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00萬房產送給外人?看完《小偷家族》便理解了一切

2021-01-06 8分電影

生了小孩,就當得了母親嗎?

這是《小偷家族》所發出的拷問。

2018年坎城金棕櫚大獎,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

Metascore97分,豆瓣8.7,IMDb8.0,爛番茄新鮮度99%。

沒什麼爭議的絕世好片。

《小偷家族》從劇本,角色塑造,鏡頭語言,演員表演,主題表達等各方面,無比出色。是枝裕和仿佛將他二十多年來所積累的導演功力都傾瀉了出來,有如此表現,就如瓜熟蒂落。

延續自2004年《無人知曉》以來對社會邊緣人群的關注,《小偷家族》的目光同樣聚焦在一個「不正常」的家庭。

故事講述原本一家有五口人的家庭,與一個小女孩相識共處,最後卻因一場意外,一家人被迫各奔東西,分別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是枝裕和還是延續著自己一邊拍一邊改寫劇本的招數,不過劇本卻一點都不凌亂。

小女孩友裡就像是一根線,她將原本一家五口的碎片化生活串聯成了一部流暢的電影。

「父親」柴田治和「兒子」祥太最先出場,他們默契地在超市進行偷竊,為家裡補充食物和生活用品。

柴田治是建築工人,領著微薄的薪水,只有靠偷竊,才能讓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稍微舒適一些。

很多東西都是買不起的,包括祥太上學的位置。

祥太也只能像《無人知曉》裡的阿明一樣,平日裡無所事事,在街上自己遊蕩。

兩人完成偷竊任務後,在回家路上看見房子外無人照看的友裡。

非常典型的催化事件。

是枝裕和用構圖暗示友裡正處在一個遭受壓迫的環境中,而柴田治生活窘迫,卻願意送買來的可樂餅給陌生小女孩吃,初步透露他善良的本性。

柴田治把友裡帶回了家,引出其他的家庭成員。

是枝裕和高明的地方是,沒有用笨拙的向小女孩自我介紹的情節,來向觀眾介紹角色,而是直接進入角色們的日常生活,用臺詞和動作構建他們的初步印象。

跟隨著他們的生活,劇情同步推進,更多的信息接踵而至。

「母親」信代是一家大型洗衣店的工人,她工作時也會有偷竊行為。

「奶奶」初枝每月都有著慰問金,她自己沒怎麼用,基本都存到了銀行裡。她和「姑姑」亞紀的關係要比其他家庭成員更親密。

亞紀在一家風俗店工作,每個月也有著固定收入。

就在種種日常當中,幾位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逐漸顯露出「貓膩」。

作為兒子的祥太沒辦法開口叫柴田治爸爸。

亞紀稱信代叫信代小姐,而不是姐姐。

其實友裡加入進來的過程,就已經洩露了這個家庭是怎麼組建起來的。

友裡第一次參與偷盜,是劇本的一個重要轉折。

這意味著她正式成為家庭成員,不再是被接濟的對象。

柴田治把友裡當成了祥太的「妹妹」,他要教祥太如何稱呼友裡,如何稱呼自己,因為他們並不是天然的一家人。

他們沒有血緣關係。

通過《無人知曉》式的鏡頭語言,是枝裕和用場景和服裝等變化,來呈現時間的推移。

電影剛開始柴田治總喊冷。

在信代擁抱友裡,說出那句溫暖的臺詞,「因為愛你才打你之類的話,全都是騙人的。如果真的愛,如果真的愛,應該這樣做(擁抱)才對。」之後,一轉場就是用蟬叫明示了夏天的到來。

季節從冷到熱的變化,寓意著友裡的環境從冰冷到溫暖,再到感受到來自家庭的熾熱。

一家人到海邊的場景,成為了電影中尤為動人的時刻。

也就是初枝奶奶一句「好景都不長久」的事,劇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轉折。

連續兩場意外重創了這個「小偷家族」。

和《歲月神偷》一樣,「偷」字是雙關的。

表面指柴田一家喜歡偷東西,暗中指他們家的親情,是偷回來的。

高潮部分的審訊戲,各家庭成員的前史被查了出來。

是枝裕和在這裡又做了幾個高明的選擇,直接將《小偷家族》送上了坎城之巔。

第一,拒絕任何的閃回鏡頭。只通過臺詞交代角色的前史,給觀眾留下了解讀和想像空間的同時,不影響劇情推進和角色的終極轉變。

一般劇情片可以長達三小時,《小偷家族》卻只有兩小時,要歸功於是枝裕和的留白處理。

第二,把場景交給演員處理。

是枝裕和與很多作者導演不同,他好像沒有什麼控制欲。他可以放心地讓演員們自由發揮,根據演員的狀況改變劇本。

中間有一場友裡掉牙的戲,就是因為小演員在拍攝過程中真的掉牙,才臨時加上的。

經驗不多的演員,可以擁有極強的真實感。

而對於職業演員,則有著超大的發揮空間。

飾演信代的安藤櫻,在審訊室直面鏡頭,詮釋了什麼叫演技大爆發,她真的把角色的感情從片場中迸發到了銀幕之外。雖然她沒有加冕坎城影后,但凱特·布蘭切特等坎城評委對她的演出稱讚有加,這無疑是電影的一大加分項。

第三,不強行煽情。

最後「父子」離別的戲,是全片的情緒頂點,經過前面的鋪墊,要賺足觀眾的眼淚簡直不要太簡單。

讓演員大哭,加特寫,說點感人臺詞,再請一個及格的配樂師,估計很多不是導演的人都知道該怎麼做。

是枝裕和呢?

沒有眼淚,沒有感人肺腑的告別詞,沒有配樂。

只有一個父親的呼喊,和遲來的一句「爸爸」。

沒有留意臺詞等細節,從而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場訣別的觀眾,如果沒有配樂營造下氣氛,可能電影結束了都沒搞明白是怎麼一回事,自然也不會那麼感動。

但好電影是不怕沒有受眾的。只要有人能夠跟隨著故事,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引發是最為真實的情感,而非人工催出的淚水,是枝裕和就成功了。

他的電影勝就勝在,夠「真」。

《小偷家族》的主題關於「家」。

要把片名翻譯成「何以為家」也不差。

到底怎麼才算是一個家呢?

血緣關係?

(法律)戶口本證明?

是枝裕和的回答很明確,統統不是。

他通過柴田一家,還原出了一個家所應該有的樣子。

而這些家庭成員原來的家庭,都不怎麼幸福。反倒是和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一起,才能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成為一家人的基本條件,不應該是血緣和法律定義,而是相互的關心,尊重,擁抱。

生了小孩,不一定就當得了母親。

也許有人會說,電影嘛,怎麼拍都行。

確實現實中大多數情況是血緣關係至上,但電影的一個作用就是,去挖掘現實中難以被發現的東西。

如果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那拍出來就沒啥意義了。

是枝裕和只是發現了一種現實,拍成了電影,告訴了觀眾。

這種現實是,外人有時比親人可以更親近。

2020年11月,上觀新聞報導,上海一位88歲的馬老先生將價值300萬的房產留給樓下擺水果攤的小遊先生,而不是自己的家屬。

事後家屬出來說不是這麼回事,卻被媒體的進一步採訪打臉。馬老意識非常清醒,他和小遊已經住在一起,和《小偷家族》柴田家他們類似,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家庭。

事件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覺得老人這麼做「不近人情」。

但看過《小偷家族》,便很容易能理解,那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更深層次的探討可以延伸到社會。

那是從《無人知曉》延續過來的議題。

柴田治和信代都偷東西,身上還有著不為人知的前科;

亞紀在風俗店工作,算是出賣自己的身體;

初枝每個月會厚臉皮地找前夫和出軌對象的兒子要錢。

一眾主角身上都有著令人厭惡的行為,都是在社會上容易不受待見的。是枝裕和卻大膽地把這些角色變成「全員好人」,他無疑想告訴觀眾,有些人看起來像壞人,但也有可能是好人。

這個世界存在惡,同時不缺乏善的存在。

《無人知曉》的真實事件,拋棄子女的原型母親被廣泛譴責,是枝裕和偏要朝輿論相反的方向拍,把母親塑造成一位對子女不乏關愛的角色。

因為他發現,被拋棄的大兒子非常關心妹妹,如果母親經常對他們使用暴力,大兒子恐怕也會有一定的暴力傾向。

能有他這麼一位善於發現人間美好,又能大膽表達,拍攝成佳片的導演。

日本人可真太有福了。

相關焦點

  • 《安家》真實上演:老人寧送300萬房產給外人,也不留一分給親屬
    《安家》真實上演:老人寧送300萬房產給外人,也不留一分給親屬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在這人世間,但凡只要涉及到一個「利」字,那麼瞬間就能讓人看清人世間的醜惡。事件回顧事件發端於一個小視頻,當時在有這樣一個小視頻傳播的非常快,講的是一個上海八十多歲的孤寡老人馬先生,他身邊的親人很少來看望他,一直是小區裡的一個水果攤攤主遊先生在照顧他,而且這位水果攤主始終如一地照顧了這位老人好幾年,為了感謝這位水果攤主遊先生的贍養之恩,馬老先生便將自己價值300多萬的房產贈予了這位攤主
  • 88歲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外人」:有一種悲哀,是老無所依
    -01 「88歲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老闆」 看到了一條熱搜,居住在上海的老人馬林,如今已經88歲高齡;在2017年的某一天,馬林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他將自己那套300萬的房產,做了公證,送給了水果攤的老闆小遊。
  • 看完《小偷家族》,才發現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小編最近才看完《小偷家族》這部斬獲了坎城金棕櫚獎的最佳影片,這部來自日本鬼才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作品一經上映便受到了影迷們的追捧。《小偷家族》講述的是6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由於特殊的「羈絆」而相互扶持成為一家人的故事。
  • 妻兒離世,上海八旬老人把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店主
    來源 | 央視新聞、騰訊新聞 日前,上海一位八旬老人做出一個讓旁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老人將自己300萬房產留給樓下毫無血緣關係的水果攤攤主,並做了公證。這到底是為什麼?
  • 88歲老爺爺把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店主!理由看哭無數網友
    88歲老爺爺把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店主! 上海一位88歲的馬老先生突然做出一個讓旁人都無法理解的決定
  • 上海八旬老人將房產送給水果攤主,「無法理解」的背後是什麼故事?
    上海八旬老人將房產送給水果攤主,「無法理解」的背後是什麼故事?最近,上海一位88歲的馬老先生也做出一個讓旁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他決定在百年之後,將自己的300萬房產留給樓下水果攤的店主,並且已去公證處做了公證。事件引發無數網友熱議!
  • 看完了《小偷家族》電影之後,為什麼還要看小說?
    在第71屆法國坎城電影節上,《小偷家族》斬獲了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第七次來到坎城的是枝裕和也終於捧走了屬於他的金棕櫚葉。 之後的《小偷家族》更是獲獎無數,主創人員們不是在頒獎臺上,就是在去領獎的路上。在電影上映後數月後,暌違已久的《小偷家族》原著小說終於出版。
  • 電影《小偷家族》:「小偷」敘事與家族神話的「褶皺」
    從《幻之光》(1995)到《小偷家族》,作為「作家導演」的是枝一直延續著他所擅長的「形式」與「內容」來書寫日本家族親情而逐漸地形成了內在統一的連續性。然而,有意味的是,這一「連續性」在《奇蹟》(2011)之後明顯地呈現出結構性的斷裂。正是因為這種「斷裂」的思考維度成為我們深入解讀《小偷家族》的關鍵之所在。電影《小偷家族》的原題是『萬引き家族』,其英文名是Shoplifters。
  • 88歲老人送300萬房產給水果攤主,真相讓人淚目,人性是如此醜陋
    01也許王老伯不會想到,自己將房產送給小遊這件事會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還讓處在耄耋之年的自己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主#這一話題微博,截止目前閱讀人次超過3.3億。11月24日,老人的親屬首次接受採訪稱:他們看新聞才得知老人贈房一事,對於老人意定監護的有效性,他們表示懷疑「。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看完了電影之後,為什麼還要看小說
    這一片段在電影中是被剪去了,但在小說中保留下來,以此為標題,《小偷家族》不過也是一部,苦苦等待著那個缺席之人的故事。這一切真相如同層層剝落的牆頭,逐漸露出這個家族破敗的一面。在日常敘事中設置懸念,是介乎於假定和非假定之間,因而非常難以把控尺度。
  • 《小偷家族》映射現實的一面鏡子
    2018年《小偷家族》(「萬引き家族」)在中國大陸上映的時候,我曾經去電影院觀看過一次這部電影。當時便很喜歡這一部電影,只是並沒有把自己的感受梳理並寫成文字。今日有幸在嗶哩嗶哩動畫上發現了正版的片源,便重溫了一下這部電影。
  • 《小偷家族》帶給了太多人絕望的感受
    都是關於家族和親情,雖不迫切,卻有著淡淡的溫暖。這部電影帶給了太多人絕望的感受。 4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在東京一間小公寓裡獨自生活。尤其在妹妹無意中死掉時,成了很多人的淚點。有這麼絕望的人生?當時就覺得。當然我要重申一遍,個人最喜歡的是枝裕和還是《海街日記》。然後,在春天的一個夜晚,終於看了《小偷家族》。
  • 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水果攤主
    三年前,老人帶著攤主找到了公證員李辰陽做監護公證,還要把300萬房產送給這位毫無血緣關係的攤主,這件事於近日被媒體報導,引發熱議。「意定監護」是什麼?由於無親戚照護,攤主便早上進完貨再去醫院,晚上回家,日復一日。此後,老人便邀請住在簡易棚的攤主夫婦及其三個孩子住進自己的房子,組建成一個特殊家庭。
  • 《小偷家族》:從塵世 偷來愛
    現如今,作為學生的是枝裕和憑藉文藝片《小偷家族》捧回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這姑且算是一個「絕境逢生」的籌碼。在這個大背景下打撈《小偷家族》的珍貴,亦使人忍不住嗟嘆未被眷顧的遺珠順流而下的命運。
  • 老人背著子女將房產贈與外人,子女可以撤銷嗎?
    近日,一起「上海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樓下水果攤主」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事件的主人公便是一位88歲高齡的馬先生,因平時得益於附近經營水果攤的「小遊」的照顧,馬先生便背著家人帶著「小遊」到上海普陀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決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遺產都託付給
  • 藥神主創力挺《小偷家族》首映禮獲贊「催淚神作」
    8月1日,《小偷家族》100場點映已全面開啟,敬請期待。《小偷家族》已經是Lily Franky與導演是枝裕和的第四次合作。為了演好這個角色,Lily Franky做了不少功課,並在拍攝現場多次和導演探討更好的表演方式。
  • 《小偷家族》:多元成家的一次實踐
    周末和朋友去看了最近上映的《小偷家族》,本來還擔心自己會在影院睡著,畢竟是枝裕和的電影總是平淡又緩慢。沒有想到,我全程都非常專注地看完這部電影,甚至到了結尾的時候,還忍不住流了眼淚。看完後和朋友討論了好久電影情節,一直不能平靜。
  • 看了《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述了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看了《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述了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小偷家族》這是我去年看過的最好的電影。鏡頭全部集中在,都在臺詞裡,緊密交織出完整的故事。每當感覺劇情走平,臺詞會帶出一個新的線索,於是這麼一部畫風平靜的影片,做到了吸引人目不轉睛。人物日常在情緒上毫無驚濤駭浪的起伏,看不到什麼衝突爆發啊、情緒炸裂啊這類很傳統的劇情高潮。可是當女警正義凜然面對祥太平靜的臉,指責時,人與人之間無法相互理解的感覺那麼清晰。
  • 看完《小偷家族》,更明白了為啥3億人在用拼多多
    看完《小偷家族》,更明白了為啥3億人在用拼多多羊城派  作者:何晶 劉虹  2018-08-01   《小偷家族》終於要在內地上映了,在精湛的演技之餘,更觸動觀眾的,或許還是影片的主題   文/羊城派記者 何晶 劉虹  盼望著盼望著
  • 《小偷家族》影評
    《小偷家族》影評作者:李子季圖片:網絡《小偷家族》延續了導演一貫的風格,用不緊不慢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聚散,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情感。電影講述的是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家庭,依靠奶奶的養老金艱難度日。當養老金不夠支付日常生活時父親與兒子就會去商店,順手牽羊一些生活必須品。《小偷家族》情節處理簡單而高級,故事溫暖而樸素。可樂餅、 麵筋 、汽水、 堆砌成零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