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賽德克·巴萊》在島內的票房收入沒能達到贏利點,但是,魏德聖拍攝了前所未有的臺灣大片。要談論《賽德克·巴萊》,那開篇部分必然會是不同版本的考證。因為觀看的版本不同,那也會直接影響對電影本身的評價。就以刪減版的《美國往事》和《天堂電影院》為例,其故事甚至發生了實質改變,觀眾很容易偏離作者意圖。
《賽德克·巴萊》的第一個版本是威尼斯電影節放映的國際版(電影節版),片長150分鐘,映後反饋以惡評為主。尤其是內地記者和影評人,清一色的狂毆痛罵,此舉也引發了臺灣媒體的反擊。後來魏德聖解釋說,這個版本不是自己剪的,它是為了趕時間參賽,吳宇森公司那邊剪出來的。正因如此,這才有了後來的第二個國際版,也就是送去美國放映和參選奧斯卡的導演剪輯版,片長155分鐘,簡稱國際通行版。毫無疑問,第二個國際版比第一個要強,也肯定比臺灣的上、下兩集連映要強(276分鐘)。可能考慮到影片實在太長,無異於「膀胱大作戰」,香港上映時,下集被刪減到109分鐘,大大縮減了長度,無奈依然評價反響不佳。到了引進內地時,那肯定是在第二個國際版的基礎上刪改。所以,你沒看錯,沒發行DVD之前,光是參加影展和上映,《賽德克·巴萊》一共就有五個版本……顯然,魏德聖拿了吳宇森的錢,又拿了很多人的錢。他「不得不」沿用《赤壁》的上下集發行模式,另一邊還捨不得刪減素材,好以此向世人證明:你們看到了吧,我把錢都用上去了,沒有任何私吞。簡而言之,如果《賽德克·巴萊》仍舊沿用上下集的模式,我會覺得上集不錯,有新意更有銳氣,其格局比《海角七號》要大出太多,耗費導演不少心力。但是評價一旦落到下集,那當真是又臭又長,硬傷無數,只想快進。
我們常說,大片不只是大投資、大導演,更不是搬來一堆巨星,那就能拱出個好來。對《賽德克·巴萊》而言,大片並不一定就要276分鐘的片長。恰恰相反,一百五十分鐘已經是它的極限了。從投資級別來說,《賽德克·巴萊》耗資巨大,動工了臺灣大批的技術人員,完成度也還可以,島內震動。只是對著一堆素材不知道如何下手,這點上,魏德聖多少有點優柔寡斷,沒有快刀斬亂麻的利索勁。影片的最大優點是獨樹一幟,它以原住民的歷史題材入手,這在內地是不可想像的,在香港是沒有歷史條件和天然環境。在選題和執行上,魏德聖完成得很出色。他對霧社事件的關注,對身份認同的反思,這些都促成了《賽德克·巴萊》的拍攝。影片的拍攝成功,又給華語導演的勵志故事添上一筆。對很多臺灣人來說,《賽德克·巴萊》的意義就是把歷史課本上的一行字,變成了一部有血有肉還有「人頭」的歷史大片,算得上精彩好看。對華語觀眾來說,他們終於看到了氣質不大一樣的大片,技術出色、演員樸實,內容激蕩,更能引起一定的反思。
然而,《賽德克·巴萊》也有它的莫大缺陷,那就是主要人物太過平板,缺乏內心戲。尤其是賽德克族一方,從強勢、隱忍到反抗,其中是有明顯的掙扎過程,不過這些都太表面化了,流於形式。到了後面的戰鬥場面,那就是千篇一律,毫無懸念可言。不過解釋其原因可能也很簡單,這些非職業演員能改造身體,更能頑強堅持,但是他們難以駕馭住情感,控制自如。試想,如果沒有一郎、二郎這般角色的存在,從劇本上去描畫,《賽德克·巴萊》將失去真正的靈魂,同時缺乏討論的意義。在他們身上,電影呈現了身份認同的痛苦,他們不知道自己身屬何方,自知萬劫不復,惟有以死謝罪。再不然到日本一方,無論是小島源治還是派遣軍司令,他們除了在血櫻花下感慨一番,似乎功能無多。
但即便有明顯的瑕疵不是,《賽德克·巴萊》依然展示了驚人的信息容量。在還原歷史和文化習俗的決心、對信仰和神話傳說的表現、適當提拔和升華的英雄主義、穿越林間的運動長鏡頭、近乎外語片的觀賞語境……這些東西不僅在過去一年極為罕見,即便放到過去十年的華語電影裡,《賽德克·巴萊》依然值得肯定。有趣的地方還在於,《賽德克·巴萊》完全沒有對野蠻和文明的話題指手畫腳,它讚美原住民的勇氣和信仰,又表現了他們殘殺日軍婦孺的血腥場面;它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上拋出了武士精神的同源之說,對原住民的行為產生了敬佩之心。它重現了上世紀30年代的霧社事件,展示獵場和家園之爭,讓斑駁的巖石壁畫從模糊到清晰——一場關於野蠻與文明的交戰。無論選擇抗爭還是選擇自刎,賽德克族都抱有野蠻人的驕傲,這恐怕也是最能打動魏德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