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操著各地方言把文化講成經典的老師

2021-01-13 煙雨平生一任逍遙

大學是個沒有歧視的地方,只要你夠優秀,大學是個開放的地方,講東方文學的老師,就把女生都講紅了臉。

這是大學常態。別誤會,他真的是做研究,不過當時的我們哪兒見過啊,紛紛表示抗議。然而他不是現代文學老師,後者的教學水平一般,上了一學期就被同學們彈劾下課了。此處說明下,允許學生彈劾老師的學校才是好學校,有些大學老師做學問可以,上課水平差點。也是情理之中。

接著說東方文學老師,他可不一樣,山東人,一說話嘴就扁扁的。臉白,當真白面書生。他對日本文學頗有研究,說起川端、介川來,眉飛色舞。所以抗議無果,也就忍了他的帶著三分色的東方文學課。

還有一類老師,文質彬彬,規規矩矩,課也講得極好。一副八百度近視鏡後面雙目清爽透亮。給你講詩歌鑑賞,帶你進入王摩詰的詩畫世界。或者詩歌的真正的興趣,是那時候開始的吧。對了,他姓謝。南方人。上了大學,聽名家的課,你會覺得不會方言的教授不是好主持人。帶一口川音湘音粵音的老師,把你帶到了十裡不同俗的各地。

還有一位,最是有個性。喜歡他都不是大學以後,而是高中時。那會兒我喜歡買《名作欣賞》,就是太某一期看了篇戲曲叫《風箏誤》典型的才子佳人故事。關鍵還不是故事,而是郭老師精闢且幽默的分析。沒想到大學後竟成了他的學生。開心吶!印象最深是他比較林黛玉和薛寶釵,當時特別不能接受他說是個男人都喜歡寶釵,心說男人真俗氣,黛玉多有才華,寶釵太圓滑。沒想到多年以後才理解,原來事故與人情,真的是一門學問,是大文章。

如今,老師們大多都還在,在母校繼續照亮後輩,在學術上早就一方諸侯。僅以小文懷念我的那些可愛的恩師們。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帶你了解中國各地的方言文化
    源遠流長的文化賦予了漢語豐富的內涵,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成語更包含了一個傳奇故事。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是在近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
  • 秦朝建立後,中原漢語的變化與福建方言,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一)秦漢時期中原漢語的變化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所採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中所採取的「書同文」措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文字規範工作,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形成、傳播和使用。西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和作為交流工具的中原漢語逐漸形成。
  • 瀘州方言雜談,那些曾經的土味,才是地方文化的精髓
    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制約,四方之地,地理氣候不同,形成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也不同,這些必然滲入到語言之中,造成語音、詞彙、語法上的差異。有人說英語不是很統一嗎?但是也不可避免方言的形成,否則就沒有什麼英語、美語之別了。更沒有他們各地的差異了。
  • 中華文化之略談陝西方言
    陝西在歷史上曾是四方文化的交匯之處,其境內方言也隨著文化的接觸而變得較為複雜,其方言間相互滲透的現象也是十分突出的。陝西方言可以分為陝南方言、關中方言和陝北方言。各地方言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也有部分差異,特別是陝南方言與其他兩種方言。陝西方言大部分地區帶有「兒」化音。
  • 聊城大學生科院舉辦「匯各地方言 品文化之美」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聊城7月29日訊 為積極響應國家對地方傳統文化保護的號召,繼承和發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7月16日,生命科學學院社會實踐部於聊城市人民公園舉辦「匯各地方言,品文化之美  方言被認為是當地文化的主要載體。它可以非常敏銳的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同學們首先為市民展示具有方言韻味的詞語,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調動市民們的活動積極性。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地方方言字面意比較淺顯,但有些詞語實在令人難以猜測。市民也向同學們提問了幾個方言詞語,活動氛圍熱情高漲。同學們同時向市民介紹了我國傳統的八大方言,大家一同感受方言的獨特魅力。
  • 盤點那些令人「笑出鵝叫」的方言,第一個就繃不住了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東北話雖魔性,但要競選我大中國方言界的「C位「,還是會遇到超多實力派對手的!不信,我們今天就來扒一扒,那些令人笑到頭掉的方言!經典影視劇「方言梗」盤點,你不笑算我輸!NO.1:河南話大熱劇《香蜜沉沉燼如霜》中有個片段:天界徵兵,鳳凰聽不懂各地士兵的方言,錦覓幫他翻譯。
  • 潮汕講古——潮汕人的方言文化
    中國各地的說書人常以自己的方言向人們講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潮汕也有本地特色的講古文化。聽說在解放前,在汕頭的福合埕、潮州的開元寺、揭陽的城隍廟等地都設有講古攤,講古藝人每日每夜,使用潮汕方言,講述各種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聽者不計其數。舊時的講古是一種謀生手段。
  • 方言是 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
    有讀者聞訊網購此書,也有讀者在朋友圈展示書中內容,書裡「拌姨媽」「不張」「叉霸」「才將」「操辣」等熟悉的貴陽方言,讓年輕或年老的貴陽人感到親切,也喚起了大家對舊時光的回憶。  這本包含了2000餘條貴陽方言、約15萬字的《貴陽方言釋義》,為貴陽一位文化人邵勝利所著。近日,在貴陽一安靜的小區,記者採訪了邵勝利。
  • 中國方言文化保護蔚然成風
    這位老太太在頒獎典禮上用當地方言告訴觀眾,作為一個非職業演員自己「特別光榮」,也有點困難:「我不識字,只會講雷州話。」  第二屆足榮村方言電影節日前在廣東湛江舉行。這個由一個小村莊主辦的電影節,今年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的582部方言電影,相比去年首屆,影片數量翻了一倍。  趙玉和出演的是一部閩語雷州片方言影片《手機》。
  • 全國各地口音對照表 哈哈哈哈哈哈歡迎對號入座!
    全國各地五花八門的口音讓兔姐想起一個梗(注意:畫紅線的部分是重點!!!)▼最經典的莫過於東北老媽懟人的萬能模板「我看你像×」「你看我像不像×」所以如果有人想學懂福建人的全部方言那我勸你其他地方的口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區的方言特色也千姿百態如自帶音效的陝西話佟湘玉那句經典絕殺技名言:「額錯咧,額真滴錯咧一開si我就不應該嫁過來
  • 一些年輕的父母不許孩子講方言,只講普通話,對嗎?
    國慶節孩子從大學回來了,跟我們在一起說的是一口家鄉方言。我們就問他,在學校裡也說方言嗎?他說在學校裡多數時候講普通話,因為大家來自天南地北,如果人人都講方言,那就沒辦法交流了。但是,他又說在宿舍裡他們常常會冒幾句方言出來。
  • 傳承方言需規避「文化自閉症」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常州人對此次調查結果大多不以為然:當地不少小學都有方言課程,一些學校還編纂了傳承常州話的校本教材。(12月3日《揚子晚報》)正如民俗專家所言,網絡調查結果未必準確,人們不可不必當真。至於調查稱「吳語熟練使用比例全國最低」,連當地人都覺得不可信。當然,這個調查也有可取之處,能夠提醒各地保護好本地方言,傳承好地方文化。
  • 守護地方文化莫讓方言式微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方言保存的價值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袁小良向記者介紹,僅以江蘇為例,該省地跨長江、淮河,方言眾多,地域文化差異較大。淮陽、南京和通泰地區說江淮官話,太湖流域和宣州地區說吳語,徐州地區和贛榆地區說中原官話。「地方語言對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個性的標籤,更是區域文化特色和居民文化自信的來源。
  • 韓國各地有意思的方言,嘎嘎嘎嘎是什麼意思?
    由於地域的不同,各地使用的語言也有一些差異。韓國領土雖然不大,但是各個行政區域的方言都不相同。相信大家看韓劇的時候也經常聽到過和印象中的溫柔的韓國話不一樣的語調,比如《請回答1988》,《愛的迫降》.那麼今天就跟著韓語夕了解一下韓語的神奇方言~ (生存欲:關於朝韓和中國朝鮮族語言問題的探討,往往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在一些觀點上有所差異,本文只分析語言並無任何政治傾向,如果個別表述引起部分人群不適還請諒解…… 我真的沒有任何惡意!
  • 日薪8000請河南老師,只為教會家裡的人工智慧說方言?
    我不需要休息!我願意天天都上班,這樣的方言,我能說到公司破產!"問題來了:這樣的工作,去哪裡找!答案是:天貓精靈!最近,天貓精靈發布了一則招募信息,讓河南老鄉瞬間衝上了熱門榜:天貓精靈招募"河南話"聲模,日薪高達8000元。
  • 「春節回家說方言」也是文化的傳承
    祖國大地,各地有很多方言,廣州粵語、福建閩南語、蘇州吳語等為大家所熟悉。陝西話、山東話、河南話,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還有,那些少數民族的語言,不為我們所熟悉的,就更數不清了。春節回家過年,是說方言還是說普通話?
  • 方言用起來,文化活起來
    一來是諧音,二來我讀的大都是中小學課文裡的篇目,講讀以福州話文讀發音為主,白話發音為輔,聽來十分雅致有韻味。」林明說。 承載文化記憶的方言不能丟 2013年,林明參加了首屆福州話大賽,並幸運地摘得冠軍。第二年,她又在首屆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賽上榮獲冠軍。
  • 「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緩|上海法治報評論
    在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亟待保護傳承方言文化。近期《中國新聞周刊》以《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為題,報導了我國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中華兒女在歷史的長河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承載著當地民眾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蘊含著厚重瑰奇的文化積澱,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觀念,族群平等是以語言平等為前提的。這一點,在少數民族政策中是很明晰的,但在方言問題上卻顯得模糊不清。
  • 中國最好學的方言,不僅全國各地都能聽懂,很多人一聽就能學會
    中國最好學的方言,不僅全國各地都能聽懂,很多人一聽就能學會現如今時代的不斷發展,讓旅遊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動,感受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美食文化。我們都知道,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很多地方的方言更是堪稱外語,外地人根本不懂說什麼。但是在我們國家卻有這樣一個地方,當地的方言非常容易聽懂,只要你是聽普通話的,就一定能夠聽懂當地的方言。很多人看到這裡或許會猜測是北京,確實我國的普通話是通過北京方言演變而來的,但是有些北京話外地人還是聽不懂的,所以並不是北京。
  • 你家鄉的方言這麼有文化,你知道嗎?
    幼時最怕的事當屬同學來家做客,姥姥必定要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上前「拉呱」,看著同學一臉疑惑,我只好硬著頭皮給他們翻譯。北漂之後,身邊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偶然看到豆友@僅留西風送汝歸發起的話題#方言中的文化典故#,才知道「土掉渣兒」的方言實則深藏功與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