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臺灣》是一本記錄1900年至2000年期間臺灣所發生的大事件的史書。它紀錄了臺灣百年滄桑,這是一段令中華兒女動容的史歌,是兩岸人民不能忘懷的情感。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影片描述的就是1930年-1944年臺灣發生的一件大事件:霧社事件。
影片片名為《賽德克·巴萊》,一部歷史戰爭題材的影片。
在險惡的日據時代,原本賽德克族人有自己「野蠻」的生活方式,獵殺、奔跑、高聲歌唱、茹毛飲血。
然而有一天,外來異族人帶著「文明」先進的利刃將賽德克族人拿下,迫使賽德克族人走上卑躬屈膝的」文明「。
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幫傭不能編織彩衣。
莎士比亞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那天平的兩端:
一端是族人的性命,一端是賽德克巴萊精神;
一端是苟活,一端是信仰;
一端是卑躬屈膝的文明,一端是野蠻的驕傲。
忍辱負重不是為了犧牲,而是為了保住族群命脈,
荷戈社塔道頭目選擇生存。
馬赫坡頭目莫那何嘗不糾結,但是他更清楚,
賽德克可以輸掉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
當高等的」文明「向低等的文明炫耀力量,
賽德克族人是否能撐起內心的驕傲?
當」文明「的利刃懸在整個賽德克族人的頭頂時,
賽德克族人是繼續卑躬屈膝,還是捍衛信念,血祭祖靈?
明知道結局肯定是毀滅,為什麼還要抗爭?
為了快被遺忘的圖騰!!
拿生命換圖騰,拿什麼換年輕的生命?
驕傲
驍勇善戰的英雄莫那魯道,見證三十年來的壓迫統治,
最後用行動說出了那句:
「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見識我們野蠻的驕傲」。
心裡有什麼,選擇就是什麼。
影片評價: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臺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
(鳳凰網)
2012年6月16日晚9點,我看完了整篇的賽德克巴萊。而後,我一直處于震撼狀態,竟然沒有任何語言能夠評價我的感受。一旦想起這種震撼,我竟然止不住的淚流滿面。這種感覺無關乎愛國,無關乎侵略,內心突然湧出無比的悲哀和羨慕。這兩種情緒竟然讓我失控。直至今日,我突然間發現,我竟然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
說實話,我連我死後要進祖墳的觀念也是極其淡薄的。從小的教育造就了無神論者。可今日我突然發現,我的靈魂無依無靠,沒有信仰!我的發現讓我止不住的悲哀,也讓我無比的羨慕那一群野蠻的人,他們身上閃著靈魂的驕傲,散發著信仰的光芒。我的靈魂什麼也沒有,沒有信仰,更沒有驕傲,這是不是古人所說的,其實就是一具行屍走肉,雖然有著人的喜怒哀樂,而靈魂卻不知去了哪裡。
當我們古代的某些信仰,被我們新潮的賣字為生的人稱之為忽悠的時候,我幡然醒悟,我生活在一個無信仰時代。 是啊,沒有信仰我依然活得很好,可當我看到信仰的時候,我悲哀了,我羨慕了,我淚流滿面……
(我竟然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 作者:錦衣華食)
信仰、圖騰、族人的驕傲、豐滿的靈魂…… 這些久違詞語突然闖入,讓我猝不及防,淚流滿面。
作為習慣全球一體化的現代人,為什麼被賽德克人那麼原始的情感所打動?作為早已習慣優勝劣汰的達爾文主義的現代人,為什麼認同一種落後的野蠻人生活方式對現代文明的拒絕?為什麼習慣了協商共贏,用控制取代抗爭的現代人,卻被這麼天真的自我毀滅式的反抗所感動?為什麼早已能夠接納地球人、天人和攘夷志士擁擠在同一所城市的現代人,卻能認可守衛祖靈不讓外族入侵的愚忠?
我相信人們被《賽德克巴萊》感動的原因,不會是對抗日題材的共鳴,而是認同一個民族對守護祖靈的決心,是認同為堅守信仰而犧牲的抉擇。
品 源 讀 書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