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脂肪,究竟是好是壞?

2021-02-12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作者:Jon White

翻譯:狐狸控

編輯:Steed

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中有一個著名片段:兩位2173年的科學家討論20世紀晚期的健康飲食建議。

 「你是說裡面既沒有油炸食品也沒有牛排、奶油派或是熱巧克力醬?」其中一人難以置信地問道。「他們認為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另一人答道,「而據我們現在所知,事實正好相反。」

現在倒是還沒有走到電影裡的那一步,但是我們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牛排和奶油派並不像以前人們認為的那樣有害健康。35年來,我們一直堅信飽和脂肪會損害心臟。現在,這種觀念正像熱煎鍋裡的黃油塊一樣慢慢消融。

那麼,是不是多吃點奶酪和牛羊肉之類的紅肉也沒有關係呢?當前這種限制飽和脂肪攝入量的飲食建議會被推翻嗎?如果是的話,我們怎麼會錯了這麼久?

這個答案關係重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世界死因之首,每年有1700萬人死於此類病症,佔到所有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之多。世衛組織預測,到2030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將達到每年2300萬。在美國,大約有8100萬心血管疾病患者,他們需要負擔頗為高昂的醫療費用。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食用飽和脂肪會直接提高心臟病發病風險一直是營養學的核心理念。肉和奶製品含有大量「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營養理論鼓勵我們要多吃植物油以及魚類、堅果、種子等食物中含有的「健康」脂肪。

美國官方膳食指南建議,每個成年人從脂肪中攝取的熱量不超過總熱量的三分之一,從飽和脂肪中攝取的熱量不超過十分之一。英國的指導建議也與之大體相同。這個標準其實不難做到:普通人吃掉一整個12英寸的義大利香腸披薩,還能再來一份冰激凌,都不會超過限額。儘管如此,美國和英國人民吃掉的飽和脂肪還是成功超過了建議量。

以前人們吃得還要多。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飽和脂肪佔到了英國人膳食熱量攝入來源的40%以上。美國的情況也類似。不過,隨著關於飽和脂肪危害的警告流傳開來,人們開始削減黃油、牛肉之類的食物。食品產業也聞風而變,貨架上擺滿了低脂餅乾、糕點和醬料。

我們一直堅信飽和脂肪會損害心臟的觀念正像熱煎鍋裡的黃油塊一樣慢慢消融 | 圖片來源:

這條信息成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西方國家的心臟病死亡率顯著降低。1961年,英國過半數的死亡由冠心病導致,而2009年降到了不足1/3。可是,這些年來醫療和疾病預防水平也大幅提升,很難說飲食結構改變在這方面有沒有起作用,或者說發揮了多少作用。而且即便脂肪攝入量大幅降低,肥胖症和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卻並沒有下降。

要正確評價食物中飽和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我們需要先弄明白我們的身體如何處理脂肪,以及飽和脂肪和其他類型脂肪在處理過程中有什麼不同。

當你吃下脂肪,它會到達小腸,在那裡分解成脂肪的組成部分——脂肪酸和甘油。然後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再和膽固醇、蛋白質包裹到一起,進入血液。這些球形的小團體就叫做脂蛋白。脂蛋白使得不溶於水的脂肪和膽固醇(兩者合稱脂類)能夠到達需要它們的地方。

你吃的脂肪越多,血液中的脂蛋白含量就越高。傳統觀念認為,這就是危害健康的禍根。

傳統觀念認為,肉類中的飽和脂肪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事實果真如此嗎?圖片來源:pexels

脂蛋白主要分為兩類: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雖然含有多種成分,但低密度脂蛋白常常被說成是壞膽固醇。說它壞是因為它會粘在血管內壁上,導致斑塊出現,使血管變硬變窄,而且增大了出現血塊造成血管阻塞的危險。日常飲食所見的所有脂肪類型中,飽和脂肪最能提高壞膽固醇的含量。(食用膽固醇本身卻幾乎沒有影響。膽固醇之所以名聲不好,是因為含有膽固醇的動物性食品通常也含有大量飽和脂肪。)

高密度脂蛋白,或者說「好膽固醇」,能夠保護血管,消除斑塊。傳統觀念認為,食用富含不飽和脂肪或可溶性纖維的食物,比如全穀物(含胚芽和麩皮的穀物)、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這個理論可以簡稱為脂類假說,可能是人類營養學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學說了。

脂類假說的出現可以追溯至20世紀40年代。當時美國中年男子心臟病發病增多,態勢愈演愈烈,引起社會擔憂。那時人們通常認為,心臟病發病的原因是人體衰老。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理學家安塞爾·凱斯(Ancel Keys)卻不這麼認為。

凱斯注意到日本和某些地中海國家日常飲食中脂肪含量較低,心臟病發病機率也很低。他確信其中必有因果聯繫。於是1958年,他發起了具有開創性的七國研究。他一共從美國、芬蘭、荷蘭、義大利、南斯拉夫、希臘、日本等7個國家招募了12763名40歲到59歲的男子。這些人登記加入該項目後,凱斯分別在5年後和10年後檢查了他們的飲食和心臟健康情況。

他據此得出結論,食物中的飽和脂肪與血脂上升、心臟病和中風發病機率增加存在相關性。脂類假說就此誕生。

某些地中海國家日常飲食中脂肪含量較低,心臟病發病機率也很低 | 圖片來源:pexels

凱斯的研究結論得到了其他研究(特別是弗雷明翰心臟研究)的支持。弗雷明翰心臟研究是在美國馬塞諸塞州一個小鎮進行的一項關於飲食和心臟健康的研究。基於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心臟病死亡人數的不斷增長(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心臟病),美國衛生部門決定通過官方努力,降低居民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的攝入量。1980年,居民膳食指南在美國問世,而英國則是在1991年。從此之後,它們的地位便不可動搖。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質疑的聲音也逐漸增多。2010年,科學家對21項研究進行了一次薈萃分析。這21項研究共對348000人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記錄。薈萃分析發現,「沒有明顯證據」支持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臟病患病風險[參見《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91卷,535頁]。

2014年3月發表的另一項薈萃分析,又給懷疑者們打了一劑強心針。該研究回顧了72項研究成果,涉及18個國家的64萬人[參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60卷,398頁]。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這項研究並沒有發現支持現有飲食建議的證據。研究得出:「對於鼓勵食用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飽和脂肪總量的膳食指導原則,現在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營養原則也許需要重新考慮。」

實際上,該研究發現,位於兩個極端的人,也就是飽和脂肪吃得最多和最少的人群,心臟病發病風險相同。大量食用不飽和脂肪似乎並沒有起到保護作用。

這項薈萃分析招致了強烈批評。批評者認為該研究存在方法錯誤,且漏掉了不該漏掉的研究。不過,那些研究者力挺自己的結論,他們認為自己的論文在打破飽和脂肪禁忌上卓有成效。

他們的研究結論在學術界之外廣受歡迎。很多評論者把它解讀為給重拾飽和脂肪開了綠燈。真的如此嗎?凱斯真的錯了嗎?對於凱斯的研究及眾多支持凱斯結論的研究與近期兩個薈萃分析之間的衝突,也許有著另外的解釋?

早在凱斯的研究剛剛開始影響健康建議的時候,就有批評者指出他的研究存在缺陷。其中主要的一條是,他使用了挑選過的研究樣本來支持他的假設,忽略了像法國這樣飲食中脂肪含量很高、心臟病發病機率卻很低的國家。低脂飲食的最重要證據來自希臘克裡特島,但是後來人們得知凱斯記錄的一些資料是在四旬齋期間。而在四旬齋期間,希臘居民傳統上會避免食用奶酪和肉類,所以凱斯可能低估了他們正常的脂肪攝入量。

弗雷明翰研究也沒能逃過批評聲,說它跟蹤研究的人群不具有代表性。他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因非飲食因素,比如吸菸,而導致心臟病患病機率很高的白人男性和女性。

而且,如今我們逐漸清晰地認識到,飽和脂肪的作用也要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複雜得多。

飽和脂肪的作用也要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複雜得多| 圖片來源:pexels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羅納德·克勞斯(Ronald Krauss)一直致力於脂蛋白和心臟病之間聯繫的研究。他也參加了2010年的那次薈萃分析,那次研究讓他相信,脂類假說至少有部分重新考慮的空間。

他指出,有研究表明並非所有的低密度脂蛋白都一樣,不加區分地說低密度脂蛋白不好是不對的。現在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低密度脂蛋白分為兩類:較大的蓬鬆顆粒和較小的緊實顆粒。克勞斯說後者才是心臟病的誘因,而蓬鬆的脂蛋白影響要小得多。關鍵在於,克勞斯指出,吃飽和脂肪增加的只是蓬鬆脂蛋白的含量。而且一些研究還顯示,少脂肪多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特別是富含糖類的飲食,會增加較小的那種脂蛋白含量。

為什麼較小的脂蛋白顆粒危害大?在隨著血液流動的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會粘到細胞上,從血液循環中脫離出來。克勞斯說小顆粒的脂蛋白不太容易粘住,所以留在血液裡的時間更長,停留的時間越長,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它們還容易轉化成一種危害更大的氧化形式。而且,膽固醇總量相同的情況下,小顆粒脂蛋白的數量會更多。克勞斯說,低密度脂蛋白更多,等於危害血管的風險更大。他認為證據已經足夠充分,應當更改健康膳食建議了。

低密度脂蛋白分為兩類:較大的蓬鬆顆粒和較小的緊實顆粒 | 圖片來源:pexels

不過,英國牛津大學的膳食與人口健康學教授蘇珊·傑布(Susan Jebb)認為,人們對低密度脂蛋白和健康的另一種關係接受得太輕易了。「現在還不是做評判的時候。對低密度脂蛋白細分的研究還相對較少,這也許是個值得好好研究的方向,但是,現在我還不能完全認同。」

傑裡米·皮爾遜(Jeremy Pearson)也同意傑布的看法。他是一名血管生物學家,還是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醫務副主任。英國心臟基金會是2014年薈萃分析的資助單位之一。他說,原本的理論認為高飽和脂肪飲食會提高心臟病患病風險,這還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有其他薈萃分析支持這個理論。他指出,還有一些來自動物實驗的過硬證據。在動物實驗中,對飲食的控制可以做到在人類實驗中達不到的程度。他說動物實驗反覆證實高飽和脂肪確實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和動脈硬化。

那對於那些質疑「正統」理論的薈萃分析,他又作何解釋呢?「我想這可能說明在自由生活的人群中,通常還存在其他因素決定你是否會患上心臟病,這些因素比飲食中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的平衡更重要,」皮爾森說。比如缺少運動、飲酒、體重等因素也許都會蓋過脂肪的影響。

當然,爭論也不能脫離開人們攝入的總熱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和其他國家居民的總熱量攝入增長了30年,結果導致體重超標的人口不斷增長。體重超標或是肥胖也增加了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另一個關鍵因素可能是,不吃飽和脂肪了,人們現在吃的是什麼。「減低飽和脂肪的效果要取決於拿什麼替代它,」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沃爾特·威利特(Walter Willet)說,「我們雖然大幅降低了熱量攝入,卻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又拿其他什麼東西把這個缺填上了。」

問題是我們拿來補缺的這些東西,常常是加工提煉過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我們把這些東西添加到食物中,替代脂肪。2009年的一項研究綜述顯示,如果在削減飽和脂肪的同時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結果是心臟病患病風險提高。這與近來興起的看法認為糖才是罪魁禍首相符。

然後還有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通過化學手段使植物油變成固體,用以替代葷油之類的動物脂肪。因為反式脂肪是不飽和脂肪,是「健康」的,所以食品工業大量使用反式脂肪生產糕點醬料等產品。然而,後來卻證實反式脂肪能引起心臟病。總體上,也許那兩個薈萃分析只是反映了削減飽和脂肪的益處被替代品糖和反式脂肪抵消了而已

與此同時,科學家正在努力揭開紛繁複雜的脂肪代謝之謎,這也會對解釋上述相互矛盾的結論提供助力。其中區分不同的飽和脂肪就是一條頗具前景的研究思路。例如,2014年的薈萃分析發現,有清楚跡象表明不同的飽和脂肪對應的冠心病風險並不相同。有些飽和脂肪似乎會降低風險,而有些不飽和脂肪還會增加風險。

不同的飽和脂肪對應的冠心病風險並不相同 | 圖片來源:pexels

英國劍橋大學的流行病學家、2014年薈萃分析研究的第一作者拉吉夫·喬杜裡(Rajiv Chowdhury)稱,雖然要證實這些發現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但是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還有其他證據表明飽和脂肪的作用並不是全都相同。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食用大量肉類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臟病發病風險,而等量奶製品飽和脂肪卻會降低風險。研究計算得出,僅僅把從肉類飽和脂肪攝入的熱量減少2%,代之以奶製品飽和脂肪,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就降低了25%。

克勞斯也引用了一項研究稱,與食用黃油相比,食用奶酪引起的壞膽固醇含量增高的幅度要小——哪怕二者在飽和脂肪含量上完全相同。

那麼,是不是以後的膳食建議要變成奶製品來源的飽和脂肪比肉類來源的飽和脂肪危害小?或者敦促我們多吃奶酪少吃黃油?現在說這些還為時過早。傑布認識到,某些飽和脂肪酸比另外一些危害要大,這個理論的可信度確實在提升,但是她說這還不足以用於指導人們的飲食習慣。

即使如此,我們也越發覺得,需要重新考慮脂肪的作用了。

美國紐約大學的營養學教授瑪莉安·耐索(Marion Nestle)稱,研究單一的營養物質有一個重要缺陷。「人們並不是吃飽和脂肪,」她說,「他們食物裡的油脂是飽和、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的混合物,而且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健康的營養成分,熱量也是千差萬別,所以要從中把飽和脂肪剝離出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想要嚴格檢驗不同假設的方法只有一個:讓一些人只吃某種食物,另一些人只吃另外一種食物,這樣持續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可行嗎?錢花得起嗎?我可不認為可行,」耐索說道。

需要重新考慮脂肪的作用了 | 圖片來源:pexels

那我們現在還能幹什麼呢?現在應該扭轉35年來的膳食原則,不再為我們的動脈血管憂心忡忡嗎?

有些營養學家的答案是肯定的。2015年,美國編制了新版《美國膳食指南》。值此之際,克勞斯呼籲重新考慮脂肪指導原則。美國心臟病協會推薦更加嚴格地控制飽和脂肪攝入,每日攝入量應當不超過總熱量的7%。克勞斯認為這應該放寬。

不過另有一些人持相對審慎的態度。耐索說,答案酌情而定。她表示:「如果熱量攝入均衡,飲食中包含大量蔬菜,那麼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大多數人都不是這種情況。」

傑布和皮爾遜則認為現在還不應該修改膳食指南,不過傑布認為英國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n Nutrition)應該對脂肪進行一次重新評估了。上一次評估還是在1991年。

所以,儘管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膳食指南依然屹立不倒——至少現在還沒倒,但是飲食自由派人士可能已經興高採烈地把一塊肥美的牛排摔到烤架上,再來一塊奶油派做甜點,還澆上了熱騰騰的巧克力醬。換句話說,牛排和黃油也可以是健康食品,只要別吃得太多。

題圖來源:pexels

編譯來源 《新科學家》,Heart attack on a plate? The truth about saturated fat

連結: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9040/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轉載請註明出處。商業使用請聯繫果殼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你吃的脂肪是好還是壞?一文幫你會挑更會吃
    幫助身體從食物中吸收維生素製作有助於身體正常運轉的荷爾蒙脂肪有好有壞,關鍵是在飲食中學會識別它們,同時和其他營養素保持膳食平衡。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是健康脂肪,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則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 脂肪到底是好還是壞?這裡有關於健康脂肪你應該了解的知識
    一些食物還含有反式脂肪,這是第四種類型的脂肪,可以是自然產生的,也可以是人造的。下面,我們就來仔細了解每種類型的脂肪。 飽和脂肪 飽和脂肪的碳原子之間沒有雙鍵,它們的碳原子完全被氫原子飽和了,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直的結構,使得分子能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 教授質疑椰子油飽和脂肪酸太高
    事實表明,人類並不應該整天吃麵包和麵食,富含全食物、肉類和健康脂肪的飲食不僅能夠帶來更健康的身體,而且還有利於治療各種疾病。援引《獨立報》報導,哈佛大學 TH Chan 公共衛生學院的 Karin Michels 博士公開表示椰子油不僅沒有益處,而且是「純毒藥」。 Michels 博士表示椰子油中擁有非常高的脂肪含量,油中飽和脂肪酸對人身體有害。
  • 限制所有膳食脂肪的攝入是正確做法嗎?
    網易體育12月24日報導:很多人將肥胖歸咎於脂肪,認為它是肥胖的根源。於是,為了減肥就限制了所有類型脂肪的攝入。實際上,這是對脂肪的誤解。
  • 能減脂肪的食物有哪些呢
    核心提示:人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身體裡面堆積過多的脂肪,因為一旦有過多的脂肪囤積在體內時,就會使體型變得肥胖起來,需要通過很大的努力才可以減掉,並且在減肥期間要調整自己的飲食,多吃些減脂肪的食物,那麼能減脂肪的食物有哪些呢?
  • 反式脂肪——如何識別「健康殺手」
    商業用途的轉載須經過作者同意(可以直接在公眾號留言),否則視為未授權轉載!本文來自於一位名為凌辰的網友提問(應他的個人要求,在文章顯著位置提名),話題是「植脂末」,本文稍微擴寫一下,全方位的談談反式脂肪酸。1. 反式脂肪,是什麼?
  • 人體內的脂肪越少越好嗎?合理的體脂率及脂肪攝入很重要
    那麼人體內的脂肪真的是越少越好嗎?還是另有他用呢?本文來帶你了解。人體脂肪的作用脂肪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脂肪不僅可以提供能量,儲存多餘的熱量供以後使用,還在體內扮演著各種各樣的重要角色。並且人體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組織的脂肪含量佔據了大腦總量的60%,合理的脂肪可以幫助大腦實現穩定的供給,而類固醇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都是由脂肪組成的,而過少的脂肪會破壞激素平衡,這也是為什么女性如果大幅度的減脂,會引起月經不調和其他健康風險的原因。此外,女性在懷孕時會增加5%~8%的體脂,這也是女性特有的脂肪儲存方式。所以脂肪對於人體可想而知是多麼的重要。
  • 牛肉泛「綠光」,是壞了嗎?
    牛肉泛「綠光」,是壞了嗎?這種情況的牛肉就是真的壞了,不能再食用了。小貼士牛肉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還富含膳食鐵和多種維生素,但是牛肉中的脂肪主要是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等風險。牛肉雖好,可不要過量食用,要注意均衡飲食哦。
  • 為什麼健身的人要吃一定量脂肪
    體育鍛鍊可以使體內脂肪酸的組成比例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在不運動的人身上是沒有的,使用低脂飲食的人可以改變體內的脂肪酸的組成比例,原因在於較少的Ω6的脂肪酸進行了較少的競爭,降低整體膳食脂肪的攝入就可以降低歐米茄6脂肪酸的組成比例,並把他們轉變為Ω3脂肪酸,但是低脂飲食可能會導致睪酮濃度的降低,影響運動效能。
  • 蛋白質和脂肪的區別有哪些?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消化要經舌胃脂肪酶胰脂肪酶,膽汁在肝臟內生產,非消化期間在膽囊內,並根據需要分泌,它能夠中和乳化小腸中部分消化的脂肪,進入血液,然後到脂肪細胞或者運動肌細胞
  • 終極生存食品→脂肪,沒有它,就沒有今天的人類....
    那裡的居民除了兔子肉,很少接觸其他食品,飲食極度缺乏脂肪,所以有很多人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想要治好,很簡單,只要增加脂肪攝入量,並且同時降低蛋白質攝入量,症狀也就隨之消失了。 EPA(二十碳五烯酸)是一種omega-3 PUFA(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起抗炎和治療作用,是血管的清道夫。
  • 這6種營養素是「壞膽固醇」剋星,每天補充預防心血管病
    1燕麥片,燕麥麩和高膳食纖維食物燕麥中含有可溶性纖維,有助於降低體內壞膽固醇含量。雲豆、蘋果、梨、大麥、李子等都含有可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能減少膽固醇吸收進入血液。每天攝入5~10克或更多的可溶性纖維有助於降低身體裡整體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水平。如果能保證水果攝入(如香蕉),那麼身體就多攝入了4克膳食纖維。
  • 美媒:失眠和睡不好應看看吃了什麼 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擾亂好夢
    睡眠質量與食物有關紐約時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糖分、飽和脂肪和加工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飲食會擾亂睡眠,多吃蔬菜、纖維和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比如堅果、橄欖油、魚和牛油果——似乎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有助於促進良好睡眠。
  • 唐人街探案lvy真實身份 不知道她究竟是好還是壞
    唐人街探案lvy真實身份 不知道她究竟是好還是壞時間:2020-01-13 11:55   來源:麗人時尚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人街探案lvy真實身份 不知道她究竟是好還是壞 網劇《唐人街探案》一共包含了三個故事,分別是《曼陀羅之舞》、《玫瑰的名字》和《幽靈邀請賽》。
  • 哪種牛奶好?
    事實上,廠家通過離心技術將脂肪脫離出來後,發現口感實在難以下咽,沒有了全脂牛奶絲滑和香醇的口感,所以會在裡面加一些增稠劑、糖類等提高口感。所以脫掉的那些脂肪產生的一些熱量,事實上又被人工添加劑產生的熱量代替了,甚至可能比全脂牛奶更高。
  • 怎麼去掉內臟脂肪
    儘管皮下脂肪對身體有害, 但不會造成傷害, 真正影響健康的是內臟附著的脂肪。所以,如果想減肥, 首先要去掉內臟脂肪,那麼如何去除內臟脂肪?今天這篇文章來做介紹。如何去除內臟脂肪多吃抗炎食物,如果一個人伴有慢性炎症,很可能會在體內排出過多的內臟脂肪時遇到更多的困難,因此適當增加抗炎食物的攝入是幫助調節炎症的一個很好的選擇。
  • 消除內臟脂肪才能瘦下來 多種好方法來幫助你
    而造成肥胖並不僅僅是皮下堆積了大量脂肪這麼簡單,還因為內臟周圍囤積了大量的脂肪。女人們內臟周圍堆積了大量脂肪的時候,全身的循環和代謝速度都會降低,從而讓女人們快速發胖。所以說,女人們想要瘦下來的話,要想法子消除內臟脂肪,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建議肥胖女人們往下看一看。女人怎麼做能消除內臟脂肪?
  • 糖和脂肪哪個更壞?
    兩個孿生兄弟(都是醫生)進行一個月的實驗,一個高糖0脂肪(接近0),一個高脂肪0糖(連蔬菜都不能吃)。先吐槽一下,我對BBC的某些紀錄片實在不太感冒。與其是做科普,更像是打著科普旗號的娛樂節目。比如說本次實驗,一共才2人,不論DNA上他們如何相近,隨機性都佔太大成分。
  • 吃什麼可以減肚子上的脂肪
    核心提示:由於長時間的坐姿,並且缺乏了運動,使肚子上堆積了很多脂肪,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大肚腩,嚴重影響了整體的美觀與健康,因此要及時減掉多餘的脂肪,在減脂肪的同時要注意調整好飲食,那麼吃什麼可以減肚子上的脂肪呢?
  • 「懷孕的兒媳婦不愛吃肉,我都愁壞了」,別擔心,我來給你支招!
    我兒媳婦自從懷孕後,突然變得不愛吃肉了,怎麼勸她都不管用,可把我給愁壞了。要是沒懷孕的話,我肯定不會管她,可現在她肚子裡有寶寶,總是擔心她因為缺少營養而影響到胎兒,畢竟肉裡面的營養還是很豐富的。其實我特別理解這位婆婆,因為豬肉可以為孕婦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須的脂肪酸;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魚肉能有效預防早產、減少抑鬱等……豬肉、雞肉、魚肉等各種肉都含有豐富的營養,也正是孕婦和胎兒所需要的,如果不吃,還真是會急壞身邊關心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