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肛腸外科副主任朱鵬教授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一首長長的感謝詩。
當中寫道:「重慶老兒山東來,重病初診是腸癌,嚇壞七旬老漢我,來到寬仁把禍躲……科學診斷設備新,朱鵬教授親身問……重疾痊癒已數載,老兒竟要尋真愛……感謝寬仁醫術高,感謝寬仁有擔當……」
這首詩的作者,詩中的「重慶老兒」是朱鵬的病人,一位曾經的晚期結腸癌患者,名叫楊明行(化名)。3年前,他經歷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一度以為剩下的日子將與恐懼和絕望為伴,現如今卻健健康康的,仍是那個才華橫溢的快樂老頭。而這都是因為他遇見了朱鵬,遇見了一群能共情、肯擔當、有水平的醫護工作者。楊明行說:「我現在活的每一天,都是他們給我的。」
(楊明行女兒向記者展示感謝詩正文)
無情的病魔令人恐懼
有愛的他們卻讓人勇敢
在楊明行的記憶中,有兩次「害怕」和一次「勇敢」印象尤為深刻。
2015年,楊明行開始出現持續腹痛的症狀,他發現自己一直解黑便,便細,日常排便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次數多但量少。到重慶某醫院就診,一查就查出了結腸癌,晚期。結腸癌是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醫療手段日新月異,並不是拿它沒辦法,經過評估,楊明行在醫生的建議下很快接受了腫瘤根治手術。
怎料,一年半後,楊明行出現了更為劇烈的腹痛,之前的症狀也都捲土重來,已在山東威海乳山安家養老的他趕到當地某醫院求治,檢查結果顯示:結腸癌復發,癌細胞廣泛轉移,腸梗阻。醫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診斷意見:「就目前的檢查結果看,治療的價值不太大。」
「當時聽到這些話,我怕得很,但我不得放棄,女兒女婿聽說重醫附二院醫生醫術高,對病人好,就帶我去了。」為了尋求更好的幫助,楊明行的女兒女婿將他接回了重慶,找到了在腸癌領域十分權威的專家朱鵬教授。
朱鵬詳細研究了楊明行前前後後所有的檢查報告以及治療方案、用藥方式等其他病歷,深知病情複雜且棘手,但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技術水平,朱鵬找到了治療的突破口,他認為,病人可以再次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控制病情。
於是,朱鵬深入淺出地給楊明行講解手術方案、手術難度乃至手術風險等等事項,後者在仔細理解後表示:「朱鵬教授,我相信你,也願意承擔手術的風險。」
「癌症,哪個不怕嘛,但更害怕的是聽到『即便治療也沒什麼意義了』這樣的話。」楊明行說,在那樣「晴天霹靂」的打擊下,能夠遇到朱鵬教授和一群願意救治他的醫護人員,這份希望本身就難能可貴。所以,即便面對虎視眈眈的病魔,不由自主會害怕,但這群竭盡全力相助的醫者,卻能讓人戰勝恐懼,變得勇敢。
為救人勇於承擔高難度挑戰
最終創造了奇蹟
若不做手術,楊明行即將面臨的困境是:腫瘤壓迫輸尿管,尿難以排出;腎萎縮、腎積膿;腫瘤侵犯髂動脈,血管破裂引發大出血。而手術的難度正是集中在髂動脈以及輸尿管兩處的轉移病灶上。
通過楊明行的CTA(CT血管造影)檢查結果,朱鵬找到了其中一處突破口:轉移病灶看似已侵犯髂動脈,但實際二者之間可能有肉眼難見的縫隙,一旦此想法成立,就能通過手術成功將腫瘤切除。而針對較大的已經明顯侵犯了輸尿管的腫瘤,朱鵬聯繫了泌尿外科擅長疑難病症的胡自力教授進行探討,胡自力認為,切除腫瘤、重建輸尿管有極大的難度和風險,但手術是有價值的。
術前,朱鵬帶領科室醫生聯合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的專家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討論和準備,包括能夠設想到的,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專家們也一一進行了模擬演練,並想出了應對辦法。
事實證明,腫瘤的生長情況盡在朱鵬等專家的掌握之中。術中,無論是從髂動脈外膜上成功剝離腫瘤,還是順利切除腫瘤以及被侵犯的輸尿管後,再重建,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難題一一被攻克,腫瘤一點點被消滅,從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凌晨,這臺手術歷經10餘小時。
手術結束時,黎明將至,似乎也預示著楊明行的生命將重新發光發熱。
(楊明行將手術情形寫進詩中)
「很難想像,一個晚期癌症病人,一個快80歲的老年人,能像老楊那樣精氣神十足。他身上那股勁兒,那種對活著的期盼,會讓人不由自主被震動。即使只能幫助他延續一年甚至一個月的生命,我也會拼盡全力。」朱鵬坦言,醫生也是人,面對一些高難度病例,會在心裡做抉擇。但他說:「對於我們,這是挑戰,而病人面臨的,是生和死的考驗。治病救人,這是醫生的責任。」
經過手術和後續治療(化療等)的順利完成,他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楊明行第二年、第三年來醫院複查時,檢查報告中已經看不到腫瘤的影子。在這場挑戰中,他們迎來了奇蹟。
送出這小小詩歌
只因世間美好與你們環環相扣
楊明行的微信名叫「大海守望者」,這個名字其實暗藏著故事。
守望者是楊明行本人,大海是山東威海乳山的大海。在一次旅遊中,楊明行愛上了那裡的藍天和白雲,大海和青松,夢想在那兒安家養老。退休後,他如願定居海邊,還考取了駕照,經常開著自己的小汽車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旅行中,見到美好的景色,正能量的事物,他總會隨性賦詩一首。這些種種,組成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依戀。
然而,病魔卻一度想讓他與這些美好失之交臂。「是朱鵬教授和寬仁的醫護人員救了我的命,讓我有機會繼續活出精彩的人生。」楊明行覺得,他無法用其他東西表達感謝,只能寄情於詩歌。
「四年之前返渝州,重疾復發寬仁求,多虧二院醫術高,朱鵬團隊齊協作,朱鵬於軍加盛博,自力教授周醫生,救死扶傷我存活,如今活成老頑童,感激不盡把揖作!」
(楊明行曾寫過的部分感謝詩)
自打楊明行手術成功,每次回附二院複查前後,都會寫一首詩感謝朱鵬和醫護人員,而朱鵬新年收到的,不偏不倚,正是第6首。
「感恩朱鵬教授、胡自力教授、周世驥副教授、於軍醫生、盛博醫生、何紅梅護士長以及所有救治我的醫護人員,我現在活的每一天,都是他們給我的。」楊明行說,每年會從山東回到重醫附二院複查兩次,每次見到熟悉的面孔都格外高興,聽著他們親切地稱呼自己「楊老頭」、「老楊」、「楊老師」……更是說不出的激動。但他堅持:「雖然我們醫患間早就變成了很好的朋友,可感謝一定不能少。」
「……如今正在網徵婚,資深女士夕陽伴……快樂健康似青年,還要高興三十年!」近日,順利完成複查的楊明行找到了新老伴兒,又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世外桃源,和他詩中所寫的句子別無二致。而無論楊老頭身在何處,朱鵬教授,重醫附二院的醫護人員,都會被他寫在詩中,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