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話題|未成年人犯罪要不要入刑?

2021-01-11 湖師大網絡傳播工作坊

未成年人犯罪要不要入刑

10月20日,大連一個未滿14歲的男孩,欲發生性行為無果而殺害了一個10歲的女孩。由於男孩還差兩個月才滿十四周歲,受相關法律保護,他不需要負刑事責任,只被收容教養三年。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件事的反應是:為什麼判無罪?為什麼只有收容教養?為什麼才三年?

「因為他未滿十四周歲」

一時間,「未成年人犯罪要不要入刑?」這個問題竄上了臺面。在網上討論中,支持的聲音遠大於反對的聲音。難道大部分人只是覺得「罪當罰」就支持了嗎?當然不是。

仔細想想,這個男孩三年後結束收容教養時,他還是個未成年人,他仍舊受《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而且又有誰能保證三年的收容教養對他真的起到了改邪歸正的效果?他二次犯罪的風險誰來承擔?

日本著名的綾瀨水泥殺人案①中涉案的未成年人出獄後又被爆出二次犯罪,駭人聽聞。如果不入刑不嚴懲,未成年人犯罪成本肉眼可見的低,會不會出現像日本綾瀨水泥殺人案引發的犯罪模仿流,進而加劇社會恐慌?

未成年人犯罪顯然已經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0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分組審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當國家和人民都在密切關注這件事時,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何會有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做出極端的犯罪行為?

從教育層面來看

許多低齡的孩子開始接觸更加深奧的知識,小小年紀已經就有了成年人的一些思維意識或者行為,對於小孩子說出老成的話,很多人已經見怪不怪了。

可是未成年人的價值判斷能力還不能較好地消化已經吸收的信息,加上他們本身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也弱,這極容易導致他們滋生做壞事的想法甚至做出犯罪行為。

從網絡層面來看

科技發達使信息接觸變得容易,同時網絡信息爆炸使得接觸不良信息變得更容易。你能想像得到剛學乘法的小學生已經可以獨自找到國外色情網站嗎?監管機構缺少徹底的把關,在軟體推廣層面把關人體系的缺失,未成年人隨時都要面臨色情暴力信息的入侵。

從法律層面來看

法律體系上對未成年人的包容過多,對未成年人的期待可能性過高②,於是法律就成了未成年人的保護傘。

在這件慘案中的未成年殺手事後曾在網絡聊天中表示自己「虛歲十四」,他清楚未滿十四周歲就不需要承擔任何刑事責任,難道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能抵罪嗎?

處理未成年人犯罪,不能盯著一條年齡界限,十三歲十四歲只是量的變化不是值的變化。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控制好處罰力度,既讓他們知錯,還要讓他們改正。既不可摧毀一個有望歸正的少年,也不能放過一個可能再犯的惡魔。

在這基礎上,去建立完善良好的獄中教育制度和出獄持續觀察制度等等,要較為完整地負責未成年人的觀念行為轉正的過程,這才是社會該做的事情。

①【綾瀨水泥殺人案】:

1989年日本女子高中生古田順子被殺埋屍事件,是指發生在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在日本東京都足立區綾瀨的綁票、禁錮、強姦、謀殺和屍體遺棄的嚴重罪案的通稱,震驚整個日本社會的真實殺人事件。亦稱「」綾瀨水泥殺人案」。由於案件嚴重,加上涉案者當時均未成年,而且犯罪歷時長,對當時的社會造成極大的打擊。因為這是(日本)第一次用水泥棄屍,所以之後漸漸開始有人加以模仿。在日本,也因為此案件而特別修改了《少年法》。此事件是平成元年發生的,對日本社會影響深遠。

②【對未成年人期待可能性過高】:

指法律對未成年人做出正常行為的期待過高。

文案 | 伍韞童

編輯 | 張馨予

指導老師 | 單文盛

相關焦點

  • 12歲也可以入刑!未成年人承擔刑責年齡下調
    12歲也可以入刑未成年人承擔刑責年齡下調 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刑法修正案下調法定最低刑責年齡至12歲,該修正案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 最高法: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適用緩刑 減刑要依法從嚴控制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今天(12月27日)在學習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強新時代少年審判工作座談會講話中表示,對各類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犯罪要依法嚴懲。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得適用緩刑,一般不得假釋。
  • 馬上評|「不得緩刑假釋」,升格打擊性侵未成年人犯罪
    打擊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護又有新升級。在27日的學習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強新時代少年審判工作座談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賀榮表示,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得適用緩刑,一般不得假釋,認罪認罰從寬要依法從嚴控制,減刑要依法從嚴控制。
  • 最高法: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適用緩刑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今天在學習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強新時代少年審判工作座談會講話中表示,對各類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犯罪要依法嚴懲。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得適用緩刑,一般不得假釋。
  • 白巖松談13歲男孩殺人:未成年人犯罪 法律怎麼改?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呂薇: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年齡提前,而且惡性案件較多的趨勢。近來發生了一些事情,有些家長和孩子鑽了未成年人犯罪處罰輕或不入刑的空子。  記者 羅小光:因為這個事情確實很惡劣,但是這個法律不能只按情緒來走,當時也是有委員和代表提醒這個發言的時候,也提出來大家不要以極端的事情把它一片概括,全都認為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重判一定要重刑,所以還是以保護為主,意識到這個未成年人特殊的這個身份。
  • 來論|懲戒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要不枉不縱
    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繼續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其中將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嚴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兩個「一般」震懾力不一般
    12月27日,在學習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強新時代少年審判工作座談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賀榮表示:對各類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要堅決依法嚴懲;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不得適用緩刑,一般不得假釋,認罪認罰從寬要依法從嚴控制,減刑要依法從嚴控制;對性質惡劣
  • 中國發布丨最高法:拐賣殺害未成年人該判重刑乃至死刑的絕不手軟
    會議提出,2021年要堅決依法嚴懲各類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殺人、拐賣、強姦等挑戰法律和社會倫理底線的重大犯罪,該判處重刑乃至死刑的要毫不手軟。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五年來,全國法院切實履行職責使命,較好完成「十三五」規劃建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 不枉不縱懲戒低齡未成年人犯罪
    來論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繼續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其中將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2020年起,這5種行為要入刑!明確:暴力催收高利貸為業為犯罪
    比如此次修正草案中做出的一些修改補充:將高空拋物、暴力妨害公共運輸駕駛等行為單獨規定為獨立的刑法罪名;嚴厲懲處非法討債行為,催收高利貸為業將入刑;完善破壞金融秩序犯罪,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法定最高刑由十年有期徒刑提高到十五年;將藥品「黑作坊」與生產銷售假藥罪規定同等處罰;拒絕執行(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構成犯罪;……一、「高空拋物」、「暴力妨害公共運輸駕駛」單獨規定為獨立的刑法罪名
  • 為什麼要對傷醫犯罪依法嚴懲|知刑研討
    為什麼要對傷醫犯罪依法嚴懲|知刑研討 2020-02-11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
    當前,我國法律針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規定比較原則,缺乏剛性;因收容教養場所缺位或專門學校不足,無法滿足矯治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導致現在各地針對這些孩子的處遇措施基本處於空轉狀態。由此,公安機關在查清事實後,只能進行一定的訓誡教育後放人,缺乏實質性的懲罰措施。個案發生後,媒體的大量報導及公眾的密切關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當前「熊孩子」犯罪低齡化話題的熱度。
  • 醉駕入刑1年多 緩刑免刑多種做法如何公正
    一年前的5月1日,醉駕入刑,處罰升級,大大減少了醉駕及由此導致的交通事故。然而,關於「醉駕是否一律入刑」的理論爭論,一年來從未停止;「醉駕不一定入刑」的現實情況,又引發公眾對司法公正的疑慮;相關法律的解釋權應歸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是最高法,依然需要明晰。
  • 「保護」未成年人
    《守護明天》《媽媽 不要打我》聚焦監護侵害話題,解讀國家最新出臺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強制報告制度,探討如何第一時間發現、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侵害。當前,部分未成年人沉迷酒吧、KTV等娛樂場所問題較為突出,不少未成年人就是在這些娛樂場所中染上不良嗜好,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獵物,實施違法犯罪或者遭遇侵害!《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規定,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但仍有些經營者見利忘義,違法接待甚至僱傭未成年人。《守護明天》《出入酒吧 KTV的女孩》聚焦未成年人沉迷酒吧 KTV現象,探討推動開展娛樂場所違規接待未成年人現象治理話題。
  • 媒介倫理視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報導
    4月22日,郎溪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回應此事,表示宣城市沒有少管所、收容教養機構、工讀學校等,下一步將呈報上級部門審批決定如何處置該案嫌疑人,同時表示當事人年齡均為14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處理難。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上升,已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同樣面臨這一問題。
  • 「冒名頂替」入刑還需罪責刑相適應
    冒名頂替上大學,早該入刑了。此番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入刑,與去年以來曝出的多起冒名頂替上學新聞事件關係緊密,是新聞推動個案調查、個案推動法治進步的典型例證。正如代替考試罪入刑,對考試舞弊亂象遏制作用巨大,冒名頂替上大學入刑,也必然有利於遏制某些地方可謂猖獗的「截胡」他人高考成果、改變他人命運軌跡的可恥行徑。
  •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將三審: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原標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將三審: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 為何廢除了死刑的西方國家,都要把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關到死
    《葡萄牙刑法典》第177條的加重情節,當與未成年人具有教育、扶助、收養或二親等的血親、姻親關係的人,或存在家庭關係、監護關係或保佑關係、等級依賴、工作依賴的人,實施第171條對兒童進行性侵犯罪至第176條未成年人淫穢物品罪的,都要加重處罰。
  • 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故意殺人等犯罪要負刑責
    低齡未成年人嚴重犯罪問題,社會關注,如何做到不枉不縱,精準懲治?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此作出重大修改,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12周歲以上低齡未成年人實施以下犯罪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
  • 不滿14歲可以隨意犯罪?刑法修正案草案調低入刑年齡,小惡魔小心
    此次草案對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提出了新的規定:12周歲到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了特別惡劣的案件,例如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罪,那麼也可以按照刑法進行處理,被告人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所有的未成年犯罪的被告人中,來自農村的犯罪人數佔82.06%。 這些數據生動形象的體現出了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也反映出了當下社會的許多問題。首先是農村孩子的法律意識薄弱,這是因為農村地區經濟水平過低所導致的。在許多農村地區,大人為了賺更多的錢便會在農閒的時候外出務工,而孩子則是由家中老人照看。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許多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