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穎麗
編輯|斯問
每年1月的上旬,在代表消費最前沿的上海,阿里都會發布未來一年的新品趨勢。
這個儀式持續了三年。
去年,根據大數據預測:感官、健康、安慰、提效、社群、創藝等會成為這一年的新品消費關鍵詞。
從驗證的角度來看,象徵「健康」的低糖氣泡水跑出了元氣森林,擁有「安慰」價值的潮玩屆代表——泡泡瑪特如今市值千億,經常出現在李佳琦直播間的花西子彩妝則榮膺「國貨之光」的稱號。平凡的日子裡,每個人多少都會與某個新鮮的商品撞個滿懷,洗地機,智能貓砂盆在今年大火,還有很多的新品悄然間影響著我們的需求。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家洛形容這種每年一次的趨勢發布,「並不是說多權威,而是給大家一個啟發。」
2020年初,疫情還沒有抬頭,一切關於未來的想像都是基於日常慣性。但消費趨勢與時代的大環境變化相關,也與社會情緒的總和相連接,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一些趨勢,也改變了一些進程。
線下實體企業受損嚴重,待業在家人數增加,人們關於未來的不確定投射在消費品上就是推動了「9塊9包郵」和「1元更香」商品的繁榮。
去年3月,淘寶特價版APP上線,不到半年時間月活用戶就超過5000萬;淘內直營的工廠店則在9個月裡年度活躍購買用戶突破1億。
新品則代表了另一個人群和另一種情緒。
這裡有喜歡奢侈品而不能出國買買買的時尚人士,有宅家卻追求生活品質的家庭人士,也有通過新奇特去定義自我的年輕人。
根據阿里《新品消費盛典報告》的數據,整個2020年,天貓新品發售數量達到2億以上,比去年翻了一番,重度新品用戶達到1億多,幾乎達到了整個日本的國民人數。
當我們透過「新品」這個平平無奇的詞去看背後所代表的東西,它其實關乎消費者的需求、場景、價值認同,也關乎新老品牌尋求和角逐新的賽道。
新品,新在哪
提到「新品」,你會想到什麼?
蘋果的新一代手機,MAC口紅的新色號或者某個服裝品牌的季度上新?這些是新品,但不是全部。
基於那些微小而被忽視的需求研發出的「新品」,是另外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含義。
火雞電器的創始人王強講了一個故事。他的多年好友跟他抱怨,太太在廚房做飯,發現木頭刀座裡面居然長黴了。
他自己不做飯,但覺得沒有替代產品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於是研究行業,發現這是一個產品盲區,「傳統的刀具行業乃至家居行業,沒有人碰『電』的事情,家電行業的人也從來不碰刀架這種不帶電的家具。」
順著這個需求,消毒刀架開始成型,又借著疫情宅家的契機,產品被更多人接受,「今年3月份,我們的單月GMV(平臺交易額)是1000萬,天貓雙11期間,我們1天的GMV就達到了1000萬。」
價值變換所對應的消費觀念變化也影響著新品的形態。
2020年,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張桂梅校長到楊笠脫口秀,女性權利的討論越來越進入公共話題,對應到消費品上,也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轉向。
靠著無尺碼內衣這種去性感化的話語體系,Ubras贏得了一眾粉絲,年末又把「無尺碼」繼續用在改造秋衣上,最終「肌底衣」讓這種原本等同於私密的品類成為一個可以表達美的「新品」。
當居家成為一種被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場景的變化也能成就一款新品。施華蔻的家用漂發劑、添可的洗地機等等都是圍繞家的場景展開。
《消費者行為心理學》曾提到,「求新,是人的一種基本欲望」。而新品的本質就是滿足人在自身和環境發生變化時,那些新的需求、新的欲望。
KOC的作用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新品敏感,總有那麼一些走在消費最前沿的人,他們在普通人的眼中有很多個代名詞,「時髦人」、「KOC(關鍵意見消費者)」,當然也有可能是某個特定圈子的「發燒友」,而對商家來說,這群人被稱作「高淨值人群」。
天貓大數據給這群人描了一個基礎畫像:更有經濟基礎,更願意去發現,去逛,俗稱「有錢有閒」。家洛解釋,1億重度新品消費人群指代的是,「50%的金額都在購買新品的人。」
「電商在線」曾採訪過幾個典型的新品消費者。一個男生,AJ球鞋的發燒友,家裡有一整面牆用於收藏和陳列買到的限量款和經典款。一個女生,李佳琦的忠實粉絲,她熱愛化妝品新品,也對新概念的保健品痴迷。另一個是已婚人士,對一切電動的家居產品抱有嘗新的熱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年輕,並且有不錯的收入基礎。
2020年,這群人數量達到1億,比去年增加了1700萬,與工廠廠牌的人群構成了消費的兩級。
奢侈品消費人群和潮流人士是今年的重要增量。數據顯示,2020年天貓的奢品和潮流人群分別達到4600萬。
疫情之下,全球奢侈品線下市場受挫,電商成為救火的重要平臺。貝恩諮詢的報告就顯示,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上漲48%,全球線上份額也從12%增加到23%。而天貓的數據則顯示,奢侈品在平臺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20%。
天貓小黑盒的人介紹,奢侈品來天貓,他們希望不僅是把這裡當作一個渠道,而是一個真正深度合作的平臺,「新品首發」就是深度合作的形式之一。
與今天新品消費盛典同步進行的,就有多個奢侈品牌在天貓的新品首發,其中包括GUCCI、卡地亞、伯爵、幾家、巴黎世家等,這些奢品的眾鳥來栖,無疑是塑造新品重度消費人群非常大的助力。
買新品的人,購物方式也截然不同。
普通人是需求導向,首頁-搜索-商品詳情-加購-結算,購物路徑直接清晰。而時髦的新品早鳥人群則是發現導向,他們在內容上有更多訴求,更喜歡互動,喜歡在淘寶直播、天貓小黑盒中發現新東西的樂趣。
《第四消費時代》曾經描述上個世紀日本的年輕人,所有的事情都喜歡獨特的、新鮮的,仿佛那些東西能替他們表達自我。
某種程度上,這個時代的中國,那些追逐新品的人或許也是這樣的心理。唯一不同的是,當他們成為早鳥人群後,還可以通過抖音、小紅書,還是淘寶的逛逛,去影響更多的人。
新品消費推動了更廣泛的消費本身。以大促為例,618期間,新品貢獻成交額佔比達到五分之一;這個雙11,新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35%,過億的新品數量同比增長50%以上。
新品,新賽道
當新品的含義有了不同的解釋,在這個時代,新品也有了新的價值。
今年的新品消費盛典上,阿瑪尼、樂高、鄂爾多斯都帶著2021的新品出現在會場的二樓。其中阿瑪尼推出了一款新的大師粉底液,而樂高帶著新年的新套裝,鄂爾多斯則展示著環保為主題的新面料產品。
在這些傳統大品牌的旁邊是一些國貨新品的集合。其中有花西子的眼影盤、自嗨鍋的石牛拌飯、空刻的新款方便意面等等。
對傳統大牌來說,新品往往承擔著幾個作用:促進新的銷售、拉新的用戶。而在這個時代,新品更有差別的價值,是讓更多國貨品牌藉此出圈。
不論是前面提到過的火雞電器、Ubras,還是「電商在線」報導過的奶糖派、GOTO,對他們而言,新品成功,品牌就立住了一半。
數據顯示,今年天貓上線了2億個新品,其中雙11就有3000萬個新品上線,與此同時,300多個新品牌在垂直領域取得第一。某種程度上,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新品和背後的新品牌能夠大量湧現,原因很簡單。一方面,中國的供應鏈生產已經足夠成熟。另一方面,當電商平臺聚集了近8億消費者,新需求可以更快地被洞察,新品可以更精準地被推到目標消費者面前。
一個新品就是一個新的賽道。
發現被忽視的需求,創造全新的品類無疑是一種。在這裡,有寶寶饞了從嬰幼兒零食出發,把盤子這麼一個小的子類目做成一個大賽道;有空刻從速食領域開拓出了速食意面這個小賽道……
而另一種,改造舊產品,賦予新的形式是更普遍的做法。從洗衣粉到洗衣液到洗衣凝珠、洗衣片,在一個老舊的行業裡拓出一個新賽道,這不僅僅是新品牌參與競爭的切口,也是老品牌維持活力的方式。
天貓小黑盒的小二介紹,以新品維度,每個行業都值得在天貓上再做一遍,比如:從護髮素到即塗即洗髮膜(潘婷深水泡彈發膜);從傳統護髮到發妝(力士髮際線筆);從傳統眼部護理到導入儀眼霜(丸美);從傳統料理鍋到無界料理(松下);從傳統醬油到健康減鹽醬油(六月鮮)等等。
2021年,阿里照常發布了新品的三大維度、九大趨勢:場景需求包括儀式暗示、場景自由、生活秀場;產品設計包括微觀市場、參數雷達、科技普惠;價值定位包括身份共識、同好狂歡、價值信仰。
當新品越來越成為關鍵,新老品牌似乎有了更公平的競爭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