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與文明對抗,看過賽德克·巴萊後我更敬重野蠻

2021-01-10 鹹魚小歲月

民族的壯烈悲歌

甲午戰後,臺灣被日本割佔。有關臺灣被日本割佔之後的歷史,我們日常鮮有讀到,特別是臺灣原住民反抗日本統治的歷史我們更是不曾了解。

1930年,在日據臺灣發生了震驚日帝當局與國際社會的霧社事件,這是臺灣人在日據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

事實上1896年至193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後世尊稱「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後撰寫《南國悲歌》,悼念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

圖片來自網絡

十二年磨一劍

2000年,霧社事件被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改編成電影劇本,題為《賽德克·巴萊》。雄心勃勃的魏德聖自掏腰包試拍了一個五分鐘的短片,想要以此吸引投資者的目光,然而事與願違。

暫停該片拍攝的魏德聖在2008年轉而投拍《海角七號》,卻不想《海角七號》上映是反響極好,大獲好評,這無形中為《賽德克·巴萊》的重啟拍攝奠定了基礎。此後由於魏德聖的堅持,以及這部電影本身所反映的那些在我們的文明世界裡早已消逝的純粹感召了越來越多的人,像徐若瑄未要一分片酬擔綱主演,而周杰倫更是大方借出4000萬元臺幣,而且只收1元利息。

2012年,苦心孤詣的魏德聖終於將這部真正的史詩級英雄巨片呈現在人們面前。《賽德克·巴萊》分上下兩部,上部為《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下部為《賽德克·巴萊:彩虹橋》,時間總長達四個半小時。賽德克·巴萊,在臺灣賽德克族詞語中意為:「真正的人」。賽德克族以彩虹為圖騰,所以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他們額頭和下巴刻有形似彩虹的圖騰標誌。

圖片來自我網絡

野蠻與文明的對抗

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將臺灣的原住民統稱為「蕃人」,視其為「野蠻人」。賽德克族正是日本人眼中的「野蠻人」。賽德克人原本在山林之中過著原始的群居部落生活,雖然這種生活優勝劣汰,充滿野蠻、爭鬥和屠殺,但畢竟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按自己的規則在自己的領地和肥美的獵場裡過著自足自樂的生活。但以文明人自居的日本人為了掠奪山林地帶蘊藏的寶貴資源,開始對原住民採取血腥徵伐。

電影畫面截圖

文明的入侵與佔領讓賽德克人失去所有,他們咆哮著怒吼著以血肉之軀奮起反抗,但文明所創造的太過強大,強大到足以毀滅文明本身,所以反抗終究無力。似乎文明的勝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明的強大並不能震懾所有,反抗的怒火始終在賽德克人心中燃燒著。

如若不能有骨氣的忍讓,那麼就驕傲的反抗吧。忍讓並不代表懦弱和退卻;反抗也不是以卵擊石的無知。這正是賽德克人奉行的倔強真理。所以,當壓迫使賽德克人不能再忍讓的時候,他們就驕傲的反抗了。

電影畫面截圖

日本人所謂的文明與賽德克所謂的野蠻,激烈的碰撞之間展現的卻是野蠻的純粹和文明的虛偽。如若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們還不如用野蠻而驕傲的方式死去。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真正的賽德克……賽德克·巴萊可以失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失去靈魂的賽德克,一定會遭到祖靈的遺棄!」

相關焦點

  • 濟品悅讀丨以野蠻的驕傲歌頌意志的讚歌——從《賽德克·巴萊》談開去
    ,歌頌自由意志神聖至上跨越十二年還原真歷史,領略臺灣日據時期真貌影片簡介:靈魂架起的彩虹,追求死亡的悲歌《賽德克·巴萊》分為上下兩部《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它的製作跨越12年,1997年導演兼編劇魏德聖受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觸動而撰寫劇本,至2000年完成劇本《賽德克·巴萊》,2003年因預告片吸引投資失敗而暫停項目。2009年,魏德聖在《海角七號》的光環下重新啟程,倔強的靈魂終成一部史詩巨作——《賽德克·巴萊》。
  • 賽德克·巴萊我想去追尋野蠻的驕傲.
    我其實是一個深度片荒,我很少去主動發現一些很小眾卻又很有意義的片子,有時候說自己是學電影的,感覺連個電影愛好者都不如。比如這部片子,看完震撼之餘,記了十幾次片名,室友問起來我還是沒記住。不過現在,我會牢牢記住這個片名,相信你們也會記住這個片子——《賽德克·巴萊》。 一部拍了十二年的作品,由於經費不足幾次中斷拍攝,跨國動用兩萬人,片長四個多小時。
  • 野蠻的驕傲,殉道者的悲歌——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賽德克·巴萊』可以輸掉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莫那魯道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還是博客的時代。《操,你想怎樣》,韓寒這篇題目雄性十足的博文,讓我知道了《賽德克·巴萊》,這部來自臺灣的英雄史詩電影。臺灣電影人的用心堅守和勤奮耕耘,總能給世人帶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解嚴以來,臺灣電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更是異軍突起,在大陸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 野蠻的驕傲對抗以「文明」為名的卑躬屈膝
    ##美國警察跪死黑人事件持續發酵,暴亂愈演愈烈,儘管已經是文明開化的2020年,不能否認的是種族歧視依然明顯存在。美國政府意圖靠武力鎮壓,這怎麼可能是鎮壓能解決的事情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道理哪裡都適用。
  • 影視點評:《賽德克·巴萊》真正的野蠻,既醜陋又震撼
    魏德聖的這部《賽德克·巴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早在12年前,魏德聖還是寂寂無名的時候,就一口氣花光畢生積蓄250萬元新臺幣(約70萬元人民幣)拍攝一段5分鐘長度的試看片,目的僅是用來募集資金,結果被臺灣影壇人士笑稱為「全世界最傻的人」。
  • 《賽德克·巴萊》:如果文明是要卑躬屈膝,那就來看看野蠻的驕傲
    《賽德克·巴萊》臺灣作品,全片使人熱血沸騰、極有觸點的抗日題材電影,已在騰訊視頻全面公映。
  • 關於文明——《賽德克·巴萊》
    影片片名為《賽德克·巴萊》,一部歷史戰爭題材的影片。在險惡的日據時代,原本賽德克族人有自己「野蠻」的生活方式,獵殺、奔跑、高聲歌唱、茹毛飲血。然而有一天,外來異族人帶著「文明」先進的利刃將賽德克族人拿下,迫使賽德克族人走上卑躬屈膝的」文明「。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幫傭不能編織彩衣。
  • 賽德克·巴萊:一個民族的骨與血
    1、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卑躬屈膝那麼我就讓你看見野蠻的驕傲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發生於事發後,賽德克族族長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一生再也沒有回到屬於他們的森林。一場甲午戰爭,一紙馬關條約。山裡部落之間還在爭鬥獵場,山外的日軍鐵騎已經踏上了臺灣的土地。這片充滿野性、血腥的森林裡,迎來了異族人的入侵,日本人的文明教化。文明與野蠻的交融,颳起了一場時代的颶風。
  • 電影中的文身系列1:《賽德克·巴萊》
  • 評電影《賽德克·巴萊》:文明與暴力的反思
    文明與暴力的反思——評電影《賽德克·巴萊》  文明的屈辱與野蠻的驕傲  今年5月,中國臺灣導演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內地影院上映,掀起一陣觀影熱潮。影片以臺灣日據時期「霧社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其民族領袖莫那魯道的帶領下,以小敵多地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譜寫出一曲華麗悲壯的浪漫史詩的故事。
  • 『蛋蛋電影』| 《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滿足以上所以要點。那麼它到底是部怎樣的電影呢?一起往下看吧。在對抗之初,賽德克人充分利用地形熟悉的優勢,將日軍逼得節節敗退。但優勢並不常在,我們都知道歷史的趨勢:文明徵服野蠻,槍炮戰勝刀劍……到最後,莫那只能用一聲聲吶喊發洩仇恨和悲痛,他背著負傷的父親,望向曾經的家園。部落內升起的日本旗幟,分明顯示他們敗了。「烏布斯...
  • 電影《賽德克·巴萊》 背後的人文糾纏
    《賽德克·巴萊》劇照◎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樽臺灣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巨製《賽德克·巴萊》5月10日登陸內地各大院線。英雄史詩還是野蠻頌歌《賽德克·巴萊》根據歷史上的「霧社事件」改編,主要講述的是1930年前後的臺灣原住民與日本人的衝突。當時的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原住民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襲擊日本駐軍和家屬。經過曠日持久的徵戰最後失敗。
  • 華語電影史詩級巨作:真實事件改編《賽德克·巴萊》背後的故事
    我們的小孩,每天都坐在教師學習歷史,學習政治,但可能他們對其的理解並不深刻,看了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我可以告訴你,這真的比課本書上傳授的還要多。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了解到臺灣還有過這樣一段歷史,島上還有過這樣一群讓人肅然起敬的賽德克人。
  • 《賽德克·巴萊》:用另一種視角審視現代文明
    新華網昆明5月21日電(記者 周洪鵬)導演魏德聖的新片《賽德克·
  • 《賽德克·巴萊》臺灣史詩級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7分
    真正的人,即使輸掉身體也一定要贏得靈魂《賽德克巴萊 (2011)》歷時十二年,臺灣影史上最大製作 最高票房是如果文明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本片講述:導讀: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內地上映首周票房只有300萬元人民幣,我們卻願意用三個大版面來描述它。這部電影,叫《賽德克·巴萊》,意思是「真正的人」。
  • 如果你的文明是要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見識野蠻的驕傲
    介紹《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
  • 【每日一句】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今天的每日一句,為朋友們推薦臺灣史詩級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經典臺詞: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賽德克·巴萊》講述了一個屬於臺灣島的抗爭故事,詮釋了「真正的人,即使輸掉身體也一定要贏得靈魂」的精神內核。
  • 《賽德克·巴萊》曝史詩版片花 眾名人鼎力推薦
    在《賽德克·巴萊》的前面不用加上臺灣電影獲抗日的標籤,這就是一部有靈魂的大片。夏河:此刻我在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首映禮,影片結束,演員集體戲裝謝幕。@魏德聖 導演,臺灣電影因你不止小清新。誠意推薦大家本月十號走進影院目睹這部民族抗戰史詩。PS:我愛安滕政信!
  • 《賽德克·巴萊》:展現了日據時代的可怕,告誡我們銘記歷史
    《賽德克·巴萊》的第一個版本是威尼斯電影節放映的國際版(電影節版),片長150分鐘,映後反饋以惡評為主。尤其是內地記者和影評人,清一色的狂毆痛罵,此舉也引發了臺灣媒體的反擊。後來魏德聖解釋說,這個版本不是自己剪的,它是為了趕時間參賽,吳宇森公司那邊剪出來的。正因如此,這才有了後來的第二個國際版,也就是送去美國放映和參選奧斯卡的導演剪輯版,片長155分鐘,簡稱國際通行版。
  • 沙龍 以野蠻的驕傲歌頌意志的讚歌——從《賽德克•巴萊》談開去
    當自由與追求凝為歷史,當忍辱與咽血成為生活當信仰與信念造就希望,當生命與死亡成就夢想三十年辛酸忍辱負重苦,如今一世悲英雄孤膽夢向死而歌成就現世英雄,向無而殉歌頌自由靈魂超越文明野蠻重看史實影片價值: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一場尚未開始就已知結局的戰爭,這是一場遵循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