者家人房子裡的比例最高,而一線遊俠小鎮青年居住在自己或者家人房子裡的比例最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房價差異懸殊,居住在一二線城市小鎮青年購房的難度顯然高於三四五線城市小鎮青年;二是原住小鎮青年的家庭住房可以滿足他們的住房需求,而遊俠小鎮青年則不可能依仗家庭的庇護。一線遊俠小鎮青年租房的比例超過60%,同時,二線遊俠小鎮青年租房比例也接近50%,意味著遊俠小鎮青年所承受的生活壓力是巨大的,也是他們選擇在一二線城市就業所付出的代價。
處於不同生活狀態下的小鎮青年對自己的生活也有不同的評價,從薪資待遇、工作壓力、感情狀態和能力提升四個角度來看,一線遊俠小鎮青年在四個維度的滿意度都比較高。回流小鎮青年對薪資待遇和能力提升的滿意度最低,這與他們的經歷有較大關係,當回流小鎮青年經歷了一二線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磨練之後,回到家鄉的對比反差使其產生了更為強烈的失落感。儘管一二線城市的生活壓力巨大,卻向小鎮青年提供了更多的收入回報和能力提升的機會。在感情生活方面,滿意度最低的是二線遊俠小鎮青年,或許身處二線城市的他們已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綜合來看,原住小鎮青年在四個維度上的滿意度處於中間狀態,作為「原生態」的小鎮青年似乎更接近於一種無欲無求、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外面世界的快速變遷和發展,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
04
小鎮青年對家鄉城市的信心預期存在重大分歧,是形成和保持小鎮青年多樣化的原因之一
儘管三四五線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個人發展的機會顯著低於一二線城市,並缺乏媲美一二線城市的人才資源。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三四五線城市也存在著較好的發展機會,那麼小鎮青年是如何看待家鄉城市的發展?調查發現,86%以上的回流小鎮青年和原住小鎮青年表示對家鄉城市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72%以上的一線遊俠小鎮青年和二線遊俠小鎮青年表示對家鄉城市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兩者相差14個百分點。這種信心上的差異也是由於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造成的,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基本聚集了大部分社會資源,三四五線城市分配到的資源則相對有限,這也形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區域發展差異。
或許,對家鄉城市發展缺乏足夠的信心是遊俠小鎮青年不願意回歸家鄉發展的重要原因,也直接影響了小鎮青年對一二線城市和三四五線城市看法的差異。調查發現,一線遊俠小鎮青年認為一二線城市具有更多發展機會的比例超過了92%,而原住小鎮青年中僅有51%認為小城鎮發展機會更好。可見,小鎮青年對未來發展機會和家鄉城市的信心及預期上存在著重大分歧,這種分歧某些程度上是個體選擇的結果,認可大城市發展機會多的小鎮青年也更有可能去做一線遊俠小鎮青年或者二線遊俠小鎮青年。當然,小鎮青年信心及預期的差異也是形成和保持小鎮青年多樣化的原因。
放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小鎮青年的出現是快速城市化和劇烈社會變遷的產物。最初媒體對小鎮青年的「汙名化」的身份構建中,他們更像是處於中國城鄉斷裂帶上的「棄兒」,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用戶下沉,曾經備受冷落的小鎮青年突然「崛起」,成為萬眾寵兒。這一突變的背後恰恰是中國社會轉型的縮影:高速城市化過程中,區域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之間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小鎮青年雖然具有相似的人生經歷,在文化消費、人生體驗上能夠產生共性和共鳴,但在生活狀態、滿意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依照小鎮青年的人生軌跡,將他們劃分為遊俠、原住和回流小鎮青年能夠清晰看到群體內部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的產生既受到外部社會條件的約束,也受到個人選擇的影響,但這種異質性並沒有割裂他們的集體身份認同,小鎮青年已成為一個時代符號和文化標記,成為在中國社會發展變遷中的重要人群。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2020年1月上《「崛起」的多樣態小鎮青年》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田豐
原文責編:李一丹
新媒體責編:尹澤軒
視覺: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