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稼軒詞的歷史英傑形象塑造
陶文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辛棄疾在其懷古詞中成功地塑造了大禹、李廣、孫權、劉裕、陶淵明等歷史英傑形象,藉以表現他北伐中原救國拯民的抱負以及壯志難酬反被投閒置散的悲憤。辛詞這方面的成就在宋代詞壇無人可及。他巧妙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為人物傳神寫照,也給後人提供了在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詩詞中敘事寫人的寶貴藝術經驗。
關鍵詞: 辛棄疾; 懷古詞; 歷史英傑; 傳神寫照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639(2020) 05-0001-04
南宋愛國英雄詞人辛棄疾創作了不少懷古詞,其中有五首成功地塑造了大禹、李廣、孫權、劉裕、陶淵明這五位歷史英雄豪傑的形象,催人奮進,發人深省,也提供了在以抒情繪景為主的詞篇中敘事寫人的寶貴藝術經驗。筆者尚未見到有人對此課題作專門探討,故撰寫此文談一得之見。辛稼軒常以漢代李廣建奇功而不得封賞,抒發自己有報國壯志與韜略卻被投閒置散的悲憤。如其《卜算子》詞上片云:「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描述李廣因寡不敵眾負傷並被匈奴俘虜,他毫不畏懼,途中機智勇敢地奪得胡兒馬逃脫。他戰功卓著,卻被加罪放閒。而其堂弟李蔡人品和才能不過中下等,卻得以封侯,位至三公。稼軒把二李的不同人生境遇作鮮明對照,表達出他對自己不幸遭遇的強烈憤慨和對南宋當權者昏昧無能的辛辣諷刺。而生動傳神地刻畫李廣這位落魄的歷史英雄的,則是那首長調《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讀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裡,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此詞題為《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作於落職閒居帶湖期間。稼軒捧讀《史記》中的《李廣傳》,為李廣的不幸遭遇感慨激動,竟至夜不能寐,於是寫下此詞,向兩個有志隱居的友人傾吐英雄失時不遇的悲憤,也邀約他們同去射虎南山,做李廣的異代知己。此詞在藝術表現上並非無瑕之璧。顧隨《稼軒詞說》評曰:「開端二語,夭矯而來,真與一條活龍相似。但逐句讀去,便覺此龍漸漸墮落下去。匆匆者何也?或是草草之意耶?匆匆未識,以詞論之,殊未見佳。『桃李無言』,雖出《史記·李廣傳》後之『太史公曰』,用之此處,不獨隔,亦近湊。……『匹馬』字與前片『雕鞍』字、『一騎』字重複」[1]71。顧老先生眼光犀利,批評中肯。但從塑造李廣形象的角度來看,稼軒此詞頗見藝術匠心。詩家詞客吟詠人和物,在很多作品中也是為自己詠懷。此詞上片略敘李廣事跡,從李廣生平中獨取其 「歲晚田園」即廢為庶人後閒居終南山一段,也正切合稼軒當時的處境和心情。上片前五句概述李廣無端遭受灞陵尉呵斥輕侮一事。開篇「故將軍」的稱呼及其後的「恨」字,表達出李廣的自謙,也表達了作者對灞陵尉這類勢利小人的憤恨之情。「長亭解雕鞍」為傳記中所無、稼軒添加的細節,顯得情景逼真。司馬遷在《李廣傳·贊》中引俗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讚美李廣,詞中「桃李無言」代稱李廣,表現他性格樸實,不善辭令。以下兩句寫李廣射虎南山的故事。「山橫一騎」也是傳記中沒有的細節,「橫」字尤妙,顯示李廣單人一騎上山,目中無虎,膽氣過人。「裂石響驚弦」,更是想像大膽,繪聲繪態,驚心動魄!可見李廣膂力非凡,有傳奇般的神勇。其下一韻卻陡然跌落,寫李廣不僅無緣封侯,而且竟然在遲暮之年被廢居于田園。這一筆綰合李廣與自我,既感嘆歷史英雄的落魄,也傾吐自己落職失意的悲哀。詞的下片發抒自己的感慨。換頭至「殘年」化用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稼軒邀約兩位朋友和他一起「移住南山」,追隨李廣,自強不息地度過晚年。「短衣匹馬」既是作者的自我形象,其實也是為李廣補充的寫照。而「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同上片「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呼應對照,暗寫出李廣即使失意落魄,閒居田園,仍然風流慷慨,猶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這三句,使筆者聯想到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刻畫周瑜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史傳記載李廣此後就重上戰場,自請為前鋒出擊匈奴。而「漢開邊、功名萬裡,甚當時健者也曾閒」兩句,更由李廣與自我的不幸遭遇點出了封建統治者壓抑有抱負有才能的志士仁人的卑劣行徑,使李廣的英雄形象更有深刻的意蘊。詞的末韻,問而不答,以景結情,把滿腔悲憤融入斜風細雨微寒的夜景之中,餘韻無窮。因此,清代李濂《批點稼軒長短句》評贊此詞:「必奇士乃有奇作。」[2]618 而儘管顧隨有上述的指瑕與批評,其結語仍讚賞說:「直至『漢開邊』十五個字,方是風雨晦冥,霹靂一聲,掣空而去。龍終究是龍,不是泥鰍耳。至『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則是滿天雲霧,神龍見首不見尾矣。」[1]71 可謂評賞美妙。辛棄疾最喜歡晉宋之際的偉大詩人陶淵明。據袁行霈先生統計,辛詞中吟詠陶淵明、提及陶淵明、明引或暗用陶詩陶文者,共60首,將近辛詞的1/10。陶淵明在辛詞裡已被意象化了,他成為一種象徵、一種符號,代表著那種遺世獨立、瀟灑風流、任真自得的人生態度,也代表著辛棄疾自身的一個方面。他把陶淵明當成自己的榜樣,在《念奴嬌·重九席上》詞裡說:「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其最高的評價。[3]189 《水龍吟》這首詞對陶淵明形象的塑造尤為真切、生動、飽滿,詞曰: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白髮西風,折腰五鬥,不應堪此。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此詞大約作於嘉泰二年(1202),稼軒63歲隱居鉛山瓢泉時。稼軒滿懷真摯又深沉的感情,把陶淵明看作是靈犀相通、心心相印的異代知音。起筆就說他自歸帶湖,始識淵明,晚年識之更深。夢中一見,仿佛已與淵明相似,而醒來還是不似,於是內心中鬱積「幽恨」,酒也不飲,歌也不唱了。接著他在想像中顯示了淵明的兩幅畫面:一幅是淵明不堪忍受為五鬥米折腰的屈辱,白髮蒼顏挺立在蕭瑟北風之中;另一幅是淵明在北窗下高臥,在東籬邊把酒賞菊。這兩幅畫表現出淵明的錚錚傲骨與瀟灑風流、任真自得的人生態度。「應別有,歸來意」進而暗示淵明辭官歸隱含有更深情意,那就是憎厭官場黑暗和鄙視世俗汙濁。這樣,陶淵明形象既真切生動,又有思想深度。詞的下片,稼軒更想像陶淵明至今仍生氣勃勃地活著,其後以始隱終出的謝安作反襯,含蓄地嘲諷謝安的出山仍不免存有富貴之想,陶淵明的風流才是最真純的風流,高於謝安。稼軒另一首《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詞云:晚歲躬耕不願貧,只雞鬥酒聚比鄰。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袁行霈先生說:「辛棄疾以『清真』二字概括陶淵明的作品,堪稱卓見。所謂『清真』,強調了它們的純正與真切,其風流是真風流。『王謝諸郎』,是指王導、謝安的晚輩們,辛棄疾說他們還抵不上陶淵明居處柴桑陌上的塵土呢!」[3]190-191 這兩首詞都體現出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深知卓識。《鷓鴣天》敘事簡潔,直抒胸臆,取譬喻理,饒有精思妙語;《水龍吟》則以塑造生氣凜然的豪放隱士陶淵明形象出彩顯奇。嘉泰四年(1204)三月,65歲的辛棄疾出知抗金前沿的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積極備戰,遣諜偵察敵情,復擬招沿江士丁,建萬人軍旅。他初到任時就創作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稼軒登上北固亭,近看風光綺麗,遠眺只見早已淪陷於金兵鐵蹄下的北方山河;俯瞰長江,波濤滾滾奔流,時日悠悠逝去,心中不禁觸發出千古興亡之感,並且自然地聯想到三國時代吳國的主公孫權。過片兩句緊承上片,形象地概括了孫權從少年起就率領千軍萬馬雄據江東,奮發圖強,敢與曹操劉備等前輩爭雄,一直戰鬥不息。十二字千錘百鍊,濃縮警拔,讀之令人想像到少年英雄孫權的凜凜英姿,虎虎生氣撲面而來。接著一問一答,極力誇張和渲染孫權非凡的膽識與氣概,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匹敵。結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直用《三國志·孫權傳》引《吳歷》載曹操讚美孫權的話,使讀者自然地聯想到曹操的後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從而巧妙地以怯懦無能的劉表之子劉琮作為孫權的對照與反襯,並且含蓄地諷刺膽小如鼠、畏敵如虎的南宋統治者。稼軒在讚美孫權的同時也抒發出自己一貫堅持抗金的氣魄,表達了他也渴望如孫權一樣建立英雄業績的豪情。全篇借古喻今,緣景抒情,敘事寫人,語言明快,妙用典故與前人詩文,信手拈來,自然合拍,聲韻鏗鏘有力,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合孫權與自我為一體的英雄形象。陳廷焯《雲韶集》卷五評贊:「魄力之大,虎視千古。」[2]970同年秋天,辛棄疾又寫了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的上片懷念在京口建功立業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下片用南朝宋文帝草草出兵北伐招致失敗的史實,提醒當政者韓侂胄等人切勿草率從事,輕敵冒進。下面是此詞上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千古江山」這前六句說:千古江山,依舊雄偉壯麗,而像孫權這樣敢於抗擊北方強敵的歷史英雄卻無處可尋了。他們建設的舞榭歌臺,連同他們的流風餘韻,也都被風吹雨打,消失殆盡了。「斜陽草樹」以下六句懷念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其祖先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他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東晉安帝義熙五年(409)及十二年(416),劉裕起兵京口,兩次率晉軍北伐,先後滅掉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克復中原。這六句說:在夕陽斜照、野草老樹掩映的尋常百姓裡巷中,當地的老輩相傳說,這裡便是劉裕當年住過的地方。我現在想像當年,他揮舞金戈鞭策身披鐵甲的戰馬,虎步中原,氣吞萬裡。前三句展現一幅靜態的景物畫面,顯示劉裕出身草野人家,並給人一種歷史滄桑感與荒涼感。後三句推出劉裕北伐中原的進軍場景,「萬裡」表達徵途遙遠,戰場遼闊,「氣吞」與「如虎」是劉裕大軍浩大聲威氣勢的形象表現。這三句綜合了後唐李襲吉,北宋釋覺範、張耒,南宋劉過與陸遊的詩詞文成句[2]563-564,加以錘鍊而成,可謂筆力千鈞。一靜一動,一冷寂一熾烈,前後映照,兩幅圖畫尤其是畫上的英雄人物劉裕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辛棄疾在寫了上述兩首詞後,大約是開禧元年(1205),又寫了一首《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 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稼軒登塵表亭,俯瞰滔滔大江,但此詞並未描寫奇險壯闊的山水景象,而是發思古之幽情。開篇二句即追憶與歌頌大禹治水,使神州大地免於陸沉,這是萬世不朽的偉大功績。「悠悠」「矻矻」兩個疊字詞,形容儘管歷史久遠,但大禹孜孜矻矻,勞筋苦骨,拯救溺水百姓的精神永存。接著的兩個排比句,形象地描寫大禹掘地把洪水引入大海後,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入深水中,人類得以在平地上安居樂業,塵世萬物各得其所。下片前二句展現眼前所見紅日西沉、白浪東流的壯麗闊大景色,似從唐人朱斌五絕名篇《登樓》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化出①,風景畫面中或許融入了日月升沉,歲月如流,自己年已老邁,抗金救國功業未成的情意。結拍二句說,我此刻瞻望的並不是江中這座矗立著金碧輝煌佛寺、傳說唐代裴頭陀開山得金的山,言下之意是:我對出家當和尚和掘金髮財都不感興趣,我只是熱切盼望有個大禹般的英雄出來,拯救北方淪陷區的人民,我也渴望在北伐中原光復河山的事業中建功立業。這首詞寫遠古治水英雄大禹,運用離形得似、重在傳神的表現方法,即著意頌揚大禹為救國救民不辭勞苦的精神。為了適應「遠古」的特點,語言也有意追求古樸而平易,雖句句用典,但不露痕跡,猶如己出,多用自然流暢的對仗句與排比句,使之具有民謠的風格。全篇立意高遠,境界雄渾,意蘊深沉。讀此詞,眼前如見大禹胼手胝足巍立如山的偉岸形象。吳則虞先生評贊:「此詞氣魄之偉,抱負之大,有天地悠悠,上下千古之慨,在稼軒詞中為壓卷之作。」[4]277 筆者深表贊同。在稼軒詞問世前的唐五代兩宋詞中,只有北宋蘇軾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詞句,刻畫赤壁大戰中吳軍統帥周瑜風流瀟灑、談笑破敵的英雄形象,形神兼具,生動飽滿,幾百年來一直激動人心。辛棄疾繼承與發揚了蘇軾在詞中刻畫英雄形象的藝術經驗,其《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明顯可見他學習借鑑蘇軾詞的痕跡。辛棄疾為了激勵自己抗金救國的理想抱負,滿懷激情塑造了上述五位歷史英傑形象。在這一點上,他在古代詞壇上的成就即無人可及。辛稼軒不愧是詞中之龍。而他巧妙運用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為人物傳神寫照,也給後人提供了在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詩詞中敘事寫人的寶貴藝術經驗。①此詩長期誤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實為朱斌作《登樓》,參見劉學鍇撰《唐詩選注評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版,第1冊,第243頁、第244頁。[1] 顧隨.顧隨文集·稼軒詞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吳企明,校箋.辛棄疾詞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4] 吳則虞,選注.辛棄疾詞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責任編輯 肖 峰)(責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田興斌)微信號:trxyxb
主辦:《銅仁學院學報》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