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年寬仁]開欄語:
一座醫院的歷史,寫在院志上是一段濃縮的文字,奉獻給祖國的是閃爍光芒的醫學明珠,載入史冊的是永遠銘記的豐碑。
百年寬仁,橫跨世紀,穿越硝煙,歷經洗禮。128年的歲月,沉澱著每一位寬仁人的努力與奮鬥,鐫刻了醫院發展的風雨兼程。當我們撫摸歷史滄桑,追憶杏林春秋,一位位醫學泰鬥閃耀時空,一段段動人心魄的醫學傳奇躍然眼前。
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他出身寒門,憑著優異的成績邁入醫學殿堂;當祖國發出號令,他和妻子毅然「西遷」,生活更加清苦……五十年醫學之路,五十年風雨兼程,時間定格了無數次他與死神的殊死較量,定格了無數個他伏案研究的深夜。
他是救死扶傷的醫者,是教書育人的師者,亦是謙遜低調的學者,他就是我國著名耳鼻喉科專家劉永谹教授。當九十高齡的他回首過往,一幕幕的往事訴說著艱辛,也閃耀著青春不悔的選擇。
人物名片》》》
劉永谹 著名耳鼻喉科專家
福建福州人,1931年生,1954年畢業於福建醫學院。1958年由上海醫學院眼耳鼻喉科醫院來渝參加重慶醫學院建院工作;1966年承擔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第一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1984年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任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全國委員,四川省耳鼻咽喉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耳鼻喉科協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嗓音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務,曾任《臨床耳鼻咽喉科雜誌》《四川醫學雜誌》編委。曾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篇。參加撰寫《耳鼻咽喉診斷學》、《臨床症狀鑑別診斷學(第三、四版)》等專著及教材一部。曾參加醫用級有機矽膠GNY514,515材料研究,該項目獲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他工作期間,開展了全喉切除術,喉狹窄成形術,面神經減壓術,上頜骨切除術,鼻咽纖維血管瘤摘除術,氣管異物等一系列複雜的手術。
出身寒門
邁入醫學殿堂
劉永谹出生於福建福州,自幼家境貧寒,家中兄妹眾多。作為長兄,劉永谹打小就特別懂事,不管是念書,還是幫助父母幹活,他都是最努力的那一個,這也培養了他吃苦耐勞、嚴謹謙遜的好品格。
成績優異的他,終於考上了全省唯一的一所醫學院——福建醫學院。在那片名師薈萃、潤物細無聲的沃土上,開啟了他對醫學的探索。
讀書期間,劉永谹對於醫學的興趣愈加濃厚,他一頭扎進醫學的海洋裡,不僅熟練掌握課程內容,還在課餘時間,查閱一些參考書和醫學雜誌,了解最先進的醫學知識。
1954年畢業後,劉永谹被分配到上海第一醫學院眼耳鼻喉科工作。這裡臨床、科研、教學各個方面都人才濟濟,醫療教學資源相當豐富,是醫生們理想的奮鬥之所。在這裡,劉永谹像海綿一樣,甘之如飴地汲取著知識,只要有醫學學習和培訓機會,都竭力爭取,不斷地提高著醫技。雖然特別忙碌,但是,劉永谹卻非常滿足,日子慢慢地好起來了。
舍小家顧大家
他留下兩月齡女兒西遷重慶
劉永谹(左一)與西遷同事合影
1949年以後,重慶人口稠密、病種繁多,醫療預防任務繁重,急需建立一所高規格、高水準的醫學院。1955年,國務院決定將沿海地區一些高校全部或部分遷至內地,以改變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狀況,經中央批准,抽調上海第一醫學院部分力量建立重慶醫學院。
1958年,劉永谹妻子誕下女兒,也就是這時,他和妻子同時接到了號召支援內地、建設重醫的指令。當時,相隔千裡的重慶,不僅生活條件艱苦,且醫療落後、人才匱乏,對醫學深造極為不利。並且,這一去,他與妻子的收入都將縮減,這對原本家境清貧的他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女兒才兩個月大,如果帶到重慶,夫妻倆都要上班,且並無閒錢請保姆照顧;老家還有正在讀書的弟弟妹妹,父母每月都等著錢補貼家用……剛剛好起來的生活,將被全部打亂,劉永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最終,劉永谹還是決定「舍小家顧大家」,聽從黨的號令,為建設西南地區的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忍痛將孩子送往福州老家,由外婆代為照顧。但他沒想到的是,與女兒的這次分別,一別就是整整五年,也成為了他心裡最大的遺憾。
工資分作三份
他起早貪黑地為建院奉獻著
安頓好一切,收拾好行囊,輾轉多日終於到達重慶。劉永谹與眾多西遷的同事們一起從朝天門碼頭拾級而上,去到百廢待興的重慶醫學院,開始了他們的「重醫歲月」。
初到重慶,除了對女兒的無盡思念之外,劉永谹還需面對的是異常艱苦的生活:他與妻子擠在泥砌的狹小房間裡,起早貪黑,上午看病人,下午加入醫院基礎建設的勞動之中;他們必須將本來就微薄的工資分作三份,最少的一份留作生活費,另外兩份,一份寄給孩子,一份寄給家中的父母與弟弟妹妹。「唯一覺得非常欣慰的是,當時重慶的物價與上海相比,真的算特別低了。我們住的房子也沒有廚房,做不了飯,只得吃食堂,這樣一來,我們夫妻倆真花不了什麼錢。」劉永谹回憶道。
劉永谹(右一)
漫長的建校、建院過程中,劉永谹與「西遷」的四百多名醫護一起,貢獻了數不盡的精力和熱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累是當然的,不過,與看著醫院越來越好的成就感相比,這些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劉永谹笑著說。
赴最冷城口「除病滅害」
體味「饑寒交迫」的生活
1958年12月,劉永谹受命作為醫生老師之一帶領重慶醫學院第一屆學生,赴往重慶最偏遠的縣——城口,參與「除害滅病」。那時的交通極為不便,從重慶城區乘大巴只能到達臨近的萬源縣,那裡離目的地仍有三百裡路,只得靠步行。
就這樣,劉永谹與同事帶著學生們,徒步三天三夜,穿越高山密林、逶迤山路,終於到達城口最北的高望。
這裡溫度常常在0℃以下,那種刺骨的寒冷令劉永谹至今還記憶猶新。「我們帶著學生在大雪裡勞動,汗水浸溼裡面的衣服,就更冷了!」劉永谹回憶,但由於糧食短缺,他們每日只能吃兩餐,大多時間都是啃苞谷。「真的算得上『饑寒交迫』了。」
但這些艱難困苦並不能打倒「重醫人」,只讓他們更堅強。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們,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氣息。也正是經歷了這些特殊的磨礪,讓劉永谹在今後的醫學之路上,更加無畏和堅定。
五年未見
孩子變得敏感又膽小
雖然建設重醫的路布滿荊棘,但是劉永谹一直堅定地走著。轉眼到了1963年,劉永谹的女兒已經5歲多了,眼看著就快要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但孩子連託兒所都還沒有上過。
「必須得把孩子接過來接受教育啊!」由於工作太忙,只得由妻子遠赴福州,將孩子接回身邊。「輾轉了好久才回到福州老家,原本小小的嬰兒,都已經長成了『大姑娘』,眼睛的裡充滿了陌生和閃躲,支支吾吾地只願意稱呼我為『阿姨』。」回憶起與女兒的重逢,劉永谹妻子默默拭淚。
5年未見的孩子,終於來到身邊,即便對自己異常陌生,但劉永谹仍是非常歡喜。但他慢慢發現,由於從小生長環境影響,孩子變得特別敏感、膽小、自卑,感覺什麼都比其他的孩子差一點。「我們計劃著將她送去託兒所,因為語言不通的關係,孩子難以適應,又只得接回家來。白天我們倆要上班,不得不把孩子鎖在家裡,一有時間就衝回家看看她。」劉永谹的眼神黯淡了下來,「為了工作,的確是虧了孩子。」
紮根重醫附二院
他帶領科室推陳出新
1965年6月,劉永谹調職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1966年開始任耳鼻咽喉科第一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當時,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的醫護人員一共還不到十位,僅有30張床位,不管是基礎設備還是醫學人才,都處於極度匱乏的狀態。劉永谹的加入無疑為科室注入了一股新的強勁的力量。他克服著設備不足、資料不全等困難,忘我地投入工作中,也不斷地學習著。「肩上責任越大,越覺得醫學之路漫長,需要學的東西太多。」
劉永谹十分重視教學和培養人才。他制定了每周的學習例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學以及多年累積的豐富經驗教給年輕的醫生們,同時也讓大家在會上,將自己臨床經驗及新知識進行交流分享和學習。在他的帶領下,科室的學習氛圍愈加濃厚,醫技水平也突飛猛進。
1984年,劉永谹任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這時,他已是科室的「中流砥柱」,充當著帶教科研、日夜頂班、組織領導等多重角色,盡職盡責,帶領著全科繼續成長,為治癒患者病痛不斷推陳出新:率先在重醫附二院開展了全喉切除術,喉狹窄成形術,面神經減壓術,上頜骨切除術,鼻咽纖維血管瘤摘除術,氣管異物等一系列複雜的手術。他參與的醫用級有機矽膠GNY514,515材料研究項目,於1984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為重醫附二院奉獻一生
是最好的安排
在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劉永谹一幹就是30年,直到1995年退休後,仍然堅持上門診、義診,發揮著餘熱。劉永谹坦言:「這期間,我也想過回到上海,也有過幾次這樣的機會。但領導的挽留,以及對重慶、對重醫附二院的感情最終讓我留了下來。」直到現在,劉永谹與老伴兒還住在重醫的集資房裡安度晚年,女兒也在重慶成家立業。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回首過往,劉永谹眼神裡充滿了篤定,「重慶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為重醫、重醫附二院奉獻一生,有幸參與和見證其發展與成長,如今它們的成就足以告慰自己,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醫人」西遷,紮根重慶枝繁葉茂,劉永谹只是這棵「西遷大樹」上的一片常青葉,卻為重醫附二院耳鼻喉科的發展帶來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謙遜嚴謹的品格以及艱苦奮鬥、終生奉獻的精神,激勵著新一代的醫生們勇敢開啟醫學的殿堂之門,也指引著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走得更高更遠。
科室連結》》》》
重醫附二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原寬仁醫院五官科)建於上世紀40年代初期,由全國著名耳鼻咽喉科專家、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呂鍾靈教授擔任首屆科主任,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耳鼻咽喉專科之一。經70餘年艱苦奮鬥與深厚積澱,培養諸多醫德高尚、醫技精湛的名醫,現由全國著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專家、留美博士、博士後駱文龍教授(主任醫師,碩士導師及博士導師)主持全科工作。秉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注重醫德醫風建設,科室人才濟濟,名醫薈萃,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
該科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多項技術為全國、地區先進,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三磷酸胞苷治療突聾、喉癌的綜合治療、耳蝸植入治療耳聾等多種新技術。學術隊伍優良,人員構成合理,高級職稱約佔70%,博士、碩士學位人員近80%,出國留學多人,約佔30%。
現為:全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委員單位、全國耳鼻咽喉科眩暈疾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全國藝術醫學協會嗓音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泛亞洲太平洋地區頭頸部整形外科中國區副主席單位、全國衛生傳承耳鼻咽喉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全國中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單位、重慶市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委員單位、國家級嗓音言語醫學專家單位、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單位、重慶市重點學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