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經典故事之「姑蘇沈五娘」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人們將其與《聊齋志異》相媲美,稱譽為清代筆記小說中的「雙壁」。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他不但搜輯了當時代前後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怪譚、軼事,而且還有意無意的「爆料」了自己的「情史」。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中,紀曉嵐著墨最多、用情最深的就是一位自稱「姑蘇沈五娘」,後取名為「明玕」的侍妾。那麼,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還是看看紀老先生自己為她立的傳吧。
我的侍妾沈氏,我為她取字為「明玕」。她的祖先是長洲人,後來流落到河間縣,她的父親就把家安在那裡了。她父母生下兩個女兒,沈氏排行二。
據說,她從小就頭腦清晰、靈敏,一點兒也不像小戶人家的女孩。稍長大一點,常常私下對姐姐說:「我不能做農家人的媳婦,而高門大戶又肯定不會娶我為夫人。說不定會成為顯貴人家的妾吧?」她母親隱隱約約聽說了她的想法,儘量滿足了她的願望。
(圖片來自網絡)
她生性乖巧伶俐,一輩子不曾得罪過人。最初嫁給我時,去拜見我的夫人。馬夫人說:「聽說你自願為妾,妾也不是很容易做的呢。」沈氏拜禮回答:「只因不願意做妾,故而妾才難做。既已願意為妾,那妾又有什麼難做的呢?」因此,夫人從始至終愛她就像嬌寵的女兒一樣。
(圖片來自網絡)
沈氏曾經對我說:「女子應當在四十歲以前就死,這樣人們還會追念她、憐惜她。假如活到身穿黑裙、滿頭白髮時,像孤獨的小鳥和腐爛的老鼠那樣的話,我實在不願意。」後來,終於也如她所願。於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去世,年僅三十歲。
起初,她只識幾個字,陪著我一起校核圖書。時間長了,能粗略懂得一些文章的大概意思,偶爾還能用淺顯的語言寫詩。臨終前,她把自己的一幅小像交給女兒,口誦了一首詩,請我書寫下來。詩句是:
三十年來夢一場,遺容手付女收藏。
他時話我生平事,認取姑蘇沈五娘。
隨後,很平靜地去世了。
在她病重的時候,我正好要在圓明園值班,就住在了海澱槐西老屋。一天夜裡,我竟然恍恍惚惚兩次夢見她,以為是自己一心掛念她的緣故。後來,才知道她在這天夜裡曾經昏迷,過了兩個時辰才甦醒過來,並對她母親說:「剛才我夢見自己到了海澱的寓所,突然聽到雷聲般的巨響,就被嚇醒了。」
(圖片來自網絡)
我回憶那天晚上發生的事,確實是當時牆上的掛瓶繩子斷了,銅瓶摔在了地上。我這才感悟出,原來是她的活魂來了啊。因此,就在她的遺像上題了一首詩:
幾分相似幾分非,可是香魂月下歸?
春夢無痕時一瞥,最關情處在依稀。
後又題一首:
到死春蠶尚有絲,離魂倩女不須疑。
一聲驚破梨花夢,恰記銅瓶墜地時。
這兩首詩中所記述的,就是這件事。
(圖片來自網絡)
後紀曉嵐在《灤陽續錄》中,又專門記錄了沈氏死之前一年,寫的一首詩《花影》:
絳桃映月數枝斜,影落窗紗透帳紗。
三處婆娑花一樣,只憐兩處是空花。
(圖片來自網絡)
紀曉嵐解讀說,詩中「兩處空花,遂成詩讖」(「一花」為沈氏不久亡,「一花」為沈氏婢女玉臺亦不久亡)。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書目:《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著)
(熊建輝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