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劉秀(前6—57年),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縣西南),東漢王朝的創建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歷史功過】
劉秀建立東漢後,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強對官吏的監察,強化對軍隊的控制。在經濟上,實行度田,把公田借給農民耕種,提倡墾荒,發展屯田,安置流民,賑濟貧民。在思想上提倡經學,表彰名節。由於這一切措施,使當時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東漢王朝得興盛,史稱「光武中興」。
【名言名文】
天下未定,兩虎安得。——《資治通鑑·漢紀》
【賞析】公元26年,劉秀信任的大將南下進攻召陵、新息,並佔領了這兩個地區。賈復的部將在潁川殺了人,潁川太守寇恂將其捕獲,囚禁獄中。當時新的秩序還在創建,軍人觸犯法律,一般都是互相寬容,而寇恂把賈復的那個部將在鬧市處死。賈復以此為恥,回軍的時候,經過潁川,對左右的人說:「我和寇恂同樣都是將帥,而我卻被他所陷害,這次見到寇恂,我一定要親手殺了他!」寇恂知道賈復的打算,不想同他見面。寇恂姐姐的兒子谷崇說:「我是一名武將,能夠佩帶寶劍在旁邊侍候。一旦有突然事變,足可以抵擋。」寇恂說:「不能這麼做,從前藺相如不畏秦王而受屈於廉頗的原因,那是為了國家啊。」於是告諭所屬各縣備辦豐盛的酒食,儲藏備用的酒漿,賈復的軍隊進入潁川境內,每人全都供給兩份飲食。寇恂出城在道上迎接賈復,又聲稱有病返回到城內。賈復率軍要追趕寇恂,而官兵們都喝醉了,於是只好過境而去。寇恂派谷崇到洛陽把情況向光武帝劉秀匯報,劉秀於是徵召寇恂。寇恂到達洛陽,劉秀接見他;當時賈復先在座,想起身迴避。劉秀說:「天下還沒有安定,兩虎怎麼能互相!今天我替你們兩人調解。」於是兩人並肩而坐,都非常高興,隨後同乘一輛車出宮,結為好友而去。
「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鬥」,便是這個故事中的名句。
天地之性人為貴。——《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賞析】人乃萬物之靈長,理應得到最人性化的待遇,這在當今社會已能初步實現。但在2000餘年前的西漢,草營人命,是可以殺賤人的。但到了東漢光武帝時,下詔規定:殺奴婢要治罪。劉秀在此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說法,反映了他將中國古代人文主義思想中積極的因素運用到統治中來,體現了他的人本主義思想。東漢初的這一舉措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難能可貴的。
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賞析】這句話是一道詔書,頒布於劉秀稱帝後的第二年,目的是告誡為他登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要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當時,大司馬吳漢率軍打了一個大勝仗,劉秀非常高興,為了加快統一全國的步伐,就採取了這個在當時最能激勵人心的措施。但劉秀在給功臣頒發封侯憑證時,並未忘記附上對他們的告誡令,提醒功臣們,飽暖思淫慾,奪天下易,守天下難,不要在安逸的環境裡恣意放縱,不要忘了要防止受到法律的懲罰,鑑於各位將軍勞苦功高,前程遠大,但真要想把自己的功業無止境地代代相傳的話,就應當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的態度。這樣一來,劉秀不僅大為激發了部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而且巧妙地為再生的劉漢皇室樹立起了一道道堅固的屏障,從而與西漢初年劉邦大封功臣為諸侯所帶來的結果大不一樣。「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月盈則虧,花開則謝。」這些雖然是出於天理循環,實際上也是處事的盈虧之道。事業達於一半時,一切皆是勃勃向上的狀態,那時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悅;事業達於頂峰時,就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來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後漢書·臧宮傳》
【賞析】這是劉秀對一些主戰的大臣奏摺的批語。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發生嚴重的旱災與蝗災,草木皆盡,又加瘟疫流行,人大批死亡,有人就主張趁北匈奴飢疫頻仍之際,遣軍將其徹底消滅。但劉秀認為,東漢建國伊始,須休養生息,接受北匈奴的歸附,會使南匈奴離心,與目前國情相符,而出兵討伐則敵不可盡,不切實際,是舍本求末,徒勞無益的做法,遂不發兵。「捨近求遠,勞而無功」就告訴人們在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考慮周密,不要做一些華而不實或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一定會付出一定的代價。
疾風知勁草。——《後漢書·王霸傳》
【賞析】「勁草」是東漢光武帝劉秀誇讚王霸忠誠的話。王霸投奔劉秀時,其部下幾十入都願意跟隨,當劉秀渡黃河發展勢力時,只留下王霸一人隨了,劉秀深有感嘆就說了句:「疾風知勁草」來讚揚王霸。由此看出,只有在危難時才能顯示出人的意志是否堅強,關鍵時刻才能看出人是否經得起考驗。
【成語典故】
安知非
出處:《東觀漢記》
釋義:怎麼就知道這作天子的人不是我呢?
《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一引《東觀漢記》載: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雲「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乎」?建武三年,說故舊平生為忻樂。從容謂帝曰:「僕竟辦之」。帝大笑!
賞析:光武帝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讖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當時新朝的國師公劉歆恰巧剛剛改名為劉秀)。可當時在場的劉秀(即後來的光武帝)卻說:「怎麼就知道這讖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果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劉秀登基後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僕竟然做到了」,光武帝聽後大笑!
劉秀的笑聲中,無不體現著對當年「安知非僕」這一狂言成真的得意之情。
置之度外
出處:《後漢書·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歸有光《與王子敬書》中「區區得失,久已置之度外」就源於此。
釋義:度外,是指心意之外;意即不放在考慮之中。
賞析:最早說起這個詞的,是漢光武帝劉秀。劉秀為啥要說這話呢?這還要從當時的形勢說起。
公元25年6月,劉秀打敗了王莽的新朝,又鎮壓和收編了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在河北高邑即帝位,改元建武,就是漢光武帝。同年10月,他進入洛陽,並把洛陽定為都城,東漢政權正式建立了。
可是,此時劉秀的東漢政權可不是「一枝獨秀」,天下也並沒有真正統一,許多地方勢力佔據某些州郡和東漢抗爭,有的雖然表示臣服東漢,實際上仍舊保留地盤,並不甘服。和劉秀一樣稱王稱帝的割據政權一抓一大把,那些沒有稱王稱帝的農民起義軍如過江之鯽,劉秀的東漢政權處在四面包圍之中,只不過他的實力較強一些而已。
皇帝只能有一個,劉秀自然不會讓別人和他平起平坐。從建武元年至六年,他花了6年時間,將對手一個個消滅,平定了淮陽的劉永、齊地的張步、廬江的李憲、南郡的秦豐等割據勢力,鎮壓了赤眉軍、「五校」部等農民起義軍。至此,江淮、山東的局面才基本統一,對東漢政權依然構成威脅的只剩下甘肅的隗囂和四川的公孫述兩大軍閥。
當時,隗囂表面上已向劉秀稱臣,並把兒子送到洛陽任官,以示歸順。公孫述自稱蜀王,擁兵數十萬,盤踞四川山區,土地肥沃,兵力精強。而劉秀呢,經過6年不間斷的苦戰,他的部隊需要好好休整一下,所轄地區人心不穩,也需要休養生息。如果一意戰鬥,這兩個地方交通困難,打起來會消耗更多的資源,新生政權可能不穩固;如果進行休整,對方會趁機緩過氣來,增加以後消滅敵人的難度。
劉秀就和謀士、將領們討論這個問題,大家的意見也不統一。兩相權衡,劉秀最終拍板:「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意思就是,姑且把這兩人丟在一邊,暫不考慮吧!
後來經過休整,劉秀終於發兵,先消滅了隗囂,接著又把公孫述的獨立王國攻破,實現了統一大業。
推心置腹
出處:《後漢書·光武皇帝本紀》裡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釋義: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賞析: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群雄討莽。公元23年初,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在這些戰鬥中,劉秀屢立戰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同時,劉秀與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陽河流城徵戰多年。打了不少勝仗。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民起義軍於鄔(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帥為列侯。但降者並不很放心,擔心劉秀是否出於真意。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後,為使其放心,便採用安撫之計,下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這樣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了,只聽他們經常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已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麼?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成語,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有志者事竟成
出處:《後漢書·耿弁傳》
釋義:終勝利的取得說明有志者事竟成啊!
賞析: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派大將耿弁去平定張步的叛亂。耿濞不小心在戰鬥中中了一箭,他忍住疼痛,咬緊牙關帶傷堅持戰鬥,士兵們被他的精神深深鼓舞,最終將張步打敗。劉秀對他讚揚有加:「最終勝利的取得說明有志者事竟成啊!」見《後漢書·耿弁傳》。明凌漾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周老夫妻見了媳婦一表人物,兩心快樂。方信國能起初不肯娶妻,畢竟尋出好姻緣來,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清徐忠《周櫟園奇緣記》:「錢氏恃才色而妄希貴遊,矢志既堅,痴情終遂,可謂有志者事競成。」劉心武《立體交叉橋》:「告訴你吧,『有志者事竟成』、『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兩句格言最靈驗!」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
釋義:後比喻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倍覺珍貴。有時用於自謙。
賞析:東漢時期,大司馬吳漢與徵南大將軍岑彭奉光武帝劉秀之命攻打在成都稱帝的公孫述。漢軍經過與公孫述的殊死戰鬥才將成都攻佔,吳漢下令屠城。劉秀對他說老百姓家裡哪怕是破掃帚也價值千金,如果將他們的財產奪取也將失去民心。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裡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人物傳說】
棗王與劉秀
年幼的劉秀為了躲避王莽追兵的堵截,經過幾個月的奔波,歷盡千辛萬苦,已是骨瘦如柴,寸步難行。當他逃到齊地北部,頭暈目眩,一頭栽倒在亂樹圍繞的一棵大棗樹下。昏迷中,他突然感到自己如入仙境,只見幾十名披紅掛綠的少女手舉紅傘,面帶微笑,聚集在他的身邊。這時候,人馬從樹旁飛馳而過。不一會兒,有位慈祥的老人向他慢慢走來,雙手捧著一隻木盤,盤裡放著紅彤彤的金絲小棗。他笑哈哈地對劉秀說:「剛才我的孩子們救了你,你躺在我的身旁,可知道這是什麼地方,我是什麼人嗎?我對你講:這是齊地北部,離馬谷山不足10Km。」老人又說:「我的金絲小棗正宗,木盤裡放的就是我的金絲小棗,你吃後不但可解渴充飢,強筋壯骨,百病皆除,還能使你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呢!但是,你可得牢牢記住,今日是秋分,只有到秋分我的金絲小棗才成熟,這就和煉丹一樣,不到時辰可不靈啊!」老人讓眾少女退去,又說:「你不久定能穩坐漢室江山,願你登基坐殿之後,成為有道明君,要求萬歲對金絲小棗正宗後代多加維護!」說完便隱去了。
劉秀如夢方醒,見自己躺在一棵大棗樹下,四周的小棗樹把他遮了個密不透風。在身邊他看見一堆紅棗,他拾起來一吃,嗬!甘甜鮮美,清香無比!不一會兒,就精神倍增,真好比天助神力,不遠處,他清楚地看見了清秀的馬谷山。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真的登基坐殿了。他沒有忘記棗王的請求,真的把金絲小棗封為「仙人食,果中王」。每年秋分或新春佳節,馬谷山一帶的金絲小棗一批一批地運往京城或更遠更遠的地方。在朝中招待文武百官,都把金絲小棗置百果之上;與鄰國交往,更把金絲小棗列為禮品之首。
從那時起,舉國上下都把金絲小棗作為饋贈或招待親朋好友的最好禮品,逢年過節,用金絲小棗做成粘糕或粽子來祭祖敬神。
韭菜的由來
據說,後來在一次王、劉大戰中,劉秀兵敗,軍隊潰散,官兵死傷大半,紛紛四處逃亡。逃跑中的劉秀慌不擇路,只顧策馬狂奔,跑了一天一夜,來到一處村寨即亳州泥店村。他饑渴難耐,寸步難行,便爬向一家茅庵,伸手叩門,說明來意。茅庵主人夏氏老漢聞聲相迎,見劉秀銀盔銀甲,相貌堂堂,覺得此人非同一般,就把劉秀扶進庵中,可因家中貧窮,少飯無菜,夏老漢便到庵外割野菜烹調讓劉秀充飢。飢不擇食的劉秀一連吃了三碗野菜,方緩過神來,便問老漢這麼好吃的菜是什麼菜,夏老漢如實回答,劉秀便說既然是無名野菜,今天它救了我的命,就叫它「救菜」吧。隨後劉秀問過老漢住址、姓名,謝過之後便告辭了。 後來劉秀稱帝,天下太平,一日他忽想起泥店「救菜」,便命人前去採割,並命御廚煎炸烹炒,覺得味道更加可口,便封夏氏老漢為「百戶」,封地千畝,專門種植「救菜」,送皇宮食用。後來經御醫反覆研究,發現泥店「救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並具有清熱、解毒、滋陰、壯陽和增進食慾等多種功效。劉秀得知「救菜」具有這些營養成分和功效後,更加愛吃韭菜,「救菜」的「救」作為菜名不合適,又因「救菜」是一種草本植物,便專門為「救菜」的「救」造一個字「韮」,於是「救菜」就更名為「韮菜」(「韮」被後人簡化為「韭」),從此「泥店韭菜」便成了帝王御用之菜名傳於世。
【生平大事】
韜光養晦
劉秀原本是漢景帝的後裔,但是後來家道中落,王莽篡權,他們家的封地也被削,由此成了普通百姓。在九歲時,劉秀的父母相繼去世,劉秀兄弟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成人。兄弟三人中,劉秀最小,但性情敦厚,經過在長安太學的學習,更是文質彬彬。在家中,他親自從事農業生產,或者販賣糧食,似乎沒有什麼驚人的志趣和愛好,據他自己說,他的願望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也就僅此罷了。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溫順善良的人,並沒有繼承劉家皇族的血脈,因為他的身上找不到多少霸氣,更看不到他對未來的野心和壯志。而其實,劉秀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裡。他做事情不事聲張,不引人注意,反而保護了自己,創造了更多發展自己、恢復劉家的機會。在當時紛繁複雜的環境下,他深深知道,如果過多地暴露自己,只能先成為別人的靶子,這並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王莽篡權不久,社會動蕩不安,人心思漢,所以先後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錯綜複雜的亂世中,一些有野心的人開始粉墨登場,準備建立新的秩序,所以在這段不長的時間裡,一下子冒出來不少「帝」和「王」。當時流行最廣的一個讖言是「劉秀當為天子」,傳得沸沸揚揚,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就連著名的學者、王莽的國師劉歆也把自己名字改為了「劉秀」以「應讖」。
一次,劉秀、劉績兄弟和姐夫鄧晨到宛城蔡少公那裡聚會。蔡少公精通圖讖,閒談中他就把這一條讖言告訴了大家。有人就問道:「應該是當今的國師公劉秀吧?」
劉秀半開玩笑似的反問道:「呵呵,你們怎麼就知道說的不是我呢?」
人們聽了劉秀的「玩笑話」也都大笑起來,覺得這個平時少言寡語的老實人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當時並沒有人對他的話放在心上,只認為那是一個玩笑或者吹噓罷了,但是,鄧晨卻為此上了心。通過他對自己這個小舅子的了解,他認為劉秀為人寬厚能容,志向的確不凡,將來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宏偉大業。
過了一段時間,在另一次的聚會中,鄧晨藉機激勵劉秀說:「王莽悖亂狂暴,在盛夏也要殺人,這說明上天要滅亡他的時候到了。我們在宛城聽到的讖言,難道不是要應在你的身上嗎?你應該為自己的事業早作打算了。」鄧晨以為劉秀會被自己激發起來,不料劉秀只是對著他微微一笑,一句話也沒有說。實際上,劉秀自己心裡非常清楚,不是自己不想恢復劉家的江山,而是時候不到,不能明說而已。
宛城人李通家境豪富,他的父親李守曾跟隨國師劉歆學習,也精通圖讖之學。李通經常聽父親提到「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的讖言,他自己覺得應當應在自己身上。於是,他放棄了縣丞的官職,回到家鄉,準備尋找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他的堂弟李軼提議說:「現在四方擾亂,新的王莽政權眼看就要滅亡了,漢室一定能夠恢復。南陽的劉姓宗族中,只有劉伯升兄弟寬厚而且深得大家的青睞,我想我們可以與他們一起謀劃大事。」李通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於是派李軼到宛城請劉秀。
這天,劉秀應邀來到李通家中,二人把酒言歡,交談之中都覺相見恨晚。李通乘機把「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的讖言告訴了劉秀,勸他一同成就事業,恢復漢室。沒想到,劉秀聽了仍然不緊不慢,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他說自己不敢比附讖文中「劉氏」,並且還提醒李通,不要忘了他的父親李守還在長安擔任王莽的宗卿師,這事要是讓王莽給知道了,他的父親必定也難逃劫數。但是,李通告訴他,已經派人到長安報信,讓父親躲避,這方面沒有任何問題。
知道這些情況後,劉秀又思考了很長時間,才答應一同謀劃,約定利用好時機起兵。就這樣,劉秀兄弟舉起了義旗,正式起兵恢復漢室。
不齒詭計
中國古代的開國帝王,大多善用詭詐也就是權變之道。劉秀則和他們有明顯的不同。他很少使用詭詐,即使別人給他出這樣的計謀,他也不屑於用。
劉秀曾對割據西北的隗囂做了很多的工作,想爭取他歸附。囂也精通儒學,他禮賢下士,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如班彪、馬援之類的卓越人才,因此他的實力大增,威鎮關西。
鄧禹受命向西挺進,在屯陽遭到痛擊,讓劉秀為此很是頭痛。於是他派來歙出使,勸說他歸順。在一些謀士的勸說下,隗囂上書表示臣服。於是,劉秀對他更加喜歡,誠心想拉攏他,於是用特殊的禮儀對待他,以平等的身份給他寫了封回信,稱讚了他的功績,「文王三分,尤服侍殷」,把他比擬為周文王,把自己比喻是「駑馬鉛刀」,以示自謙。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但隗囂並沒有因此而買劉秀的帳,他還心存僥倖,也想做逐鹿之爭。所以,他在與劉秀交往的同時,又派馬援到公孫述處進行考察。考察後,馬援發現公孫述有名無實,難成大器,因此回報說:「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勸他專心和劉秀交好。於是隗囂又派他到劉秀那裡查看虛實。
劉秀聽說馬援要來,就立即在宣德殿下親自接見,當時他穿著休閒打扮,親自起身迎接,並笑著對馬援說:「您徘徊在兩個人之間,今天我見到你,真是讓人慚愧呀!」
馬援也不卑不亢地說:「現在這個社會,並不是只有皇帝選擇大臣,大臣也可以選擇來輔佐哪個皇帝。我與公孫述是同一個縣的,從小的時候就非常要好。我之前到過蜀地,我是先去了他那裡,才到了您這裡。今天我遠道而來,您怎麼就知道我不是來刺殺您的?為什麼對我不加防備,總是一切都從簡?」
劉秀聽了這話卻哈哈大笑說:「你不是刺客,只是個說客罷了。」
儘管是初次見面,劉秀的恢宏大度還是深深打動了馬援,他由衷地說:「天下動蕩不安,盜用劉家名義起義的人數不勝數,今天我見到陛下的寬容大度,跟當年高祖一模一樣,就知道您果真是高祖的後代了。」
劉秀對馬援也很喜歡,於是就讓他跟隨自己南巡,並任命他為待詔,還派來歙持節送他返回。
馬援回去之後,就向隗囂匯報洛陽之行,隗囂問得很仔細,馬援說了劉秀的很多細節:「我剛剛到朝廷上,他就親自接見我,每次召見我都從早晨一直陪到晚上,他明智,而且有勇有謀,不是一般人能夠消滅得了的,另外,他非常誠懇,沒有什麼害人之心,非常地豁達寬厚,與當年的高祖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飽覽史書,政事文辯的能力是很多人都無法比擬的。」
隗囂問:「那麼你認為他和高帝比起來誰更有勝算的可能?」
馬援回答:「高帝不如他,他可以跟也可以不跟;而劉秀不僅看重人才,最難得的是他滴酒不沾。」
囂聽後很不高興,說:「那麼如你所言,我要是和他打起仗來,就必敗無疑了?」
其實,馬援的意思很明顯,劉秀是個非常傑出的君主,應當真心歸附。囂雖然不服氣,也只好讓兒子隗去劉秀那裡,並讓馬援陪同前往。
劉秀對隗囂應當說是仁至義盡了,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隗囂不死心,也想過過皇帝癮,起兵反叛,所以到了最後就連班彪和馬援等都離開了他,而他的敗亡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以少勝多——昆陽之戰
23年,漢更始帝劉玄統荊州諸軍圍攻王莽之將岑彭所佔據的宛城,漢將王鳳、劉秀等則攻取了洛陽東南的軍事要地昆陽。篡漢的新帝王莽大驚,於三月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尋徵各州之兵,徵討剛即位的劉玄。
王邑、王尋在洛陽徵集各地兵員達四十二萬之眾,又徵召號稱「明兵法」者六十三人隨軍作為軍事參謀,以巨人巨無霸為壘尉,並弄來一些虎、豹以助軍威,號稱百萬,浩浩蕩蕩,兵發昆陽。
昆陽乃河南之戰略要地,南通宛,北通洛陽,為兵家必爭之地。這時,劉玄率荊州諸軍尚未攻下宛城,王邑、王尋不去急救宛城,競先圍攻昆陽,一方面由於昆陽為宛之北邊的門戶,一方面王邑、王尋自恃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取一昆陽,不費吹灰之力。待攻下昆陽後,再進軍也不遲。
新軍抵達昆陽後,見漢兵防守甚堅,新將嚴尤向王邑、王尋獻策,覺得不如先救宛,宛破,則昆陽為一孤城,將不攻自破。王邑說:「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當先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后舞,豈不快哉!」遂以四十二萬大軍將昆陽包圍了數十重,「列營數百,鉦鼓之聲聞數十裡」。
新軍兵發昆陽時,王鳳帳下的偏將劉秀就探得消息,王鳳急率所部不足萬人計劃籌備守城事宜,隨即派劉秀與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人飛騎出城,至外地請求援兵。
劉秀等出城時,王邑、王尋部下近十萬人已臨城下,劉秀差點不得出城。劉秀等走後不久,王邑、王尋即把昆陽圍了個水洩不通,並著手攻城,有一部分士兵挖地道,有一部分士兵用衝車撞城。城上的弓弩手萬箭亂發,矢落如雨,守城的漢兵背著門板以防被亂箭射傷。
後來,王鳳見敵勢甚強,難以抵擋,便請求投降。王尋、王邑認為城破在即,拒絕王鳳請降,王鳳只得率眾拼死拒守。
這時,新將岑彭堅守了數月之後,在援軍不至、糧食斷絕的情況下,舉城降漢。劉秀也從外地召來援軍,於六月初一兵至昆陽,與城中王鳳守軍成遙相呼應之勢。
而王邑、王尋之軍畢竟有四十二萬,城裡城外的漢兵加在一起,亦不過兩萬餘人,想以區區兩萬之眾勝數十萬大軍,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劉秀卻瞄準了王邑、王尋的弱點。王邑、王尋不僅不懂軍事,還驕橫狂妄,剛愎自用。俗話說:「驕兵必敗,哀兵必勝。」王邑、王尋既拒嚴尤先救宛城之諫後,又不許嚴尤故意放王風出逃以擾圍宛漢軍的建議,將數十萬大軍頓於昆陽小城之下,亦可見其無勇無謀。
庸將、劣將所統率的軍隊,定是烏合之眾。烏合之眾有個特點,即見有利轟然而上,見不利轟然而散。王邑、王尋不識軍事,御軍無法,其四十二萬大軍皆是從各州縣召來的,往往各自為政,故其人數雖眾,戰鬥力卻不強。
為擾敵之軍心,劉秀先給城中的王鳳寫了封所謂「宛下兵到」的信,派信使進城。信使果然被圍困昆陽數十重的新軍擒獲,書信也被搜出。新軍將士們看了書信,誤認為宛城已陷入漢軍之手,漢軍已來援救,皆惶恐不安。
劉秀隨即率千餘士兵距新軍四五裡處列陣,李軼等率其餘萬人隨劉秀之後。王尋見漢之援兵不過千人,甚輕之,乃派數千新兵出戰。劉秀一馬當先,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千餘勇士見劉秀衝鋒在前,頓時勇氣倍增,也呼喊著衝人敵陣,與新兵展開大戰。新兵見漢兵來勢甚盛,頃刻潰敗。
在後面的漢將見年紀輕輕、溫文爾雅的劉秀竟這般英勇無畏,皆出乎意料,道:「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
漢軍雖寡,但初戰告捷,將士們頓時膽氣大壯,無不以一當十。劉秀於是從軍中挑選了三千名勇烈者組成敢死隊,從城西如晴天霹靂般地渡水(此「水」大概是昆陽城西的一條河流,史無明載)猛撲敵營。
劉秀之所以選擇從城西水上進攻王邑、王尋之軍,是由於王邑、王尋的指揮部就設在這裡。「擒賊先擒王」,劉秀認為出其不意猛攻敵之指揮部,擒殺敵之指揮官,就可使敵人群龍無首,成為一盤散沙,縱使人數再多,也無所作為。就算不能擒殺敵之統帥,也可使敵帥倉促應戰,無法從容指揮全軍在整個戰場上的行動,從而收到「使敵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之效。
王邑、王尋見漢兵來攻,儘管來勢兇猛,但人數不多,於是好勝心起,僅率負責保衛其指揮部的萬餘衛兵迎敵,還特意下令各軍不得前來支援,意在表現一下其膽量,炫耀一下其武功。王邑、王尋之驕橫愚蠢由此可見一斑。
劉秀的敢死隊渡水而戰,前有強敵,後無歸路,皆誓死奮戰,瞬間即將王邑、王尋之軍擊潰,王尋也被漢軍所殺。
昆陽城中的王鳳見援軍開始進攻敵營,敵軍指揮部處大亂,四周的新軍皆惶惑不安,遂趁機率守城的八九千漢兵殺出,與城外的萬餘援軍內外夾擊。新軍群龍無首,果然無心戀戰,各自逃跑。這一下,四十二萬大軍頃刻亂成一團,不等漢軍前來搏殺,即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紛紛向城北的濁川奔逃,一路上伏屍百餘裡。
此時,恰來狂風暴雨,頓時天昏地暗,雨如傾盆,溫川泛濫,正趟河北逃的新軍被淹死無數,屍體積於河中,水為之不流。王邑等敗將踩著新兵的屍體才渡過潰川,得以逃生。
漢兵收拾戰場,繳獲新軍武器糧草輜重不可勝計,用了數月尚未用完。昆陽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次光輝戰例。劉秀僅以區區三千之眾,便令王莽四十二萬大軍陷入紛亂境地,實為一大奇蹟!戰後,王邑只率數千人逃回洛陽,王莽的新朝也自此戰後分崩離析,遂至覆滅。
【秘聞軼事】
南陽駐京辦主任
劉秀在太學本不上課,掛名撞鐘而已,到了太學第三年,劉秀索性搬離太學,租住進長安城內的尚冠裡。尚冠裡地處長安城最黃金地段,左右鄰居無不是高官顯貴,不過劉秀租住在此的目的,卻並非為了炫富擺闊,而是意在接待南陽鄉黨。
每年春秋兩季,南陽當地夠級別的達官貴人,都會親臨長安,參加朝請(春季朝見為「朝」,秋季朝見為「請」)。在南陽的地界,這些人個個都是呼風喚雨的主,氣焰囂張,自己以為無可抵擋,但到了高官雲集的京城長安,根本就沒人買他們的帳,他們這些外郡小吏,不得不低聲下氣、仰人鼻息。
在他們迷茫無助之時,劉秀挺身而出,不僅為他們提供住處,而且熱心奔走,主動幫他們疏關係,走門路。倘若是在南陽當地,這些達官貴人本不會搭理劉秀這個無名小輩,但是到了長安,人離鄉賤,再端著架子就不合適了,碰到送上門來的劉秀,正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怎一個親切了得。再則,劉秀熟悉長安,算得上是半個地頭蛇,高層又遞得上話,大司馬嚴尤和司隸校尉陳崇,劉秀都熟得很,至於想娛樂消遣,飲酒狎妓,劉秀也照樣能安排妥帖。您說,這麼好的地陪,到哪兒找去?
一傳十,十傳百,變成了南陽官場皆知的秘密。南陽的大人們,每到長安,便徑直投奔劉秀。如此一來,劉秀在尚冠裡的住所,便成了南陽會館,成了南陽駐京辦,劉秀則成了無名有實的南陽駐京辦主任。咯咯劉縯聽聞劉秀所為,捶胸大樂:「我養客,三郎養官,比我出息!哈哈,比我出息!」太學第三年的劉秀,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被人殺了驢卻只能忍氣吞聲的新生,此時的劉秀,已非易與之輩。
劉秀以德服人:「仁心」換「人心」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精於謀略,智勇兼備。劉秀在天下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御心之術,很多棘手的問題他都能輕鬆化解,最終戰勝所有對手,擁有天下。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親率大軍前往宜陽(今河南宜陽縣),截斷了赤眉軍的退路。赤眉軍無可奈何,只好投降。
劉秀的手下唯恐赤眉軍再起叛亂,私下對劉秀說:「陛下仁愛待人,只需安撫住赤眉軍將士即可。劉盆子身為敵人頭領,難保不生二心,此人不可不除啊!」
劉秀對手下人說:「行仁之義,全在心誠無欺,如此方有效力。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滅亡;朕若背信枉殺,乃朕之失,自不同也。」
劉秀對劉盆子賞賜豐厚,還讓他做了趙王的郎中。
在劉秀的治理下,天下的混亂局面也逐漸平定下來。
有遠見的人做事絕對不會一味殘暴,因為他們懂得人心永遠不是可以徵服的,讓人才是真正的徵服。對任何管理者來講;讓人才是關鍵,不能讓人心服,靠強硬的制度而實現的秩序,也會不斷製造覆亡的危機。在企業的管理中,固然要維護制度的威嚴,同時也要用仁慈的手段來收買人心,否則,一個團體很快就會人心渙散,最終分崩離析。
劉秀燒信
東漢光武帝劉秀大敗自立為帝的王朗,在清點繳獲來的文件時,官員們發現了一大堆信件,都是朝中私通王朗的官員與王朗的通信。信件內容大都是吹捧王朗、攻擊劉秀的,有好幾千封。有人很氣憤,建議把這些人統統抓起來處死。曾給王朗寫過信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提心弔膽,十分害怕。
劉秀知道這件事後,立即召集百官,當眾把那些信件扔到火盆中燒掉了。劉秀對大家說:「過去有人寫信私通王朗,做了錯事。但事情已過,我就既往不咎。希望過去做錯事的人安下心來,盡職盡責。」
劉秀的處理方法,使那些曾私通王朗的人知道後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從心眼裡感激劉秀,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勞。
劉秀對降軍以誠相待
在昆陽一戰中,劉秀將王莽打得潰不成軍。
因為劉秀打仗有功,劉玄便封他做了破虜大將軍。
在王莽死後,劉秀又攻下了邯鄲,殺掉了自稱是天子的王郎。
劉秀越戰越勇,接連立下大功,劉玄當然要重賞他,於是又封他為蕭王。儘管如此,劉秀仍然覺得北方的禍患此起彼伏,還不能安享太平,因而他再次興兵攻打王莽的軍隊。
在鄔地,劉秀又打了一個勝仗。正當王莽的軍隊投降時,高湖和重連的軍隊從東南方前來援救,但也被劉秀打敗了。
戰後,劉秀便將這些敗軍改組成自己的軍隊,而原來的帶兵將領也都給予了官職。然而,投降的官兵們認為自己從前與劉秀為敵,現在成了劉秀的手下敗將,將來恐怕會遭到報復,所以心裡都很不安,惶惶不可終日。
劉秀知道了這些官兵的想法後,便讓這些官兵都依然回到自己的營地,統率原來的部隊。為了表明自己沒有藏著私心,劉秀還經常獨自去那些官兵的營地視察,毫無防範之心。
那些投降的士兵和軍官見劉秀一點兒戒備都沒有,已經將他們當做自己人看待,就把懸著的心放下了,他們在私底下紛紛議論,說:「蕭王對我們以誠相待,不計前嫌,我們怎能不為他拼死賣命呢?」
此後,投降的人都對劉秀心悅誠服。以誠相待,才會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芥蒂。劉秀在這方面是一個表率,他非常懂得收服人心,所以日後成就了大事。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提到劉秀,有一句名言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一生,說過不少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名言佳句,如「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均不及此句讓後世之人津津樂道。
執金吾,位同九卿,為守衛京師尤其是皇城的北軍的最高統帥。更為通俗的講,基本上類似於近現代的中央衛戍部隊司令。劉秀在長安求學時,見執金吾出行前呼後擁,光耀無比,所以劉秀感嘆道:「做官就要做執金吾這樣的官,娶妻要娶陰麗華那樣的美人。」
陰麗華(公元4—64),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為春秋時代著名的齊相管仲之後。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還是一個沒落皇族之,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稱帝之後,陰麗華成為了他的寵妃,備受光武帝的寵愛。建武十七年,即劉秀掃滅群雄、統一天下之後的第5年,陰氏被冊封為皇后。永平七年,陰麗華駕崩,在位二十四年,與劉秀合葬於原陵,東漢君臣上其諡號為「光烈皇后」。史載:陰後在位之時,端莊賢淑,不喜言笑,有母儀之美。皇后內持恭儉,外抑宗族,為一代賢后。
劉秀請不動老同學
嚴光,字子陵,東漢初年人,他早年曾與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有過同窗之誼。劉秀當了皇帝後,他便隱姓埋名,不肯暴露身份。劉秀知道這個人有德有才,很想請他出來輔佐自己治理天下,便在全國各地畫像張榜尋訪他。有一個人向朝廷報告:「有一男子,披件羊皮襖在湖邊釣魚,很像圖畫上的人。」劉秀派了華車駟馬,先後去了三次,才將他請到京師洛陽。劉秀讓他住在衛戍兵營裡,每天都由宮中的御廚進奉飲食。
當時在朝廷擔任司徒高官的侯霸,與嚴光原來是好朋友,聽說他來了,便派人送來一封信。送信的人對嚴光說:「大人本想親自前來拜訪,迫於公務繁忙,不能如願,請先生今天晚上屈駕到大人那裡去敘舊。」
嚴光坐在床上抱著膝蓋讀完了信,問送信的人:「你們主人原來有點糊塗,現在當了大官,比過去好點了嗎?」
送信人說:「我們大人位至三公,一點也不糊塗。」
嚴光冷笑道:「你說他不糊塗,聽你剛才替他傳的那幾句話,難道不是糊塗話?我是天子一而再、再而三請來的,我連天子都不想見,還會去看他那個當大臣的嗎?」
送信人讓他寫個回信,他說:「我手不能寫字,我說你記吧!」便口授說:「君房(侯霸字君房)足下:位至三公,甚善。以仁義輔佐天子,百姓歡迎;以阿諛奉承取悅天子,自取滅亡。」
送信人說:「就這麼幾句話?太少了,再加幾句吧!」
嚴光說:「你當這是買菜呢,還要再加上兩棵?」
侯霸接到信,便上交給劉秀。劉秀笑著說:「這個狂徒,還是老樣子。」他看出來,要想等嚴光主動來朝拜是不大可能的了,便屈尊下駕,親自來到嚴光所住的館舍。哪知嚴光還高臥未起,劉秀來到嚴光的臥室,撫摸著嚴光的肚皮說:「子陵呀,子陵,你難道就不能幫我一把來治理國家嗎?」
嚴光依然呼呼大睡,並不理睬,過了好久才睜開眼,仔細打量著劉秀說道:「古時的賢君唐堯說將帝位讓給許巢父,許巢父覺得這話玷汙了自己的耳朵,忙到河邊去洗耳。人各有志,何必強加於人呢?」
劉秀說:「子陵,難道我就不能說服你嗎?」說完,他只好嘆息著登車歸去。
後來劉秀將嚴光接入宮中,共敘舊誼,一連住了好多天。劉秀虛心地問嚴光:「你看我同過去什麼不同?」嚴光不客氣地回答:「陛下的毛病比過去多了。」
劉秀倒沒有向這個老朋友擺皇帝的架子,與他同宿同臥。有一天睡覺時,嚴光竟然將腳丫子壓到劉秀的肚子上。大臣們覺得驚恐不安,劉秀倒不以為意,笑著說:「我不過是同老朋友同床共臥罷了!」
劉秀要任命嚴光為諫議大夫,嚴光依然不答應,還是離開京師,回到老家富春山以耕種為生。後來劉秀又幾次前來徵聘,他一概辭謝不就,最後以八十高齡壽終於家。
嚴光為人正直,敢於捍衛自己的獨立人格,絕不會因為所面對的是權勢之人而露獻媚之態,或做卑躬屈膝之事。他的行為和人格為後人所稱道。
【養生之道】
劉秀與火蝦鴨蛋
河南鄲城縣唐橋店有一種奇特的蝦,頭部發紅,夜間發光,當地稱為「火蝦」。鴨子吃了這種蝦,蛋個大皮薄。經醃製,蛋清潔白如玉,蛋黃紫紅色如細粒硃砂,挑起蛋瓤油珠往下滴,鮮美宜口。
據說漢光武帝劉秀為王莽所迫,路過此地,吃了火蝦鴨蛋,感到香浸肺腑,身輕體爽,連聲稱好,直到他做了皇帝還念念不忘。後御醫將其列入養生食譜。從此,唐橋火蝦鴨蛋聲名遠播。
清光緒《鹿邑縣誌》載:「唐橋店鴨卵黃大多脂,以鹽漬之,美過南方高郵州所制,土人謂之唐蛋,他村效制不能及也。」
製法:選優質鴨蛋,放入壇內。把適量的生薑、八角、花椒等放入水中煮。待煮出香味後,加粗鹽、白糖、白酒等。滷水完全冷卻後,倒入放鮮鴨蛋的壇內,以沒過蛋面為宜。將壇加蓋、密封,存放20天左右即可啟封食用。
用法:佐餐,每日1~2枚。
功效:蛋黃還可入藥,治痢疾、胃疼。
劉秀與八寶梨罐
八寶梨罐是一款傳統名菜,據說它的由來與劉秀有關。
西漢末年,劉秀參加義軍,討伐王莽。由於身單力孤,他經常被追兵追得到處躲藏,史籍稱之為「劉秀走國」。
一次在河北晉州,劉秀打了敗仗,窮途末路之時,有農夫以鴨梨相送。他吃後增長了精神,得以逃脫。做皇帝後,在歡慶勝利的宴會上,劉秀想起晉州農夫以鴨梨相送,才得以死裡逃生;又想到手下28宿將鄧禹、姚旗、馬武……南徵北戰才創立了東漢大業。感慨之下,他叫廚師以鴨梨為主料製作一道菜餚。廚師是跟隨劉秀多年的老兵,他對劉秀的話心領神會,於是用八寶餡做餡心,寓意28宿將,創作出了八寶梨罐這道菜餚。後來御醫認為它可潤肺止咳,便將其列入宮廷養生食譜。
製法:鴨梨3兩,橘餅、桂圓肉、冬瓜條、紅棗、山楂糕、青梅、糯米飯、瓜子仁、青紅絲、白糖、桂花醬、熟豬油各少許。
鴨梨削皮;在梨頭切下1/4作蓋,去梨把,用小刀挖去梨核,梨成為罐形,用開水稍燙。橘餅、桂圓肉、冬瓜條、紅棗去核、山楂糕、青梅均勻切成小方丁,用沸水焯過,與蒸過的糯米飯、白糖、桂花醬、瓜子仁、熟豬油攪拌成餡。將餡裝入罐內,蓋上蓋,青梅切條作梨把,裝入盤內,上籠旺火蒸片刻取出,撒上青紅絲,炒鍋放入清水、白糖、桂花醬,旺火燒沸成汁,澆在梨上即成。
用法:每日酌量食用。
功效:清脆爽口,香甘味美,能防暑熱,振食慾,並有潤肺養顏、止咳化痰的功效。
【名人評說】
曹子建: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王船山: 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指西漢高帝劉邦)而尤難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王夫之: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指西漢高帝劉邦)而尤難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馬光: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梁啓超: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為儒學最盛時代。
【歷史遺蹟】
光武帝原陵
位於洛陽市北20公裡處的孟津白鶴鄉,分陵園、光武祠兩部分,總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高20米,周長500米。園內還有刻於宋、元、明、清時期的石碑五通,隋唐植柏近1500株,柏體杏香,俗稱杏柏,是我國僅有的特殊喬木樹種。本稱原陵,又稱漢陵,俗名劉秀墳。在洛陽市東北約40裡,南依邙山,北臨黃河。陵冢高大,周長約1400米,高約20米。陵園四周有短牆回護,內植古柏千餘株,蒼勁挺拔,蔥鬱幽靜。陵園西面為光武祠。光武殿前大道二側原有古柏二十八棵,相傳為東漢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的化身。陵冢前的巨碑立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上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十個大字。
【歷史啟示】
劉秀用人:取人之長,避人之短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用人的時候要盡其所長,避其所短。韓非子說:如果讓公雞去抓老鼠,讓狸貓去報曉,就會一片混亂。了解所用人的優劣,並能據此而合理使用,才有利於國家的順利運轉,臣子才能真正成為君主的左膀右臂。
堅持用人所長,則人人可用,各得其所。韓非子在《定法》中生動的舉例說,讓因勇敢有力氣而立戰功的人,去擔任需要智謀和領導才能的官職,就無異於讓善於殺敵立功的人去當醫生或者工匠,房屋建不好,病人也治不好。這就提醒我們,某一方面有擅長的人,不一定其他方面就優秀;某一方面不足的人,未必其他方面沒有可取之處。
韓非子強調,選拔任用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貴在取其所長。韓非子舉例說: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說:我聽說夔僅一足,可信嗎?孔子說:夔是人,怎麼會僅有一隻腳呢?他和別人沒有什麼差別,唯獨能精通音律。堯說:這種人有一個就足夠了,於是派他做主管音樂的官,所以君子說:夔有一個就足夠了,並不是只有一隻腳。
作為領導者,既要善於發現下屬的優點,也要善於發現他們的不足。明其所長,指其所短,設法揚其長,設法補其短,使長者更長,短者漸不短,管理如此下屬才各得其所,各盡其能,組織才井然有序,展現蓬勃生機。
例如光武帝劉秀用人的一個特點是善於揚長避短。他手下猛將如雲,並且各具特點,但是他總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平定三輔地區的時候,大司徒鄧禹能力不夠,無法平定。劉秀考慮到馮異的特點,認為他善於統馭軍隊,注意紀律,不像其他將軍喜歡略地屠城,能夠讓百姓誠服,從而能順利地平定該地區,適合擔當這項任務。於是劉秀派他前往徵討,並且賞賜了一把寶劍,使他便於行事。在經過幾次挫折之後,馮異接連指揮了崤底之戰、宜陽之戰,最終平定了關中。戰爭結束以後,劉秀立即下詔慰勞馮異。
人力資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沒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個人總是有長處的,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從每個普通的員工身上發現有價值、的東西,並加以引導和開發。企業管理者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商人,只做生意;第二個層次是企業家,擁有一份實業;第三個層次是組織者,是運籌帷幄的人。而組織者的最主要才能是善於把每個人安排到適當崗位上去。
管理者的任務在於運用每個人的長處,把每個人的長處作為共同績效的建築材料來建成組織的大廈。試想一下,哪個單位的績效不是各個成員發揮各自的長處共同做出來的?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時候,要首先把著眼點放在人的長處上,弄清這個人有什麼長處,如何用他的長處。
然而,許多管理者卻首先盯住了人的短處,這個不能讓他做,那個不能讓他做,甚至思來想去,這個人什麼也不能做,成了「廢」人。一個管理者如果不能發掘員工的長處並設法使長處發揮作用,那麼他就只能受其短處的影響,被短處的陰影所籠罩。從人之短處來用人,那是誤人前程,甚至可以說是「虐待」人。至於短處,那是人人都有的,領導、管理者當然也要看到下屬的短處,也要設法幫助克服,設法不讓短處對集體和他人發生影響,避免損害組織的績效。但必須是在發揮長處的前提下來克服短處,不能本末倒置。
有一個實際的例子。一位中年知識分子拿著自己在報紙上發表的小稿,毛遂自薦到安徽合肥榮事達電氣有限公司求職。但這個人歷史上曾由於某種原因誤坐過大牢。此人能錄用嗎?議論不一。公司領導班子發現這個人有善於交際的長處,又有文字工作能力,經過共同商量,力排眾議,委任他為公司辦公室主任。幾年來,他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又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稿件100多篇,為宣傳公司的形象立了功。
事實證明,人的長處得到發揮了,他也就樂於接受批評,克服短處。這樣,在擇人、用人時就要十分重視有特長的人。特長越突出,越能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