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年寬仁|第4期 「醫」心所向 素履以往——記我國著名耳鼻...

2020-12-23 上遊新聞

[聚焦·百年寬仁]開欄語:

一座醫院的歷史,寫在院志上是一段濃縮的文字,奉獻給祖國的是閃爍光芒的醫學明珠,載入史冊的是永遠銘記的豐碑。

百年寬仁,橫跨世紀,穿越硝煙,歷經洗禮。128年的歲月,沉澱著每一位寬仁人的努力與奮鬥,鐫刻了醫院發展的風雨兼程。當我們撫摸歷史滄桑,追憶杏林春秋,一位位醫學泰鬥閃耀時空,一段段動人心魄的醫學傳奇躍然眼前。

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他出身寒門,憑著優異的成績邁入醫學殿堂;當祖國發出號令,他和妻子毅然「西遷」,生活更加清苦……五十年醫學之路,五十年風雨兼程,時間定格了無數次他與死神的殊死較量,定格了無數個他伏案研究的深夜。

他是救死扶傷的醫者,是教書育人的師者,亦是謙遜低調的學者,他就是我國著名耳鼻喉科專家劉永谹教授。當九十高齡的他回首過往,一幕幕的往事訴說著艱辛,也閃耀著青春不悔的選擇。

人物名片》》》

劉永谹 著名耳鼻喉科專家

福建福州人,1931年生,1954年畢業於福建醫學院。1958年由上海醫學院眼耳鼻喉科醫院來渝參加重慶醫學院建院工作;1966年承擔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第一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1984年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任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全國委員,四川省耳鼻咽喉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耳鼻喉科協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嗓音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務,曾任《臨床耳鼻咽喉科雜誌》《四川醫學雜誌》編委。曾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篇。參加撰寫《耳鼻咽喉診斷學》、《臨床症狀鑑別診斷學(第三、四版)》等專著及教材一部。曾參加醫用級有機矽膠GNY514,515材料研究,該項目獲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他工作期間,開展了全喉切除術,喉狹窄成形術,面神經減壓術,上頜骨切除術,鼻咽纖維血管瘤摘除術,氣管異物等一系列複雜的手術。

出身寒門

邁入醫學殿堂

劉永谹出生於福建福州,自幼家境貧寒,家中兄妹眾多。作為長兄,劉永谹打小就特別懂事,不管是念書,還是幫助父母幹活,他都是最努力的那一個,這也培養了他吃苦耐勞、嚴謹謙遜的好品格。

成績優異的他,終於考上了全省唯一的一所醫學院——福建醫學院。在那片名師薈萃、潤物細無聲的沃土上,開啟了他對醫學的探索。

讀書期間,劉永谹對於醫學的興趣愈加濃厚,他一頭扎進醫學的海洋裡,不僅熟練掌握課程內容,還在課餘時間,查閱一些參考書和醫學雜誌,了解最先進的醫學知識。

1954年畢業後,劉永谹被分配到上海第一醫學院眼耳鼻喉科工作。這裡臨床、科研、教學各個方面都人才濟濟,醫療教學資源相當豐富,是醫生們理想的奮鬥之所。在這裡,劉永谹像海綿一樣,甘之如飴地汲取著知識,只要有醫學學習和培訓機會,都竭力爭取,不斷地提高著醫技。雖然特別忙碌,但是,劉永谹卻非常滿足,日子慢慢地好起來了。

舍小家顧大家

他留下兩月齡女兒西遷重慶

劉永谹(左一)與西遷同事合影

1949年以後,重慶人口稠密、病種繁多,醫療預防任務繁重,急需建立一所高規格、高水準的醫學院。1955年,國務院決定將沿海地區一些高校全部或部分遷至內地,以改變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狀況,經中央批准,抽調上海第一醫學院部分力量建立重慶醫學院。

1958年,劉永谹妻子誕下女兒,也就是這時,他和妻子同時接到了號召支援內地、建設重醫的指令。當時,相隔千裡的重慶,不僅生活條件艱苦,且醫療落後、人才匱乏,對醫學深造極為不利。並且,這一去,他與妻子的收入都將縮減,這對原本家境清貧的他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女兒才兩個月大,如果帶到重慶,夫妻倆都要上班,且並無閒錢請保姆照顧;老家還有正在讀書的弟弟妹妹,父母每月都等著錢補貼家用……剛剛好起來的生活,將被全部打亂,劉永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最終,劉永谹還是決定「舍小家顧大家」,聽從黨的號令,為建設西南地區的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忍痛將孩子送往福州老家,由外婆代為照顧。但他沒想到的是,與女兒的這次分別,一別就是整整五年,也成為了他心裡最大的遺憾。

工資分作三份

他起早貪黑地為建院奉獻著

安頓好一切,收拾好行囊,輾轉多日終於到達重慶。劉永谹與眾多西遷的同事們一起從朝天門碼頭拾級而上,去到百廢待興的重慶醫學院,開始了他們的「重醫歲月」。

初到重慶,除了對女兒的無盡思念之外,劉永谹還需面對的是異常艱苦的生活:他與妻子擠在泥砌的狹小房間裡,起早貪黑,上午看病人,下午加入醫院基礎建設的勞動之中;他們必須將本來就微薄的工資分作三份,最少的一份留作生活費,另外兩份,一份寄給孩子,一份寄給家中的父母與弟弟妹妹。「唯一覺得非常欣慰的是,當時重慶的物價與上海相比,真的算特別低了。我們住的房子也沒有廚房,做不了飯,只得吃食堂,這樣一來,我們夫妻倆真花不了什麼錢。」劉永谹回憶道。

劉永谹(右一)

漫長的建校、建院過程中,劉永谹與「西遷」的四百多名醫護一起,貢獻了數不盡的精力和熱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累是當然的,不過,與看著醫院越來越好的成就感相比,這些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劉永谹笑著說。

赴最冷城口「除病滅害」

體味「饑寒交迫」的生活

1958年12月,劉永谹受命作為醫生老師之一帶領重慶醫學院第一屆學生,赴往重慶最偏遠的縣——城口,參與「除害滅病」。那時的交通極為不便,從重慶城區乘大巴只能到達臨近的萬源縣,那裡離目的地仍有三百裡路,只得靠步行。

就這樣,劉永谹與同事帶著學生們,徒步三天三夜,穿越高山密林、逶迤山路,終於到達城口最北的高望。

這裡溫度常常在0℃以下,那種刺骨的寒冷令劉永谹至今還記憶猶新。「我們帶著學生在大雪裡勞動,汗水浸溼裡面的衣服,就更冷了!」劉永谹回憶,但由於糧食短缺,他們每日只能吃兩餐,大多時間都是啃苞谷。「真的算得上『饑寒交迫』了。」

但這些艱難困苦並不能打倒「重醫人」,只讓他們更堅強。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們,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氣息。也正是經歷了這些特殊的磨礪,讓劉永谹在今後的醫學之路上,更加無畏和堅定。

五年未見

孩子變得敏感又膽小

雖然建設重醫的路布滿荊棘,但是劉永谹一直堅定地走著。轉眼到了1963年,劉永谹的女兒已經5歲多了,眼看著就快要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但孩子連託兒所都還沒有上過。

「必須得把孩子接過來接受教育啊!」由於工作太忙,只得由妻子遠赴福州,將孩子接回身邊。「輾轉了好久才回到福州老家,原本小小的嬰兒,都已經長成了『大姑娘』,眼睛的裡充滿了陌生和閃躲,支支吾吾地只願意稱呼我為『阿姨』。」回憶起與女兒的重逢,劉永谹妻子默默拭淚。

5年未見的孩子,終於來到身邊,即便對自己異常陌生,但劉永谹仍是非常歡喜。但他慢慢發現,由於從小生長環境影響,孩子變得特別敏感、膽小、自卑,感覺什麼都比其他的孩子差一點。「我們計劃著將她送去託兒所,因為語言不通的關係,孩子難以適應,又只得接回家來。白天我們倆要上班,不得不把孩子鎖在家裡,一有時間就衝回家看看她。」劉永谹的眼神黯淡了下來,「為了工作,的確是虧了孩子。」

紮根重醫附二院

他帶領科室推陳出新

1965年6月,劉永谹調職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1966年開始任耳鼻咽喉科第一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當時,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的醫護人員一共還不到十位,僅有30張床位,不管是基礎設備還是醫學人才,都處於極度匱乏的狀態。劉永谹的加入無疑為科室注入了一股新的強勁的力量。他克服著設備不足、資料不全等困難,忘我地投入工作中,也不斷地學習著。「肩上責任越大,越覺得醫學之路漫長,需要學的東西太多。」

劉永谹十分重視教學和培養人才。他制定了每周的學習例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學以及多年累積的豐富經驗教給年輕的醫生們,同時也讓大家在會上,將自己臨床經驗及新知識進行交流分享和學習。在他的帶領下,科室的學習氛圍愈加濃厚,醫技水平也突飛猛進。

1984年,劉永谹任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這時,他已是科室的「中流砥柱」,充當著帶教科研、日夜頂班、組織領導等多重角色,盡職盡責,帶領著全科繼續成長,為治癒患者病痛不斷推陳出新:率先在重醫附二院開展了全喉切除術,喉狹窄成形術,面神經減壓術,上頜骨切除術,鼻咽纖維血管瘤摘除術,氣管異物等一系列複雜的手術。他參與的醫用級有機矽膠GNY514,515材料研究項目,於1984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為重醫附二院奉獻一生

是最好的安排

在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劉永谹一幹就是30年,直到1995年退休後,仍然堅持上門診、義診,發揮著餘熱。劉永谹坦言:「這期間,我也想過回到上海,也有過幾次這樣的機會。但領導的挽留,以及對重慶、對重醫附二院的感情最終讓我留了下來。」直到現在,劉永谹與老伴兒還住在重醫的集資房裡安度晚年,女兒也在重慶成家立業。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回首過往,劉永谹眼神裡充滿了篤定,「重慶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為重醫、重醫附二院奉獻一生,有幸參與和見證其發展與成長,如今它們的成就足以告慰自己,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醫人」西遷,紮根重慶枝繁葉茂,劉永谹只是這棵「西遷大樹」上的一片常青葉,卻為重醫附二院耳鼻喉科的發展帶來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謙遜嚴謹的品格以及艱苦奮鬥、終生奉獻的精神,激勵著新一代的醫生們勇敢開啟醫學的殿堂之門,也指引著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走得更高更遠。

科室連結》》》》

重醫附二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原寬仁醫院五官科)建於上世紀40年代初期,由全國著名耳鼻咽喉科專家、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呂鍾靈教授擔任首屆科主任,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耳鼻咽喉專科之一。經70餘年艱苦奮鬥與深厚積澱,培養諸多醫德高尚、醫技精湛的名醫,現由全國著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專家、留美博士、博士後駱文龍教授(主任醫師,碩士導師及博士導師)主持全科工作。秉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注重醫德醫風建設,科室人才濟濟,名醫薈萃,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

該科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多項技術為全國、地區先進,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三磷酸胞苷治療突聾、喉癌的綜合治療、耳蝸植入治療耳聾等多種新技術。學術隊伍優良,人員構成合理,高級職稱約佔70%,博士、碩士學位人員近80%,出國留學多人,約佔30%。

現為:全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委員單位、全國耳鼻咽喉科眩暈疾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全國藝術醫學協會嗓音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泛亞洲太平洋地區頭頸部整形外科中國區副主席單位、全國衛生傳承耳鼻咽喉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全國中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單位、重慶市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委員單位、國家級嗓音言語醫學專家單位、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單位、重慶市重點學科等。

相關焦點

  • ...醫」心所向 素履以往——記我國著名耳鼻咽喉科專家劉永谹教授
    [聚焦·百年寬仁]開欄語:一座醫院的歷史,寫在院志上是一段濃縮的文字,奉獻給祖國的是閃爍光芒的醫學明珠,載入史冊的是永遠銘記的豐碑。百年寬仁,橫跨世紀,穿越硝煙,歷經洗禮。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看到書名《素履之往》的第一眼,便喜歡上了,決定將它買回去之後好好地讀。再看作者是木心先生,心裡的歡喜又多了幾分。 素履之往,腳步如此堅定,信念如此虔誠,大概是因為將行的方向與自己心中渴望抵達的遠方是一致的吧。
  • 王銘堃: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小樹苗每天都有新變化新成長,有朝一日定會變成一顆參天大樹。(齊魯石化 朱亞菲)
  • 素履之往 心之所向
    《素履之往》原為清末民初戚惠琳所作詩詞,詩中所寫為布衣書生的高潔之志,意為其穿著乾淨的鞋行走天下,高潔之士如皓月、如旭日,內心坦蕩,姿容陽剛。在塵世間行走,所見崇山峻岭悠遠,江河湖水浩蕩。  初見木心先生所著《素履之往》,便被此書名吸引。
  •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聚焦·百年寬仁]開欄語:一座醫院的歷史,寫在院志上是一段濃縮的文字,奉獻給祖國的是閃爍光芒的醫學明珠,載入史冊的是永遠銘記的豐碑。百年寬仁,橫跨世紀,穿越硝煙,歷經洗禮。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他一生都在黑白世界裡探索,尋找哪怕一點點蛛絲馬跡,只為了能更精準的把握每一個疾病的診斷。他一生都在當「幕後英雄」,雖不直面生死,但他精確的診斷分析為臨床救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 《百元之戀》女廢柴逆襲之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百元之戀2014🇯🇵👉🏻片庫網一部廢柴翻身卻不落俗套的現實勵志故事主人公一子一開始可能真的如她自己所言「是個只值100円」的女子。年過而立仍無所事事,宅家邋遢,啃老度日,還暴飲暴食而肥胖不堪。可能也只有「失敗者」可以形容了。
  • 聚焦·寬仁新星|第20期 鄧丹:一路「風風火火」,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
  • 豐臣秀吉為何要把朝鮮士兵的耳鼻割下運回日本,還給他們修建耳塚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壬辰倭亂時期埋葬朝鮮和明朝軍隊耳鼻的京都方廣寺耳冢。 根據上述記載,豐臣秀吉雖然為這些耳鼻建造墓冢,但主要目的還是要向民眾展示自己的赫赫戰功。 這一點在《朝鮮徵伐記》中也有記載:「以車裝載在朝鮮所割耳鼻,運往大販、伏見、洛中,以示諸人。」 《義演準後日記》中也有「從高麗運來耳鼻十五桶,於大佛近所築塚埋之,彰顯日本大勝」等記述。
  • 感同身受|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舒院帶給我了些什麼
    > 點擊上方楽天真舍關注我們|我向命運要幸福
  • 重慶+四川,重慶北部寬仁醫院專家團隊走進這兩所學校送健康!
    9月11日從重慶北部寬仁醫院獲悉,重慶北部寬仁醫院專家團隊於9月9日、10日走進重慶市人和小學、四川省開江中學兩所學校開展公益健康講座,為教師們送上健康知識。9月9日,重慶北部寬仁醫院兒科(新生兒科)、耳鼻咽喉科、急診科的專家團隊,走進重慶市人和小學,為全體教師送上健康知識講座。
  • 2020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醫技崗位招聘公告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招考公告信息:2020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醫技崗位招聘公告,報名時間:9月4日-15日,請考生多加關注。
  • 眼耳鼻喉專科進入加速發展期,仁樹醫療抓住機遇,為消費者提供優質...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政府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機構領域,社會辦醫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以眼耳鼻喉專科為例,其患者人群龐大,發病率及復發率較高,並受到環境與生活方式等各項外部因素的驅動,目前市場呈現迅速發展態勢。據悉,仁樹醫療是以眼耳鼻喉為專科特色的綜合門診部及國際標準日間手術中心,由國際知名機構投資的連鎖醫療品牌。
  • 聚焦•寬仁溫情 | 第13期 送出這小小詩歌 記下你們創造的奇蹟
    當中寫道:「重慶老兒山東來,重病初診是腸癌,嚇壞七旬老漢我,來到寬仁把禍躲……科學診斷設備新,朱鵬教授親身問……重疾痊癒已數載,老兒竟要尋真愛……感謝寬仁醫術高,感謝寬仁有擔當……」這首詩的作者,詩中的「重慶老兒」是朱鵬的病人,一位曾經的晚期結腸癌患者,名叫楊明行(化名)。
  • 「泉州醫者影像」耳鼻咽喉科專家:林潑水 主任醫師
    醫者以心靈溫暖心靈,用生命拯救生命 。都值得弘揚、記錄!用影像留住形象,用影像留住記憶。特此向每一位醫生致敬!——福建泉州攝影師林良標《醫路有你》影像系列之:耳鼻咽喉科專家:林潑水 主任醫師林潑水,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63年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一貫從事耳鼻咽喉科醫療科研和教學。退休前,曾長期就職於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 百年九院 | 服務好患者 不僅要有「硬核」實力
    面對新時代醫院「高質量發展」要求,上海九院以建設成為具有鮮明學科特色和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醫院,服務「健康中國」為目標,將科技創新作為促進一流醫院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將醫療質量作為建設一流醫院發展的靈魂與核心,同時,這所百年醫院在醫療資源下沉社區、服務居民,向社會大眾普及醫學科普知識,做好公益社會服務宣傳等各方面也是不遺餘力的。
  • 探索新型民營醫院發展方向,仁品耳鼻喉醫院護百姓健康
    ,我國民營醫院近年發展迅速,社會辦醫療機構總量快速增長,技術和規模均得到提升,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仁品耳鼻喉醫院已經開始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摸索前進。2018年,仁品耳鼻喉醫院,作為一所專精於耳鼻喉領域的專科醫院在重慶市渝中區拔地而起,整整21層樓匯聚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口腔科等特色亞專科,集醫、教、研、防、康於一體。從「初生牛犢」到成為西南地區首家三級耳鼻喉專科醫院,仁品耳鼻喉醫院的制勝法寶是一顆初心——圍繞「患者健康」做平價醫院,打造「技術高地」做品質醫療,並一如既往踐行至今。
  • 上海耳鼻喉科醫生排名 上海虹橋耳鼻喉科
    上海耳鼻喉科醫生排名 上海虹橋耳鼻喉科 時間:2020-08-29 15:40 上海虹橋醫院 上海耳鼻喉科醫生排名上海虹橋耳鼻喉科,上海虹橋醫院是以耳、鼻、咽喉為特色,集診療、預防、保健、科研於一體的醫療機構,是上海規模較大的耳鼻喉專業診療醫院。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許昌新一批支教團隊來到援疆,展現別樣風採
    今年4月,為響應教育援疆的號召,他毅然從長葛市第二十二初級中學,來到遠在5000裡外的巴裡坤縣第二中學。「快退休了還能為邊疆教育貢獻一份力量,真是幸運。」12月13日,今年57歲的魏中甫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付出原本就是教師的職責,而在這裡額外的收穫卻更多。」千秋大業,教育為本,教育既是民生之基,又是發展的根本。
  • 十二月,心之所向,素履之往,對酒當歌,且歌且行,此生皆歡愉
    凡事要看情人的臉色,希望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讓情人快樂,幸福。儘管許多人認為獅子座在愛情上很卑微,但獅子座自己卻很喜歡這樣,因為能讓他們自豪的事情太多,能控制他們的事情太多。她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沒有方向感,在情感裡,她們把自己所有的依賴性和順從都交給了自己的另一半。12月,心嚮往之,素履之往,獅子座對酒為歌,且歌而行,此生皆樂。
  •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舉行「關愛近視 微笑論壇」—新聞...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舉行「關愛近視 微笑論壇」 SMILE「6+6」質量控制 「全飛秒」手術全稱飛秒雷射小切口角膜基質透鏡取出術(簡稱SMILE術),是在角膜基質層進行兩次雷射掃描製作預設計的微透鏡,並通過小切口取出微透鏡完成屈光不正的矯正。 「全飛秒」手術是以「光」代「刀」,由計算機控制飛秒雷射來掃描切割角膜,大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