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攝臺灣180餘處巨大神像,體現人類怪誕欲力丨穀雨計劃

2021-02-09 穀雨計劃-騰訊新聞

△ 《反攻大陸行動》,萬裡長城,1994-1997

他以恐龍、金箔、廢墟和蟲洞等,隱喻光怪陸離的世界和人類欲望;他在12個博物館、天壇等垂直起跳,諷刺臺灣的「反攻大陸行動」;他拍攝180處臺灣巨大神像,象徵民眾對現實利益的欲望。

撰文 | 唐晶

編輯 | 郝媛

1997年,28歲的臺灣藝術家姚瑞中來到中國大陸,在12個類似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天壇的地方,垂直起跳,並拍攝下來。

這組作品,被他起名為《反攻大陸行動》——通過懸浮在空中 「腳不沾地」的行為,他諷刺了臺灣政治口號中的「反攻」「從未腳踏實地地成功過」這一事實。

                            

在此之前的1994年,姚瑞中還推出過一組作品,名為《本土佔領行動》。他選擇了6個能反映臺灣歷史的典型地點,在鏡頭中模仿一隻狗撒尿。「通過這種拍攝,他把小島的歷史闡釋為野獸慾望弱肉強食的砧板。」邱志傑如是寫道。

2000-2001年,姚瑞中將多年拍攝的廢墟圖片與物體藝術的理論相結合,用貼金箔和祭壇畫的形式,分別創作了《獸身供養》《野蠻聖境》和《天堂變》三件大型攝影裝置。在這些作品中,他以恐龍、金箔、廢墟和蟲洞等,隱喻光怪陸離的世界和人類欲望,由此揭示歷史與人類的處境和命運——一切最終都會變成未來的廢墟。

△ 《獸身供養》,2000


△ 《野蠻聖境》,2000

 

從2010年開始,姚瑞中和他的320餘位學生,組成了臨時性組織「失落社會檔案室」(LSD),拍攝臺灣大量被閒置的「蚊子館(公共場館淪為蚊蟲樂園)」,出版了六本攝影集。這組作品被命名為《海市蜃樓》,在臺灣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討論。

 

△ 《海市蜃樓》,2010-2018

而姚瑞中的新作《巨神連線》,則與他對「萬神之島」臺灣180餘處廟宇、墓園、公園及樂園的巨大神像的觀察有關。拍攝時,他甚至避開了敘事。「我拍攝的是信徒們的『欲力投射』,也就是他們認為的神的『具體形象的投射』。」姚瑞中表示。

 

△ 《巨神連線》,桃園市楊梅區聖光雕塑廠,2016-2017

△ 《巨神連線》,臺中市西屯區茲德茲惠堂,2016-2017


△ 《巨神連線》,嘉義縣溪口鄉開元殿國姓爺,2016-2017

總體來說,姚瑞中的作品,可以被歸納為「後民國的臨終關懷」「廢墟的政治地理學」「借屍還魂的反正統繪畫」和「永劫輪迴的欲力奇觀」四部分。威權統治、兩岸意識形態對立、殖民主義、宗教……這些宏大嚴肅的主題,都被他以戲謔的、嬉笑怒罵的方式,一一消解。歷史定論被顛覆,宿命般沉重的悲情被解構。

而在其中不變的,則是他對人荒謬處境的關注與反思。

近日,圍繞其創作,穀雨與姚瑞中進行了對話。

 


創作起步 

 

穀雨:你最早是學習繪畫的,而1992年的《介入》,說明你已經開始用攝影的方式創作了,這個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姚瑞中:我在臺北念過一個叫復興美工的繪畫專科學校,那時我就已經在學攝影了,但還不是很專精。

1987年,臺灣剛剛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和宵禁、報禁,社會運動很多,我也接觸到很多這方面的東西。後來我去考了「國立藝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臺北藝術大學。因為很難考,我花了一年時間補習,考上以後又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把復興美工所教的傳統美術技法全部拋棄掉。大一時,我辦了一個個展,叫《多元爆》,意思就是把這些東西全部洗乾淨。

△ 《介入》,1992

穀雨: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正式學習攝影和進行創作的呢?

姚瑞中:1990年上補習班的時候我就開始拍了,但是那時候還沒有學暗房,衝的片比較差。

1992年,我修了阮義忠老師的課。當時阮老師在創辦《攝影家》雜誌,我是攝影的「小老師」,負責管理暗房。他來的時候,會給我們看人文攝影的作品。我那時候常常一個人騎著摩託車,到臺灣各地去拍廢墟,幾乎天天都在暗房裡面衝洗放大,經常通宵,拍的照片也都會給阮老師看。

那一年舉辦了第一屆臺北攝影新人獎,我試著投稿,結果得了獎,後來就這樣以攝影為主拍到畢業。攝影要入門很容易,要做得深入很難,因此我決定大三開始念理論組,學習西方現代藝術理論,重點方向是物體藝術(Object Art)。畢業論文,我手寫了8萬多字的《物品藝術中的異質合成現象》。

 

穀雨:你作品的風格和阮義忠老師的截然不同。

姚瑞中:阮義忠老師偏向於人文紀實這一塊,但是很不巧,我拍的都比較黑暗。

 

穀雨:你當時的作品裡面就有一些宗教符號,那個時候你的作品就已經有宗教性和文化的主體意識了嗎?

姚瑞中:我在念大學的時候算得上是蠻不務正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爬山,或者是做原住民的研究,會碰到很多部落,所以有這些宗教符號。

然後我還做了一個地下刊物和跨領域團體,叫做「天打那實驗體」,這是臺灣第一個跨領域團體。鬼混的時間比較多,可能讓我有了這些獨立意識。

 


反叛少年

 

穀雨:從《本土佔領行動》開始,你的作品似乎在政治上就一直是比較激進的。

姚瑞中:那時候我很年輕,基本上是一個很反叛的少年。不過做這些都計劃了很久,我先在藝術雜誌上登廣告:「1994年3月5號要攻佔全臺」,然後就學狗狗到各處去裸體尿尿。

△ 《本土佔領行動》,1994

每一個地點,都是經過調研才決定是否去拍的,比如荷蘭佔領時代的安平古堡,比如國民政府登陸基隆港佔領臺灣的地址。所有圖片旁邊都會配有地點的背景資料,有點像孫悟空的到此一遊。狗是不穿衣服的,為了彰顯狗這個動物性的野蠻,我也必須裸體。

 

穀雨:裸體拍攝的過程很不容易吧?

姚瑞中:1994年的時候,裸體在外拍攝還是很危險的,其實和馬六明所處的時代差不多。為了避免引起麻煩,我都是早上很早出去拍。

有一張在赤崁樓拍,去了以後,發現那裡每天早上6點,有很多人在跳土風舞。我只能披一件大衣拼命灌水,然後讓朋友把大叔大嬸攔開,說是在拍電影。有的地方是用自拍器,要配合自拍器的時間尿,尿一半停住,回來再按一下接著尿,因為怕一張拍不成功。

 

穀雨:這些金馬桶是做什麼用的?

姚瑞中:你在戶外尿尿,感覺好像就是違法的。但是如果有一個馬桶,好像這件事情就合法了。金色象徵著臺灣的徵服者們總是用貼金的方式,使自己的佔領自我合法化。

這裡還有一些丸子是正露丸,起源於明朝向日本東徵時暈船用的藥丸。我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時候,放了6顆在金馬桶裡面。那年我才27歲,還是很激進的。這些丸子被觀眾偷走了,他們以為是大麻,我又重新寄了6顆過去。

 

穀雨:畢業以後你做了什麼呢?

姚瑞中:1994年到1996年要服兵役,我是休學去做空軍。我有意識地搜集了當時服役的所有資料,包括薪資單,軍人身份證,作文簿,就是思想匯報一類每天都要寫的東西。

 

穀雨:在收集的時候,你會明確地意識到這個東西是有價值的歷史嗎?

姚瑞中:是的,去當兵之前,我就規劃好了要去做什麼。服役被我有意識地發展成了一個作品。我拿到退伍通知書的時候很高興,它意味著這個作品結束了。

 

穀雨:服役期間做這些,也是很危險的吧?

姚瑞中:我當時還畫了很多部隊裡面猥褻的圖畫,都不敢給人知道。陣戰官是管理士兵的思想行為的,我卻每天偷偷畫這些東西。

有一次我三個月都沒有放假,有個陣戰官偶然看電視,看到我擔任楊德昌電影《獨立時代》的美術指導,入圍了31屆金馬獎,非常驚訝,立即上報給主任,放我3天榮譽假去和李登輝合影。所以後來就沒什麼人管我。

 

穀雨:服役結束之後呢?

姚瑞中:服役結束以後,我就去了北京做《反攻大陸行動》,服役其實也是對做這個作品的一種鋪墊。當兵的時候,我就對著鏡子練這個跳的姿勢,要讓腳的角度比較平,這個動作練了兩年。

 

1996年10月,我跟我姐姐從九龍坐車到北京,找了12個景點去懸空漂浮。那個年代是蠻敏感的,一切都很壓抑,也沒什麼藝術展覽,城市建設都還沒開始。

這個作品其實主要是一個戲謔嘲諷,一個歷史的玩笑。懸浮的動作是說喊著要反攻大陸,其實還是完全碰不到這塊地的,在當時的臺灣美術史上,是沒有人這樣做的。

 

△ 《反攻大陸行動》,天壇,1994-1997

△ 《反攻大陸行動》,上海外灘,1994-1997

穀雨:這一系列沒有在大陸展出過吧?

姚瑞中:沒有,這個題材一直都很敏感。展覽的單張尺幅是150*100cm,我自己放大的,染成爛爛的,像一張歷史照片,連框都是自己做的。不過當時沒有版次的意識,所以這個系列只有這一版,收藏於臺北市美術館。

穀雨:你和大陸這邊的藝術交流,就是從這一個系列開始了?

姚瑞中:後來我還去舊金山做了《天下為公行動》這個系列。它們三個合起來是三部曲,一個談臺灣,一個談大陸,一個談臺灣和大陸以外的華人世界。

△ 《天下為公行動》,巴黎,1997-2000

然後盧傑和邱志傑就來找我,我們一起重走長徵路,做了《萬裡長徵乾坤大挪移》,從遵義會合到茅臺、西昌、瀘定。到了瀘定以後,他們就返回北京,創辦了長徵空間。

△ 《萬裡長徵乾坤大挪移》,2002-2004

 


記錄廢墟背後的政治地理學

 

穀雨:你的作品從一開始拍攝廢墟,到後來是裝置,你如何把它們和攝影聯繫在一起?

姚瑞中:我大學的時候理論研究方向是物體藝術,早期做的廢墟影像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些相關素材,後來我把它們合在一起,做成了大型的攝影裝置,有《獸身供養》《野蠻聖境》和《天堂變》。

 

我受宮廟文化影響比較大,就做成了一個大型祭壇的方式。在《獸身供養》裡,左邊是超人,右邊是天使,這個恐龍就是我們的欲望。

 

欲望越來越大之後,就造就了光怪陸離的世界,它包括了神像和廢墟。二十多張照片全部是先把照片貼金箔然後再染色,包括恐龍在內,貼了三十多萬,那時候我所有的錢全部押在這個上面了。

 

《天堂變》裡面有一個蟲洞概念的銀幕,連到眼耳鼻舌身等六根線上面去,中間有一個時光隧道。我現在展覽這個,還會有泡泡飄下來,就是一切如夢幻泡影,然後一切都會歸於死亡跟塵埃。

△ 《天堂變》,2001

 

穀雨:所以關於廢墟的政治地理學,是你通過很長時間的實踐積累,逐漸形成的一整套理念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一種突然的發現?

姚瑞中:對,所以後來我把廢墟這一塊弄成4個部分,一個是工業文明,一個是家園,一個是戰爭,一個是神偶。我把1990年代拍攝的照片都重新整理出來,開始在家裡放大。我是拍了15年之後才把它集結成作品,然後辦了一個個展——「所有的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在我之前,臺灣還沒有人把廢墟作為一個嚴肅的課題考察。

 

穀雨:可以介紹一下《海市蜃樓》形成的前後和失落社會檔案室運作的情況嗎?

姚瑞中:到2010年之前,我把廢墟擴展成為一個藝術參與社會的案例,就是這個《海市蜃樓》。到現在為止,我花了近9年的時間,帶了3個學校320多個學生完成了6本書。我們上課先教攝影的基本常識,後來組織了這個失落社會檔案室(LSD)。SD是迷幻藥的縮寫,它是指政府餵給我們很多美麗的幻想,就是巨大建築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就做了很多調研,分派學生回各自的家鄉做。是臺南的就回臺南,是臺東的回臺東。臺北的話人比較多,就全部到外島。到馬祖啊,金門啊,到澎湖那邊去。

△ 《海市蜃樓》,2010-2018

穀雨:資料收集、調研這些工作都是由學生自己做嗎?

姚瑞中:我會讓他們先去拍,然後在課堂上討論。我們一直在密集地比對資料,學生全部都要參與。我們調研這些荒廢蚊子館的資料,它的建造費用,誰設計的,在誰任內修建的。後來不小心見報了,引起很多人關注。

然後我們就接到「總統府」「副總統」的道謝電話,接著是「行政院院長」吳敦義的接見,承諾這些一年之內活化完畢,第二年不再增添,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這個其實肯定也做不到,我建議交付給非營利機構使用。

再後來就是每年都跟政府有談話,但是沒有什麼動靜,我們還是持續做我們的項目,曝光更多了,每年出的書和信件也都寄給政府和各界很多人,包括蕭萬長、馬英九、吳敦義、蔡英文。

 

穀雨:資料的信息來源從哪裡來呢?

姚瑞中:有幾個來源,一個是「公共工程委員會」的官方網站;第二個是「監察院」,他們有一個糾正案,可以去裡面查;第三個是「審計部」,他們有年報可以去查;第四個是招標網站,可以去查款項。

後來我把這些照片、三百多個同學的訪談和一個完整的紀錄片,都捐給了臺中的美術館。我把廢墟稱為「政治地理學」,因為它是政治鬥爭必然的產物,失敗者留下的遺物。

 

△ 《海市蜃樓》在亞洲雙年展,2015


拍攝信徒的「欲力投射」

 

穀雨:這個系列告一段落之後,你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關於宗教與信仰方面?

姚瑞中:廢墟其實是臨終關懷,神佛講的是死亡之後的世界是什麼。

其實很早前我就開始拍了一些相關內容,叫做「永劫輪迴的欲力奇觀」,還出了一本書叫《人外人》,現在是成批量地拍,做成了合集《巨神連線》,今年正在上海雙年展展出。

穀雨:在你的作品中,衝片產生的這些粗顆粒效果,帶來了躁動不安的感覺。它們有沒有什麼預示性的含義?

姚瑞中:我本人沒什麼信仰,拍攝也沒有從民俗的角度去拍,而是用接近人類學家的方式或是景觀學的方式進行拍攝。我避免拍攝「活動」「祭典」或是有人物的場景,我拍攝的是信徒們的「欲力投射」,也就是他們認為的神的「具體形象的投射」。

畫面構圖需要交待一個全景,神像與四周環境的關係。臺灣民間拍的這種題材都是色彩華麗的,我本人卻喜歡這種陰暗的層次和黑色的美學,所以我也收到一些褻瀆神靈之類的批評意見。

 

穀雨:所以《巨神連線》這個系列不僅是關於人的信仰,更多的是關於人的欲望投射出來的世界?

姚瑞中:臺灣自創宗教很多,完全沒有什麼管制,所以衍生出了很多複雜的系統,被稱為「萬神之島」。信徒捐獻多少是他和神廟之間的事情,甚至很多神像的高度,都是神明託夢決定的。

大部分宮廟都藏著世人對現世的各種需求,民眾希望藉由超驗的力量去獲取現實利益,廟宇也隨之越來越大,越來越神。

△ 《巨神連線》,澎湖縣馬公市紫微宮,2016-2017

穀雨:《巨神連線》系列的體量也非常龐大,你一共拍了多少?

姚瑞中:這個系列從一開始到後來成書,越拍越多,成書印刷前有300多頁,後來又發現了幾處非常重要的地方,印刷就耽誤下來了,我再去接著拍。最後成書是444頁,很巧的數字。

 

穀雨:這麼大體量的作品也全部是用膠捲拍的嗎?

姚瑞中:是的,全部是用6*7的120底片,用的伊爾福Delta100和400、HP5等幾種底片,400卷拍了2年。底片全部都是自己衝洗和放大的。

阮義忠老師問我為什麼放得那麼黑,我解釋說,有的人喜歡喝特濃咖啡,我喜歡色調濃烈一些,可以和現實拉開差距,有一種超現實感。他很尊重我的風格。

 

穀雨:從《本土佔領行動》開始,你的作品就有「土地測量」的性質,一寸一寸地丈量過去,其間探討的就是本土文化問題,也充滿政治批判。《巨神連線》也和《海市蜃樓》一樣有批判性在裡面嗎?

姚瑞中:這個與其說是一種身體測量,不如說是一種行動。尤其是《海市蜃樓》,那個有強烈的批判性在裡面。《巨神連線》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調查,但是會用我以前的觀點和工作方法切入。

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批判性,但是對於宗教人士來說,批判性還是很強的。他們覺得第一,黑白就有問題,很陰森;第二,把旁邊亂七八糟的建築和線拍進來,是褻瀆神靈;第三,很多陰廟被拍進去,鎮神不高興。

 

△ 《巨神連線》,高雄市旗山區五龍山鳳山寺濟公,2016-2017

穀雨:近期你在醞釀什麼新作品?

姚瑞中:新拍的一個系列還沒有發表,名字還沒有想好,大概是叫《天堂來自地獄》吧。它拍了很多廟裡面的警示地獄,都是用拍立得拍的,顏色很詭異,都用了閃光燈。 

 關於姚瑞中

姚瑞中,1969年生於臺灣臺北,1994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學院(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曾代表臺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2上海雙年展、2013年北京攝影雙年展等。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的荒謬處境。

 (本文圖片由姚瑞中本人提供。本文由騰訊新聞出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運營編輯 | 陳佳妮

校對 | 阿犁

運營統籌 | 迦沐梓


相關焦點

  • 臺灣攝影家陳傳興:年輕時總容易覺得自己周圍沒知己|穀雨計劃
    11月初,臺灣攝影家陳傳興的攝影展《螢與日》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覽由顧錚策展,被稱為陳傳興自2015年《未有燭而後至》之後的第二部個人精神史,同為其十年展覽計劃的 一部分。 有別於第一部作品是他在臺灣少年成⻓時期的自我實踐,《螢與日》是陳傳興留法十年的前五年在歐洲各地所⻅。
  • 穀雨數據丨小夥相親不到180被拒 身高越矮越不容易找對象嗎
    社交平臺上有一個調侃: 如果一個男生的身高超過了180cm,那他忘了自己姓什麼,也不可能忘了自己有180cm。 在身高方面,180對於不少男生來講,就像「秦淮線」對於南北方的意義,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分界數字。
  • 穀雨計劃丨美國著名作家不想寫川普:他一周說幾百次謊言 太假
    撰文|崔瑩 編輯|李媛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家特雷西·基德爾(Tracy Kidder)今年74歲,已經出版了十多本非虛構作品,獲獎無數。
  • 未來終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女性電影節|穀雨計劃
    女性電影故事、女性導演、女性電影剪輯師、拍攝女性故事的男導演……這些僅僅只是「女性電影」之下的具體角色,其背後所涉及的性別平等、國家歷史、社會環境更為複雜。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期間,騰訊穀雨與兩位女性電影人聊了聊「女性電影」。
  • 英國導演拍中美關係紀錄片:平民視角的「大國志」 | 穀雨計劃
    撰文 | 周生編輯 | 孫玫出品丨穀雨工作室 2014年春節,將近一年沒有回家的駐非工作者保旺禮像往常一樣,為了「捕獲」信號,爬上工地的腳手架,斷斷續續的手機信號一頭連接著這個在炎熱荒蕪的非洲國家裡孤獨的中國男人,一頭連接著他正熙熙攘攘地過春節的雲南老家。
  • 顧錚:拍攝身體也是拍攝某種社會意識 穀雨訪談
    穀雨:你跟他都聊什麼?顧錚:什麼都聊,有一搭沒一搭的,不一定只是跟攝影有關。穀雨:後來他來過幾次上海,去他要拍攝的地方都是你去踩點的是嗎?顧錚:沒有踩點,就是提供一個建議,比如他喜歡船,喜歡大輪船。那我說,去拍攝上海的碼頭吧,他很高興,就和我一起去了。穀雨:就到吳淞碼頭那兒。顧錚:對,上海的碼頭。穀雨:大輪船日本也有。顧錚:他可能希望看看大的港口城市吧,看看都是什麼樣的。
  • 緣,妙不可言 臺灣120餘尊落難神像返回廈門
    現在,能讓這些落難神像返回廈門,更能體現閩臺五緣關係中「文緣」的密切關聯。有部分神像運用了漆線雕工藝,極有可能是早先在廈門一帶製作並請入臺灣供奉的,這也顯示了閩臺之間民間聯繫的頻繁。  緣,妙不可言。一則關於臺灣落難神像收藏家的報導,因緣際會地為落難神像跨海來廈覓得了新居所。
  • 穀雨計劃丨墨西哥失蹤人口逾7萬人 當地攝影師用照片向世界發聲
    撰文|曹夢雯 編輯|迦沐梓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那日天色漸暗,耶爾·馬丁內斯(Yael Martinez)接到妻子盧塞羅(Lucero)的電話:「貝託(Beto)被殺了,被絞死了。他身上有被打和被燒的痕跡,但他們說他是自殺的。」
  • 從零到無限大|穀雨計劃
    採訪撰文|沙丘編輯|江流出品丨穀雨工作室9月22日,經過三天培訓工作坊和兩天正式提案大會,CCDF-10落下帷幕,最終有14個項目獲得全球各大紀錄片提案大會、影展、播出平臺等提供的獎項、獎金以及推薦。蔣春華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鄭灝勳的《直到那一天》分別獲得了2017年、2018年的「騰訊穀雨 x CCDF:最佳提案獎」。此外,獲得穀雨計劃基金支持的紀錄片《江南棄兒》《落地·生根》《網紅》也都曾亮相CCDF提案大會。 騰訊新聞好雨知時工作室總監、穀雨獎評委金輝說,騰訊新聞更傾向於關注提案是否具有公共價值,是否和更多人有聯繫。
  • 穀雨計劃丨易烊千璽承諾資助FIRST紀錄片實驗室,詳解8部入圍作品
    隨著手機和網絡的發達,藏地的人際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裂變,離婚率逐年居高。福利學校的孩子們除了一部分真正的孤兒,還有不少像梅朵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家境也許並不差,但因為父母離異,不得不被送去學校生活。梅朵通過微信和父親聯繫,總是得不到回音。父親是牧民,長年過著遊牧生活,和梅朵母親離婚之後帶走了大女兒,後來又組織了新的家庭,他顧慮到種種,和梅朵疏於聯繫。
  • 《徐自強的練習題》:冤案是起始,真實和理解才是追問丨穀雨報導
    在外守候多時的眾多媒體將他團團圍住,進行拍攝、採訪。 臺灣高等法院更八審宣判徐自強殺人勒索罪,並處以無期徒刑。 因臺灣施行《刑事速妥審判法》,規定在未被定讞的狀態下,被告不得羈押超過八年,他是該速審法生效後首位被釋放的嫌疑犯。 導演紀嶽君參與敘事,以導演的口述建構起整部影片。
  • 他是「臺灣的蕭邦」丨江文也名言合輯
    音樂家江文也的曲折人生他是江文也的老師導讀:江文也(1910年6月11日 - 1983年10月24日),作曲家、聲樂家、教師。出身臺灣、淡水、三芝,是首位享譽國際樂壇的東方作曲家。作品蘊含著濃厚臺灣故土、宗教聖樂與中國古典文化情感,奠定了臺灣與中國的現代音樂風貌。一生際遇於日本與中國間,貢獻巨大;被譽為是「臺灣的蕭邦」。
  • 非虛構大師麥克菲:因為他的鼓勵,何偉寫下了《江城》 | 穀雨計劃
    撰文 | 吳永熹編輯 | 李媛出品丨穀雨工作室1998年初,美國和平隊志願者彼得·海斯勒(何偉)在四川小城涪陵教書。一年半的中國生活,讓他愛上了這裡。但服務期還有半年就要結束,何去何從,他不知該如何選擇。他再一次向自己在普利斯頓大學時的「創意性非虛構課」老師約翰·麥克菲尋求建議。
  • 攝影師瀨戶正人:好照片有強大的氣場影響別人 穀雨訪談
    他的攝影,從前期聚焦於人物肖像,到現在開始向「物」和「景觀」探索。對於接下來拍什麼,要如何拍攝,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說:「時代在變,年輕人不斷地湧現出來,時代在變,又出來一波人,每個人都在嘗試不同的拍攝手法。正是因為時代的變化,你無法確定這個時代的東西它真的是好是壞,只要是嘗試過、有所感悟就好了。」
  • 穀雨:春欲暮,好雨來;夏將至,百穀生
    今日穀雨。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以後,天氣逐漸轉暖,霜雪不再,寒潮收場,春風和融,草色萋萋,正是萬物生長的最佳時節。實際上穀雨之雨水滋潤的不僅僅是百穀,作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可謂是萬物得到滋潤皆生長的時節,不僅百穀生長,花草樹木都在生長,將大地點綴的分外美麗。古人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 穀雨計劃丨75歲導演15年磨一部電影,享譽世界後仍住小房子裡
    拍紀錄片的過程當中,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會遇到很多情況。一般來說,要麼是他們歡迎我,要麼是我懇請他們。第二部分出現的那個兄弟,是最歡迎我的。每次我去拍攝,他都從心底高興。所以在成片當中,他出現的比例也會相當高。 還有一個事情一直在我腦子裡放不下。地方電視臺對水俁病這個題材很感興趣,每次我去拍攝,就發現幾個不同地方電視臺的記者和攝影師也拍攝同一批人。
  • 【關注】東山關帝神像巡遊高雄
    臺灣信眾舉行關帝神像迎駕儀式                十月中旬的高雄依然有著炎炎夏日的灼熱,卻擋不住數千名臺灣關帝信眾來到港口迎接福建東山關帝神像金身的熱情。      16日下午,高雄港香蕉碼頭人頭攢動,鑼鼓喧天。數千名關帝信眾不顧烈日炙烤在此等候神像的到來。
  • 電影資源丨《大佛普拉斯》
    有十餘年拍攝紀錄片經驗的黃信堯導演把這部影片剪輯得乾淨利落,節奏緊湊,劇情首尾呼應,各種伏筆直指影片的最大爆點。通過展現極端分布於貧富兩個階層的生活,為觀眾勾畫出一幅光怪陸離的臺灣農村生活圖。大佛普拉斯有三處極有特色,不得不寫的妙處:1、 導演作為「上帝」由頭至尾進行旁白補充說明,不斷地提醒觀眾:你看的是一部戲,只是一部戲。
  • 星辰文藝丨郝安:穀雨時分
    (穀雨 圖/戒得)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驀然回首,楊花落盡子規啼,是穀雨到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斯時,太陽轉至黃經30度,春將盡,夏將至。  穀雨,生百穀,萬物鮮。谷者糧食作物的總稱。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穀雨要雨,雨生百穀。這是一場句者畢出、萌者盡達,能催生出萬物茁壯成長的雨;生氣方盛,陽氣發洩。這又是一場天應人和、時會併集,能澆出無數傳說、泡開遠久記憶的雨。關於春天完結篇穀雨,這裡就用得著一個古代神話:昔者倉頡作書,仰觀天象,俯察萬物,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後形聲兼備,即謂之字。
  • 華語文學裡的「怪誕生物」
    ▌宗城《時間龍》林燿德 著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林燿德是臺灣文學界的傳奇人物,在短暫的文學生涯裡,他留下了詩歌、散文、小說、評論三十餘種,年紀輕輕就把臺灣的文學獎項拿了個遍。他的作品主要由三類組成。《時間龍》正是這樣一部融合不同體裁的作品,既有詩化小說的風格,也融合了宗教、數學、科幻等元素,如同一隻「怪誕生物」。它是林燿德生前最後一本小說,完成於1993年,前身是1984年的《雙星浮沉錄》,故事中的殖民星球、貧民窟、壟斷企業,《權力的遊戲》般的政治鬥爭,是人類現今生存邏輯在未來的延續。在《時間龍》中,林燿德展現了自己華麗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